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板


LINE

口頭禪者,何謂「口頭禪」? 口頭禪者,把前聖前賢智慧結晶掛在嘴邊,將前賢之智以為己智,這種人像誰呢? 不是遠在天邊,就是近在眼前,就是 Leisuretime3 自己便是。 大家按 a 搜尋 Leisuretime3 先前所發過的文章,便可見諸多佛言佛語。 口頭禪,也不是只有 Leisuretime3 自己而已,     其緣故是因為自己還未能證悟其境, 說「口頭禪」之人,亦是做為一種善巧方便,     是行者在因地發心至果地圓成之間,自取善巧、自己暫設方便路之一種選擇。     是未達彼岸、未能捨筏之時,自取另一筏、暫借划船前行一小段路之一個過程。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本文文章稍長,但是學生引諸多故事於其中穿插, 想來讀者只要逐個故事閱讀過去,亦不會覺得太過沉悶無趣。 撰文目的: 1.口頭禪「行者」,應具正知正見,應具自知之明。自能不棄不捨。    所言不棄、不捨者,是行者具正知正見,是行者自性自渡之一種暫時性的方便門。   2.口頭禪「行者」,應能不以此為足,應精進再精進。自能或棄或捨。    所言棄、捨者,是行者發心宏大,是行者精進無已,便如後文引之顏回事例。   3.口頭禪「行者」,應以此為目標:「六根動無非禪動、六根用無非禪用」。 無非禪動、無非禪用,則無時無刻皆能自出機杼,自無拾人牙慧之口頭禪之病,    則便似論語孔子之境界:「從心所欲,不踰距」,則便不似孔子之境界,    而或有勝之。 是老子道德經所謂:「君子不器。」 學生先引論語所言供諸有緣思考: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學生試言,子貢引詩經之見以為己見,實屬口頭禪,       但是卻不失為與老師孔子之間相互印證心境之一種善巧方便,       但是,那畢竟只是善巧方便,子貢本人卻未到那個境地,       所以孔子只說:「始可與言詩」,孔子稱許子貢領悟力強,       但是也只止於此:「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還要多多努力。 口頭禪者,亦有不執於此而精進不已者,學生再引論語所言供諸有緣參考: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學生試言,顏回之人,應當是捨口頭禪而精進不已者,其心便彷如六祖惠能所言: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聞轉誦,         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         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學生先引六祖壇經內文供諸有緣思考: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二,白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         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待汝迷? 汝若自見,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關於前文,或有人讀來不甚瞭解,學生再引淨空法師的注解於後,供有緣大德參考: 神會幼年時候就學道,他十三歲從玉泉寺到曹溪來參禮。玉泉是神秀道場,可見他以 往是親近神秀大師。這個童子非常聰明。 六祖問他:「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這些話都是禪宗機鋒語。六祖對於來參學的人都相當尊重,連這位小沙彌也不例外, 稱他作「知識」。「善知識!你從老遠很辛苦到我這裡來,你還能見得本來面目否? 」這個意思是說,根本若是明白,枝葉自然茂盛。「本」就是本有靈明覺知的本性。 六祖說:「如果你有本,就應當認識主人」。「主人」就是自己的真性,所謂「父母 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才是自己的主人公。六祖叫他試說說看。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見就是主。」這些話,實在說並不是神會的見地, 他並沒有證得,而是隨隨便便說的,他在秀大師會下聽得多,這些話他很會講。 六祖說:「這個沙彌,怎麼可以這樣隨隨便便說話?」 意思就是,神會說話太草率了,取別人的言語來答覆祖師所提的問話。 於是,祖師就拿拄杖打他三下,責備他說話不應該取別人的見解 做為自己的見解,所說的是「口頭禪」,不是自己的見地。 神會問六祖:「和尚坐禪,你還見不見?」祖師反過來問他:「我打你痛不痛?」 神會對曰:「亦痛亦不痛。」這都是禪宗裡學的油腔滑調。 六祖說:「我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底下這些話很重要,諸位要特別留意。 六祖說:「吾之所見,是常見自己心中的過失,常見自己的過錯;我不見,是不見他 人是非好惡」。這叫亦見亦不見,這是學道人真正的本分事情。 六祖反過來問他:「你說亦痛亦不痛,這話怎麼講法?打你若不痛的話,你與木頭石 塊有什麼兩樣?打你,你還痛,你是凡夫,你就會起瞋恚心。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 是生滅法。你自性沒有覺悟,你敢在我面前戲論、開玩笑!」 這個責備很重,神會於是禮拜懺悔,知道自己錯了,完全是一副油腔滑調、聰明伶俐 的口頭禪。實在講,神會是年紀太輕了,但是從這段文中也能看出,他確實是個聰明 伶俐、非常可愛的小沙彌,難怪祖師對他相當器重。 六祖說:「你若是心迷不見性,就應當問善知識,求一條開悟的道路,這叫參學。 