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ionting (紫色蝴蝶)
站內BabyMother
標題寶寶的性別角色形成與社會化
時間Thu Sep 15 10:48:08 2005
兩性自古以來便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差異存在,事實上,這些差異往往是社會文化、價值
觀、父母期望以及家庭潛在教育下的養成。人本來並無階級、價值差異或者社會角色的定
位存在,男女之別僅生理上的差異而已。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週遭環境影響了我們的性
別角色、自我價值觀、以及性別刻板印象。
從幼兒發展的觀點來探討幼兒性別認證,六個月大左右的嬰兒已經可以分辨出男
女聲音的差異;在9~12個月大左右的幼兒已經可以明顯區分男女臉龐的不同;到了兩三歲
的時候,孩子大就能夠知道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且說出:「我是男生」或者「我是女生」
3~5歲(性別穩定期)的幼兒性別觀念開始滋長,雖然他們多半是以長頭髮、穿裙子的是
女生,短頭髮、穿褲子的是男生,等等外型上穿著打扮的差異來區分男女性別,這也使得
一個穿著蘇格蘭裙的男性會被現階段的幼兒視為女性,直到大班、上小學(5~7歲)兒童
的性別恆存概念已經完成。引此,我們可以推斷,男女性別角色的認證在早年的童年生涯
就獲得深刻的潛移默化。
我們知道幼兒的性別角色受到外在環境、照顧者奠定深遠的影響。或者,我們可以將
此稱做性別角色的社會化。2~3歲幼兒已經開始接收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如同上一段兒
童發展理論觀點一般;3~6歲幼兒是性別的盲從者,單以外表裝扮論斷男女性別。然而,
7~9歲的幼兒會變得更加盲從,他們深信男孩要穿褲子、喜好運動,女孩要溫柔、穿裙子
且細心可愛。隨著12~15歲青春情的來臨,第二性徵發展的同時,更加刻畫男女的不同。
雖然生理上的構造本為兩性之間唯一的差異,但是因為兩性教育的不夠落實,家庭教養的
社會化性別角色深根蒂固,生理上的改變更加滋長心理上、認知上的性別刻板印象。
從生物學理論出發,主張兩性的差異受性荷爾蒙的影響,但外在環境與學習因素也有
重要角色;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指出:男生有戀母情結,有被閹割的恐懼,會認同父親
、女生則認同母親來解決戀母情結;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直接教導或獎賞適性行為,或經過
觀察模倣學習性別角色;認知發展理論主張: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孩子認知發展的成熟度有
關。從上述各個學派的觀點,我們知道,大部分的學者都認同父母角色、家庭環境、價值
觀點、與社會周遭人物的互動是打造男女社會化性別角色的原因。
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德(Mead)是一個女權運動推行的學者,也是最早開始研究(
1920年)不同族群社會文化帶來不同的社會性角色關係。她在《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
質》一書中陳述了三個不同類型的部落研究。他比較三個不同的部落發現:
第一個部落:女性負責狩獵、富攻擊性 ,男性洗衣、煮食、帶孩子、較依賴。
第二個部落:男性狩獵、富攻擊性,女性生養孩子、洗衣、煮食、依賴性最高 。
第三個部落:男女共同去狩獵、共同生養孩子。
根據上述的研究他認為自我形成的過程,就是一種「角色扮演」(role taking)的
學習過程,並且將這種自我形成的過程化分成三個階段:
(1)模仿(imitation):這個時期的兒童利用模仿學會角色,但是他們只是單純
的模仿卻不了解角色的真正意義。
(2)扮演階段(play stage):此時期的兒童富有創造力,也開始漸漸了解角色的
行為,採取社會角色做遊戲,但是一次只能扮演一
種角色型態和配合一個他人。
(3)遊戲階段(game stage):這個時候的兒童,瞭解個人行為的期望來自團體
標準,而非來自個人的標準,並且同時產生對社
會的認同。
自我應該包涵主我與客我兩個部份,兒童會從扮演的階段發展出自我的概念,但是自
我並非與他人互動所形成的,因為仍然包涵一些非社會化的部份。主觀的我也就是主我
,主我是個別差異受到重視下的產物,若是缺乏會使的社會單調無變化;客我代表社會化
客觀產物下的我,這裡面包涵了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家庭教養以及其社會的道德規範。若
是缺乏客我,則會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由這些觀點我們可以知道,米德強調個人如何有
「自我」(self)的意象,並且藉由自我不斷的發展,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
寫到這裡,大家確實會傻了眼..的確!!現在對於性別角色的研究、兩性關係、
性別形成、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研究或者是相關的理論真的不計其數。在我們的性別角色社
會化過程,往往是因為父母的態度和身教給與模仿、電視媒體的傳撥報導中隱射著性別
角色刻板印象或者歧視、在兒童讀物尤其是童話故事書裡面往往也隱含著性別刻板印象、
甚至是在挑選玩具的時候,男孩難道不可以玩洋娃娃?女孩難道不可以玩機器人?我們的
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帶來的刻板印象以及社會化角色事實上是可以有所彌補或者預防的。
我們可以透過家庭教育以及學校和社會教育,培養小朋友的自我認同並且建立自信,讓每
個小朋友都可以具有同理心以及寬容不同背景、性別、價值觀念的他人。讓每一個小朋友
在小時候就建立對歧視與偏見的批判思考能力,並且在面對社會環境中所帶來的影響時可
以擁有保護自己和自我價值觀的勇氣。以上...才是這些理論背後最重要的目的!!
在人一生的學習當中,我們都學習性格、人際關係、遊戲、運動等等和性別有關的性
別角色。因為每一個社會都具有一些成文或者不成文地規定。在歷史的脈落裡面,人的性
別角色差異往往也具有權力的差異,性別不只有在生理上,更在社會互動、外在表現以及
工作上有著著實深遠的影響。現今的我們應該強烈的推翻這個迷思,賦予我們的孩子,甚
至每一個人相同的道路。讓每個人都保有差異的權利,擁有自我的特的個人特質,並有權
利選擇有如男性或者女性的特質。
親愛的爸媽...你的寶貝不一定要彈鋼琴才是女孩...
親愛的爸媽...你的寶貝不一定要踢足球才是男孩...
粉紅色也可以是男孩的溫柔......................
水藍色也可以是女孩的活潑......................
他們就像一張白紙 童年的歲月
爸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如果你手上有一盒彩色筆
誰不希望 自己的寶寶可以和自己揮灑自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45.81
1F:推 Mozai : 妳老公真的……好想罵髒話… 01/21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