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ianplanet (打起精神来吧!)
看板politics
标题[新书] 吕秀莲新书《台湾大未来─海洋立国世界岛》
时间Sat Feb 7 01:52:48 2004
海洋立国世界岛(一)/新蓝图合享其利 分受其害
当我们准备迎接太平洋世纪的来临时,我们需要有一幅
海洋立国的新蓝图,使台湾在世界发展中的轨迹与太平
洋区域整合的愿景相结合,让美丽之岛在人类文明的发
展中发光发热。而这一幅海洋立国的新蓝图内容将涵盖
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思维、海洋立国的目标与构想,以
及各项具体的措施。
第一节 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思维海洋发展的两次跨越
式进展大约五、六千年前,在世界文明的摇篮中,年轻
的人类普遍安居在河海流域的交汇地方,也因此逐渐产
生了接触海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海洋观念;但是,当
时的海洋发展仅止於低层级的依海维生观念。15世纪开
始,由於地理的大发现,使得人类的海洋观念产生了第
一次跨越式的进展;在这次进展中,海洋观念超出了一
般意义的生活概念,也兴起了商业革命与近代资本主义
的殖民掠夺。而海洋发展在当时的国家战略思维中,已
明显地视海洋为国家之间贸易与交流的重要衢道,古老
的海洋观念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本质上的重大改变。
继第一次跨越式的进展之後, 20世纪後半期由於人类
社会面临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三大危机
,因此各国纷纷将国家生存发展的希望转向海洋资源的
开发,於是海洋观念产生了第二次跨越式的进展。在这
个时期,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成为国家战略思维中的重
要考量因素;简单的说,包含「享有海洋权利、经营海
上交通线、建置海上武力」等三项内涵的海权发展是所
有濒海国家海洋战略规划的核心思维。而这项核心思维
将从享有一国领海(Territorial Sea)、专属经济区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公海(High Sea
s)等海洋资源开采、运用的权利开始,延伸到确保海
上行动自由、利用海洋交通(Sea Lanes of Communica
tion, SLOC),甚至海上武力的筹建等。 海洋战略与
国家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海权发展的三项国家
战略思维也将反映在海洋战略规划的三项实质目标上,
这三项目标包含:一、维护海洋基本利益;二、确保海
上生命线;三、海上威望政策。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
有能力自给自足,不需要仰赖海外资源,且无能力、意
愿以海上武力参与国际事务或属中立国时,可仅采行第
一项──维护海洋基本利益的海洋战略规划,这是第一
类型的国家,这类型国家的安全敏感度最低。当一个国
家有能力自给自足,且有能力、意愿以海上武力参与国
际事务时,可采行第一项及第三项──海上威望政策的
海洋战略规划,这是第二类型的国家,这类型国家的安
全敏感度次低。当一个国家资源缺乏,但可以海上武力
维护海洋利益,且有能力、意愿参与国际事务时,可采
行全部三项的海洋战略规划,这是第三类型国家,这类
型国家的安全敏感度次高。当一个国家资源缺乏,需仰
赖海外资源,且仅能勉强维护海洋利益,亦无能力、意
愿以海上武力参与国际事务时,可仅采行第一项及第二
项──确保海上生命线的海洋战略规划,这是第四类型
的国家,这类型国家的安全敏感度最高。 以台湾的现
况而言,由於台湾经济发展完全仰赖外来资源,需全力
维护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且急需在国际社会上拓展外交
空间与地位,因此属於第三类型──资源缺乏,但可以
海上武力维护海洋利益,且有能力、意愿参与国际事务
的国家,这类型的国家可全部采行前述的三项目标,以
提昇国家的国际地位及确保国家安全。
台湾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思维21世纪是发展海洋文明的
新纪元,「海洋立国」也是台湾国家发展的新蓝图;同
样地,发扬台湾的海洋地缘战略优势,将成为台湾突破
国家发展瓶颈与困境的战略新思维。过去50年来,由於
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台湾长期将国家安全与利益寄托於
虚幻的大陆发展上;但是从务实面来看,当前台湾唯有
将海洋放在国家层级的战略位置来规划,才能自海洋获
得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最大利益。而根据前面的三项
海洋战略规划目标,台湾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思维应以
台湾为中心,呈辐射状全方位向洋发展(图六:台湾海
洋立国新蓝图);并发展以民主、和平为核心的非扩张
型海洋战略,同时结合柔性权力与军事权力、政府间与
非政府组织,以确保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利益。
总而言之,海洋是人类生命的发源地、资源的宝库,海
洋也是推动一切海洋事务的主要场所,因此海洋对濒海
国家的政治、外交、经贸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台湾推展「海洋立国」的新蓝图时
