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veYouZero ( N   惽I
看板Architecture
標題[轉錄] 朱濤:(建築)批評的貧瘠
時間Mon Aug 23 13:10:39 2004
本文是轉錄自大陸的"華築網"
http://www.hyzonet.com/
朱濤是大陸對岸年輕一輩的設計師與評論學者~
目前是哥大的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候選人
文中談到對於大陸建築評論的批判
台灣似乎也有類似的情況
建築評論家僅僅是重覆建築師的話
或者是一些建築師~學者~評審等等說的感想
或者是媒體的報導就是一種評論
對於建築的內涵只重表揚卻少批評
也或許台灣跟本沒有專門的建築評論家
朱濤:(建築)批評的貧瘠
"我們所有人都擁有生活,但很少人擁有對生活的想法。"── 歌德
建築師可能是世界上最善於將自己粗淺的創作觀念故作神秘化和無限泛化的職業工作者,
而批評家的職責之一便在於堅持其獨立的立場,以分析為利器,驅散建築師創作觀念中自
以為是的神秘化迷霧,深入地讀解建築師所不能認識到的建築師-建築生產-建築產品之間
以及與社會、歷史、文化等相關的各種複雜機制,從而能反過來促使建築師對自己的創作
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這是建築批評的基本功能之一。
批評家需要明瞭一個事實:極少有建築師能兼備理論的分析性、批判性和設計實踐的創造
性。大量的建築師更熱衷於發展出面向自我的、可操作的"工作模型"來推動自己的設計實
踐,而不善於建設圍繞自己作品的完備的"闡釋、分析、批評模型"──後者是批評家的職
責。不管建築師對其自身設計實踐的理論表述多麼幼稚、片面、違心、牽強、似是而非或
自相矛盾,都並不排除某些建築師仍能將一些粗糙的觀念碎片拼合成一個暫時可行的"概
念模型",或用來有效地闡釋自己已完成的設計作品,或推動自己繼續製造出某些有趣的
甚至具有創造性的設計。然而批評家如果全然被建築師的闡釋戲法所迷惑,喪失了獨立的
批判性、深層的讀解能力和自覺的創造性,那麼建築創作──建築批評之間將失去可貴的
互動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建築批評將成為建築創作的完全附庸,而建築創作自身則
有可能將某個曾經一度暫時可行的"概念模型"奉為恒定的教條,逐漸陷入一個靜態、封閉
、單一、自足的"風格"系統。
遺憾的是,當實驗性建築實踐在中國開始以有限的幾個"概念模型"來嘗試突破文化僵局時
(如利用"建構學"、"空間意識"、"本土化"等),建築批評完全不能從自身學科的立場做出
有力的呼應。
循環論證、同義反復是當代中國建築批評界在評價建築師實踐時所表現出來的普遍症候─
─也就是說,批評家的工作僅僅在於重復建築師的言說。當某個建築師在魔術舞臺上將本
來就未經嚴格自我檢驗的設計信條變幻為炫目的終級真理時,批評家的目光完全無力穿透
這場幻景。他們只會背轉身,忙於在各種平庸、蕪雜的媒體中傳遞建築學的天大喜訊──
事實上,在當代中國建築學中,批評在其最高層次上的追求和成就僅僅是將建築師自己已
經通過各種媒體散佈出的觀點複製、整理、證實,並最終強化其建築師自身的觀點;而更
糟糕的但又是極常見的情形是,批評家在由建築師所操縱的闡釋性的魔術劇場中,在二維
的、封閉的、循環論證、同義反復的闡釋迷宮中,徹底迷失了:他們會為一種過度的文化
闡釋的狂熱所驅使,將建築師的一切──哪怕最粗淺、最常規的東西都罩上神秘化的光環
,在一片資訊消費的狂歡中以訛傳訛。
試想,在這樣一種建築師和"建築表揚家"之間的雙向按摩─催眠的遊戲中,又有多少建築
師仍能保持其創作主體的警醒意識呢?多數建築師都會沈醉在那些"表揚家"的貼肉的文字
中不能自拔──僅僅因為那些按摩─催眠術般的文字實在構成不了對建築師的精神、智慧
、技藝的任何啟迪或挑戰!
在我看來,今日中國建築的實驗性實踐所面臨的最大阻力,並不是人們所慣於想象的那樣
──源於官方意識形態的壓力和商業主義的衝擊;恰恰相反,與其他很多前衛藝術門類諸
如美術、詩歌、電影的艱辛歷程相比,中國實驗性建築實踐在基本評判尺度和根本意識形
態立場都尚未建立的前提下,無論是在官方學院、主流媒體還是在建築市場中都已取得了
"早熟性"的成功。實驗性建築是否會被或已被迅速地體制化和市場化是一個問題,而另一
個更迫切的問題是:無所適從或沈溺於吹捧和盲從的建築批評已使得實驗性建築實踐完全
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可以說,建築批評的貧瘠是我們這個貧瘠時代的一個鮮明寫照,它
構成了對當代中國建築文化健康發展的最大威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73.183
※ 編輯: GiveYouZero 來自: 218.165.73.183 (08/23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