你要是心悟了的話,悟了當然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就要認真依照見性的方法修行 。你現在自己迷惑顛倒,不見自心,你到我這裡來,還反問我見與不見。我見性,我 自己曉得,豈能代你見性?豈能代你破除迷障?你若是自己明心見性,你也代不了我 !」這樁事情,正所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哪一個人也幫不上哪一個人的忙, 哪一個也代替不了哪一個。六祖說:「你如何不自知自見?」這就是教導他方法。 明心見性,這是要自己覺悟,自己去見性,不要去問別人見與不見。問別人見與不見 ,與自己確實是不相干。這一番開示,對我們非常有用處。因為我們見到一位善知 識,總會問他:「你現在的程度怎麼樣?你有沒有了生死?你有沒有斷煩惱?你有沒 有明心見性?」這些話就與神會初見六祖是一樣的意思,所問的都是不相干的話, 沒有意義的話,這些話都叫做戲論,是不應該問的。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學生再引六祖壇經內文供諸有緣思考: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謂荷澤禪師。 關於前文,或有人讀來不甚瞭解,學生再引淨空法師的注解於後,供有緣大德參考: 有一天,祖師為了勘驗大眾,提出一個問題來考大眾,看看在會的大眾有幾個功夫成 熟了,這一番啟示就可以叫那些功夫成熟的人明心見性。 六祖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 這三句,頭、尾是兩邊,名、字是兩邊,背、面也是兩邊;說這些皆無,這是兩邊不 立。「諸人還識否?」你們有幾個人能認得? 神會說:「這是諸佛之本源,是神會之佛性。」 這個小孩說得沒錯。祖師所說確實是指真如本性,大家還沒有說出來, 這個小沙彌就先把它說出來了。 六祖說:「沒有名也沒有字,你怎麼叫它做本源佛性?」 你怎麼可以稱之為自家的本性、諸佛的本源?本源是名字,佛性也是名字, 這就是責備他依然落在痕跡上。真正覺悟的人,一點痕跡都不落。 神會的悟性很高,但他還是免不了落在知解上。於是 六祖責備他說:「你將來若是有一把茆草蓋頭,你也不過是成就一個知解宗徒而已」 。「茅草蓋頭」,就是將來自己有一個立足處,有一個茅篷可住。 這句話完全是呵斥責備他的話。但是,禪宗往往以呵斥的話做為印可。 所以,看起來是六祖責備,實際上是同意神會的見地沒有錯誤。 神會就是後來的荷澤禪師。六祖過世之後,神會到了京師洛陽,洛陽本來是神秀大師 弘法的根據地,他去了之後,大弘曹溪的頓教。他著有《顯宗記》,這是一篇非常有 名的作品,完全是講明心見性、向上一著。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學生再引六祖壇經內文供諸有緣思考: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 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 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 滅去來。」 學生試言,壇經中有諸多六祖與其宗門相互討論之語,亦常見所謂:「大悟」之說,   但是到了此處,卻見得只有神會一人得之,口頭禪者,其理亦不證自明。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學生再引六祖壇經內文供諸有緣思考: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師首眾。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諡號弘濟禪師。 關於前文,或有人讀來不甚瞭解,學生再引淨空法師的注解於後,供有緣大德參考: 行思禪師,聽說曹溪法席非常殊勝,於是就到曹溪來參禮六祖。 他向六祖請教:「應當怎樣去做,才不至於落在階級裡面?」 階級是指菩薩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 不落階級,當然就是頓超。所以,他請教的目的就是要學頓超法門,不要漸次修學。 六祖問他:「你曾經用過什麼功夫?過去是如何修學?」 行思禪師說:「聖諦亦不為。」聖是指諸佛。聖諦就是無漏的聖解, 行思說:「我連這個也離開了,我也不著。」這個境界相當高。 六祖說:「你落什麼階級?」行思說:「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這話說得非常透徹。有凡、有聖才會有階級;有修、有證,也有階級; 行思禪師的境界是無修無證,凡聖一如,這當中沒有分別執著,哪裡還會有什麼階級? 如《心經》講的「無苦集滅道」,乃至「無智亦無得」。 六祖大師對他非常的賞識,很器重他,叫他作一名班首,就像大眾當中的班長一樣。 有一天,六祖對他說:「你與眾生有緣,應當去一方弘化利生,不要讓佛祖的道脈中 斷。」意思就是叫他去教化眾生。行思禪師在六祖座下得法之後,回到吉州青原山, 在那裡弘法利生。諡號弘濟禪師,其事蹟《傳燈錄》有記載。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學生再引六祖壇經內文供諸有緣思考: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 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怎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諡大慧禪師。 關於前文,或有人讀來不甚瞭解,學生再引淨空法師的注解於後,供有緣大德參考: 懷讓禪師參訪嵩山安國師,安國師就打發他到曹溪參扣六祖。 六祖問:「你是從哪裡來的?」讓師說:「我是從嵩山來的。」 