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kayan (脈搏‧餘溫)
看板Aboriginal
標題南島民族領袖會議系列報導3
時間Tue Dec 10 20:20:38 2002
2002.12.10 中國時報
陳建年:新部落運動 即「還原未來」
高有智、李文儀/專訪
編按:十二月十日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屆滿六週年的日子。一路
走來,原民會不但在族語認證制度方面有顯著績效,昨天也舉辦「南島民族領
袖會議」國際論壇,將原住民推往國際舞台。原民會主委陳建年指出,他希望
藉由「新部落運動」打造原住民的未來。幫助原住民,不但要給魚竿、教他釣
魚、提供魚餌…。更重要的是,原住民必須學著自己挖魚池,自己養魚,自己
造就地方產業,而不是等著尋求外援。原民會也將由振興母語、恢復民族文化
傳承等努力,達成「新部落運動」。以下是訪談概要。
問:過去六年,處於廿世紀進入廿一世紀階段,世局多變,台灣也不例外
,無論是民主發展、經濟轉型、社會變遷與文化傳承,改變都很大,影響也很
深遠。在這種時空背景下,原住民族委員會走過六年歲月的時代意義是什麼?
答:台灣原住民歷經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政府,乃至於光復後,長
期身處社會邊緣角落與受殖民統治的處境。光復後,國民政府也延續日本政策
,原住民族群長期被分為生番與熟番、平埔族與高砂族,一直到現在,憲法仍
將原住民族區分為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這樣的籠統的二元分類應予以打
破,才能展現原住民族多元性。
雖然政府對於原住民的地位保障與政治權利已多所關注,尤其面對全球化
與國際趨勢,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一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行政院原
住民委員會」;同年十二月十日正式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這是我
國民族政策上的一大突破。
早期原住民族事務由省政府民政廳第四課綜管,逐漸提昇層級到山胞行政局、
台灣省政府原民會,直到六年前成立中央部會級的原民會,方有事權統一的中
央級專責機構統籌規劃,對於原住民政策的釐訂及推展,具有一致性與前瞻性
,並能發揮整體規劃的功能,帶動原住民跨越世紀全方位的發展。此外,中央
層級原民會成立,加強了我國憲法第一六八條與第一六九條規定,保障各民族
之地位並扶植其地方自治事業,積極舉辦各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利、衛生,
及其他經濟、社會事業,對於土地使用也予以保障,並將憲法精神法制化。種
種皆需要中央層級部會與其他政府單位協商。
※保障各族平等 原民會負重任
問:原民會成立的宗旨、目的與任務為何?相對於其他多族群國家所設的
族群事務機構,我國原民會有何特色?
答:原民會主管原住民所有事務,全方位照顧原住民需要,不僅成立企劃
處,擬訂原住民族政策、制度、法規;成立衛福處,負責原住民衛生與福利工
作;成立教文處,掌管原住民教育文化事宜,還有經濟與公共建設處,以及土
地管理處,負責經濟事業與土地管理。
原民會肩負修訂不合時宜法令與政策、提昇原住民生活與福利條件、保障
原住民地位等重責大任,以期各民族能擁有平等的發展。
問:目前原住民分為哪幾族?人口多少?分佈區域為何?
答:各族群依其意願、自我認同原是天經地義,但政府承認則需要行政程
序。目前官方承認台灣原住民十族,原民會也已通過增列噶瑪蘭族為第十一族
,雖然平埔族正名運動四起,原民會也積極輔導,但族群正名必須透過文化調
查,瞭解其語言與人口分佈區域,從歷史軌跡中確認族群身份,需要時間配合
行政程序。
自從原住民族身份法通過後,過去因為婚姻關係喪失原住民身份者,現可
申請恢復身份或子女也可依父或母身份取得原住民身份,使得原本只有三十九
萬多的原住民增加兩、三萬人。估計原住民人口現有四十二萬四千四百九十四
人,除了分佈在三十個山地鄉,另有廿五個平地原住民鄉(鎮、市)。不過,
為求生存,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大約十四萬原住民散居在大都會區。
台灣原住民族中以阿美族人口最多,約有十四萬人,其次是泰雅族,約八
萬人,排灣族、布農族分居三、四名,各有六萬與四萬人口,魯凱族與卑南族
都不足一萬人,鄒族約七千人,賽夏族只有五千人,雅美族也只有四千人左右
,邵族人口最少,僅兩百至三百人。這些原住民族散居全省各地角落,不像以
往,僅分佈於三十個山地鄉與廿五個平地原住民鄉(鎮、市)。也就是,原住
民不再侷限居住於五十五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原住民地區。
※文化族語式微 原民嚴重警訊
問:當前原住民族面臨哪些特殊的困難?
