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佛經的集結與特色 (4)
時間Sun Sep 3 00:33:48 2006
┌────────────────────────────────┐
│ 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的異同 │
├────────────────────────────────┤
│大乘經是藝術性的,它保有佛教傳統的實踐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經論│
│卻不免流於枯燥煩瑣…… │
└────────────────────────────────┘
印順導師曾經在書裡面提到:大乘經是藝術化的,小乘經是科學化的。科
學是什麼?科學是理性的,科學是有多少證據講多少東西出來的;藝術則是文
學性的、象徵性的、襯托性的。大乘經是藝術性的,它保有傳統佛教的實踐精
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經論卻不免流於枯燥而繁瑣。所以各位讀大乘經一定票
用宗教情操來讀,才能與宗教的境界相印證。尤其大乘的修行者稱為菩薩【覺
有情】,更必須具備有菩薩的精神,菩薩的悲心願力,這樣才能體會到菩薩的
人格情操。
所有的大乘經都在讚歎菩提心,都是在提倡菩薩道,至於解脫、斷我執、
空、無相、緣起、性空,這些『般若』理論,嚴格說起來,是有佛教時就有了
。只不過,小乘人積極於個人求解脫、了生死,而末加重視罷了;大乘則強調
入世度眾生的悲願情懷,而不急於斷煩惱的解脫,這是大乘經的特色。
我們剛剛提到,由四阿含而立雜藏。為什麼有雜藏的產生呢?早在第一次
結集就出現雜藏這個稱呼了。當時大迦葉尊者發起的王舍城五百羅漢結集,經
過三個月結集完成之後,富樓那才終於由南印度帶了五百徒眾趕回來。富樓那
請教迦葉尊者結集的結果,於是迦葉尊者向富樓那說明了這次的結集內容。富
樓那聽完迦葉的說明,對於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認為佛不是這麼說的,並提出自
己所聽到的佛說的內容,但是迦葉不贊同,於是兩人意見產生分歧。
第一次結集時,沒有參加結集的人當中也有很多是證聖果的,而只選了五
百位參加,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阿闍世王發心供養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負擔不
起,因此很多人沒有被選上。沒被選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結集,人數比窟內更
多,稱為『窟外結集』,富樓那尊者比較支持窟外結集的意見,於是漸漸的佛
教僧團由於意見不同而產生了分裂。
窟外結集在結集的態度上比較兼容並蓄,沒有像窟內結集那麼拘泥。在第
一次王舍城窟內結集不承認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說、在家居士說,包括持
咒,不屬於四阿含之內,也不屬於律藏這一類的,就把它歸在一起,所以稱為
『雜藏』。由雜藏再引申出『摩訶衍藏』,摩訶就是大,摩訶衍藏就是大乘藏
——大乘法、大乘經。由雜藏裡面的本生、本事、因緣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
編入雜藏,後來編入摩訶衍藏,甚至從這些產生後期密教的『陀羅尼禁咒』。
大乘講菩薩精神,什麼是菩薩精神?有人說是慈悲喜捨、積極入世、悲心
度眾,或自利利他,自他兩利。古時候印度人弘揚佛法,智慧很高超,例如講
菩薩精神就用譬喻、用故事,既生動又深刻有力;『本生談』所講的就是菩薩
精神的故事。我現在就說一個本生談的故事:
有一隻小麻雀住在深山裡面;有一次,當動物們還在熟睡中,森林卻起了
大火,只有這隻小鳥發現起火了。牠著急的想:『火一燒起來,一定會燒死很
多飛禽走獸,沒燒死的也會無家可歸、沒食物吃!該怎麼辦呢?』於是牠大喊
:『失火了!失火了!大家趕快逃命啊!』一方面牠靈機一動,飛到森林邊上
的小河去把身上沾溼,然後飛回來用身上的水滴撒在火上,希望把火撲滅。
