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inesun ()
看板Army-Sir
標題[情報] 96預官考試題目釋疑 國文篇
時間Thu Feb 15 10:00:00 2007
國文第10題
題目:
為什麼「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因為《孫子?謀攻》篇云:
A舉秋毫不為多力 B見日月不為明目 C鹹淡是為銛舌 D聞雷霆不為聰耳
標準答案:本題送分。
考選委員會說明:
該題原本確是要問"以下何者為非",雖然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能自然推出當選擇答案C,但該
題語意確實不周嚴,本題送分。
國文第12題
題目:
以下為《孫子?勢》篇一段話,何者為非?孫子曰:凡
A.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B.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C.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必敗者,
奇正是也D.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標準答案: C。
考選委員會說明:
這題疑義是「碬」、「碫」兩字,何字為是、何字為非?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段回答
壹
從字義上論斷,該生的說法確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清代以來,文字學家多半認為此處
「碫」為是,「碬」為非。
最精詳也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是孫志祖《讀書脞錄》先從「鍛」、「碫」之間的關係為說
,最後論斷:「《說文》本有『碫』、『碬』二字,今本脫去『碬』字之注,又脫去『碫
』字,而以『碫』字之注入於『碬』字之下。楚今不考,而誤音之,反以今《左傳》作『
碫』為誤,則謬矣。」雖然如此,卻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該論斷已把天下理都佔盡了。
比如:《康熙字典》就以為「碫」、「碬」兩字相通。何以如此?估計張玉書、陳廷敬他們
所持的理由如下。
貳
即便我們假設孫志祖之訓百分百為是,也不能立即斷言此處作「碬」有誤‧因為在這部份
,既有字義的問題,也有版本的問題,還有尊不尊重古本的問題。總的來說應是:雖有爭
議,但兩者皆可。既然兩者皆可,就不能堅持何者必誤。
兩字相異的主要版本出處如下:
一、 幾個主要古本《孫子》,除竹間本外,皆作「碬」。如:宋刊《魏武帝注孫子》
本、《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本、武經七書本《孫子》、日本櫻田本《孫子》、宋刊《太平
御覽》引《孫子》等版本之字均作「碬」。
二、 清人孫星衍校《孫子十家注》才改「碬」作「碫」,並以為作「碬」為誤。影響
所及,清人鮑崇城刻《太平御覽》引《孫子》之字亦改作「碬」。後來銀雀山漢簡本《孫
子》此處該字作「段」(從吳如嵩校說)
由上可知,從版本上來講,依宋刊本則當作「碬」;依竹簡本與清人校刊則當作「碫」。
況且「碬」、「碫」兩字古書經常通假(當是字形太近),而長期以來可作為正訛依據的
《說文解字》又只收「碬」不收「碫」(直到清代段玉裁、孫志祖等人才以為《說文解字
》所收的「碬」為「碫」之訛)而《說文》以降,《廣韻》、《玉篇》皆有以「碬」為石
之說(現代字典如《中文大辭典》仍從之)。
由於就算段玉裁、孫志祖等人所言為是,單就這個問題而言,我們亦當考慮歷史因素,即
《孫子》主要版本該字長期作「碬」的因素,所以當以《康熙字典》所云:「『碬』與『
碫』通用無疑」為準。
況且我們考查手邊所能得到今人所注《孫子》發現,台灣版本作「碬」字者遠比作「碫」
字者多,大陸書籍則反是。而考慮到大部份的考生都不可能深究該字,也不可能廣讀簡體
本注釋。而若以一字兩出的方式【如以碬(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又怕反而讓更多的
考生迷惑,所以就決定採用繁體字版本《孫子》使用較多的字為準(雖然是個不原全抽樣
)。
總之,從長期版本流傳考量,從古字書現存釋義考量,尤其從不可擅改古本文字的角度看
,另外加上一個從台灣較易得版本考量,本題當從《康熙字典》,以「碬」、「碫」兩字
相通為妥。既然「碬」、「碫」可通,該題答案自當只有C。
附:現有《孫子》今人注釋翻譯本從字比較
從碬者 從碫者
作者、書名、出版社名 黃偉博《孫子十三篇輯校辨正》、復文(說明:以碫字確,但
仍從碬字) 吳九龍《孫子校釋》、軍事科學
盛瑞裕等《十家注孫子兵法譯注》、吉林文史 朱軍《孫子兵法釋譯》、海軍
李浴日《孫子兵法研究》、黎明 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解放軍
魏汝霖《孫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 李零《孫子兵法譯注》、河北人民
楊炳安《孫子會箋》、中州古籍(說明:以碫字確,但仍從碬字) 中國人
民解放軍軍科院《孫子》注譯小組《孫子兵法新注》、北京中華
海總政治部《孫子兵法淺釋》、海軍總司令部 黃樸民《白話孫子兵法》
、嶽麓
經由以上的比較會發現:「從碫者」清一色為大陸出版品,「從碬者」主要為台灣出版品
,其中楊炳安為大陸《孫子》專家,與大陸其他《孫子》專家不同的是他懂得尊重版本。
此外黃偉博為台灣《孫子》版本專家,《孫子十三篇輯校辨正》亦為《孫子》版本專著。這兩人雖然肯定當作「碫」卻仍服從主流版本,不改宋本《孫子‧勢》篇的「碬」字,頗能說明問題,答案選C。
國文第21題
題目:
以下哪個題辭不適合用於祝賀他人結婚?
