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isuretime3 (自性自渡)
看板Buddhism
标题[反省] 诸行者当以「口头禅」为警惕
时间Sat Jul 8 13:53:16 2006
口头禅者,何谓「口头禅」?
口头禅者,
把前圣前贤智慧结晶挂在嘴边,将前贤之智以为己智,这种人像谁呢?
不是远在天边,就是近在眼前,就是
Leisuretime3 自己便是。
大家按 a 搜寻 Leisuretime3 先前所发过的文章,便可见诸多佛言佛语。
口头禅,也不是只有 Leisuretime3 自己而已,
其缘故是因为自己还未能证悟其境,
说「口头禅」之人,亦是做为一种善巧方便,
是行者在因地发心至果地圆成之间,自取善巧、自己暂设方便路之一种选择。
是未达彼岸、未能舍筏之时,自取另一筏、暂借划船前行一小段路之一个过程。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本文文章稍长,但是学生引诸多故事於其中穿插,
想来读者只要逐个故事阅读过去,亦不会觉得太过沉闷无趣。
撰文目的:
1.口头禅「行者」,应具正知正见,应具自知之明。自能不弃不舍。
所言不弃、不舍者,是行者具正知正见,是行者自性自渡之一种暂时性的方便门。
2.口头禅「行者」,应能不以此为足,应精进再精进。自能或弃或舍。
所言弃、舍者,是行者发心宏大,是行者精进无已,便如後文引之颜回事例。
3.口头禅「行者」,应以此为目标:「六根动无非禅动、六根用无非禅用」。
无非禅动、无非禅用,则无时无刻皆能自出机杼,自无拾人牙慧之口头禅之病,
则便似论语孔子之境界:「从心所欲,不踰距」,则便不似孔子之境界,
而或有胜之。
是
老子道德经所谓:「
君子不器。」
学生先引论语所言供诸有缘思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生试言,子贡引诗经之见以为己见,实属口头禅,
但是却不失为与老师孔子之间相互印证心境之一种善巧方便,
但是,那毕竟只是善巧方便,子贡本人却未到那个境地,
所以孔子只说:「始可与言诗」,孔子称许子贡领悟力强,
但是也只止於此:「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还要多多努力。
口头禅者,亦有不执於此而精进不已者,学生再引论语所言供诸有缘参考: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学生试言,颜回之人,应当是舍口头禅而精进不已者,其心便彷如六祖惠能所言: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
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
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学生先引六祖坛经内文供诸有缘思考: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二,白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
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
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待汝迷?
汝若自见,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关於前文,或有人读来不甚了解,学生再引净空法师的注解於後,供有缘大德参考:
神会幼年时候就学道,他十三岁从玉泉寺到曹溪来参礼。玉泉是神秀道场,可见他以
往是亲近神秀大师。这个童子非常聪明。
六祖问他:「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这些话都是禅宗机锋语。六祖对於来参学的人都相当尊重,连这位小沙弥也不例外,
称他作「知识」。
「善知识!你从老远很辛苦到我这里来,你还能见得本来面目否?