,基於「合则共享其利、分则同受其害」的休戚与共关
系,台湾将在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及既有的基础
上,与环太平洋国家积极推动各项海洋事务发展,扩大
资源共享理念,以建构21世纪海洋文明的新纪元。
海洋立国世界岛(二)/台湾立足大洋 扮演东方瑞士
角色
前瞻未来,当我们规划「以台湾为中心,呈辐射状全方
位向洋发展的海洋立国新蓝图」时,我们要向世人宣示
台湾海洋立国的目标是:台湾将立足於美丽、浩瀚无垠
的太平洋之上扮演东方瑞士的角色,与环太平洋的民主
国家创造另一波的海洋新文明;台湾不再是偏居一隅的
蕞尔小岛,而是要具体的以民主、和平及促进繁荣(De
mocracy、Peace、Prosperity, DPP)为核心的柔性海
洋战略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世界岛。
台湾自四百年前即已接受西方文明的薰陶,且与世界发
展的轨迹同步演进,这一点与瑞士从17世纪起争取到和
平中立的国际地位且成为美丽、富裕国家的历史相仿;
因此,当台湾自许成为21世纪的东方瑞士世界岛时,瑞
士这个国家的政治、经贸、国防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可
提供台湾作为未来国家发展构想的重要参考背景。
瑞士位於德、法、义等强国之间,面积只有41,290平方
公里,人口约728万人;国境内阿尔卑斯山脉蜿蜒横亘
其间,土地资源贫瘠,幅员、人口均不算多。此外,瑞
士境内有德、法、义等不同族群聚居,宗教信仰也不同
,因此从13世纪建立军事协约型国家後,瑞士除国内族
群纷争、宗教对立外,又常成为强邻德、法、义争相觊
觎的目标。 1648年,瑞士始获得列强承认其和平中立
的地位,并於1815年维也纳会议时再次获得世界各国的
确认。
瑞士境内民族、语言、宗教复杂,但自从在民主的基础
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体制後,即形成了一个长期稳定的
和平中立国家。近四百年来,瑞士人把一个弱国变成强
国、把一个穷国变成富国;把一个原本处於战事纷争之
中的弹丸之地变成永久和平的中立国、把一个封闭性的
内陆国变成一个国际活动的中心;把一个原先以牧工、
雇佣兵为形象的小国变成一个在金融、工业、科学及和
平事业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在在都显示出这个国家
足以让其他国家钦羡、效法的素质和智慧。 在经贸发
展方面,瑞士地处欧洲内陆,是个闭塞、保守的国家,
但瑞士充分运用了中立国的条件,巧妙地吸收了外国的
纺织、钟表等技术,并发展多用科学、技术、工艺,少
用原料和动力的精密机械、仪表、化工、钟表等高、精
、尖产品,使其能在世界工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强有
力的民族工业。此外,瑞士利用社会稳定和采用严格为
客户保密的办法,大力发展不要原料和动力的金融业,
结果使瑞士成为「世界保险箱」和世界金融中心。 瑞
士由於科学研究的基础十分深厚,因此国际着名企业和
研究机构纷纷在瑞士设立各种研究中心,其中涵盖医药
业、精密仪器、微电子技术等领域。长久以来,重视科
研的结果使瑞士在世界众多研究领域中均能处於领先的
地位;根据统计,在10项尖端技术领域中,瑞士在其中
的7个领域始终保持着最高的增长率。
瑞士尽管国土有限,却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
经济强国。大量的外来投资、和谐的劳资关系、稳定的
政治结构,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在均使瑞士成为工
业及贸易强国和外资的最佳投资环境。另一方面,瑞士
也是人民生活品质较高的国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瑞士人民生活品质满意率为 8.21/10,是世界上最
高的国家。以上优势均充分说明为何小国瑞士也能向世
界提供尖端产品,且能以优质产品、良好信誉、完善的
技术支援和售後服务在众多技术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国防安全方面,瑞士之所以能够维持140多年没有受
到战火的波及,除了瑞士本身极力扮演好了中立的角色
之外,更重要的是瑞士确实实施了武装维护中立的政策
。瑞士人民在历史上当过将近300年的外国佣兵,英勇
善战驰名欧洲,现在加上能严格执行全民国防的兵役制
度,以及依侍着山区的有利战略地位,因此能有效吓阻
侵略者的挑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在攻陷
法国以後,大军集结部署在瑞士边境意图进入瑞士境内
,但瑞士实施了三次全国大动员,其中1939年在一个当
时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然动员了50万人准备抵御
外侮,结果由於瑞士全民同仇敌忾的决心,以及当时希
特勒面临东西两面应战的困境,终於使瑞士免於一场战
火的灾难,瑞士这种居安思危的全民国防观念也一直延
续到现在。
但是,瑞士的全民国防观念并非为了「走向战争」,而
是蕴含着强烈的「避免战争、维持和平」的深层意涵。
瑞士历史上有一句话说:「你们所要的和平实际上意味
着战争,而我所要的战争却意味着和平」,这是瑞士人
民全民武装维护中立的基础,值得台湾未来国防建设上
的省思。
以上对於瑞士政治、经贸、国防等方面的分析,并非只
是介绍瑞士的历史发展而已,而是希望能提供台湾未来
国家发展方向上的良好借镜。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
台湾与瑞士的发展方向极为类似;台湾位於亚太地区俄
罗斯、日本、南北韩、中国、菲律宾、中南半岛等各国
