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sr813 (南無阿彌陀佛)
看板Buddhism
標題龍舒淨土文---卷第一(1)
時間Wed Aug 23 23:36:17 2006
龍舒淨土文--卷第一(1)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取其意而為淨土文。無一字無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欲人人
共曉。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龍舒人也。世傳淨土文者不一。故以邵號別之。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不佑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
知其大有益於生也。何則佛之所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
有不同耳。故其以淨土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
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前乎。其次為業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
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
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
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 '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在。不
知刑罰之所畏。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為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已而自咎。所
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
以脫子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
。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故也。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嘗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
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
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
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
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
亦不紡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
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
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
多矣。是於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
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何於吾身之光有限。則汨
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
況不費時刻
。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
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
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
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
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
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
語也。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
賢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姦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綵色。
鐫刻裝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於姦黨之碑。何為
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
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感應在第五卷。
淨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釋氏之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
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
法。有出世間法。其世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
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倫盜邪淫為
身三業。而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
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人刺不好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
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
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
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瞋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
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瞋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
戒癡矣。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
。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
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
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誠如是。則釋氏
為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待續..
http://www.budaedu.org.hk/ar_longshu.htm#a01 ---龍舒淨土文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89.172
※ 編輯: jsr813 來自: 140.112.89.172 (08/24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