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Re: [闲聊] 研究 VS 解脱
时间Fri Apr 28 14:09:02 2006
※ 引述《haryewkun (Har)》之铭言:
: ※ 引述《reader (读者)》之铭言:
: : 因为他们不曾好好用客观的立场,审视思辨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是不是真切,
: : 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什麽就做什麽,把人生交给命运,遇到了道教说逍遥
: : 长生就觉得好棒,碰到基督教说信靠耶稣觉得好轻松好感动,统一教说人类的
: : 历史就是人心的变化觉得真有道理,清海无上师说印心就好向往,若家里信佛
: : 就跟着每天念佛吃素觉得很安心,什麽认真思考也没有反正就是信了,就这样
: : 成为宗教信徒,这样是正确的态度吗?
: 我觉得这一段说得很正确,所以出来推一个。
: 之前我就已经说过,很多人所谓学佛,只是要感受那个“慈悲”和“庄严”,用
: 佛教的用语来说,这些人只是执着在外相。菩萨如果化身在路边倒垃圾,这些人
: 一定会忽略过去。在他们眼中,肮脏的、不乾净的不会是佛法。
: 读经(理解)和实行,都是佛学实修的重要部分。
: 网际网络其实是一个很好考验自己的地方,可以让自己知道有没有我执。因为你
: 不懂对方的真正身份。有人在版上开骂 r 大,认为他辩才无碍、用口舌来辩论,
: 但是这不过是身份与气氛的熏陶。如果 r 大的真正身份就是什麽上人或者导师,
: 站在台上向千万人讲法,说的东西可能是一样的,但是那个气氛和感觉就会不一
: 样,下面相信的人也会不一样。
: 就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 Coca-cola 和 Pepsi-cola,拿掉标志,其实大部分人
: 根本分不出是哪一个。这就是名牌对於购物的影响。
我认为这有关每个人对於『多闻』的看法。
初略来说,中国传统佛教如净土宗或禅宗似乎比较不重视多闻,
认为了解这些义理会造成我慢心的增加。
他们的看法也有佛经上的支持,如:
《华严经》中的一段偈文:
佛子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集多闻 能入如来法
譬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不能如说行 多闻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 种种诸肴膳 不食自饿死 多闻亦如是
譬如有良益 具知诸方药 自疾不能救 多闻亦如是
譬人如穷人 日夜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多闻亦如是
这段偈文还没有完─後面尚有五个譬喻:帝王子、聋子、瞎子、海上导
航人及善为众人说法之士。其中最後一喻与多闻的关系更密切,值得抄
出:
譬人处大众 善说胜妙事 内自无实德 多闻亦如是 ( 注 47)
但是,这里应当注意,即经文中批评多闻的地方,并非指多闻本身,而是指「
无实德」的只说不作之士。
但是在更多的佛经中,世尊是非常倡导我们要『为了解脱而多闻。』
如:
《大宝集经卷七十七.多闻品》,其中在解释修集多闻宝藏
时,一再提到此一行动,「能於诸法得决定义、於诸语言善了章句」。
後来在偈文中,还对此点赞说:
常欲求多闻 诸佛所称叹 能得定实义 是故如大海
能於一字中 及於一句义 於千万亿偈 说之而不尽
又如:
《长阿含经》中出现的,例如经云:「复有七法,是谓正法:
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进、总持、多智。」
重点应该就在这里,如果你是为了修行而多闻,那是佛所赞叹的,因为这样可以
让你不至於走错路,而是在古仙人道上进步。
如果是为了知识上的满足,那就确实是说食数饱了。
所以我们应该要分别清楚自己为何要『多闻』,这样才能真正的利人利己。
不过後学倒是反对不进行义理的研究和探讨,因为八正道中有正见
,才能有正思、正语、正业....等延展。
而所谓『依法不依人』,也是建立在正见之上,可看出多闻的重要性了。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0.168.162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20.130.168.162 (04/28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