权力竞逐的交会处,又与美、加、纽、澳等国隔洋相望
,是环太平洋国家的实质战略中心,地位十分重要,也
是扮演东方瑞士世界岛最适切的国家。新世纪之初,台
湾已立足於政、经、军的厚实基础上,而前瞻台湾的未
来,上述瑞士在民主体制、高技术科研、世界金融中心
、观光旅游、投资环境,以及全民国防上的成就,将可
在台湾发展成为东方瑞士世界岛的过程中,作为宪政革
新、拓展外交、发展经贸及国防安全等各方面的有利依
循。
海洋立国世界岛(三)/中华民国宪法 面临大破大立
关键
一、宪政当前宪政体制的是与非台湾是典型的海洋国家
,海洋孕育了台湾特有的海洋精神与海洋性格;但是,
美丽之岛上的海洋子民却从未拥有过具有海洋立国精神
的宪政制度。尤其,自1947年底至今,超过半个世纪在
台湾所实施的宪政,竟然是源自於以中国大陆特性制定
而成的「中华民国宪法」之下的产物,这是世界上宪政
发展史中最吊诡、最怪异的现象。
从宪法的制定原理与前瞻台湾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华
民国宪法」实在已经面临了必须「大破大立」的历史关
键时刻。一部宪法的制定之初虽然有其理想性,不过社
会的变迁是永无止境的,当国家所实施的宪法无法与社
会发展同步,以及无法满足於人民的需求时,宪法的变
迁将是刻不容缓的事;更何况如果宪法的制定时、地与
现行实施的范围、对象截然不同时,从根本的立国精神
来澈底检讨宪法的更异,亦是无庸置疑的。
客观而言,21世纪初的今天,台湾的宪政改革无论是基
於社会变迁的现实或前瞻国家未来发展的愿景,当前的
宪政改革主题除了部份基於政治学原理各有不同的论点
──如实施总统制或内阁制的问题之外,在宪政原理上
必须作重大改革的主要有三项:一、修宪或制宪;亦即
是否维持「中华民国宪法」架构而仅实施必要的条文增
修,或是「大破大立」重新制宪。二、五权或三权体制
;亦即是否保留孙中山独创的五权宪法,或是遵循西方
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三、依据海洋立国的精神强化政
府组织。
宪法学原理与制宪问题一般而言,宪法的变迁有两种形
式:修宪及制宪;修宪是法律问题,而制宪则是政治问
题。 回顾台湾实施宪政的历史,过去国民党执政期间
为了保留「中华民国」代表中国的政治图腾,坚持沿用
了1946年於中国大陆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但是,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过去的宪政实施是一段错误
的历史。
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陈述:「中华民国领土,
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但是,台湾自1895年割让给日本後,一直到1951年旧金
山合约签订日本才正式放弃对台湾的主权;而「中华民
国宪法」则是在1946年12月25日制定,翌年1月1日生效
,可见「中华民国宪法」正式生效实施时,台湾并非当
时中国的领土, 因此这部「中华民国宪法」从法理上
并不适用於台湾,更非为台湾这块土地上人民所制定的
宪法。
此外,现行「中华民国宪法」序言部份说明:「中华民
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
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制定本宪法…...。
」而在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也陈述「中华民国基於三民主
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种将「孙中山
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及「基於三民主义」等价值
意识用语加於国体政体之上的宪法,是典型的社会主义
宪法,而与保障基本人权为目的的民主主义宪法精神完
全背离,两种宪法的制度基本上水火不容,台湾现行的
「中华民国宪法」将两种不相容的立宪制度合而为一,
且以意识形态而不是以保障基本人权来规范国体政体,
并非宪法学真正的宪法。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依据宪法学的原理及为了正本清源
,台湾的宪政改革实应以重新制宪为宜,若只针对过去
以中国大陆特性制定的宪法再修订,已无法符合台湾海
洋立国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权体制与权力分立的精神西方权力分立的本质是基於
人性本恶;依据英国的洛克与法国孟德斯鸠的学说,由
於系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核心,因此他们基於「
性恶论」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离开来。孟德斯鸠
在《法意》一书中并极力主张权力必须分离、分立及制
衡,其最大的目的则是在保障基本人权;换言之,西方
主要是基於「性恶论」来形成契约,并讲求权利与义务
。 但是,孙中山却一反西方三权分立的基本精神,独
创基於「性善论」原则的五权宪法体制。孙中山的五权
宪法有共产主义式的国民大会,有西方资本主义式的三
权分立,但却又基於「性善论」加上考试、监察两权,
形成两种制度相互矛盾,难以运作。
国民大会原是共产主义宪法中人民民主集中制的设计,
也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且兼具行政、立法、司法的
权力,没有所谓的国会及政府之分。而孙中山所设计的
「权能区分」一方面以国民大会为政权机关;另一方面
又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为治权机关,