」这个意思是说,根本若是明白,枝叶自然茂盛。「本」就是本有灵明觉知的本性。
六祖说:「如果你有本,就应当认识主人」。「主人」就是自己的真性,所谓「父母
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自己的主人公。六祖叫他试说说看。
神会说:「我以无住为本,见就是主。」这些话,实在说并不是神会的见地,
他并没有证得,而是随随便便说的,他在秀大师会下听得多,这些话他很会讲。
六祖说:「这个沙弥,怎麽可以这样随随便便说话?」
意思就是,
神会说话太草率了,取别人的言语来答覆祖师所提的问话。
於是,祖师就拿拄杖打他三下,责备他说话不应该取别人的见解
做为自己的见解,所说的是「口头禅」,不是自己的见地。
神会问六祖:「和尚坐禅,你还见不见?」祖师反过来问他:「我打你痛不痛?」
神会对曰:「亦痛亦不痛。」这都是禅宗里学的油腔滑调。
六祖说:「我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底下这些话很重要,诸位要特别留意。
六祖说:「吾之所见,是常见自己心中的过失,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不见他
人是非好恶」。这叫亦见亦不见,这是学道人真正的本分事情。
六祖反过来问他:「你说亦痛亦不痛,这话怎麽讲法?打你若不痛的话,你与木头石
块有什麽两样?打你,你还痛,你是凡夫,你就会起瞋恚心。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
是生灭法。你自性没有觉悟,你敢在我面前戏论、开玩笑!」
这个责备很重,神会於是礼拜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完全是一副油腔滑调、聪明伶俐
的口头禅。实在讲,神会是年纪太轻了,但是从这段文中也能看出,他确实是个聪明
伶俐、非常可爱的小沙弥,难怪祖师对他相当器重。
六祖说:「你若是心迷不见性,就应当问善知识,求一条开悟的道路,这叫参学。
你要是心悟了的话,悟了当然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後就要认真依照见性的方法修行
。你现在自己迷惑颠倒,不见自心,你到我这里来,还反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
自己晓得,岂能代你见性?岂能代你破除迷障?你若是自己明心见性,你也代不了我
!」这桩事情,正所谓「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哪一个人也帮不上哪一个人的忙,
哪一个也代替不了哪一个。
六祖说:「你如何不自知自见?」这就是教导他方法。
明心见性,这是要自己觉悟,自己去见性,不要去问别人见与不见。问别人见与不见
,与自己确实是不相干。这一番开示,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因为我们见到一位善知
识,总会问他:「你现在的程度怎麽样?你有没有了生死?你有没有断烦恼?你有没
有明心见性?」这些话就与神会初见六祖是一样的意思,所问的都是不相干的话,
没有意义的话,这些话都叫做戏论,是不应该问的。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学生再引六祖坛经内文供诸有缘思考: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後,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关於前文,或有人读来不甚了解,学生再引净空法师的注解於後,供有缘大德参考:
有一天,祖师为了勘验大众,提出一个问题来考大众,看看在会的大众有几个功夫成
熟了,这一番启示就可以叫那些功夫成熟的人明心见性。
六祖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
这三句,头、尾是两边,名、字是两边,背、面也是两边;说这些皆无,这是两边不
立。
「诸人还识否?」你们有几个人能认得?
神会说:「这是诸佛之本源,是神会之佛性。」
这个小孩说得没错。祖师所说确实是指真如本性,大家还没有说出来,
这个小沙弥就先把它说出来了。
六祖说:「没有名也没有字,你怎麽叫它做本源佛性?」
你怎麽可以称之为自家的本性、诸佛的本源?本源是名字,佛性也是名字,
这就是责备他依然落在痕迹上。真正觉悟的人,一点痕迹都不落。
神会的悟性很高,但他还是免不了落在知解上。於是
六祖责备他说:「你将来若是有一把茆草盖头,你也不过是成就一个知解宗徒而已」
。「茅草盖头」,就是将来自己有一个立足处,有一个茅篷可住。
这句话完全是呵斥责备他的话。但是,禅宗往往以呵斥的话做为印可。
所以,看起来是六祖责备,实际上是同意神会的见地没有错误。
神会就是後来的荷泽禅师。六祖过世之後,神会到了京师洛阳,洛阳本来是神秀大师
弘法的根据地,他去了之後,大弘曹溪的顿教。他着有《显宗记》,这是一篇非常有
名的作品,完全是讲明心见性、向上一着。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学生再引六祖坛经内文供诸有缘思考:
师於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後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
报於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
灭去来。」
学生试言,坛经中有诸多六祖与其宗门相互讨论之语,亦常见所谓:「大悟」之说,
但是到了此处,却见得只有神会一人得之,口头禅者,其理亦不证自明。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学生再引六祖坛经内文供诸有缘思考: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麽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师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諡号弘济禅师。
关於前文,或有人读来不甚了解,学生再引净空法师的注解於後,供有缘大德参考:
行思禅师,听说曹溪法席非常殊胜,於是就到曹溪来参礼六祖。
他向六祖请教:「应当怎样去做,才不至於落在阶级里面?」
阶级是指菩萨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
不落阶级,当然就是顿超。所以,他请教的目的就是要学顿超法门,不要渐次修学。
六祖问他:「你曾经用过什麽功夫?过去是如何修学?」
行思禅师说:「圣谛亦不为。」圣是指诸佛。圣谛就是无漏的圣解,
行思说:「我连这个也离开了,我也不着。」这个境界相当高。
六祖说:「你落什麽阶级?」行思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这话说得非常透彻。有凡、有圣才会有阶级;有修、有证,也有阶级;
行思禅师的境界是无修无证,凡圣一如,这当中没有分别执着,哪里还会有什麽阶级?