答:原住民歷經殖民統治,長期深處社會邊緣的弱勢地位,在這樣背景下
,部落瓦解、文化流失、母語消失,原住民為求生計,離鄉背井身處於文化與
風俗習慣迥異的都會環境。他們因語文與文化差異、社會地位低落與教育水準
不足,造成基本競爭不足,無法獲得基本生活保障,不僅原住民失業率為一般
民眾的二.八倍,就學率也相對偏低,平均所得也不及全體國民的三分之二,
平均餘命相差八至十歲。這些數據在在顯示,原住民的生活相較非原住民有相
當大的落差。
這樣的落差延伸到原住民家庭、教育、社會適應,甚至文化族語流失等方
面問題,彼此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原住民今日面對族語消失、文化式微的問
題,可說是原住民族群逐漸走向消失的末途,這是嚴重的警訊。
問:原住民失業率百分之十四.八六,為全國平均失業率的二.八三倍,
而無經常性收入的原住民佔三成,有收入者亦偏低,顯示所獲得的經濟資源分
配嚴重不足,請問如何改善原住民族經濟生活?
答:原住民長期從事勞力密集與高危險性的工作。早在六、七十年代,當
時原住民人口只有三十八萬,從事遠洋漁撈的原住民就有一萬多人。後來營造
業興起,原住民從海上漂泊轉移到大都會工地,從事板模、鋼筋等粗重工作,
許多國家重大建設都是原住民所打造。
然而原住民因為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從事基層勞力工作,後來政府引進外
勞,原住民的工作受到排擠,失業率逐漸升高,原住民的失業問題也進一步造
成原住民家庭與社會問題,不僅夫妻失和,連帶影響子女教育,惡性循環讓原
住民經濟地位更落後。
※解決失業問題 須從教育著手
雖然職訓局不斷舉辦職業訓練,不過,要讓中高年齡原住民失業勞工就此
能轉業,或覓得工作,的確困難。解決失業問題,最根本還是要從教育著手,
提升原住民人力素質,這也是原民會重視民族教育的原因。
此外,原民會已通過「原住民族工作保障法」,規定原住民地區政府機關
、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單位,僱用不須具公務人員資格的職務人員總額,應有
三分之一以上為原住民,非原住民地區也要進用百分之一。
原民會也積極輔導原住民合作社,承包政府公共工程,開拓就業機會。原
民會也在各地區設置就業服務員,增加部落獲得就業資訊,以及工作媒合的機
會。
問:陳主委就任以來一直強調,幫助原住民,除了給他魚竿,教他釣魚,
提供魚餌外,還要有池塘,而且池塘內必須有魚。請問這是不是新部落運動的
內涵?新部落運動與加速原住民經濟產業發展的關聯為何?具體施政規劃為何
?