且设立总统来统理治权,形成共产主义式宪政制度与民
主主义式宪政制度相互矛盾,宪政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此外,依据孙中山的设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均属於政府的治权,五权必须分工合作以造就
一个万能的政府,这与西方主张政府权力必须分离、分
立及制衡以保障基本人权的精神完全背离。尤其,当年
制宪时却又将司法独立出来,造成五权体制与三权体制
混淆不清。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设
计本身最严重的缺失是与西方宪法制度中保障基本人权
的精神不符,他的五权宪法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成就一个
万能的政府,而不是西方三权分立设计中的以保障基本
人权为主。另一方面,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又是当
年制宪时在五权与三权的争论与妥协下产生,形成过去
长期以来宪政运作困难,这些都是必须立即改革的重点
项目。
海洋立国与政府组织台湾在宪政改革的政府组织功能调
整方面,除了应采用西方三权分立的宪政设计实施政府
组织再造之外,为因应海洋立国的国家发展走向,当务
之急实应强化处理海洋事务的组织功能;换言之,设立
海洋事务专责机关将是政府组织再造计画中最迫切需要
的项目,也是全民应摒除意识形态之争积极参与规划的
重要工作。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後,濒海国家虽然获
得了使用海洋资源的权利,但也面临了建构适当法律与
行政机制以建立能配合国家总体发展目标之海洋政策的
问题,而濒海国家在制定了足够、适当的海洋相关法律
之後,也需要有行政机关的设立,才能将政策及法律转
化为行动。现代海洋事务由於存在着复杂、互动的特性
,传统的组织已无法充分解决各项海洋活动之间的冲突
,因此更需要在行政组织上追求协调与整体考量的有效
作为。
1998年,台湾分别公布施行<专属经济海域及大陆礁层
法>与<领海及邻接区法>二法之後,政府已必须处理
面积十倍余陆地领土的海洋事务,这些在在都显示建构
一个海洋事务专责机关,已成为台湾这个海洋国家当前
必须认真思考与追求的目标。
台湾的生存与发展依赖海洋,安全威胁也来自海洋,但
是台湾整个社会却普遍缺乏海洋意识。在政府组织功能
配合方面,台湾自1998年起虽已有设立海洋事务专责机
关的倡议,但至今对於如何建构尚无共识,依学理上的
研究,此一专责机关可由设立一个定位在中央单位「部
」阶层的超级机关(super agency)来统筹掌理海洋事
务,或成立一个部际委员会(interministerial commi
ttee)来处理、协调各部会与各级地方政府涉及海洋事
务的计画或建议。 但是,当前不论以何种形式成立海
洋事务专责机关,均是台湾发展海洋政策与实践海洋战
略的当务之急,本书不再分析何种方案较佳,仅强调台
湾所设立的海洋事务专责机关,应接受国家战略中有关
海洋战略规划部份的指导,才能使台湾的海洋战略发展
上下之间能脉络一贯。
综观台湾海洋立国的宪政改革问题,我们要重视的是「
中华民国宪法」实已面临了必须「大破大立」的历史关
键时刻,而未来基於海洋立国的宪法更必须符合社会的
变迁与海洋子民未来的生存及发展所需。过去以中国大
陆特性所制定的现行宪法,不仅不合适施行於台湾所涵
盖的领土范围与对象,其制定的内涵也是以强化政府的
能力为主,完全不符合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中以保障基本
人权为主的立宪精神。从宪法学的原理与未来的国家发
展来看,台湾唯有正本清源重新制定符合三权分立精神
的宪法,以及依此宪法强化政府海洋立国的组织功能,
才能澈底解决长期以来五权体制与三权体制混淆不清、
共产主义式宪政制度与民主主义式宪政制度相互矛盾的
现象,使未来的宪政与政府组织功能可以有效发挥,确
保台湾的长治久安。
海洋立国世界岛(四)/台湾外交 处於零和斗争中
台湾外交工作的主要挑战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後,外交
工作上最大的挑战,莫过於是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进行
一连串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所呈现的并不是良性的互动
,反而是不断的进行「零和的斗争」。双方在战後的五
十年期间,外交工作上的尔虞我诈与起伏消长,主要是
表现於争取邦交国的承认和联合国席位的争夺等两项重
点上。
尽管如此,台湾仍采取了争取国际间同情与援助的外交
路线,积极争取与新兴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及加强与反共
国家的互助合作。1949至1978年台、美断交前夕的台湾
外交挑战,除了有来自於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之外,也
有来自於台湾内部政策的限制──如排他性的外交原则
。
1979年,美国卡特政府在「美、中、苏」战略三角结构
变化的影响下,希望藉建交来刺激苏联加速与美国进行
第二次的限武谈判, 因此严酷的牺牲了台湾的利益而
与中国建交。整个1979至1990年冷战结束前,美、中建
交、<台湾关系法>、<八一七公报>及中国的「一个
中国」原则,对台湾的外交环境影响至深且大。台湾面
对的是国际政治现实和美、中互动所形成的不利情势,
这个情势发展都是台湾无法掌控的结构性因素所导致。
1988年,李登辉继任总统之後,随着之後的「六四天安
门事件」爆发、东欧共产政权瓦解、苏联解体等国际体
