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ninderrr (倫家4女森)
看板Agriculture
標題[文章] 類尼古丁農藥危害蜜蜂 登上《科學》期刊
時間Mon Jul 10 13:57:30 2017
歐洲2千公頃跨國田間研究證實 類尼古丁農藥危害蜜蜂 登上《科學》期刊
by 上下游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鄭傑憶 on 2017 年 07 月 10 日
------------------------------------------------------------------------------
遍野橫屍,是誰對蜜蜂下毒手?最新的歐洲跨國田間研究指出,類尼古丁農藥是造成蜜蜂
和野蜂死亡的主嫌之一。由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CEH)進行的該項研究,在經過同儕審
核後,六月底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
令人注目的是,該項研究由類尼古丁農藥的主要製造商拜耳與先正達,共同出資300萬美
金(約9200萬新台幣)支持,結果卻讓兩大廠備感失望。即使研究證實可尼丁對蜜蜂的危
害,但生產的拜耳仍舊強調一切還是未定論,「我們相信,如果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類
尼古丁是很安全的。」拜耳的環境科學部主任施慕柯(Richard Schmuck)表示。
類尼古丁農藥弱化蜂類的繁殖能力
研究指出,無論是馴養的蜜蜂或野蜂,「暴露在經類尼古丁農藥處理的油菜田後,跨年度
的再生潛力出現負效果,但這些效應在國家之間並不一致。」
類尼古丁農藥在歐洲不是馬上讓蜂類暴斃的急毒,「很少看到大量殘留直接造成死亡。但
根據研究推論,即使是微量的殘留都會降低蜂群應對環境的能力,結果是長期下來慢慢失
去繁殖能力,像是間接致死的中毒效應。」
http://imgur.com/1NGi7QL.jpg
野生熊蜂(Bombus terrestris),以及習慣獨居的紅壁蜂(Osmia bicornis)繁殖情形
與類尼古丁農藥殘留的關連(圖表來自科學期刊)
接觸可尼丁後,匈牙利與英國的西洋蜜蜂大量減少
為期一年多的研究涵蓋33塊分別位於德國、英國與匈牙利的實驗田,面積達2000公頃,相
當於3000座足球場,是蜂群陸續消失以來,有關類尼古丁的最大規模田間研究。這三國代
表不同生態與地理環境,但都是密集栽種,符合類尼古丁在歐盟農業中的使用情況。
油菜籽在經過拜耳的可尼丁(clothianidin)或先正達的賽速安(thiamethoxam)尼古丁
農藥披衣處理後(將農藥直接裹在種子表面),研究團隊在2014年冬天播種,並在隔年春
天花季觀察最常被牧養的西洋蜜蜂(Apis millifera)、野生熊蜂(Bombus terrestris
),以及習慣獨居的紅壁蜂(Osmia bicornis)反應。
結果顯示,到了2015年春天,在使用可尼丁的匈牙利農場中,西洋蜜蜂的工蜂數量減少了
24%,不過賽速安的危害程度並不顯著。英國工蜂存活的數量則是稀少到無法在一般統計
分析中呈現。
http://imgur.com/HfdKq8q.jpg
類尼古丁對蜂群影響的實驗田設計(出處:CEH)
實驗作法:實驗挑選的田地介於40到70公頃間,都是密集栽種油菜籽,並在周遭種植了春
天不會吸引蜜蜂的穀類,降低採集其他花源的可能性。此外,為了控制環境影響的因素,
在施用可尼丁、賽速安與沒有用藥的對照田地,都有著雷同的土壤、水文和海拔高度。
蜂窩中的農藥殘留雞尾酒,危害超過實驗劑量
實驗中使用的可尼丁與賽速安沒有直接造成熊蜂的蜂后生殖力降低,或是紅壁蜂的蟲卵數
量減少。但研究團隊發現,巢窩不只釀著蜂蜜,也調出了農藥雞尾酒,在可尼丁與賽速安
之外,偵測到在台灣廣泛使用,但沒納入實驗的類尼古丁農藥益達胺(Imidacloprid)。
生態與水文中心指出:「窩中殘留的類尼古丁對獨居蜂和野蜂數量的影響,超過了實驗中
用來處理種子的藥劑。」蜂巢中的花粉和花蜜經年累月堆積的類尼古丁殘留,導致熊蜂與
紅壁蜂的繁衍能力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為了挽救蜜蜂,2013年發布禁令暫停使用可尼丁、賽速安和益達胺三
年。因此生態與水文中心展開實驗時,田間的類尼古丁殘留是在更早前就留下了,「很可
能來自早先非選擇性的用藥,或是水源污染、泌溢的水流。」
http://imgur.com/UXrlJyM.jpg
多年前殘留農藥仍對蜜蜂帶來影響(本圖非當事蜜蜂)攝影/鄭傑億
德國的蜜蜂比較健康,受類尼古丁影響的程度不明顯
類尼古丁農藥使用廣泛,但殘留值經常無法在統計中顯著呈現。蜂群長久暴露其中,結果
是味覺、記憶以及返家識路的能力惡化,最終客死異地。
主持研究的伍寇克(Ben Woodcock)說:「在施用類尼古丁後,實驗中的三種蜂類繁衍能
力都在次年下滑,至少在英國與匈牙利很明顯。」可是類尼古丁危害西洋蜜蜂的效果在德