答:是的。幫助原住民,不但要給魚竿、教他釣魚、提供魚餌,還要有池
塘,池塘內也必須有魚。更重要的是,原住民要學著自己挖魚池,自己養魚,
由原住民自己造就地方產業,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而不是都尋求外援。自己走
自己的路,就是新部落運動的精神。
新部落運動簡單來說就是「還原未來」,部落還原就是原住民的未來。原
住民住在好山好水的環境,擁有溫泉、秀麗山林等觀光資源,原民會未來希望
配合維護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潮流,在社區總體營造、城鄉新風貌等部
落運動帶動下,原民會將輔導與統合部落產業,發展生態觀光、知性之旅、產
業之旅、休閒農業等觀光產業,讓族人回到部落,重拾信心與尊嚴。
不過,目前保留地開發條例未臻理想,成為原住民觀光發展的阻礙。原住
民發展產業需要資金、人才與技術,這都需要時間,循序漸進,以及政府各部
會齊心戮力。
※推動多元福利 側重傳承母語
問:為了建構原住民族多元福利,在健康照顧、老人照護、貧窮紓困、婦
女權益保護和資訊掌握方面,有何改進措施?
答:原民會目前推動原住民多元福利,除了持續辦理老人居家照顧與送餐
服務、發放敬老生活津貼外,也成立婦女中心,關心家暴與婦女福利,以及青
少年文化成長班,提供青少年電腦設備、師資與課後輔導。
此外,為保障原住民資訊權利,原民會將與新聞局合作解決原住民收視不
良的問題,預計明年二月前,收視不良地區至少能改善至能收視一台。原民會
也爭取三千三百萬的預算設置專屬頻道,幫助原住民文化保存與推動母語工作
,也增加機會讓非原住民更瞭解原住民風俗、文化與生活。
問:文化是族群延續的命脈,近年來學者專家一再呼籲各界正視原住民族
文化斷層的危機。請教主委,在原住民族的永續發展方面,原民會如何推動?
而面對各族母語嚴重流失的問題,原民會打算如何解決?
答:文化語言的消失是我們很大的隱憂,例如客委會的成立,就是要振興
嚴重流失的客語文化。原民會部份,我們成立了族語認證制度,儲訓母語師資
,第一次認證有兩千九百多人報考,昨天結束的第二次也有兩千五百多人報考
,這些都是我們振興母語的工作之一。文化延續最根本的地方就是部落社區,
部落社區一旦瓦解,文化和語言就會自然沒落消失。因此,最根本的方式,就
是營造一個環境,來延續我們的語言文化。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象徵之一,它具有獨特性。即使一個族群沒有文
字,但其語言中就隱含了各族間的邏輯思考以及獨特的文化,因此是不可替代
的。母語也可以一直增強,日本有許多外來語,但都被歸類為母語。我認為母
語是工具,如果沒有地方使用,就會慢慢生鏽、退化。營造最好的振興母語的
環境就在部落社區,這也是我們推行「新部落運動」的原因。
新部落運動的內涵是多面向的,涵蓋了我們的語言與文化,而文化是生活
的一切。雖然強勢文化的衝擊,在生活上難免變遷調,但我個人比較強調的是
,要在創新和傳統之間要抓住平衡點,漢文化也一樣。唯有重新燃起部落的生
命力,我們的語言文化才能繼續發展。台灣共有兩千三百萬人民,其中原住民
才四十三萬人,我常開玩笑說,一到選舉,在整個台北市繞來繞去,都找不到
原住民的蹤跡,在這種大環境下,怎麼會有說母語的機會?母語唯有家庭化、
部落化,最後才能普及化。
問:民族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礎與關鍵,請問原民會如何建立原住民族教
育體系,擴充並延伸原住民受教機會?