系的大变动,台湾遂利用冷战结束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
存在矛盾关系的环境下,积极推展「务实外交」,接受
当前台湾无法在中国大陆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客观现实,
不再坚持台湾代表整个中国;坚持台湾系一独立主权国
家,有权发展对外关系,包括与他国建交及参与国际组
织;坚持为国家的发展及确保国际地位,台湾必需拓展
对外关系等。 冷战结束後的1990年代,台湾历经美国
布希及柯林顿政府的协助和支持,外交空间虽有实质的
突破,不过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背後,仍然存在着美、
中之间维持正常互动关系的制约。台湾在後冷战时期的
外交空间,同时面对的是中国日益紧缩的打压和美国的
有限支持,这与1949至1978年美国与台湾同盟时期获得
美国全面支持,以及1979至1990年美国与台湾断交後完
全失去美国支持的情况截然不同。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间持续否定台湾主权地位、破
坏我对外关系、封锁我政府高层首长出访,以及阻止我
参与国际组织的打压行为至今仍未改变,且对台湾外交
空间打压的力度与广度更是有增无减,中国的负面行为
包含:一、以外交手段干扰我国内政治;2002年7月刻
意选在陈水扁总统接任执政党主席的同一天,以不符外
交惯例的作法,引诱我国在南太平洋的邦交国诺鲁与其
建交,不仅挫折我方外交士气,且意图影响我国内政治
。二、阻挠我国与其他国家洽签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对
其邦交国一再宣称与台湾发展经贸关系一定要遵循一个
中国的原则,自由贸易协定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如果跟台湾当局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必然会带来政治麻
烦,这些以政治干预经济的恫吓性发言,再度显示中共
凡事政治挂帅的本质。三、加压封锁我国高层首长出访
;中国对台湾高层首长的出访,事前就要求当事国澄清
、事先阻止,如成为事实则强迫各国以不邀请接待、不
派官员迎送、不安排政治活动、不做新闻报导等方式进
行补救。 整体而言,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国际上推动其
「大国外交」的策略,加强全方位外交,建立总体均衡
的大国关系,并重视「新威慑战略」的运用,以防止其
他国家介入台海的冲突,这也是台湾拓展外交空间时,
必须密切注意和防范的重点工作。
台湾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一如前述,台湾外交的主要
挑战是来自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全面性打压,这项挑战并
因中国的军、经实力成长与国际政治现实而日趋严苛。
尤其,2001年911恐怖攻击事件以来,美、中、俄、欧
盟等强权之间因全球反恐议题,大幅调整了相互间合作
关系,也因此中国的「大国外交」策略在国际上获得了
更大的舞台。这个趋势发展的结果,相对地使中国更因
此而多方在政府间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加强对台湾的
打压及封锁动作。
面对中国的外交挑战,至2003年12月台湾仍能与27个国
家维持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在无邦交国家设代表处57个
,办事处33个;另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设立一常驻
代表团,这些外交成果实属不易。
台湾的27个正式邦交国分布亚太、欧洲、非洲与中南美
洲地区,而以中南美洲15国最多。台湾与邦交国之间藉
着高层互访、农渔业、医疗技术协助、支援基础建设,
以及元首高峰会议、友邦外长会议等方式,持续加强与
该地区国家间经贸、投资、工业、军事、体育、文化交
流等双边合作关系,巩固了台湾相当程度的外交舞台。
台湾与无邦交国家的实质关系方面,在亚太地区一向与
东北亚的日、韩维持政要互访、学术、文化及经贸等方
面的密切交流,不过台湾对日、韩的经贸关系均处於逆
差状态。东南亚方面,此地区一向为台湾海外贸易投资
的重镇,1994年我实施「加强对东南亚及纽澳经贸工作
纲领」以来,更成为台湾分散市场及拓展经贸的重要地
区。2002年我与东南亚贸易总额逾279亿美元,较2001
年同期成长4.85%;对东协投资方面,2002年总投资额
逾420亿美元,位居越南与柬埔寨外资第二位,马来西
亚与泰国第三位。 西亚地区方面,台湾与沙乌地阿拉
伯、约旦、巴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曼、
土耳其、以色列、俄罗斯、白俄罗斯及蒙古等11国维持
良好实质关系并在各该国设有代表处或办事处;多年来
透过人员互访、商务贸易、经济科技合作、人道援助,
以及文化、学术、体育、宗教等交流活动,均能与亚西
国家发展稳定的关系。 欧洲地区方面,欧盟是台湾第
三大贸易夥伴,占总贸易额比重达13.6%,我则为欧盟
第十一大贸易夥伴。2002年台湾对欧盟贸易总额为331
亿3,360万美元,其中出口185亿5,430万美元,进口为1
46亿4,530万美元。 非洲地区方面,台湾主要是透过农
渔业、医疗技术协助及支援基础建设等方式促进双边实
质关系。
美洲地区方面,台湾与北美洲的美国虽无正式外交关系
,但长年来始终维持着良好的政、经、军及文化互动关
系;而与加拿大也有实质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关系,台湾