如《心经》讲的「无苦集灭道」,乃至「无智亦无得」。
六祖大师对他非常的赏识,很器重他,叫他作一名班首,就像大众当中的班长一样。
有一天,
六祖对他说:「你与众生有缘,应当去一方弘化利生,不要让佛祖的道脉中
断。」意思就是叫他去教化众生。行思禅师在六祖座下得法之後,回到吉州青原山,
在那里弘法利生。諡号弘济禅师,其事蹟《传灯录》有记载。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学生再引六祖坛经内文供诸有缘思考: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
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麽物,怎麽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後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諡大慧禅师。
关於前文,或有人读来不甚了解,学生再引净空法师的注解於後,供有缘大德参考:
怀让禅师参访嵩山安国师,安国师就打发他到曹溪参扣六祖。
六祖问:「你是从哪里来的?」让师说:「我是从嵩山来的。」
六祖再问:「甚麽物恁麽来?」这个意思就是,什麽东西?怎麽来的?
这句话,我们乍听起来是呵斥的话,很不客气,但是要晓得,这是禅宗的机锋语,
也就等於口试一样。
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句话对得非常恰当。
因为祖师问的意思,是直指人心,说的是虚灵不昧的真心,怀让禅师一听就明白,
随即答覆:「说似一物即不中。」因为虚灵不昧的真如本性,是没有任何物相可以比拟
的,一般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什麽都说不上来。
这麽一答,六祖就了解他的境界。於是再问他:
「还可修证否?」
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两句话很重要,在禅宗非常着名,
其他各宗也时常引用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变成以後宗门教下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
「修证即不无」,是说有修有证,虽然有修,心地是清净的、是光明的,决定没有丝毫
的染着。这是真实的功夫。不善修学的人,譬如修布施,免不了心里落一个能布施的我
相、所布施的物相,以及接受布施的对方;换句话说,三轮不空。这就是有染污,虽然
有修,有修有染污;若能到有修而无染污,这才叫做真修。不但布施,就是诵经、拜
佛,或者禅定,乃至於般若,都时常被染污。如果到「染污即不得」,必须要离开分别
心、离开执着心,正是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才能得到这个境界。
六祖说:「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所护念。你既然到了这个境界,我也是这个境界」。
以往,西天般若多罗大师有一个预言,般若多罗是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即达摩祖师的
老师,他说:「将来你的门徒中,要出一个马祖。」这是指道一禅师,俗家姓马。
中国丛林制度就是道一禅师兴起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两个人的教
化,影响中国一千多年。这桩事,在很久之前,般若多罗就有预言。
六祖说:「应在你的身上,但是现在不须要说。」怀让大师豁然体会,留意在心。
於是执侍,作祖师的侍者,朝夕奉侍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当中,当然他的学问、道行一天比一天成熟。
以後,他到南岳衡山弘扬禅宗。
口头禅者,先圣先贤亦多有实例,学生再引六祖坛经内文供诸有缘思考: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後於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云:「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遶师三匝,振鍚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二千成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後着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其觉焉。
关於前文,或有人读来不甚了解,学生再引净空法师的注解於後,供有缘大德参考:
永嘉玄觉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负有盛名的,俗姓戴,永嘉(浙江温州)人。
年轻时曾经修学三藏经论,於天台止观法门特别有研究,也有心得,以後因看《维摩经
》开悟。一日,偶遇六祖的学生玄策。玄策常到处游玩,各地方修行有成就之人他都