答: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我過去當台東縣長時,主張原住民要回自己的家鄉服
務。但人都希望往高處爬,當考量到兩地物質生活條件的差異、子女的教育問
題時,有些人根本不願意回家鄉。現在雖然有原住民族教育法,但如何落實到
各地方政府,也是一個問題。舉例來說,根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規定,原住民
學生的教科書費用可以由地方政府編預算補助,免費提供給學生使用。但當我
把這個有法源依據的預算送到縣議會審議時,三十席議員中,十七位非原住民
籍的議員立刻反彈,批評我「偏心」、「只照顧原住民」,並要求對全縣學生
一視同仁,否則就要杯葛預算,產生不小的困擾。
此外,在學前教育方面,教育部雖然會補助托兒和幼稚園的設備,但地方
根本做不出來。理論上,每個社區都應該有幼稚園,但偏遠的原住民部落社區
,幼稚園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原因在於除了設備費用之外,花費最多的還是人
事費用,而這些教師的薪資、退休金等,都是地方政府負擔。在施政的優先順
序上,這些項目的排名不是很後面,就是被摒除在外。在學前教育這個起跑點
上,原住民就先吃了虧。
再者,原住民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社會不同,家庭基本條件也不一樣,非原
住民籍的小朋友放學後直接去補習時,原住民族的小朋友,可能是回家放牛。
前立委林天生當老師時,把原住民高中生集中編成兩個班,日夜加強輔導,因
此當年原住民學生的大學錄取率創新高。有人說,原住民基因不輸別人,輸在
沒有機會。過去政府雖然提供照顧,卻沒有讓原住民成長。政策不是一味的給
,給的要有道理。就像除了要教原住民如何釣魚外,還要教他們挖魚池、養魚
的方法,才是政策形成時應思考的方向。
※透過口述歷史找回舊部落
問:在七十六年間,原住民族曾發起「還我土地運動」,要求歸還原住民
祖先曾經使用、之後卻被政府機關徵用、撥用或登記的土地。請問在這方面,
原民會打算如何規劃現有及傳統土地的利用?
答:在七十六年「還我土地運動」後,政府也曾根據現實狀況,增編、劃編原
住民保留地。記得我當省議員時,林春德議員還曾質疑省政府,劃編的原住民
保留地「只有猴子爬得上去」。就歷史軌跡來說,日據時代曾佔用許多原住民
使用的土地;光復之後,政府也沿襲舊制,概括承受,造成許多原住民土地的
流失。最近陳水扁總統與我們簽訂「新夥伴關係」;原住民政策白皮書也特別
強調「傳統領域、自然主權」。我們必須透過學術界,蒐集整理部落耆老的口
述歷史,找回墾耕地、舊部落、葬儀地、狩獵地的地名,由部落自己繪製部落
地圖,找回自己的傳統領域,再由部落決定要如何發展使用。目前仍在行政院
會審的「原住民族發展法」中也規定,傳統領域應由部落或族群團體共同使用
,並可登記所有權。
此外,雖然根據「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原住民不能和非原住民進行
買賣行為。但長期以來,原住民欠缺土地使用知識,加上沒有和經濟市場融為
一體,造成過去數十年來,私相授受的情況極為嚴重。當非原住民擁有使用權
達數十年之久時,法律上也漸漸積非成是,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間的土地糾葛應
運而生。代表原住民的原權會和代表非原住民的平權會,各自找立委聲援,使
問題更加複雜。未來原民會除了加強原住民的教育輔導,針對已被佔有的土地
,原民會也考慮成立基金,將土地所有權買回來。目前保留地必須先登記,取
得使用權,五年後才有所有權的規定也應該廢止。用務實的方式,解決這長久
以來難解的問題。
※住者適其屋應予購屋補助
問:台灣原住民擁有自有住宅的比例偏低,品質也較差,請問原民會在輔
導原住民住宅改善方面,有何具體規劃,以達成「住者有其屋」的理想?
答:我認為與其說「住者有其屋」,不如改成「住者適其屋」。之前有許多住
在河川旁違章建築的原住民,由於地方政府整治河川,導致住的方面發生問題
,立委也要求原民會協助。但根據地方制度法,違章建築本來就不是中央管轄
範圍;加上目前也有很多原住民同胞,靠自己的努力租房子。根據公平正義原
則,如果原住民同胞要買房子,一定要有經濟能力付貸款,如果硬要求原民會
幫沒有經濟能力的原住民買房子,將來他們付不起貸款,也會成為社會問題。
不過,原民會在購屋或修繕房舍方面,仍有給與分期付款利率優待,或提供「
信用保證」協助。在中低收入戶的租屋款額,原民會也有編預算補助。
※加強與世界各地原住民交流
問:散居全國都會地區的原住民,在居住、就業、教育、社會福利、創業
各方面相形困難,乃至形成都會中的「隱形人」或「邊緣人」,請問如何輔導
都市原住民生活?