A.天作之合B.文定之喜C.花開並蒂 D.百年好合
標準答案:B
考選委員會說明:
由於是應用文,所以首先涉及的是目前的習慣用法
也就是該生必須找出有將“文定之喜”用於“祝人結婚”的《應用文》讀本才有說服力。
此外,該生主要的觀點為:
一、“文定”出於《詩經》,就詩句看「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有“親迎”字樣,“文
定”應屬結婚過程之一環。既屬結婚,自可用於賀人結婚。(事實上他所徵引的字典已明
白說明文定指定婚)
二、95年預官考試的國文試題第24題也確實將“文定”同“合巹”、“于歸”置於一處,
由於“合巹”是婚禮當場的行為,“于歸”指女子嫁人,所以他更認為答案「B文定之喜」
也適用於祝賀他人結婚。(這條似乎是該生的主要論據)
首先回答第一個疑義:
依目前的用法,“文定”皆從朱熹釋《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之
說,朱以為“文,禮;祥,吉。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納幣”,為古用法如
:《春秋‧莊公廿二年》:“冬,公如齊納幣。”按《漢語大詞典》的說法是:古代婚禮
六禮之一。納吉之後,擇日具書,送聘禮至女家,女家受物復書,婚姻乃定。
何為六禮?《儀禮‧士昏禮》言婚禮有六:(1)納采:採擇女也,(2)問名:問女之姓氏,
歸以卜其吉凶,(3)納吉:卜於廟而吉,派人至女方告吉,(4)納徵:派人納幣以定婚也,
(5)請期:決定婚期,(6)親迎:往迎婦。
而納幣就是“納徵”。
由是可知,文定之禮確是六禮的一環,而其義與今無異,就是把這門親是確定下來的意思
。把婚禮確定下來,當然指定婚。
至於考生質疑95年預官考試的國文試題第24題也確實將“文定”同“合巹”、“于歸”置
於一處,視為婚禮一事,那則是寬解與窄解,或說是古代義與現代義的差異。
網路上的《維基百科》在其〈三書六禮〉條中就提到中國古今婚禮觀念的差別,將該條條
文例於下:
三書六禮是古代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
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
,指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這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現代的結婚過程一般指結婚當日所舉行的禮
儀,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與現代相似
,整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通知了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除此之外,傳統婚
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
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
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
從古今觀念的差異可知:
95年預官考試的國文試題第24題中的“文定”乃符合古義的用法。這點由於該題的否定答
案為“歸真(原佛家用語,指人死而入涅槃。後引伸為死亡的意思)”,與另外三個答案
的意思相去甚遠,所以用寬義(即古代用法)解說“文定”似無不可,也不與本題衝突。
從本題A.天作之合B.文定之喜C.花開並蒂 D.百年好合 四個答案中自可歸納出“此題用窄
解”的概念,無須多言。
當然,由於本題屬應用文,所以首先涉及的是目前的用法── 也就是說,如果該生能舉出
目前市面上任何一本會為一般國文老師認可的《應用文》讀本,而該本《應用文》在“祝
賀他人結婚題辭”的部份確實納入“文定之喜”,那麼該題就得送分(就本人所知未見,
但因本人在闈內不可能,出闈之後也不可能遍翻所有應用文),否則該考生的細心雖值得
鼓勵,但他懷疑本題答案的理據則不夠充分,尤其該生未能分辨古代婚禮概念與現代婚禮
概念的差異,因而不能分辨95年預官考試的國文試題第24題與本試21題的細微差別,正確
答案選B。
--
http://www.wretch.cc/album/shinesmil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