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連天)
看板Buddhism
標題Re: [閒聊] 研究 VS 解脫
時間Fri Apr 28 14:09:02 2006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銘言:
: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 因為他們不曾好好用客觀的立場,審視思辨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是不是真切,
: : 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把人生交給命運,遇到了道教說逍遙
: : 長生就覺得好棒,碰到基督教說信靠耶穌覺得好輕鬆好感動,統一教說人類的
: : 歷史就是人心的變化覺得真有道理,清海無上師說印心就好嚮往,若家裡信佛
: : 就跟著每天唸佛吃素覺得很安心,什麼認真思考也沒有反正就是信了,就這樣
: : 成為宗教信徒,這樣是正確的態度嗎?
: 我覺得這一段說得很正確,所以出來推一個。
: 之前我就已經說過,很多人所謂學佛,只是要感受那個“慈悲”和“莊嚴”,用
: 佛教的用語來說,這些人只是執著在外相。菩薩如果化身在路邊倒垃圾,這些人
: 一定會忽略過去。在他們眼中,骯髒的、不乾淨的不會是佛法。
: 讀經(理解)和實行,都是佛學實修的重要部分。
: 網際網絡其實是一個很好考驗自己的地方,可以讓自己知道有沒有我執。因為你
: 不懂對方的真正身份。有人在版上開罵 r 大,認為他辯才無礙、用口舌來辯論,
: 但是這不過是身份與氣氛的熏陶。如果 r 大的真正身份就是什麼上人或者導師,
: 站在台上向千萬人講法,說的東西可能是一樣的,但是那個氣氛和感覺就會不一
: 樣,下面相信的人也會不一樣。
: 就像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 Coca-cola 和 Pepsi-cola,拿掉標誌,其實大部分人
: 根本分不出是哪一個。這就是名牌對於購物的影響。
我認為這有關每個人對於『多聞』的看法。
初略來說,中國傳統佛教如淨土宗或禪宗似乎比較不重視多聞,
認為瞭解這些義理會造成我慢心的增加。
他們的看法也有佛經上的支持,如:
《華嚴經》中的一段偈文: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集多聞 能入如來法
譬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不能如說行 多聞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 種種諸肴膳 不食自餓死 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良益 具知諸方藥 自疾不能救 多聞亦如是
譬人如窮人 日夜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多聞亦如是
這段偈文還沒有完─後面尚有五個譬喻:帝王子、聾子、瞎子、海上導
航人及善為眾人說法之士。其中最後一喻與多聞的關係更密切,值得抄
出:
譬人處大眾 善說勝妙事 內自無實德 多聞亦如是 ( 註 47)
但是,這裡應當注意,即經文中批評多聞的地方,並非指多聞本身,而是指「
無實德」的只說不作之士。
但是在更多的佛經中,世尊是非常倡導我們要『為了解脫而多聞。』
如:
《大寶集經卷七十七.多聞品》,其中在解釋修集多聞寶藏
時,一再提到此一行動,「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後來在偈文中,還對此點讚說:
常欲求多聞 諸佛所稱歎 能得定實義 是故如大海
能於一字中 及於一句義 於千萬億偈 說之而不盡
又如:
《長阿含經》中出現的,例如經云:「復有七法,是謂正法:
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
重點應該就在這裡,如果你是為了修行而多聞,那是佛所讚嘆的,因為這樣可以
讓你不至於走錯路,而是在古仙人道上進步。
如果是為了知識上的滿足,那就確實是說食數飽了。
所以我們應該要分別清楚自己為何要『多聞』,這樣才能真正的利人利己。
不過後學倒是反對不進行義理的研究和探討,因為八正道中有正見
,才能有正思、正語、正業....等延展。
而所謂『依法不依人』,也是建立在正見之上,可看出多聞的重要性了。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68.162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220.130.168.162 (04/28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