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往生极乐净土(3)
时间Wed Sep 6 21:39:57 2006
阿弥陀佛因地,发二十四大愿(或三十六愿,或四十八愿),建立清净庄严
的佛土。生在这佛国中的,有种种功德,特别是: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阿弥
陀佛国的,一定能往生极乐,当然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高低的。经有三辈往生说
,各本略有出入,如下(19.007):
图片
A │ B │ C │ D
│ │ │
[上]去家作沙门‧│[上]舍家作沙门‧│ 发菩提心‧ │ 闻此经典受
作菩萨道‧ │ 发菩提心‧ │ 专念无量寿 │ 持读诵书写
奉行六度‧ │ 修诸功德‧ │ 佛‧恒殖众 │ 供养‧昼夜
慈心精进‧ │ 一向专念无 │ 多善根‧发 │ 相续求生彼
不瞋不贪‧ │ 量寿佛 │ 心回向愿生 │ 刹
常念至心不 │ │ 彼国 │
断绝 │ │ │
[中]在家布施‧ │[中]发无上菩提 │ 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
深信佛语‧ │ 心‧一向专 │ 不能专念‧ │ 持戒不犯‧
饭沙门‧起 │ 念‧多少修 │ 不种众多善 │ 饶益有情‧
寺塔供养‧ │ 善‧饭沙门 │ 根‧随己修 │ 所作善根回
慈心精进‧ │ ‧起塔像供 │ 行诸善功德 │ 向‧忆念无
斋戒清净‧ │ 养‧奉持斋 │ ‧回向愿欲 │ 量寿佛及彼
不瞋断爱‧ │ 戒‧ │ 往生 │ 国土
一日一夜不 │ │ │
断绝 │ │ │
[下]断爱欲‧不 │[下]发无上菩提 │ 住大乘‧清 │ 发十种心─
瞋怒‧慈心 │ 心‧一向专 │ 净心向无量 │ ─十善‧昼
精进‧斋戒 │ 意乃至十念 │ 寿佛乃至十 │ 夜思惟极乐
清净‧念欲 │ ‧闻深法信 │ 念‧闻深法 │ 国依正庄严
往生‧昼夜 │ 乐不疑‧乃 │ 信乐不疑‧ │ ‧志心归依
十日不断绝 │ 至一念念於 │ 乃至一念净 │ ‧顶礼供养
│ 彼佛 │ 心念无量寿 │
│ │ 佛 │
上表所列的,a.是汉、吴的古译──二十四愿本;b.是晋译,c.是唐译,都
是四十八愿本;d.是赵宋译的三十六愿本。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的,a.b.
分上、中、下──三辈人;c.d. 没有说「三辈」,但显然也有高下的三类差别。
依a.本说:上辈是出家的,修菩萨道的;中辈是在家的,广修供僧、建寺、起(
佛)塔等供养功德,斋戒(五戒及八关斋戒)清净的;下辈也是(在家)斋戒清
净的。三辈往生的,都是不贪不瞋,慈心精进的。所以分上中下三辈,在乎生前
的智慧、福德不同,而戒行清净,却是一致的。b.本大致与a.本相同,但三辈都
是发菩提心的。c.本没有说到出家与在家。三类人中,初是发菩提心而广殖众多
善根的;中是多少修善根的;後是心住大乘,闻深法而信乐不疑的。依初後来说
,中类也应是心住大乘,与b.本相同。三类的差别,是广殖善根,不广殖善根,
少少殖善根的不同。d.本:初是对『阿弥陀经』的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与「念法」的易行方便相同;中是发菩提心,持戒,饶益有情的;後是行十善的
。晚出的经本,出入很大!但总之,三辈的高下,虽与念佛有关,而主要是由於
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德行的不同。小本『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缘得生彼国」(19.008),可说是简化大本所说的金句!对於「念佛」(及极乐
国土),a.本上辈是「常念至心不断绝」,中辈是「一日一夜不断绝」,下辈是
「一心清净昼夜常念……十日十夜不断绝」。中辈一日一夜不断绝,下辈却是十
日十夜不断绝,可能是译文的不善巧!b.本都是一向专念,而下辈说:「一向专
念,乃至十念」。c. 本三类是:专念;不专念;「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
十念」,与b.本相同。从三辈的次第来说,下辈的「十念乃至一念」,比a.本十
昼夜说要合理些。d.本通泛的说:「昼夜相续」,「忆念」,「昼夜思惟」。事
实上,往生净土品位的高下,由於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功德的不同;而念佛
多少能往生阿弥陀佛土,论理是不能限定时间的。如『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
三四七中)说:
「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净土的依正庄严),执持名号,若一
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
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念佛而能往生极乐净土,是要「专念」、「系念」的,而时间不一定。「若
」是不定词,也许一日(夜),或者二日、三日,能念到「一心不乱」avik-s!iptacitta
──心不散乱的意思),就能临终往生。事实上,有的一日、半日就可
以,有的一年、十年了,还是不能「心不散乱」。总之,以念得「心不散乱」,
为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主要条件;而往生品位的高下,以生前的德行而差别。念smr!ti
是忆念、系念,念为定sama^dhi所依;「心不散乱」,虽还不是达到禅
定,但念到心无二用,净念相续,心中唯有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一念了。念是内
心的忆念、系念(可通於称名、观相),并不等於我国佛弟子所想像的口念(因
而造了个「念」字)。然口称佛名,内心同时忆念,依称名而导入「心不散乱」
,那就是「称名念佛」而可以往生极乐了。大本『阿弥陀经』的专念、忆念,是
不限於称名念佛的。小本『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名号的梵语为na^madheya
,所以是重於「称名念佛」的。不知为什麽,玄奘译na^madheya为「思惟」
,也许是不满当时提倡的口头散心念佛,而故意改为「思惟」吧!依上来所说,
可见「一心念乃至十念」,是内心不散乱的念。王日休编写的『大阿弥陀经』,
说下辈「每日十声念佛」(19.009),专在称名的数目上着想,那是中国佛教的习俗
,与印度的「大乘佛法」不合!
注解~ 19.001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一章(七五九──七六二
)。
注解~ 19.00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
下)。
注解~ 19.00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二
中──三0三上)。
注解~ 19.00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上)。『普贤菩萨行愿
赞』(大正一0‧八八一上)。
注解~ 19.005『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
中)。
注解~ 19.006『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二上)。
注解~ 19.007a.『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
九下──三一一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大正一二‧二九一下──二九三
上)。b.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c.『大宝积经』(五
)『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七下──九八上)。d.『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
上(大正一二‧三二三中──下)。
注解~ 19.008『佛说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中)。
注解~ 19.009『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三七中)。
(<<华雨集第二册>>p.222 ~ p.228)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84.154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02.39.208.171 (09/07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