國並不顯著,甚至有正面效果。他認為,「這可能是有其他的花源提供養分,或是蜜蜂比
較健康,英國與匈牙利的蜜蜂本來就已經多病。」
拜耳與先正達出資贊助研究,得出結論令藥廠倍感失望
蜂群消失,蜂蜜的產量減少,但更大威脅在於,少了這些奔波花叢間的授粉大將後,農業
減產,植物難以繁衍將引發更大的生態浩劫。多年來陸續有研究指出類尼古丁農藥是罪魁
禍首,但因為在實驗室進行或是田間試驗規模不大,屢屢被質疑無法反映現實環境中的蜂
群活動。
為了釐清謎團,類尼古丁農藥的主要製造商拜耳與先正達,共同出資300萬美金(約9200
萬新台幣),支持生態與水文中心的研究,結果卻讓兩大廠備感失望。
即使研究證實可尼丁對蜜蜂的危害,但生產的拜耳仍舊強調一切還是未定論,「我們不認
同生態與水文中心對研究結果的詮釋。我們相信,如果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類尼古丁是
很安全的。」拜耳的環境科學部主任施慕柯(Richard Schmuck)表示。
先正達的研究協作主任坎貝爾(Peter Campbell)也以德國為例指出:「如果蜂群健康、
有良好的棲地,可以把類尼古丁的傷害降到最低。」
伍寇克呼應,「改善飼養的方式,並調整提供花源的植物,有可能降低副作用。」但他也
承認,「這些都還要進一步研究。」
環保團體呼籲歐盟永久禁用類尼古丁
研究團隊中的派威爾(Richard Pywell)與農藥廠看法不同,他指出:「這是第一次,我
們能夠證明經過類尼古丁披衣處理的種子,對蜜蜂和野蜂都有負面影響,這個結果很值得
我們擔憂。因為全球有許多作物都靠昆蟲授粉,少了牠們就必須為食物而戰。」
20世紀初,DDT一度被視為殺蟲、防疫的救星,到了1960年代科學家才慢慢證明該成分難
以在環境中分解,並且會在動物的脂肪中堆積,逐漸被禁止使用。
後來崛起的類尼古丁農藥,號稱毒性低,低劑量就可以殺死害蟲,尤其是種子披衣技術,
由植株吸收後,比噴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更低。然而,益蟲蜜蜂卻也遭到池魚之殃。
為了挽回蜂群,在2013年的暫時禁令後,歐盟計畫長久禁止類尼古丁農藥在田間使用,但
還有待成員國達成共識。法國是最早出現蜜蜂族群崩潰症(CCD)的歐洲國家,等不及歐
盟的緩慢決策,希望早一步在明年就禁用類尼古丁農藥。
「蜂與農」孰輕孰重,引發法國農業部長與環保部長的齟齬,幸而總理介入,預計如期在
2018年開始禁令。已經有研究顯示,少用農藥未必減少產出和收入,但需要專家輔導農民
。
「生態與水文中心的研究將促使歐盟推動類尼古丁禁令」,環保組織「地球之友」(
Friends of Earth)表示。
科學有侷限,田間研究難以全面控制大自然變數
「面對這些新研究,很難繼續主張在田間使用類尼古丁對蜜蜂無害。但我們應該從更大的
視野反思,當前大規模單一化栽種並使用許多農藥,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破壞了
維繫我們生存的生態體系。」英國薩賽柯斯大學的蜂類專家古爾森(David Goulson)說
。
芬蘭出生、定居瑞士的分子生物學家瑞夏梅(Iida Ruishalme)卻認為,目前的證據還不
足以做出類尼古丁就是蜜蜂殺手的最終判決。
不只不同國家的效應有差別,蜂類對可尼丁和賽速安的反應也不一樣,研究涉及88個變項
,「同時處理這麼多變項,若沒有在統計中校正,顯著性就像是隨機出現。」瑞夏梅也指
出,實驗在三個國家使用不同的殺菌劑,而英國的蜂蟎問題嚴重,這都讓研究增加變數,
不易推出結論。
生態與水文中心了解問題的複雜度,在論文指出,「必須顧及不同配方、土地使用方式和
區域間的氣候差異」,並儘量標準化實驗田以利比較,但也坦承陳述「蜂類在不同國家的
差別反應,顯示類尼古丁效應是綜合交互作用的產物。」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在「實驗室」實驗被指責「未能反映實際環境」,「跨國的田間實驗
」卻也被質疑「無法控制所有變數」。拜耳與先正達的贊助加上其他款項,生態與水文中
心這次的經費超過一億新台幣,但研究團隊仍無法如願延長觀察的時間,為了統計顯著性
增加樣本勢必再拉高成本,而且科學也非萬能,也許「操縱大自然」的完美田間實驗並不
存在?
關於殺死蜜蜂的兇手,繼續眾說紛紜。一片喧囂中,「嗡嗡嗡」將成為絕響?
------------------------------------------------------------------------------
來源網址: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76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8.150.67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Agriculture/M.1499666254.A.C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