每年赴加拿大观光人数逾15万人,是加国最重要的观光
客来源国之一;未来台、加关系可望在双边密切的经贸
、科技及文教交流下继续发展。其次,台湾与中南美地
区19个无邦交国家之间均设有代表处或办事处,未来仍
可经由人道援助与加强双边经贸、航运、体育、新闻文
化、军事、学术、农、渔、牧业技术合作及交流,提升
相互间实质关系,进而争取建立外交关系。 台湾50多
年来的外交发展过程中,虽然在艰难的国际环境中仅能
维持目前的27个正式邦交国,但是在其他非邦交国家中
却能突破国际现实逐步提升双方的实质关系,十分难得
。不过,从以上关於台湾外交关系的拓展来看,外交承
认与实质关系的进展却成反比例的发展;例如:台湾与
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北美及欧洲地区国家虽无正式
外交关系,但均已发展出高度密切的政、经、军、文化
关系;相反地,台湾与太平洋东岸占多数邦交国比例的
15个中南美国家,却无前述国家与台湾之间的实质互惠
关系,也非台湾发展海外贸易的重点地区,这是个十分
吊诡的现象,实在值得台湾未来规划外交发展方向时,
重新思考去调整与转变,期望使外交承认与实质关系成
正比例的发展,也让台湾能摆脱目前南向政策与西向中
国的困境,重新构思一幅台湾外交发展的新蓝图。
台湾外交发展的新蓝图:「新两岸关系」的拓展展望未
来,面对全球化大趋势及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打压,以
台湾全方位的国家战略利益取向而言,北向发展可获政
治、经济之利;西向发展则经济之利未定;南向发展虽
可获经济、安全之利益;但东向发展却可获政治、经济
、安全之利。
台湾27个邦交国中,15个位於拉丁美洲──其中14个位
於中美洲、1个位於南美洲,而过去50余年来的台海两
岸始终充满着敌意与危机;反观大平洋东岸的拉丁美洲
友邦国家与台湾的邦交则长达近60年。从宏观的角度来
看,台湾未来的国家战略重心,应自台海的「旧两岸」
东望太平洋的「新两岸」来重新思考与规划;同时,在
「新两岸关系」的全新战略理念指导下,藉推动一系列
「拉丁情‧台湾爱」的交流计画,深根拉丁美洲邦交国
,并解决国内经济与政、经西向中国的困境,为台湾的
生存与发展开创一个新的有利战略态势。
拉丁美洲计有15个国家与台湾建立了长达近60年深厚的
邦交情谊,是台湾外交战场上的战略要域。其中,巴拉
圭於1957年与台湾建交,是台湾目前於南美洲外交沙漠
中的绿洲,对台湾态度十分友好;双方签有文化专约、
引渡协定、经济合作协定及相互投资保护协定等。1999
年,我国於巴拉圭首都亚松森设立台湾贸易中心,目前
许多企业均利用巴拉圭作为进入巴西及中美洲市场的主
要管道,是台湾拓展南美洲外交工作的战略制高点。
综观台湾於拉丁美洲的战略利益,近可稳固此一基地并
拓展影响力至周边非邦交国家,远则可结合拉丁美洲各
国进出美、加等地,是台湾发展太平洋「新两岸关系」
的战略主轴之一。
综合而言,台湾未来的外交工作发展,应在「新两岸关
系」的全新战略架构下,自台海的「旧两岸」望向太平
洋东岸的广大美洲地区;尤其,应强化全民「拉丁情、
台湾爱」的共识,并藉推动一系列的交流计画,深根拉
丁美洲邦交国,并逐步扩及拉丁美洲非邦交国与美、加
各国,形成「台湾-东太平洋网络」,确保台湾的永续
生存与发展。
此外,全球化时代台湾更需加强与世界各国交往及参与
国际组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始能突破中国的外交封
锁,确保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而非政府组织正是扮演
此项角色的最佳途径。因此,「新两岸关系」的外交新
蓝图也可结合民主太平洋联盟的催生,结合政府与民间
的力量,以扩展全民外交的成果,使台湾不仅成为环太
平洋地区的中心,更可以瑞士的日内瓦作为努力的目标
,推动台湾成为国际NGO的亚太据点。
海洋立国世界岛(五)/东望太平洋 经贸策略第三条
路
过去50余年来,台湾人民的海洋文化性格及以国际化、
自由化为主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使台湾能够突破
经济先天条件的各种限制,而创造出一波波的台湾经济
奇蹟;不仅能够与世界发展的轨迹同步,而且更能在人
类文明的进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过,近年来随着台湾内在经济结构上因科技产业及专
业服务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使各种经济问题日趋复杂
;外在环境因经济自由化的趋势为全球经济带来崭新的
局面进而影响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两岸经贸因相
互依赖关系日深已对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可忽视
的影响力等因素, 使台湾的经贸发展面临了来自国内
、外的严峻挑战;其中,西向与南向政策的困境将是台
湾未来经贸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
经贸西向大陆的困境两岸经贸的互动关系开始於1950年
代末起,由於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涌入国际社会,中国开
始利用外援对这些新兴国家进行统战;当时两岸均是以
经贸为手段企图达到外交方面的成果。1960年代起,台
湾以农业技术及少量的赠与或贷款辅助非洲、中南美洲
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1970年起,中国亦不惜以大量
资金收买非洲国家,两岸均以经贸为手段在外交上进行
一连串的恶性竞争。
1979年以後,由於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及改采「和平统战
