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isuretime3 (...)
看板Buddhism
標題Re: [問題] 執著與妄想
時間Mon May 22 14:45:17 2006
注意: 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若有大德發現學生作波旬說、入魔知見,
萬望大德體念芸芸眾生迷悶苦惱希求解脫卻不得其便,
能夠及時發文於版上糾正其偏,
俾令迷途知返、身心安適、待機緣足則自證無餘涅槃,
學生感謝您,學生敬佩您!
------------------------------------------------------------------------------
※ 引述《garbo (有PTT真好)》之銘言:
: ※ 引述《gulity (Happy)》之銘言:
: : 最近接觸到一點佛法
: : 想請問大家佛法講究放下妄想 執著 心裡頭自然就會清淨
: : 嗯 個人才疏學淺 認為這是個放下妄想與執著之後的結論 而還未能領悟該"如何"放下
: : 想請問大家應該如何做呢??
: : 舉個例子 個人在面對愛情的態度時 總是容易鑽牛角尖 走進死胡同
: : 現在已經分手 仍然會想要是當時尚未分手 那麼現在的情況會是怎樣
: : 中間我們會有如何的回憶 將來會有怎樣的想像產生
: : 即使時間已經過了一年 喜歡的感覺到現在還揮之不去
: : 導致現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胡思亂想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妄想?
: : 又會不斷心思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執著?
: : 想請問各位該如何是好呢??感謝大家
: 胡思亂想,心中不得安寧,就算妄想..
: 不過你能體會那是不好的想法,已經跨出第一步了
: 因為人很難有自知之明,往往做了不對的事還繼續做
: 一而再,再而三,不斷輪迴..
: 要能放下,必須依靠修行
: 修行就是要修正錯誤的行為,化惡業為善業
: 多唸經書,體會經書,並將之實行在生活中
: 例如,打妄想時,想起經書所言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或是多念佛號,心自然清靜許多
: p.s不知有沒有人在看華藏電視台淨空和尚講經..
: 我常常在看,我覺得對我幫助很大..
末學認為,
首先您應思索的是,您為何要讀佛經?您為何要讀佛經?
若是您為失戀而苦,想求解脫,故讀佛經,
以為口誦諸佛經便可以除妄想,口誦諸佛經便可以得解脫,
末學認為,您不必讀佛經,趕快再去尋找另一個男(女)朋友,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找不到麼?再努力找找,或者去婚友社,或者去找算命師問一問,或者等待時機。
但是此法並非上策,就算您找到新歡,您仍究受情愛而轉,仍是貪愛心不減,
甚至不減反增,實是落愛見坑!按楞嚴經說法:「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末學先與您相互戒勉:萬萬不可以少為足、以漸為常,不可不慎!
末學深深感激 bbc0900大德 之提點,令末學及時悟知自己曾入魔著相、引人落愛見坑。
若是您心中有疑惑,您欲明瞭大乘佛法真締,故讀佛經,
以為口誦佛經便能明瞭大乘佛法真締,以為讀遍如來大正藏便可以入佛知見,
末學認為,您應警惕於弘忍大師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末學試言,凡人念佛號求清淨,念佛經求解脫,
便是口說般若卻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嘴巴說自己正在吃飯但是肚子卻仍饑餓的咕嚕嚕響。
萬緣放下,百物不思,墮「空」卻不自知,尚且自以為般若。
今以人之肉身得讀諸經書,實是享受著數百年來所累積之福報之故,
待得福報享盡,復受輪轉。
您今正為失戀而苦,浸淫煩惱妄想中,縱然讀佛經而煩惱似乎消滅,此法與外道無異。
讀佛經無異外道?
末學試言,不識本心卻拘執於口誦佛經耳聞佛經意想佛經,則無異外道。
何謂外道?離道而行者,是為外道。
弘忍曾喚諸門人:『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
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口誦佛經, 耳聞佛經, 意想佛經而希冀求得解脫,則與求福田無異。
慧能:『外道所言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您口誦佛經耳聞佛經意想佛經,而於對方妄想滅,是您意中佛經生, 而您意中妄想滅;
待得回歸日常作息,再見以往所思念之他(她)或與他(她)相關之物事,
則您意中佛經滅而您意中妄想生。
末學試言,以為口誦佛經,耳聞佛經,
不出於六識而以六識誦經聞經想經便能去煩惱得菩提而入佛知見者,
此法門無異外道。
是故弘忍言之:
「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是故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您若以為讀佛經便能除妄想,則與神秀所作之偈無異。
是故弘忍示之:『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
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自性也。 』
如您所言:「佛法講究放下妄想 執著 心裡頭自然就會清淨」,
末學試言,如您所言實非大乘佛法真締。
佛法是不二之法,迷覺不二,妄想與菩提不二。
無放下,無提起,無清淨,無非清淨。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以諸因緣,世界相續,
眾生相續,業果相續。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終而復始,故有輪轉。
末學認為,您若欲明瞭大乘佛法真締,應當先尋思您的妄想究竟有那些特點。
何謂妄想?一般而言,起源有六:眼,耳,鼻,舌,身,意。
其實非僅六種而已,便如諸神通若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之類,亦屬妄想。
末學提供您二條方便法門,按此法門深入以漸漸瞭解自己之「眾生相」,
待得您的機緣成熟,您再讀佛經,便能入佛知見。
須知,佛經佛經者,實非天上掉下來,亦非地上生出來,亦非無中生有者,
佛經佛經者,只要您能識得自性般若,您一樣可以筆書佛經,
而且您所撰寫的內涵亦能與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之佛經無異無別。
正因如此,釋迦牟尼佛謂:「眾生皆有佛性。」
末學故言:「眾生佛性皆能撰寫諸佛經。」
您若欲明瞭自己之「眾生相」,可以這般:
1.讀卜筮之書,讀算命之書,讀看相之書,讀心理學之書,讀星座學之書,
讀各式各樣「研究人性」之書。
因為,您首先要明白之人,便是您自己。
末學試言,若您沒有自今日開始用心,累積至少數個月的自省功夫,難以成就。
若您的自省不能回溯既往至您就讀小學及讀中學時期,亦難以成就。
2.讀基本佛學知識,何謂六識?何謂六塵?何謂六根?何謂十惡?