這實在是杯水車薪,怎麼救得了呢?可是這隻小鳥卻來回不停的滴水,持
續不斷的救火。天神帝釋在天上看到了,覺得很可笑,於是問小鳥說:『小鳥
呀!火這麼大,小河又遠,不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你那麼弱小,想滅火簡
直自不量力啊!』小鳥一面救火一面回答:『火能不能滅掉是一回事,但是我
的悲心願力一定要這麼做。』這就像孔子說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天神帝釋被小鳥感動了,於是降了一場大雨將火熄滅。
這個故事中的小鳥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在多生多世之前就已實行菩
薩道精神——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本生談記載的就是這種菩薩
道精神的故事。
修行一定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大小乘共同解脫的根本,修菩薩道同
樣要與此三無漏學相應。我再講一個菩薩行為的故事:
釋迦牟尼在過去多生以前,有一次與五百個商人到大海裡去撈寶。回程時
走到荒郊野外,天色已晚無法再趕路,於是大夥兒就在荒野上休息過夜。半夜
裡來了一個人,看到這夥人帶了這麼大批金銀財寶,於是起了盜心,準備謀財
害命。這個時候,只有一個人還沒睡,他發覺有盜賊,並且這個盜賊還想殺人
,這個商人心想:『如果任由這個盜賊殺人劫財,那他將來要背負的惡果太可
怕了,若叫醒大夥,則這個盜賊也會被殺,一樣有人會犯了殺戒,倒不如我將
他殺了,如此一來,可以救五百人的生命財產,還可免去這個人的惡果,縱使
我因殺人而必須下地獄,這也是值得啊!』於是這個商人起來與盜賊搏鬥,並
殺了對方而保護了這群同伴。後來的經典讚歎這是菩薩的行為。
像這種破了戒反受讚歎的觀念,印順導師在妙雲集的『佛法概論』裡面也
提到。起初我看這本書,覺得導師的這個觀念怎麼這麼特殊?原來他是根據唯
識宗『瑜伽師地論』的說法,後來我又看到西藏黃教的祖師宗喀巴大師寫的一
本『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也有這樣的看法,就是說菩薩持戒,有時候為了菩
提心、度眾生而不自觀戒。不自觀戒,就是殺盜淫妄酒五戒皆可犯,為度眾生
而不持五戒,竟是菩薩的殊勝戒;這就是菩薩的修行與小乘人不一樣的地方。
小乘持戒很嚴格,譬如比丘出門托缽,遇見一位年輕的小姐落水了,這位
此丘如果不救她,她就要被淹死了,可是男女授受不親,戒律是禁止比丘近女
色的呀!怎糜辦?該不該下去救人呢?笞案是:不行。我查過中國的四部戒律
——五分律、四分律、十誦律及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其中有三部共同的說法
認為,比丘不能犯戒,至於落水的少女只有聽天由命了。這是小乘的做法。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39.130
1F:推 ashray:大菩薩攝受眾生的方式很多,但不能因此以為修證佛法 09/03 11:22
2F:→ ashray:也可用淫怒痴來入道。 09/03 11:24
3F:→ ashray:佛在 楞嚴經 已經講的清楚明白。有人說密教例外, 09/03 11:25
4F:→ ashray:楞嚴咒中的護法神有許多是密教裡常見的 09/03 11:26
5F:→ ashray:那些讚嘆淫行乃非凡夫境界可測的說法,無疑是想令人墮落 09/03 11:28
6F:推 imagewind:法師的意思不是讚嘆以欲克欲的修法。而是在於一位菩薩道 09/03 11:43
7F:→ imagewind:的行者,可以為了眾生而違反戒律,就算因此而會得到惡果 09/03 11:45
8F:→ imagewind:也在所不惜,就如釋尊的那則故事一樣。 09/03 11:46
9F:推 ashray:當然我知道法師的意思,就像提婆達多一樣。 09/03 14:29
10F:→ ashray:提婆達多到地獄去有三禪天之樂,比在色界天當天主還快樂 09/03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