」的对台政策,加上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因此两岸关系进入了交流的新阶段。两岸开启实质交流
後,对台湾经贸上最大的影响是台湾对大陆贸易额的巨
幅成长。1979年台湾经香港对大陆的间接贸易额为7,70
0万美元;1985年则达11亿美元,成长幅度近十五倍,
占台湾对外贸易额约为2.7/100。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
赴大陆探亲後,双方贸易额更高达40亿美元,而且已有
台商赴大陆投资;进入1990年代以後,台湾已成为大陆
的第二大进口夥伴。
两岸1979年以後的经贸活动就台湾而言虽然有部份的正
面效应,但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负面影响:一、由於台
商将资金及技术转移至大陆,使大陆的产品出口能力大
幅提昇,在欧美、日本市场,大陆产品逐渐取代了台湾
产品,对台湾产生了代替效应(substitute effects)
。 二、由於两岸经贸关系的日趋密切,已形成深远的
倚存效应(interdependence effects),而且此倚存
效应日益扩大。1988年以前,两岸经贸往来占双方贸易
总值比例较低,相互倚存度不高;但自此以後则大幅提
昇,对台湾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此外,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台湾出口对大陆及香
港市场的依存度已达30%(不含香港转口贸易)。但19
97年以後,台湾对香港及大陆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则
超过对美、日的贸易总额,如果中国政策有变,台湾经
贸利益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其次,台湾企业集团纷赴大
陆投资後,随之转移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无形中提
昇了中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台湾产生了替代和排挤
效应。另一方面,由於台资长年移转至大陆,未来如无
适当、全盘的规划或管制措施,将造成台湾资金的大量
流失及内部产业的空洞化, 甚至将影响台湾的国家安
全。
南向经贸政策的挑战台湾未来的经贸问题除了正遭遇中
国磁吸效应的巨大挑战之外,自1994年起针对东南亚国
家所实施的「南向政策」,也面临了全盘检讨的关键时
刻。东南亚地区因地理上邻近台湾,且当地侨民历史、
文化与台湾关系密切,因此政府於1994年起推动深具南
向政策意涵的「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实
施范围包含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
越南、汶莱等东协七国。1997年起,为因应区域经济整
合的趋势及「东协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南向政策」
继续延长实施,并扩大实施范围涵盖寮国、缅甸、柬埔
寨、澳洲与纽西兰等地区,全名亦更改为「加强对东南
亚及纽澳地区经贸工作纲领」。嗣後鉴於东协将扩大与
东北亚经济合作,并成立「东协加三」,此项政策再度
延长实施,以期增进我国对东南亚地区之经贸优势与竞
争力,并保持既有之经济与外交成果。
但是,全盘检讨近十年来「南向政策」的成效,台湾至
2002年12月为止计对东南亚投资416亿余美元,系亚洲
四小龙在东南亚投资最多的国家。「南向政策」实施期
间也曾提昇台湾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印尼等
国家之实质关系;提昇泰国、印尼等驻外馆处地位,以
及与各国签订各项加强保护台商投资及避免双重课税协
定。 不过,面对国际与区域大环境的变化、国内与其
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前瞻「南向政策」的未来发展,
这项经贸政策已面临了诸多的挑战:首先,台湾在东南
亚地区正面临被边缘化的隐忧。中国与东协在第八届东
协高峰会暨第六次「东协加三」高峰会後签署的「全面
经济合作架构协定」,预定自2003年起10年内完成「东
协-中国自由贸易区」相关谘商谈判,届时中国对东协
之政、经影响力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於台湾对中
国之经贸依存度已高居台湾整体出口的24%,短期内除
了难以减轻中国对台湾经济的负面牵制之外,亦难转移
资金前往东南亚地区,长此以往,台湾在东南亚地区将
潜藏着被边缘化的巨大隐忧。
其次,东南亚地区投资风险逐渐增大。由於东南亚各国
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极大,政局亦不稳;且部份国家时有
治安、劳工运动、社会暴动及币值波动等问题,加上基
础建设不足、经贸政策不符合WTO规范等因素,在在都
影响台商继续前往投资,影响所及自然使「南向政策」
的成效难以扩大。
东望太平洋与走向全世界的新思维──摆脱西向与南向
困境的第三条路面对长期以来西向与南向的挑战,未来
台湾需要拟订新的经贸策略才能走出以往的困境;而这
项新的经贸策略即是西向与南向政策之外的第三条路─
─积极「东望太平洋、走向全世界」。这项新政策也正
可配合台湾海洋立国新蓝图中以发展太平洋「新两岸关
系」的外交新思维,提昇台湾与太平洋东岸占多数邦交
国比例的15个中南美国家的实质互惠关系,期使外交承
认与实质关系成正比例的发展,并以此为前进基地逐步
走向全世界,让台湾能澈底脱离目前的经贸发展困境,