何謂四聖締何謂八正道何謂三十七道品.....。
您可以去火車站,或華嚴講堂,或諸結緣處,
尋找一本輕薄短小方便隨身攜帶又有附注釋的『金剛經』,開始入門。
裡面的注釋會把一些基本的佛學常識用淺顯的白話講出來。
等到一段時間以後,您自然能分別出那些內容是大乘佛法真締,那些不是。
須知,迷覺不二,妄想與菩提不二。
如您所言: 個人在面對愛情的態度時 總是容易鑽牛角尖 走進死胡同
現在已經分手 仍然會想要是當時尚未分手 那麼現在的情況會是怎樣
中間我們會有如何的回憶 將來會有怎樣的想像產生
即使時間已經過了一年 喜歡的感覺到現在還揮之不去
導致現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胡思亂想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妄想?
又會不斷心思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執著?
您首先便可試讀末學前面所言之卜筮一類之書,先思索自己,再思索您心中的他(她),
思索您平日為何而喜,為何而悲,為何而有諸種情緒變化,
於此同時,也思索您心中的他(她),為何而有諸種情緒變化,
您的思索必須從生活上的各種細節處著手。
請注意,所言「思索」者,實非用腦思索,用眼思索,用心思索,
您必須花上一段時間的浸潤,細細用「心」體會,細細用「心」探究,
乃至於可體會的「心」,可探究的「心」,亦漸漸的無有縱影。
待得時機成熟,您不求他心通卻自有他心通之能,
日常生活中,您只須瞥見他(她)一眼,或只聽他(她)講一句話,
您便能知其喜否?怒否?樂否?心情何如。
更重要的是,您亦能知曉自己為何有諸種情緒變化。
末學試言,
欲讀佛經,請先從明瞭自己開始。
欲明瞭自己,請先從反觀自我的情緒變化開始。
欲反觀自我的情緒變化,請先從每天每天的生活細節上著手。
弘忍大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末學試言:「不明瞭自己,縱然讀遍如來大正藏,
亦與那群只讀熟高中課本的高中生無異。
所不同的是,讀熟高中課本的高中生可以考上理想大學理想科系,
將來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過著比較安適的日子。
讀遍如來大正藏卻不識本心之人,
花眾多時間讀佛經,很容易耽誤自己的學習與工作,
將來可能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過著比較勤苦的日子。
當然,或許讀遍如來大正藏之人可以學會諸神通,或者熟練於講經說法,
然後藉此賺錢謀利,也是可以過著比較安適的日子。 」
末學學佛尚淺,深恐行文不周延,故引如後元音上師之文章供諸君細讀體會: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content.html#intro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1.html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2.html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3.html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4.html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5.html
http://www.siddham.org/yuan4/book1_6.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5/22 14:59)
1F:推 haryewkun:大推本文。這篇無疑是正確解答,可惜能夠理解的人不會多 05/22 16:14
2F:推 blueryan:^_^ 05/22 18:45
3F:推 bowar:一樓有些許的我慢~~ 05/22 19:54
4F:推 Uchiha:什麼是樓上所謂的些許的我慢? 05/22 20:37
5F:推 weedinwind:好文!借存。南師也說:要學佛先學做人@@ 05/22 23:01
6F:推 ForEase:凡夫都有我的嘛... 05/22 23:40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5/22 23:44)
7F:推 benchen:鄙者認為:無論未何讀佛經都沒關係,那是起因,input 05/23 10:18
8F:→ benchen:若讀經之後開始發現佛法精妙,細細思考,得大智慧 05/23 10:19
9F:→ benchen:這樣的結果也不差阿!!用種種方式,令欲入佛智,無妨 05/23 10:20
10F:→ benchen:難陀一開始修不也是因為貪圖天人之樂?總有各家因緣 05/23 10:21
11F:→ benchen:先認識自己,那即是悟得本性,悟了幹麻還看經典? 05/23 10:22
12F:→ benchen:看了經典,細細思考,原來是這樣子,那也不錯ㄚ!! 05/23 10:23
13F:→ benchen:熊十力也是讀了唯識論才開始接觸佛教,還寫了新唯識論 05/23 10:23
14F:→ benchen:一切眾生各自有因緣,重點是觀後起修,經典讀了要實踐 05/23 10:25
15F:→ benchen:否則讀再多精典也只會打嘴砲,講一堆規矩,沒有實證 05/23 10:26
16F:→ benchen:最後一句,佛法很平常,只是因為太平常,我們看不到忽略了 05/23 10:27
17F:→ benchen:沒必要搞成很難接近,那不給方便怎麼引渡來人? 05/23 10:27
18F:推 rainsmilech:嗯嗯 我個人比較贊同 benchen大的說法^__^ 05/23 20:36
19F:推 busa:謝L大~深感慚愧! 弘忍大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05/27 12:03
20F:推 busa:ben大說的也很契合現在的人;現在有多少人會 能先反省自己? 05/27 12:06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5/30 13:45)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5/30 15:06)
21F:→ Leisuretime3:注意: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5/30 23:59
22F:→ Leisuretime3:末學尚未入無修無得無證之階段, 末學所言謹供參考 05/31 00:02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6/13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