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雜阿含經二十選---第十八選 身苦,心不苦
時間Wed Jul 5 08:43:20 2006
第十八選 身苦,心不苦--不被第二毒箭
經號:107(175)[109]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婆祇國設首婆羅山鹿野深林中。
爾時,有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
知識比丘。
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
尊,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
「善哉長者!汝實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覲見如來,并餘宗重知識比丘。
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爾時,世尊為那拘羅長者,示教、照喜,默然而住。
那拘羅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遠,坐一樹下。
那拘羅長者,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
「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今日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
,我今諸根和悅、顏貌鮮明。」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
「世尊為汝說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
「我向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來,覲見世尊,及所宗重
知識比丘。
佛告我言:『善哉長者!汝實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詣我,及見先所宗重比丘。
汝今於此苦患之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世尊為我說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
「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長者答言:「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略說法要!」 尊者舍利弗語長者
言:
「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
,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
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
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
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閡
、顧念、結戀。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
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
得無畏。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
「我已超、已度。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我今盡壽歸依三寶。
」 爾時,那拘羅長者,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解說
有位一百二十歲的長壽長者,名叫那拘羅,因為身體的健康情形不佳,經常為病痛所
苦,於是想要向佛陀請益,以期長夜安樂。
佛陀告訴他說,應當從病痛的苦中,學習不被這種苦所迫。
那拘羅長者聽了以後,雖然還不甚明瞭其中的道理,但卻也心情開朗了許多,氣色好
轉。由於佛陀已經沈默,不再說話了,於是,那拘羅長者,就轉向坐在距離佛陀不遠處樹
下的舍利弗尊者請益。
舍利弗尊者,為那拘羅長者作了進一步解釋說:一般人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
不如實知,所以愛樂著五蘊,認為五蘊是我,或者是我所擁有的,而去執取。這樣,如果
五蘊之一,有了變壞、變化,心,就隨之而變,苦惱也就跟著來了。伴隨著恐懼、障礙、
顧念(過去)、憂慮、痛苦、眷戀。
這種情形,就叫做:心隨著身苦而苦。
多聞聖弟子明白這個道理,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了,不生愛樂,不起
我見,所以,當五蘊發生變化時,心不隨之變化,苦惱也不會產生,自然就不會恐懼、障
礙、顧念(過去)、憂慮、痛苦、眷戀。
這樣,就叫做:身苦而心不苦。
那拘羅長者聽完後,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解脫正法的領域裡,自
己解決了疑惑,深具自信心,而無所畏懼。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請求尊者舍利弗
,為他畢生歸依佛、法、僧三寶,為優婆塞作見證。
三、討論
(1)第 490(1476)[489] 經中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
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這是人生的「八苦」。在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中
,都有著身苦。身苦,也可以總說是八苦中的五蘊熾盛苦(五受陰苦)。
來自這個身體的因緣不和合,而產生的苦,是誰也沒辦法避免的,即使是佛陀,也無
法例外。如第 1289(1402)[1286] 經中說:「世尊金鎗刺足」,第1181(1281)[1165]經中
說:「世尊患背痛」,第1176(394)[270] 經中,佛陀說:「我今背疾,當自消息。」
(2)如第 470(733)[469]經說:
「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
不樂受。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愁憂稱怨,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
: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所以者何?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為
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為瞋恚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
離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
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不起憂悲稱怨、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
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為樂受觸,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
;於苦觸受,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故,不苦不
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
於何不繫?謂為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多聞聖弟子與一般凡夫一樣,都有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那麼,多聞聖弟子與一
般凡夫的差別在哪裡呢?
差別在於:一般人對五蘊不如實知,因為不如實知的緣故,對來自於色、聲、香、味
、觸等所生成的五欲,如果有了快樂的感覺,跟著就會迷戀這種快樂的感覺,為貪欲所驅
使。反之,如果處於不如意,而有了苦的感覺,就容易起瞋心,為瞋恚所驅使。這就是「
順我則貪,逆我則瞋」了。即使是處於不苦不樂的覺受,也因為對苦、樂二受的不如實知
集、滅、味、患、離,對自己的覺受變化,處於不明瞭的渾沌狀態,為癡所驅使。
在貪、瞋、癡的驅使下,離不開樂,離不開苦,也離不開不苦不樂的奴役。為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所牽絆。凡夫就是這樣,「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身受,好比被(
中了)第一支毒箭,心受,則好比接著又中了第二毒箭支一樣。
多聞聖弟子,對苦的感覺,不會生起憂愁、悲哀、埋怨、啼哭呼號、心亂發狂。
對快樂的感覺,不起貪,對苦的感覺不起瞋。像這樣,不為貪與瞋所驅使。瞭解了貪
與瞋的集、滅、味、患、離,明白自己覺受的變化,也就不會為癡所驅使。
遠離了貪、瞋、癡的牽絆,「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就好像只被射中一
支毒箭,不會再被射中第二支一樣。 「不被第二毒箭」,就是多聞聖弟子與凡夫的差
別所在。
(3)第 309(411)[287]經中說:「有第二住,有一一住。」眼見色生受,這是一一住
。歡喜、深樂、貪愛、阨礙,這是第二住,這與第二支毒箭的譬喻很類似。而從第
250(376)[252]經,「白牛與黑牛」的譬喻,說明了「欲貪」所扮演的角色,也讓我們深
信,「不受第二毒箭」,「不受第二住」,是可能做得到的,而且,也應當是要這樣去努
力的。
(4)病痛,是苦楚的。如果再加上心情的惡劣,那就更加難堪了。在《雜阿含經》中
的〈如來所說誦〉中,有〈病相應〉共二十個經,大都是描述了佛弟子處於病中,甚難忍
受。而佛陀或其他佛弟子們,都以說法的方式,一方面幫忙提起正念,鼓勵病患,一方面
安慰病患,以期緩和病患心中的難忍。
(5)第 252(378)[254]經,描述優波那先比丘,在墳場附近的山洞內坐禪,被尺許長
的毒蛇咬傷。尊者舍利弗在附近的樹下,應優波那先比丘的要求,將他扶出山洞。扶出山
洞後,優波那先比丘,就因中蛇劇毒而死了。在洞內時,尊者舍利弗,看不出優波那先比
丘的臉色有異,優波那先比丘說,那是因為他已經沒有我見,所以,雖然身中蛇毒,十分
痛苦,卻是「面色、諸根無有變異」。
第 103(171)[105]經描述差摩比丘,病中極其痛苦,雖然有觀五蘊非我,非我所的正
見,但未能斷我慢、我欲、我使,還不是阿羅漢。於是,與探病的上座比丘間,有段關於
我見的法義問答。就在問答辯論間,上座比丘們證入初果,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而差摩
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能夠將身苦就止於身苦,而不再引起心苦的,「我見」的去除,是其中的重要關鍵吧
!對於尚未能證入初果的平常人,「我見」尚未能去除,是還很難不讓病痛,影響到心情
的。所以,如果病痛時,發覺自己心裡還是很懦弱,渴望著安慰,渴望著保佑,渴望著痊
癒,也是可以理解,而不用過於自責的吧。只不過,在懦弱之餘,也不要忘失了佛法的精
義,是「我見」的去除,是「身苦」而「心不苦」!
(6)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相應部》〈蘊相應〉第一經〈那拘羅父〉(22-1)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五冊一頁)
轉至以下網址:
http://0rz.net/c31uH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