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佛经的集结与特色 (4)
时间Sun Sep 3 00:33:48 2006
┌────────────────────────────────┐
│ 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的异同 │
├────────────────────────────────┤
│大乘经是艺术性的,它保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经论│
│却不免流於枯燥烦琐…… │
└────────────────────────────────┘
印顺导师曾经在书里面提到:大乘经是艺术化的,小乘经是科学化的。科
学是什麽?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是有多少证据讲多少东西出来的;艺术则是文
学性的、象徵性的、衬托性的。大乘经是艺术性的,它保有传统佛教的实践精
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经论却不免流於枯燥而繁琐。所以各位读大乘经一定票
用宗教情操来读,才能与宗教的境界相印证。尤其大乘的修行者称为菩萨【觉
有情】,更必须具备有菩萨的精神,菩萨的悲心愿力,这样才能体会到菩萨的
人格情操。
所有的大乘经都在赞叹菩提心,都是在提倡菩萨道,至於解脱、断我执、
空、无相、缘起、性空,这些『般若』理论,严格说起来,是有佛教时就有了
。只不过,小乘人积极於个人求解脱、了生死,而末加重视罢了;大乘则强调
入世度众生的悲愿情怀,而不急於断烦恼的解脱,这是大乘经的特色。
我们刚刚提到,由四阿含而立杂藏。为什麽有杂藏的产生呢?早在第一次
结集就出现杂藏这个称呼了。当时大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罗汉结集,经
过三个月结集完成之後,富楼那才终於由南印度带了五百徒众赶回来。富楼那
请教迦叶尊者结集的结果,於是迦叶尊者向富楼那说明了这次的结集内容。富
楼那听完迦叶的说明,对於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认为佛不是这麽说的,并提出自
己所听到的佛说的内容,但是迦叶不赞同,於是两人意见产生分歧。
第一次结集时,没有参加结集的人当中也有很多是证圣果的,而只选了五
百位参加,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闍世王发心供养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负担不
起,因此很多人没有被选上。没被选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结集,人数比窟内更
多,称为『窟外结集』,富楼那尊者比较支持窟外结集的意见,於是渐渐的佛
教僧团由於意见不同而产生了分裂。
窟外结集在结集的态度上比较兼容并蓄,没有像窟内结集那麽拘泥。在第
一次王舍城窟内结集不承认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说、在家居士说,包括持
咒,不属於四阿含之内,也不属於律藏这一类的,就把它归在一起,所以称为
『杂藏』。由杂藏再引申出『摩诃衍藏』,摩诃就是大,摩诃衍藏就是大乘藏
——大乘法、大乘经。由杂藏里面的本生、本事、因缘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
编入杂藏,後来编入摩诃衍藏,甚至从这些产生後期密教的『陀罗尼禁咒』。
大乘讲菩萨精神,什麽是菩萨精神?有人说是慈悲喜舍、积极入世、悲心
度众,或自利利他,自他两利。古时候印度人弘扬佛法,智慧很高超,例如讲
菩萨精神就用譬喻、用故事,既生动又深刻有力;『本生谈』所讲的就是菩萨
精神的故事。我现在就说一个本生谈的故事:
有一只小麻雀住在深山里面;有一次,当动物们还在熟睡中,森林却起了
大火,只有这只小鸟发现起火了。牠着急的想:『火一烧起来,一定会烧死很
多飞禽走兽,没烧死的也会无家可归、没食物吃!该怎麽办呢?』於是牠大喊
:『失火了!失火了!大家赶快逃命啊!』一方面牠灵机一动,飞到森林边上
的小河去把身上沾湿,然後飞回来用身上的水滴撒在火上,希望把火扑灭。
这实在是杯水车薪,怎麽救得了呢?可是这只小鸟却来回不停的滴水,持
续不断的救火。天神帝释在天上看到了,觉得很可笑,於是问小鸟说:『小鸟
呀!火这麽大,小河又远,不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你那麽弱小,想灭火简
直自不量力啊!』小鸟一面救火一面回答:『火能不能灭掉是一回事,但是我
的悲心愿力一定要这麽做。』这就像孔子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天神帝释被小鸟感动了,於是降了一场大雨将火熄灭。
这个故事中的小鸟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他在多生多世之前就已实行菩
萨道精神——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本生谈记载的就是这种菩萨
道精神的故事。
修行一定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大小乘共同解脱的根本,修菩萨道同
样要与此三无漏学相应。我再讲一个菩萨行为的故事:
释迦牟尼在过去多生以前,有一次与五百个商人到大海里去捞宝。回程时
走到荒郊野外,天色已晚无法再赶路,於是大夥儿就在荒野上休息过夜。半夜
里来了一个人,看到这夥人带了这麽大批金银财宝,於是起了盗心,准备谋财
害命。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人还没睡,他发觉有盗贼,并且这个盗贼还想杀人
,这个商人心想:『如果任由这个盗贼杀人劫财,那他将来要背负的恶果太可
怕了,若叫醒大夥,则这个盗贼也会被杀,一样有人会犯了杀戒,倒不如我将
他杀了,如此一来,可以救五百人的生命财产,还可免去这个人的恶果,纵使
我因杀人而必须下地狱,这也是值得啊!』於是这个商人起来与盗贼搏斗,并
杀了对方而保护了这群同伴。後来的经典赞叹这是菩萨的行为。
像这种破了戒反受赞叹的观念,印顺导师在妙云集的『佛法概论』里面也
提到。起初我看这本书,觉得导师的这个观念怎麽这麽特殊?原来他是根据唯
识宗『瑜伽师地论』的说法,後来我又看到西藏黄教的祖师宗喀巴大师写的一
本『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也有这样的看法,就是说菩萨持戒,有时候为了菩
提心、度众生而不自观戒。不自观戒,就是杀盗淫妄酒五戒皆可犯,为度众生
而不持五戒,竟是菩萨的殊胜戒;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与小乘人不一样的地方。
小乘持戒很严格,譬如比丘出门托钵,遇见一位年轻的小姐落水了,这位
此丘如果不救她,她就要被淹死了,可是男女授受不亲,戒律是禁止比丘近女
色的呀!怎糜办?该不该下去救人呢?笞案是:不行。我查过中国的四部戒律
——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及大众部的摩诃僧只律,其中有三部共同的说法
认为,比丘不能犯戒,至於落水的少女只有听天由命了。这是小乘的做法。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1.139.130
1F:推 ashray:大菩萨摄受众生的方式很多,但不能因此以为修证佛法 09/03 11:22
2F:→ ashray:也可用淫怒痴来入道。 09/03 11:24
3F:→ ashray:佛在 楞严经 已经讲的清楚明白。有人说密教例外, 09/03 11:25
4F:→ ashray:楞严咒中的护法神有许多是密教里常见的 09/03 11:26
5F:→ ashray:那些赞叹淫行乃非凡夫境界可测的说法,无疑是想令人堕落 09/03 11:28
6F:推 imagewind:法师的意思不是赞叹以欲克欲的修法。而是在於一位菩萨道 09/03 11:43
7F:→ imagewind:的行者,可以为了众生而违反戒律,就算因此而会得到恶果 09/03 11:45
8F:→ imagewind:也在所不惜,就如释尊的那则故事一样。 09/03 11:46
9F:推 ashray:当然我知道法师的意思,就像提婆达多一样。 09/03 14:29
10F:→ ashray:提婆达多到地狱去有三禅天之乐,比在色界天当天主还快乐 09/03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