去拜访。玄策禅师听说永嘉有这麽一位善知识,於是也到此地来拜访。拜访畅谈之後,
觉得玄觉禅师的境界很正确,不但正确且还相当高,於是
问他:「你得法的老师是谁
?」玄觉禅师说:「我听方等经论听得很多,听过很多法师讲解。以後,我在《维摩
经》中开悟佛法的心宗,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人来为我做证明。」就是没有人来印证他
的开悟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玄策说:「经论中讲,威音王佛以前,你说自己开悟的,
能讲得通。威音王佛以後,说无师自悟的,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後,必须大彻大
悟之人来为你做证明,证明你所悟的是真实不虚的,如此方可。
永嘉大师非常谦虚,
他说:「请你为我印证,可否?」玄策说:「我人微言轻,你何
不到曹溪去礼拜六祖?曹溪,四方缁素云集,大众都在此处承受六祖的教学。
你若想去,我可以陪你一道去。」於是,玄觉就同玄策到曹溪参礼六祖。
见面的时候,他表现的态度似乎有一点傲慢,「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六祖说:「一个修行人,必须具足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切都得循规蹈矩。
你从哪里来的,怎麽这麽傲慢?」
玄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这两句是很具有警觉性的话,几个人能懂这个道理?如果大家能把这桩事情看重,
修行一定会很踏实。
六祖说:「你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永嘉大师说:「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体」是讲体认自性,自性无生无死;「了」是讲一了百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生死已经都没有了,哪里还有迟与速?所以说了本无速。六祖为他
印证,
说:「如是!如是!」一点都没错。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紧的是要明心见性,
若不能明心见性,生死大事就没有法子「了」。说到明心见性,又谈何容易?
所以,佛祖常说,若无净土法门,末法时期众生就谈不上成就。我们若能念佛念到
一心不乱,与此处讲的了生死,境界就可以接近了。
这个时候,玄觉才礼拜六祖。拜完之後,他就要告辞。
六祖说:「你回去得太快了,才说几句话就要走?」
永嘉说:「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本就是本来,本来没有动,哪有迟与速?
六祖说:「谁知非动?」这是一层一层在逼他。永嘉说:「仁者自生分别。」
这话问得好,答得也好。
六祖说:「你确实是得到无生之意。」
无生之意就是无生法忍,他确实是证得无生法忍。
永嘉回答说:「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说:「无意,谁当分别?」永嘉说:「分别亦非意。」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妙极了!
如果用意识分别,这是凡夫,没有证道。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麽?是真如本性。
见性之後,分别即是无分别,分别与无分别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证入佛祖的境界。
我们学佛,要紧的也是要趋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
六祖大师听了非常开心,因为永嘉的境界与他一样高。
大师说:「善哉」,好极了;
「少留一宿」,六祖特别留他在曹溪住一晚,不要急着回去。
永嘉禅师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回去,在曹溪成为很有名的「一宿觉」,
他在曹溪住了一天就大彻大悟。以後回到永嘉弘法利生,
着有《禅宗集》及《证道歌》。
撰文目的:
1.口头禅「行者」,应具正知正见,应具自知之明。自能不弃不舍。
所言不弃、不舍者,是行者具正知正见,是行者自性自渡之一种暂时性的方便门。
2.口头禅「行者」,应能不以此为足,应精进再精进。自能或弃或舍。
所言弃、舍者,是行者发心宏大,是行者精进无已,便如前文所引之颜回事例。
3.口头禅「行者」,应以此为目标:「六根动无非禅动、六根用无非禅用」。
无非禅动、无非禅用,则无时无刻皆能
自出机杼,自无拾人牙慧之口头禅之病,
则便似论语孔子之境界:「从心所欲,不踰距」,则便不似孔子之境界,
而或有胜之。
是
老子道德经所谓:「
君子不器。」
--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
※ 编辑: Leisuretime3 来自: 203.66.45.170 (07/08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