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veYouZero ( N   惽I
看板Architecture
标题[转录] 朱涛:(建筑)批评的贫瘠
时间Mon Aug 23 13:10:39 2004
本文是转录自大陆的"华筑网"
http://www.hyzonet.com/
朱涛是大陆对岸年轻一辈的设计师与评论学者~
目前是哥大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
文中谈到对於大陆建筑评论的批判
台湾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况
建筑评论家仅仅是重覆建筑师的话
或者是一些建筑师~学者~评审等等说的感想
或者是媒体的报导就是一种评论
对於建筑的内涵只重表扬却少批评
也或许台湾跟本没有专门的建筑评论家
朱涛:(建筑)批评的贫瘠
"我们所有人都拥有生活,但很少人拥有对生活的想法。"── 歌德
建筑师可能是世界上最善於将自己粗浅的创作观念故作神秘化和无限泛化的职业工作者,
而批评家的职责之一便在於坚持其独立的立场,以分析为利器,驱散建筑师创作观念中自
以为是的神秘化迷雾,深入地读解建筑师所不能认识到的建筑师-建筑生产-建筑产品之间
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各种复杂机制,从而能反过来促使建筑师对自己的创作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是建筑批评的基本功能之一。
批评家需要明了一个事实:极少有建筑师能兼备理论的分析性、批判性和设计实践的创造
性。大量的建筑师更热衷於发展出面向自我的、可操作的"工作模型"来推动自己的设计实
践,而不善於建设围绕自己作品的完备的"阐释、分析、批评模型"──後者是批评家的职
责。不管建筑师对其自身设计实践的理论表述多麽幼稚、片面、违心、牵强、似是而非或
自相矛盾,都并不排除某些建筑师仍能将一些粗糙的观念碎片拼合成一个暂时可行的"概
念模型",或用来有效地阐释自己已完成的设计作品,或推动自己继续制造出某些有趣的
甚至具有创造性的设计。然而批评家如果全然被建筑师的阐释戏法所迷惑,丧失了独立的
批判性、深层的读解能力和自觉的创造性,那麽建筑创作──建筑批评之间将失去可贵的
互动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建筑批评将成为建筑创作的完全附庸,而建筑创作自身则
有可能将某个曾经一度暂时可行的"概念模型"奉为恒定的教条,逐渐陷入一个静态、封闭
、单一、自足的"风格"系统。
遗憾的是,当实验性建筑实践在中国开始以有限的几个"概念模型"来尝试突破文化僵局时
(如利用"建构学"、"空间意识"、"本土化"等),建筑批评完全不能从自身学科的立场做出
有力的呼应。
循环论证、同义反复是当代中国建筑批评界在评价建筑师实践时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症候─
─也就是说,批评家的工作仅仅在於重复建筑师的言说。当某个建筑师在魔术舞台上将本
来就未经严格自我检验的设计信条变幻为炫目的终级真理时,批评家的目光完全无力穿透
这场幻景。他们只会背转身,忙於在各种平庸、芜杂的媒体中传递建筑学的天大喜讯──
事实上,在当代中国建筑学中,批评在其最高层次上的追求和成就仅仅是将建筑师自己已
经通过各种媒体散布出的观点复制、整理、证实,并最终强化其建筑师自身的观点;而更
糟糕的但又是极常见的情形是,批评家在由建筑师所操纵的阐释性的魔术剧场中,在二维
的、封闭的、循环论证、同义反复的阐释迷宫中,彻底迷失了:他们会为一种过度的文化
阐释的狂热所驱使,将建筑师的一切──哪怕最粗浅、最常规的东西都罩上神秘化的光环
,在一片资讯消费的狂欢中以讹传讹。
试想,在这样一种建筑师和"建筑表扬家"之间的双向按摩─催眠的游戏中,又有多少建筑
师仍能保持其创作主体的警醒意识呢?多数建筑师都会沈醉在那些"表扬家"的贴肉的文字
中不能自拔──仅仅因为那些按摩─催眠术般的文字实在构成不了对建筑师的精神、智慧
、技艺的任何启迪或挑战!
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建筑的实验性实践所面临的最大阻力,并不是人们所惯於想象的那样
──源於官方意识形态的压力和商业主义的冲击;恰恰相反,与其他很多前卫艺术门类诸
如美术、诗歌、电影的艰辛历程相比,中国实验性建筑实践在基本评判尺度和根本意识形
态立场都尚未建立的前提下,无论是在官方学院、主流媒体还是在建筑市场中都已取得了
"早熟性"的成功。实验性建筑是否会被或已被迅速地体制化和市场化是一个问题,而另一
个更迫切的问题是:无所适从或沈溺於吹捧和盲从的建筑批评已使得实验性建筑实践完全
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可以说,建筑批评的贫瘠是我们这个贫瘠时代的一个鲜明写照,它
构成了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5.73.183
※ 编辑: GiveYouZero 来自: 218.165.73.183 (08/23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