六祖再問:「甚麼物恁麼來?」這個意思就是,什麼東西?怎麼來的? 這句話,我們乍聽起來是呵斥的話,很不客氣,但是要曉得,這是禪宗的機鋒語, 也就等於口試一樣。懷讓禪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句話對得非常恰當。 因為祖師問的意思,是直指人心,說的是虛靈不昧的真心,懷讓禪師一聽就明白, 隨即答覆:「說似一物即不中。」因為虛靈不昧的真如本性,是沒有任何物相可以比擬 的,一般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什麼都說不上來。 這麼一答,六祖就了解他的境界。於是再問他:「還可修證否?」 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這兩句話很重要,在禪宗非常著名, 其他各宗也時常引用這兩句話。這兩句話變成以後宗門教下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 「修證即不無」,是說有修有證,雖然有修,心地是清淨的、是光明的,決定沒有絲毫 的染著。這是真實的功夫。不善修學的人,譬如修布施,免不了心裡落一個能布施的我 相、所布施的物相,以及接受布施的對方;換句話說,三輪不空。這就是有染污,雖然 有修,有修有染污;若能到有修而無染污,這才叫做真修。不但布施,就是誦經、拜 佛,或者禪定,乃至於般若,都時常被染污。如果到「染污即不得」,必須要離開分別 心、離開執著心,正是禪宗所謂「離心意識參」!才能得到這個境界。 六祖說:「只此不污染,是諸佛之所護念。你既然到了這個境界,我也是這個境界」。 以往,西天般若多羅大師有一個預言,般若多羅是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即達摩祖師的 老師,他說:「將來你的門徒中,要出一個馬祖。」這是指道一禪師,俗家姓馬。 中國叢林制度就是道一禪師興起的,「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兩個人的教 化,影響中國一千多年。這樁事,在很久之前,般若多羅就有預言。 六祖說:「應在你的身上,但是現在不須要說。」懷讓大師豁然體會,留意在心。 於是執侍,作祖師的侍者,朝夕奉侍十五年。 在這十五年當中,當然他的學問、道行一天比一天成熟。 以後,他到南嶽衡山弘揚禪宗。 口頭禪者,先聖先賢亦多有實例,學生再引六祖壇經內文供諸有緣思考: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云:「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遶師三匝,振鍚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二千成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其覺焉。 關於前文,或有人讀來不甚瞭解,學生再引淨空法師的注解於後,供有緣大德參考: 永嘉玄覺禪師在中國禪宗史上是負有盛名的,俗姓戴,永嘉(浙江溫州)人。 年輕時曾經修學三藏經論,於天台止觀法門特別有研究,也有心得,以後因看《維摩經 》開悟。一日,偶遇六祖的學生玄策。玄策常到處遊玩,各地方修行有成就之人他都 去拜訪。玄策禪師聽說永嘉有這麼一位善知識,於是也到此地來拜訪。拜訪暢談之後, 覺得玄覺禪師的境界很正確,不但正確且還相當高,於是問他:「你得法的老師是誰 ?」玄覺禪師說:「我聽方等經論聽得很多,聽過很多法師講解。以後,我在《維摩 經》中開悟佛法的心宗,可是到現在還沒有人來為我做證明。」就是沒有人來印證他 的開悟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玄策說:「經論中講,威音王佛以前,你說自己開悟的, 能講得通。威音王佛以後,說無師自悟的,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後,必須大徹大 悟之人來為你做證明,證明你所悟的是真實不虛的,如此方可。 永嘉大師非常謙虛,他說:「請你為我印證,可否?」玄策說:「我人微言輕,你何 不到曹溪去禮拜六祖?曹溪,四方緇素雲集,大眾都在此處承受六祖的教學。 你若想去,我可以陪你一道去。」於是,玄覺就同玄策到曹溪參禮六祖。 見面的時候,他表現的態度似乎有一點傲慢,「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六祖說:「一個修行人,必須具足威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切都得循規蹈矩。 你從哪裡來的,怎麼這麼傲慢?」 玄覺禪師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這兩句是很具有警覺性的話,幾個人能懂這個道理?如果大家能把這樁事情看重, 修行一定會很踏實。 六祖說:「你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永嘉大師說:「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體」是講體認自性,自性無生無死;「了」是講一了百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生死已經都沒有了,哪裡還有遲與速?所以說了本無速。六祖為他 印證,說:「如是!如是!」一點都沒錯。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緊的是要明心見性, 若不能明心見性,生死大事就沒有法子「了」。說到明心見性,又談何容易? 所以,佛祖常說,若無淨土法門,末法時期眾生就談不上成就。我們若能念佛念到 一心不亂,與此處講的了生死,境界就可以接近了。 這個時候,玄覺才禮拜六祖。拜完之後,他就要告辭。 