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菩萨心行要略---学佛三要 2.1
时间Fri Jul 14 10:49:44 2006
一信愿‧慈悲‧智慧
依人间善法而进修菩萨行,依一切大乘经论,特拈出三字为中心。
信──愿‧精进
智──定‧方便
悲──施‧戒‧忍
信为修学佛法的第一要着,没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树木的有根才能生长,无根
即不能生长一样。智是解脱生死的根本,断烦恼,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重视
这信与智,而大乘法门,格外重视慈悲。因为菩萨行以利济众生为先,如悲心不够,大乘
功德是不会成就的,可能会堕落小乘。
经上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坚固的信心,即会有强烈的愿欲,也一定有实行
善法的精进。这三者是相关联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说某某法门最好,非此不了生死
(如认为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并没有真实修持,这证明
他并无信心,因为他没有起愿欲,发精进。如人生了重病,病到临近死亡边缘,听说什麽
药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会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药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对此药是
并无信心的。所以愿与精进,依信心为基础,可说有信即有愿有勤行,无信即无愿无勤行
的。智慧,可以摄定,深智是离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础。有了智慧,一切善
巧方便,都逐渐成就了。悲,是利他的动力。如损己利人的布施,节己和众的持戒,制己
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现。依人乘行而学菩萨道,此三法即摄得六度四摄一切法门。
启发信心,引生智慧,长养慈悲,实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门!
信是信三宝,信四谛,凡是能增长信心的事情和言教,应多多去学习。依大乘经论所说,
初学大乘法,首先要起发信心。这如念佛(菩萨),礼佛(菩萨),赞佛(菩萨),随喜
,供养,忏悔,劝请等,都是摄导初学,长养信心的善巧方便。见贤思齐,为人类向上的
摄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时刻在念,连梦里都常见周公。学佛的要成佛作祖,当然
要时时恭敬礼念诸佛菩萨,念佛、念法、念僧。能时时系念三宝,学佛成佛的信心,自然
会成就。佛弟子在梦中定中,见佛见菩萨,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证。同时,有真实信心的
,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会确信非佛法不能利济自他。有悲心,大乘信才得坚
固,这是依人法而修菩萨所必要的。如有悲与慧为助缘,信心培养得深厚坚固了,就能生
起坚强的愿力,不问如何艰难,一定要学佛法,也一定要护持佛教。孔子说:「民无信不
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况修学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佛法?为了自悟悟他,非学智
慧不可。对於经论的义理,非要理解个透彻。但是慧学的阅读经论,听闻开示,只是慧学
的资粮。主要是於佛法起正知见,了解佛法的真了义,依着进一步的思惟修习,引发甚深
的智慧。这是为了学佛,不是为了作一佛教的学者。说到悲心,本来什麽人都有一点。如
儒家的仁,耶教的爱,只是不够广大,不够清净。佛法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就是要扩充此心到无量无边,普被一切。初发大乘菩提心的,可从浅近处做起,时常想起
众生的苦处,激发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
从恻隐心中流出。大乘法制断肉食,彻底得多,但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种。由此养成悲悯
众生的同情,才能发扬广大,实践救济众生的事业。总之,如能着重启发信心,引生正智
,长养慈悲,大乘圣胎也就渐渐具足,从凡入圣了!
信──庄严净土
智──清净身心
悲──成熟有情
信、智、悲三法,如学习成就,就是菩萨事业的主要内容。信(愿)能庄严净土,这或是
往生他方净土,或是庄严创造净土,如法藏比丘。这都是由於深信佛身佛土功德,发愿积
集功德而成。智能清净身心,悟真理时,断一切烦恼。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业清净
,举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实施救济事业。菩萨的方便摄化,或以衣食等物质来救
济;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类享受丰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萨,每现国王
身,如大乘经所说的十王大业。但菩萨的救度有情,重在激发人类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
向乐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来化导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来度脱
他。有佛种性的,就以大乘法来摄化,使他学菩萨行,趋向佛果。这些,都是菩萨悲心悲
行所成就。菩萨道的三大事,就从起信心,生正智,长大悲的三德中来。所以,由人菩萨
而发心的大乘,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是平衡的发展。切勿偏於信愿,偏於智证
,或者偏於慈善心行,做点慈善事业,就自以为菩萨行。真正的菩萨道,此三德是不可偏
废的! (本文录自《妙云集‧佛在人间》122~126页)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那里
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
: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
。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
: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
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於不同的时节
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不免有千差万别。然如从不同
的方法而进求他的实质,即会明白:佛法决非万别千差,而是可以三句义来统摄的,统摄
而会归於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与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称之为「学佛三要」,即
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
什麽是三要?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大般若经》着重於广明菩萨的学行。菩萨应该遍学一切法门,而一切法门(不外乎修福
修慧),都要依此三句义来修学。一切依此而学;一切修学,也是为了圆满成就此三德。
所以,这实在是菩萨学行的肝心!古人说得好:「失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得之则十二
部经如对白日」。
(一)、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是以正觉为本的究竟圆满的佛德。学者的心心念念,与无
上菩提相应。信得诸佛确实有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确实有殊胜德相,无边德用。信得无上
菩提,而生起对於无上菩提的「愿乐」,发心求证无上菩提。这一切智智的相应作意,即
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别名。(二)、大悲,简要说为悲,中说为慈悲,广说为慈悲
喜舍。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是悲;见众生的没有福乐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萨的种
种修学,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没有慈悲
,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萨行。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
三)、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胜义)空见。孕育於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
是沈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
这三句是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为菩萨道的真实内容,菩萨所以成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
从菩萨学行的特胜说,大菩提愿,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过一切人天二乘的。然从含
摄一切善法说,那麽人天行中,是「希圣希天」,对於「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
向涅盘(菩提)的正法欲──出离心。菩萨行即大菩提愿。又,人天行中,是「众生缘慈
」。二乘行中,是「法缘慈」。菩萨行即「无所缘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
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萨行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根本智,无分别後得智)。从对境所起
的心行来说,非常不同;如从心行的性质来说,这不外乎信愿、慈悲、智慧。所以菩萨行
的三大宗要,超胜一切,又含容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会归於一菩萨行。
Fig
我们发心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要从菩萨心行去修学,学菩萨才能成佛。菩萨行的真实
功德,是所说的三大心要。我们应反省自问:我修习了没有?我向这三方面去修学没有?
如没有也算修学大乘的菩萨吗?我们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萨看齐! (本文录自《妙云集
‧学佛三要》65~68页)
转至以下网址:
http://0rz.net/c81y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