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轉錄] 妙雲集導讀(三)聞思篇---第九章 第三節
時間Fri Jun 30 07:50:46 2006
第三節契理又契合現代的(人間佛教)人菩薩行
一 引 言
我在『印度之佛教』的「自序」中說:「立本於根本(即初期)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
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那時,我多讀「阿含」、「戒律」、「阿毘達磨」,不滿晚期之神秘欲樂,但立場是
堅持大乘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華雨集第五冊》一遊心法海六十年
p17/8~p17/-3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為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在精神上、行為上,倡導青年佛教與人間佛
教。在歷史上,大乘佛教的開展,確與青年大眾有關。所以依『華嚴經』的「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的求法故事,寫了一部『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現在編入『妙雲集』,已
分為三部分:『青年佛教運動小史』,『青年佛教參訪記』,『雜華雜記』)。不過我所
說的青年佛教,是:「菩薩不是不識不知的幼稚園(生)。……青年佛教所表現的佛教青
年,是在真誠、柔和、生命力充溢的情意中,融合了老年的人生的寶貴經驗」(『雜華雜
記』)。因為,如對佛法缺乏正確而深刻的勝解,那末青年佛教的勇往直前,隨宜方便,
不可避免的會落入俗化與神化的深坑。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
教。我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勢異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我不說「
人生」而說「人間」。希望中國佛教,能脫落神化,回到現實的人間。 《華雨集第五冊
》一遊心法海六十年p18/6~p19/3
二少壯的人間佛教
宣揚「人間佛教」,當然是受了太虛大師的影響,但多少是有些不同的。一、(民國二十
九年)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說到「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以為現在進
入「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應「依著人乘正行,先修成完善的人格,
……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這是能適應現代根機,但末法時期,應該修依人
乘而趣大乘行,沒有經說的依據,不易為一般信徒所接受。反而有的正在宣揚:稱名念佛
,是末法時期的唯一法門呢!所以我要從佛教思想的演化中,探求人間佛教的依據。二、
大師的思想,核心還是中國佛教傳統的。臺、賢、禪、淨(本是「初期大乘」的方便道)
的思想,依印度佛教思想史來看,是屬於「後期大乘」的。這一思想在中國,我在『談入
世與佛學』中,列舉三義:一、「理論的特色是至圓」;二、「方法的特色是至簡」;三
、「修證的特色是至頓」。在信心深切的修學者,沒有不是急求成就的。「一生取辦」,
「三生圓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立地成佛」,或「臨終往生淨土」,就大大的
傳揚起來。真正的大乘精神,如彌勒的「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從廣修利
他的菩薩行中去成佛的法門,在「至圓」、「至簡」、「至頓」的傳統思想下,是不可能
發揚的。大師說:中國佛教「說大乘教,修小乘行」,思想與實行,真是這樣的不相關嗎
?不是的,中國佛教自以為最上乘,他修的也正是最上乘行呢!遲一些的「秘密大乘佛法
」,老實的以菩薩行為迂緩,而開展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可說是這一思想傾向的最後
一著。我從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發見這一大乘思想的逆流──佛德本具(本來是佛等)論
,所以斷然的贊同「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初期行解。三、佛法本是人間的,容許印度
群神的存在,只是為了減少弘傳的阻力,而印度群神,表示了尊敬與護法的真誠。如作曼
荼羅,天神都是門外的守衛者,少數進入門內,成為外圍分子。「大乘佛法」,由於理想
的佛陀多少神化了,天(鬼神)菩薩也出現了,發展到印度的群神,與神教的行為、儀式
,都與佛法融合。這是人間佛教的大障礙,所以民國三十年,寫了『佛在人間』,明確的
說:「佛陀怎樣被升到天上,我們還得照樣歡迎到人間。人間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間,
就是天上,此外沒有你模稜兩可的餘地」!
