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kayan (脈搏‧餘溫)
看板Aboriginal
標題消逝的原鄉
時間Fri Nov 1 10:44:05 2002
2002.11.01 中國時報
消逝的原鄉
◎杜念中
翻譯、出版、公開販售魯西迪的《魔鬼詩篇》在十幾年前是難以想像的。但即
使是現在也需要一點勇氣。雖然伊朗的革命已不復當年壯烈、甚至有點退潮,並且
伊朗政府也解除了對魯西迪的追殺令;而從倫敦移居於紐約的魯西迪也不再出版宗
教上令人反胃的作品。但是九一一之後世界各地掀起的伊斯蘭信眾的激昂情緒,仍
然難免讓人對《魔鬼詩篇》中文版的問世有點擔心。不過看到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
主奈波爾的作品一本接一本在台灣推出,我又會想到,像奈波爾這樣被公認是反伊
斯蘭的作家都能在台灣安心出書,那麼對於《魔鬼詩篇》的擔憂豈不可能是多餘的
呢?
我不知道奈波爾的《在信徒之間》以及它的後續《超越信仰》(可能即將出版
)對台灣讀者在認識伊斯蘭文明方面會有什麼影響,但是這兩本書流暢可讀,又被
歸類成旅行文學,在歐美地區風行了許多年,也成了一般受教育者認識伊斯蘭文明
唯一的來源,它們的影響力遠超過多數學者幾十年研究的成果。
和魯西迪相比,奈波爾更是徹底的伊斯蘭文明鞭斥者。他認為伊斯蘭教除了在
極盛期具有吸收新事物的包容力,之後由於它歷史退化的觀點,越來越排斥其他的
文明。在奈波爾看來,伊斯蘭是一種不寬容的帝國主義,它的擴張只會粉碎被征服
者擁有的一切。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初期,奈波爾就造訪了伊朗,他對伊朗革命沒有
說過一句好話。但是伊朗政府似乎不以為意。九○年代奈波爾重訪伊朗,對於成立
了近二十年的伊斯蘭共和國仍舊不以為然。不過也許是奈波爾走運,伊朗政府並沒
有公開譴責他,更談不到再頒佈一道追殺令了。
奈波爾痛恨伊斯蘭,對伊斯蘭充滿偏見,對歷史不夠了解,這都是事實。連魯
西迪都嚴詞批評過他。但他未必是許多人咒罵的「來自第三世界而又反第三世界」
的知識分子。奈波爾其實對那些皈依伊斯蘭的非阿拉伯族群,同情多於嘲弄。他覺
得伊斯蘭就如符咒加頂,讓這些原來擁有自己文明、歷史、宗教和世界觀的芸芸眾
生,失掉了他們原來擁有的一切、只剩下對伊斯蘭的信仰。而現在帶著這個符咒,
他們又從鄉間移居城市,從伊斯蘭寺院私塾到摩登大學。在快速變動的現代化世界
中,他們的形體、靈魂一再錯位,而不知如何適從。
見過奈波爾的人都覺得他冷漠無情。但我卻在他自傳體小說《抵達之迷》中找
到一段感人的敘述:「我們的神聖世界-小時候家裡傳承到我們手中的種種莊嚴事
物,我們童年時代的神聖地方,……(我)在幻想中將世界的起源設定在這些地方
,以它們為基礎,構築了一種家的想像世界,...後來我將知道,我們的神聖世
界其實已經消失了。」奈波爾雖然是自道心路歷程,但這又何嘗不是他筆下成千上
萬的伊斯蘭信眾的宿命。在奈波爾眼中,穆斯林無論如何心向簡樸莊嚴的宗教生活
,如何渴望回歸田園,在現代文明強大的驅使誘惑下,他們終究難以抗拒靈魂被撕
裂的命運。而他們被撕裂的靈魂注定要漂泊幾個世紀。
反觀身處伊斯蘭文明之外的我們呢?似乎也不例外。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同世
代的人也都有過自己的夢土和原鄉,也有我們一度認為是神聖的事物。我們也曾經
窩在自己構築的城堡中去想像這個世界的模樣,天真的想要去規劃它的進程。但和
奈波爾、伊斯蘭及其他文明的信眾一樣,那些我們曾經認為是神聖的事物如今也大
都煙消雲散了。過去的變動讓我們之中大多數人都覺得安身立命之難;而在未來的
變動中,我們的靈魂也未必就能免於漂泊的命運。
____________________
錦屏...去買魔鬼詩篇給我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