答:目前約有十五萬原住民生活在都會區,然而,各都會區的條件與背景
,原民會也很難統一標準提供所有協助,僅能就特定需求排定優先順序予以照
顧。原民會除提供購屋補助,也加強就業服務員媒合就業功能,以解決都市原
住民生活需求。
問:加強與世界各地原住民族的交流合作,一直是原民會的施政重點。請
問主委,原民會希望藉由本次召開的南島民族領袖會議,達到什麼成效?
答:目前世界上共有兩億八千萬人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台灣也是其中的一
支。就全球分佈來看,台灣位於地圖最北端,南端是紐西蘭、馬達加斯加等地
。根據近年來學者專家透過DNA比對與語言純度比較發現,南島民族的發祥地可
能是台灣。過去我當台東縣長時,也曾辦過「南島文化節」,因為我赴美國訪
問時,看到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及考古學院院長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
在報紙上表示,根據DNA比對結果,台灣是南島民族的發祥地。我回來思考的結
果,決定結合台東六個族群,將台東營造為南島文化重鎮。
此外,由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體系中,針對原住民課題有一個永久性的常
態論壇,過去我們雖陸續派了七十幾個人參加,但往往受到很大阻力。不過,
如果「南島語系民族交流平台」機制能成立,就可串連各國政治、學術、生活
等各方面的族群領袖,在文化交流與創新、培育年輕人才、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重建方面,加強族群的互相交流,藉此廣結善緣。例如本次來台的加拿大前任
國會議員Elijah Harper、菲律賓國會議員Florencio B. Abad,都是過去曾交
流過的好朋友。其中Abad甚至提供機會,讓蘭嶼子弟赴當地大學交流。未來如
果大家有共識,甚至可成立一個常態性組織。透過這些友邦,不但可將聯合國
非政府組織的訊息傳遞給我們,說不定我們還可因此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
如果我們把台灣原住民的觸角延伸到國際舞台,原住民的國內政治地位自然會
提升,國際的活動空間也會增加。
※自治需法源 意願很重要
問:當前政府界定原住民族與政府是「新夥伴關係」,承諾進一步推動「
原住民族自治」,請問如何落實?
答:自治與新部落運動息息相關,自治需要法源,原民會目前已審查通過
原住民族自治法,其中牽涉法令高達六十七條之多,除了反覆與各部會協商,
也參考各國法制,包括加拿大政府與原住民的共管機制。
除了法制化,族群意願更是重要。目前原民會也積極徵詢蘭嶼雅美族、鄒
族、邵族與部分阿美族的意願,並委請學者研究實施自治的可行性。
自治尚須培養原住民自治人才,以及經費預算來源。政府是否能基於歷史
與公平正義原則,撥補一定金額給原住民自治區,都是考驗原住民自治的重要
關鍵。自治之路無法一蹴可幾,除原住民高喊自治外,也需要非原住民支持與
認同,畢竟未來成立自治議會或自治政府,將衝撞現有的地方制度。
問:原民會度過六歲生日,不知主委對於未來有何展望?
答:原民會統籌事務眾多,面對錯綜複雜業務,原民會同仁力有未逮,有
時「恨鐵不成鋼」。目前原民會組織編制的人力不足,現有人力僅有預算編制
的百分之六十八,相較其他部會平均百分之八十,仍有一段差距,預計明年將
撥補十四位人員,擴充原民會行政能力。
除了人力增加,我也希望要求原民會同仁改變既有思維,增加工作效率,
提升原住民行政能力,在工作品質也能因此提升。
我擔任主委未滿一年,未來工作仍繁複,責任依舊重大,只能與時間競賽
,希望能解決原住民的需要,以及保障原住民權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