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菩薩心行要略---學佛三要 2.1
時間Fri Jul 14 10:49:44 2006
一信願‧慈悲‧智慧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依一切大乘經論,特拈出三字為中心。
信──願‧精進
智──定‧方便
悲──施‧戒‧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沒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樹木的有根才能生長,無根
即不能生長一樣。智是解脫生死的根本,斷煩惱,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重視
這信與智,而大乘法門,格外重視慈悲。因為菩薩行以利濟眾生為先,如悲心不夠,大乘
功德是不會成就的,可能會墮落小乘。
經上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了堅固的信心,即會有強烈的願欲,也一定有實行
善法的精進。這三者是相關聯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說某某法門最好,非此不了生死
(如認為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並沒有真實修持,這證明
他並無信心,因為他沒有起願欲,發精進。如人生了重病,病到臨近死亡邊緣,聽說什麼
藥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會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藥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對此藥是
並無信心的。所以願與精進,依信心為基礎,可說有信即有願有勤行,無信即無願無勤行
的。智慧,可以攝定,深智是離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礎。有了智慧,一切善
巧方便,都逐漸成就了。悲,是利他的動力。如損己利人的布施,節己和眾的持戒,制己
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現。依人乘行而學菩薩道,此三法即攝得六度四攝一切法門。
啟發信心,引生智慧,長養慈悲,實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門!
信是信三寶,信四諦,凡是能增長信心的事情和言教,應多多去學習。依大乘經論所說,
初學大乘法,首先要起發信心。這如念佛(菩薩),禮佛(菩薩),讚佛(菩薩),隨喜
,供養,懺悔,勸請等,都是攝導初學,長養信心的善巧方便。見賢思齊,為人類向上的
攝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時刻在念,連夢裡都常見周公。學佛的要成佛作祖,當然
要時時恭敬禮念諸佛菩薩,念佛、念法、念僧。能時時繫念三寶,學佛成佛的信心,自然
會成就。佛弟子在夢中定中,見佛見菩薩,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證。同時,有真實信心的
,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會確信非佛法不能利濟自他。有悲心,大乘信才得堅
固,這是依人法而修菩薩所必要的。如有悲與慧為助緣,信心培養得深厚堅固了,就能生
起堅強的願力,不問如何艱難,一定要學佛法,也一定要護持佛教。孔子說:「民無信不
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況修學即世間而出世間的佛法?為了自悟悟他,非學智
慧不可。對於經論的義理,非要理解個透徹。但是慧學的閱讀經論,聽聞開示,只是慧學
的資糧。主要是於佛法起正知見,了解佛法的真了義,依著進一步的思惟修習,引發甚深
的智慧。這是為了學佛,不是為了作一佛教的學者。說到悲心,本來什麼人都有一點。如
儒家的仁,耶教的愛,只是不夠廣大,不夠清淨。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就是要擴充此心到無量無邊,普被一切。初發大乘菩提心的,可從淺近處做起,時常想起
眾生的苦處,激發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
從惻隱心中流出。大乘法制斷肉食,徹底得多,但也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種。由此養成悲憫
眾生的同情,才能發揚廣大,實踐救濟眾生的事業。總之,如能著重啟發信心,引生正智
,長養慈悲,大乘聖胎也就漸漸具足,從凡入聖了!
信──莊嚴淨土
智──清淨身心
悲──成熟有情
信、智、悲三法,如學習成就,就是菩薩事業的主要內容。信(願)能莊嚴淨土,這或是
往生他方淨土,或是莊嚴創造淨土,如法藏比丘。這都是由於深信佛身佛土功德,發願積
集功德而成。智能清淨身心,悟真理時,斷一切煩惱。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業清淨
,舉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實施救濟事業。菩薩的方便攝化,或以衣食等物質來救
濟;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類享受豐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薩,每現國王
身,如大乘經所說的十王大業。但菩薩的救度有情,重在激發人類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
向樂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來化導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來度脫
他。有佛種性的,就以大乘法來攝化,使他學菩薩行,趨向佛果。這些,都是菩薩悲心悲
行所成就。菩薩道的三大事,就從起信心,生正智,長大悲的三德中來。所以,由人菩薩
而發心的大乘,應把握這三者為修持心要,要緊是平衡的發展。切勿偏於信願,偏於智證
,或者偏於慈善心行,做點慈善事業,就自以為菩薩行。真正的菩薩道,此三德是不可偏
廢的! (本文錄自《妙雲集‧佛在人間》122~126頁)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一般人摸不清門徑,真不知道從那裡
學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亂的宗要。古來聖者說
:一切法門──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無非為了引導我們趣入佛乘
。或是迴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迴縛向脫的(三乘法),或是迴小向大的(一乘法)
:諸佛出世,無非為了此「大事因緣」,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所以從
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法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於不同的時節
因緣(時代性),不同的根性習尚,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不免有千差萬別。然如從不同
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即會明白:佛法決非萬別千差,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統攝
而會歸於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與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稱之為「學佛三要」,即
學佛的三大心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什麼是三要?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大般若經》著重於廣明菩薩的學行。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而一切法門(不外乎修福
修慧),都要依此三句義來修學。一切依此而學;一切修學,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德。
所以,這實在是菩薩學行的肝心!古人說得好:「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得之則十二
部經如對白日」。
(一)、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是以正覺為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學者的心心念念,與無
上菩提相應。信得諸佛確實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確實有殊勝德相,無邊德用。信得無上
菩提,而生起對於無上菩提的「願樂」,發心求證無上菩提。這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即
菩提(信)願──願菩提心的別名。(二)、大悲,簡要說為悲,中說為慈悲,廣說為慈悲
喜捨。見眾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是悲;見眾生的沒有福樂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薩的種
種修學,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為前提。「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沒有慈悲
,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
三)、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勝義)空見。孕育於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不
是沈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
這三句是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菩薩所以成為菩薩的真實功德
!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大菩提願,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過一切人天二乘的。然從含
攝一切善法說,那麼人天行中,是「希聖希天」,對於「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
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離心。菩薩行即大菩提願。又,人天行中,是「眾生緣慈
」。二乘行中,是「法緣慈」。菩薩行即「無所緣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
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薩行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後得智)。從對境所起
的心行來說,非常不同;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這不外乎信願、慈悲、智慧。所以菩薩行
的三大宗要,超勝一切,又含容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會歸於一菩薩行。
Fig
我們發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要從菩薩心行去修學,學菩薩才能成佛。菩薩行的真實
功德,是所說的三大心要。我們應反省自問:我修習了沒有?我向這三方面去修學沒有?
如沒有也算修學大乘的菩薩嗎?我們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薩看齊! (本文錄自《妙雲集
‧學佛三要》65~68頁)
轉至以下網址:
http://0rz.net/c81yc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