六祖說:「你回去得太快了,才說幾句話就要走?」 永嘉說:「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本就是本來,本來沒有動,哪有遲與速? 六祖說:「誰知非動?」這是一層一層在逼他。永嘉說:「仁者自生分別。」 這話問得好,答得也好。六祖說:「你確實是得到無生之意。」 無生之意就是無生法忍,他確實是證得無生法忍。永嘉回答說:「無生豈有意耶?」 六祖說:「無意,誰當分別?」永嘉說:「分別亦非意。」這句話說得實在是妙極了! 如果用意識分別,這是凡夫,沒有證道。分別不是意;不是意,是什麼?是真如本性。 見性之後,分別即是無分別,分別與無分別是一不是二,這是真正證入佛祖的境界。 我們學佛,要緊的也是要趨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 六祖大師聽了非常開心,因為永嘉的境界與他一樣高。大師說:「善哉」,好極了; 「少留一宿」,六祖特別留他在曹溪住一晚,不要急著回去。 永嘉禪師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回去,在曹溪成為很有名的「一宿覺」, 他在曹溪住了一天就大徹大悟。以後回到永嘉弘法利生, 著有《禪宗集》及《證道歌》。 撰文目的: 1.口頭禪「行者」,應具正知正見,應具自知之明。自能不棄不捨。    所言不棄、不捨者,是行者具正知正見,是行者自性自渡之一種暫時性的方便門。   2.口頭禪「行者」,應能不以此為足,應精進再精進。自能或棄或捨。    所言棄、捨者,是行者發心宏大,是行者精進無已,便如前文所引之顏回事例。   3.口頭禪「行者」,應以此為目標:「六根動無非禪動、六根用無非禪用」。 無非禪動、無非禪用,則無時無刻皆能自出機杼,自無拾人牙慧之口頭禪之病,    則便似論語孔子之境界:「從心所欲,不踰距」,則便不似孔子之境界,    而或有勝之。 是老子道德經所謂:「君子不器。」 --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7/08 13:56)







like.gif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icon.png[問題/行為] 貓晚上進房間會不會有憋尿問題
icon.pngRe: [閒聊] 選了錯誤的女孩成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張
icon.png[心得] EMS高領長版毛衣.墨小樓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龍隔熱紙GE55+33+22
icon.png[問題] 清洗洗衣機
icon.png[尋物] 窗台下的空間
icon.png[閒聊] 双極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車]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門
icon.png[討論] 能從照片感受到攝影者心情嗎
icon.png[狂賀] 賀賀賀賀 賀!島村卯月!總選舉NO.1
icon.png[難過] 羨慕白皮膚的女生
icon.png閱讀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問題] SBK S1安裝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舊woo100絕版開箱!!
icon.pngRe: [無言] 關於小包衛生紙
icon.png[開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簡單測試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執行者16PT
icon.png[售車]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戰33 LV10 獅子座pt solo
icon.png[閒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購教學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產版官方照無預警流出
icon.png[售車] Golf 4 2.0 銀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籃汽座(有底座)2000元誠可議
icon.png[問題] 請問補牙材質掉了還能再補嗎?(台中半年內
icon.png[問題] 44th 單曲 生寫竟然都給重複的啊啊!
icon.png[心得] 華南紅卡/icash 核卡
icon.png[問題] 拔牙矯正這樣正常嗎
icon.png[贈送] 老莫高業 初業 102年版
icon.png[情報] 三大行動支付 本季掀戰火
icon.png[寶寶] 博客來Amos水蠟筆5/1特價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鮮人一些面試分享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麒麟25PT
icon.pngRe: [閒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創漫畫翻譯
icon.pngRe: [閒聊] OGN中場影片:失蹤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問題] 台灣大哥大4G訊號差
icon.png[出售] [全國]全新千尋侘草LED燈, 水草

請輸入看板名稱,例如:WOW站內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