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itifan ()
看板Brethren
標題巴克禮獻身文手稿回台 緬懷宣教師精神
時間Tue Jun 3 01:18:00 20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vZJtnhLJ4
宣教師巴克禮博士(Thomas Barclay)於11月21日誕生,適逢2013年台南神學院傳奇性的
自英國獲得巴- 克禮獻身文原手稿,藉此機會讓全台教會再一次回顧巴克禮,從這位偉大
宣教師身上,學習- 一生交託、作主器皿的美好見證。
1849年巴克禮出生於蘇格蘭,16歲生日之際立志為主所用,寫了一篇獻身文,表明自- 己
願意順服主的帶領,照主旨意生活。巴克禮每年生日都會在獻身文上簽一次名,1892- 年
結婚後,更邀請夫人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每年一起簽名,直到巴克禮1935
年10月以86歲高齡過世,他在獻身- 文上足足留下69個簽名。
難能可貴的是,每年生日重新與主立約的巴克禮,並沒有將這件事透露給其他人知道,一
直- 到他過世後,神學院同工整理其遺物時才赫然發現此事,足見其謙卑、不自誇的態度
,也成- 為後人值得效法的典範。
年輕時期的巴克禮聰穎好學,15歲便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就讀,受教於熱力學之父凱爾文爵
- 士,巴克禮極具電氣學長才,論文備受賞識,甚至於皇家學士院發表,更因而以電氣學
專家- 之姿,被記載於《大英百科全書》上。時人均稱他若繼續在電氣學領域耕耘,很可
能會獲得- 諾貝爾獎。
然而,巴克禮卻沒有因為在科學界獲得傲人成就,就忘記了自己在16歲時與上帝所立下的
- 約定。大學畢業以後,他決定就讀神學院成為宣教師,與其他兩位相同決定的好友被稱
做「- 格拉斯哥三傑」,比起著名的「劍橋七傑」時間更早。
巴克禮於1875年歷經3個月的海上旅途與轉折後抵達台灣,在馬雅各醫師、李庥牧師等-
早期宣教師所建立的基礎上,開始著重教育及福音事工。19世紀的台灣社會普遍都是文盲
- ,識字者少,因此推動白話字運動、翻譯聖經,並促成台灣首份報紙誕生,在媒體史上
也佔- 有一席之地。
1876年巴克禮接手「傳教師養成班」,後進一步擴大成為「大學」,這不僅是台南神學-
院的前身,也是台灣第一所西式大學。當時巴克禮不僅教授聖經知識,甚至連天文、地理
與- 現代科學也在授課科目中,希望這些台灣學生成為傳道人後,也必須要能正確認識這
個世界- 。
2013年9月5日,英國劍橋聖可倫巴教會(St. Columba's Church)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禮拜
,會中由巴克禮姪孫女凱撒琳(Katherine Barclay Martin)代表家屬將〈巴克禮獻身文
〉連同其銀製皮帶扣環、清光緒年間〈台灣教會- 名錄〉等文物,一起贈送給台南神學院
;台南神學院也將於11月21日巴克禮生日當天,- 舉行「巴克禮牧師獻身文返台感恩禮拜
」。
〈巴克禮獻身文〉得以重見天日,經過一番曲折的過程。巴克禮1935年辭世後,包含獻-
身文等遺物,便由當時的英國領事館送回英國由家屬保存。獻身文最後一次在歷史中出現
,- 是1952年長老教會南部大會總幹事黃武東牧師至英國遊學,根據記錄,黃武東赴英期
間- 曾拜訪巴克禮姪兒巴喬治牧師(George Barclay),並親眼看到由他所保存的獻身文
手稿,但在巴喬治過世後,獻身文就此- 下落不明。
代表台南神學院接受凱撒琳致贈獻身文的張瑞雄牧師指出,他曾多次向巴克禮家屬打聽獻
身- 文的下落,但屢屢落空,一直無法得知獻身文下落。最終透過英國聯合歸正教會(
URC)- 的協助,才發現獻身文由巴克禮侄曾孫威廉(William Barclay Martin)收藏,
並徵得家屬同意,允諾將手稿送給台南神學院保存。
--
摘譯台日大辭典查詢
http://taigi.fhl.net/dict/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查詢
http://taigi.fhl.net/dic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8.68.67
※ 文章網址: http://webptt.com/m.aspx?n=bbs/Brethren/M.1401729486.A.C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