從印度佛教的興起,發展,衰落而滅亡,我譬喻為:「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
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讚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壯年而不知珍攝
,轉眼衰老了。老年經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也可能表示接近死亡」。存在於世
間的,都不出「諸行無常」,我以這樣的看法,而推重「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童真
到壯年,一般是生命力強,重事實,極端的成為唯物論,唯心論是少有的。由壯年而入老
年,內心越來越空虛(所以老年的多信神教),思想也接近唯心(唯我、唯神)論。是唯
心論者,而更多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身體的健在著想,長生不老的信行,大抵來自早衰與
漸老的。老年更貪著財物,自覺年紀漸老了(「人生不滿百,常有千歲憂」),多為未來
的生活著想,所以孔子說:老年「戒之在得」。印度「後期佛教」與「秘密大乘」,非常
契合於老年心態。唯心思想的大發展,是一。觀自身是佛,進而在身體上修風、修脈、修
明點,要在大歡喜中即身成佛,是二。後期的中觀派,瑜伽行派,都有圓熟的嚴密思想體
系,知識經驗豐富,是三。我在這樣的抉擇下,推重人間的佛陀,人間的佛教。我初學佛
法──三論與唯識,就感到與現實佛教界的距離。存在於內心的問題,經虛大師思想的啟
發,終於在「佛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得到新的啟發。我不是宗派徒裔(也不
想作祖師),不是講經論的法師,也不是為考證而考證、為研究而研究的學者。我只是本
著從教典得來的一項信念,「為佛法而學」,「為佛教而學」,希望條理出不違佛法本義
,又能適應現代人心的正道,為佛法的久住世間而盡一分佛弟子的責任!
我早期的作品,多數是講記,晚年才都是寫出的。講的寫的,只是為了從教典自身,探求
適應現代的佛法,也就是脫落鬼化、神(天)化,回到佛法本義,現實人間的佛法。我明
確的討論人間佛教,民國四十年曾講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
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在預想中,這只是序論而已。這裏略述『人間佛教
要略』的含義。一、「論題核心」,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
薩行圓滿而成佛」。從人而發菩薩心,應該認清自己是「具煩惱身」(久修再來者例外)
,不可裝腔作勢,眩惑神奇。要「悲心增上」,人而進修菩薩行的,正信正見以外,一定
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護法利生。二、「理論原則」是:「法與律合一」。「導之以法
,齊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則。重法而輕律,即使心在入世利他,也只是個
人自由主義者。「緣起與空性的統一」:這是「緣起甚深」與「涅槃甚深」的統一,是大
乘法,尤其是龍樹論的特色。「自利與利他的統一」:發心利他,不應忽略自己身心的淨
化,否則「未能自度,焉能度人」?所以為了要利益眾生,一定要廣學一切,淨化身心(
如發願服務人群,而在學校中努力學習一樣);廣學一切,只是為了利益眾生。不為自己
利益著想,以悲心而學而行,那所作世間的正業,就是菩薩行。三、「時代傾向」:現在
是「青年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化為社會中心,所以要重視青年的佛教。這不是說老
人不能學菩薩行,而是說應該重視少壯的歸信。適應少壯的佛教,必然的重於利他。人菩
薩行的大乘法,是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法門。現在是「處世時代」: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
,佛與弟子,經常的「遊化人間」。就是住在山林,為了乞食,每天都要進入村落城邑,
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修菩薩行的,應該作利益人類的事業,傳播法音,在不離世事,
不離眾生的原則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現在是「集體(組織)時代」:摩訶迦葉修頭
陀行,釋尊曾勸他回僧伽中住;優波離想獨處修行,釋尊要他住在僧中;釋尊自己是「佛
在僧數」的。佛法是以集體生活來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與中國人所說的隱遁,是根本
不同的。適應現代,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於佛意)化,在家弟子學修菩薩行
的,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不是為個人謀取名位權利)。四、「修持心要
」:菩薩行應以信、智、悲為心要,依此而修有利於他的,一切都是菩薩行。我曾特地寫
了一篇『學佛三要』,三要是信願(大乘是「願菩提心」),慈悲,(依緣起而勝解空性
的)智慧。「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長邪見」;如信與智增上而悲心不足,就是二乘
;如信與慧不足,雖以慈悲心而廣作利生善業,不免是「敗壞菩薩」(修學菩薩而失敗了
)。所以在人間而修菩薩行的,此三德是不可偏廢的! 《華雨集第四冊》一契理契機之
人間佛教p44/1~p50/2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8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