重新构思一幅台湾经贸发展的新蓝图。
1.东望太平洋的经贸与文化政策:「拉丁情‧台湾爱」
拉丁美洲面积约2,070万平方公里,大致可分成中美及
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大西洋沿岸的巴西平原、南美高
原、南美低地等五大地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基础均
建立在农业上,约有1/3人口从事农耕与畜牧,较缺乏
工业、技术与基础设施。本地区天然资源蕴藏量丰富,
且有许多工业上所需之煤及金属矿产,但分布较零散且
开发较慢。森林资源丰富,盛产适宜制作家俱与特种用
途的硬木。拉丁美洲各国出口物资集中於少数商品上,
国内经济易受国际市场变动的影响;此外,玻利维亚、
巴拉圭两国为内陆国家;其中玻利维亚为四塞之地,巴
拉圭唯一的通海之道为流向南方的巴拉那河(Parana)
。
拉丁美洲是台湾外交的重镇,未来除了继续推动元首外
交、政府首长与各阶层官员互访,以及定期举行台湾与
中美洲各国元首高峰会议及友邦外长会议之外,更应倡
导「拉丁情‧台湾爱」构想,持续推动以下「造镇与海
外创业、教育与文化交流、观光与旅游发展、慈善救济
」等四项计画,加强与该地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这
四项计画具体作法如下:‧造镇与海外创业由台湾与拉
丁美洲邦交国签订「台湾镇」造镇协议,台湾提供技术
、资金,拉丁美洲各国提供土地、劳力,区分期程规划
「台湾镇」造镇计画,以提昇当地生活水准、造福我国
侨民,同时鼓励国内民众海外创业与发展。
‧教育与文化交流政府与民间之教育、文化团体相互邀
请访问、表演,以促进各国人文素养的提昇与认同。
‧观光与旅游发展政府官员及民意代表应多实施拉丁美
洲国家事务考察,同时鼓励民众透过网路及旅游结交当
地国人民,以增进双方的情感友谊。
‧慈善救济鼓励国内外民间慈善机构及相关团体发起认
养拉丁美洲贫困儿童活动,协助当地人民改善生活品质
。
台湾在既有的邦交友谊基础上,藉上述一系列的经贸与
文化交流计画,可以柔性国力强势拓展国际空间。同时
,成功的「拉丁情,台湾爱」经验,可将台湾国力向外
扩及拉丁美洲非邦交国与美、加各国,构成「台湾-东
太平洋网络」,有效巩固太平洋「新两岸关系」的战略
纵深。
2.东方瑞士世界岛的经贸策略台湾未来的经贸发展策略
,除了藉东望太平洋以摆脱西向与南向政策的困境之外
,更要以「台湾-东太平洋网络」为前进基地逐步走向
全世界,成为真正的东方瑞士世界岛。此外,正如本书
前文说过的,台湾位於亚太地区俄罗斯、日本、南北韩
、中国、菲律宾、中南半岛等各国权力竞逐的交会处,
又与美、加、纽、澳等国隔洋相望,是环太平洋国家的
实质战略中心,也是扮演东方瑞士世界岛最适切的国家
。因此,台湾未来的经贸发展策略将不是只局限於成为
亚太营运中心,而是要实质扮演东方的瑞士及世界经贸
活动的中心。
近年来,由於中国及亚太地区成为欧、美资金重要的投
资地区,且台湾也逐步放宽侨胞及外国人投资台湾股市
,使得台湾资本市场逐渐受到国际的重视。未来台湾应
趁势掌握亚太地区的金融新情势,建立高效率、具规模
的国际金融部门;同时加速发展台湾本身的金融服务业
,以延伸台湾对外经贸的触角,从作为各国金融机构在
亚太地区从事跨国金融业务的据点之一,逐步扩展成为
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台湾除了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之外,以台湾占全球
市场第一名的十项资讯相关产品,未来透过跨国企业与
国内企业的合作投资,将可使台湾成为资讯及高科技研
发的世界中心。 在新闻媒体方面,随着全球各地对中
文新闻的需求日强,加上台湾中文、科技及新闻人才充
沛,未来台湾利用本身的优越条件吸引国内外业者投资
发展高品质电视节目及电影制作,将可让台湾成为全球
华语节目的供应中心。
此外,当台湾积极发展世界性的金融中心、资讯制造中
心、媒体中心之际,台湾更需要发展先进的电信基础建
设,使国际上跨国企业都将台湾列为设立营运总部的最
佳地点,也让企业在台湾建立区域或全球资讯网路和管
理中枢,使台湾成为世界的电信中心。
总而言之,台湾未来的经贸发展策略是要「东望太平洋
与走向全世界」同步进行,将台湾塑造成一个高度自由
化、国际化与世界中心的总体经济环境,吸引跨国企业
以台湾作为投资经营的重要基地;同时改善国内整体经
济的体质,解决过去西向与南向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困境
,延续台湾的经济生命与提昇国际竞争力。
海洋立国世界岛(六)/军事双线防御 化被动为主动
台湾发展以民主、和平为核心的非扩张型海洋战略,确
保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未来台湾军事国防的最高指导
原则;换言之,台湾的军事国防建设将以确保国土安全
、促进区域和平为主,澈底扬弃过去「积极备战、反攻
大陆」的旧思维。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多元挑战及中国
在经略太平洋的战略进程中对台湾的武力威胁时,未来
台湾的军事国防建设,仍将在环绕和平为核心的前提下
,发展适切的国防新思维;并充分运用太平洋的广大空
间构思海洋国家应有的军事战略,以因应多重的威胁及
挑战,确保国家安全。
全球化时代台湾军事国防的挑战全球化是21世纪最主要
的特质,但其正面与负面效应除了严厉的挑战着国界的
存在之外,也造成军事国防上的重大威胁。21世纪开始
後所发生的911恐怖攻击事件,以及2003年的第二次波
湾战争,使得国际安全环境丕变;而未来台湾军事国防
上可能面临的问题亦将迥异於前。
1.军事全球化下的国防治理21世纪──甚至可预见的未
来,作为取代冷战两极对峙体系的新阶段,国际政治的
各项活动将逐渐往全球方向拓展。但是,全球化也促成
了世界性的动荡、不安、不平等、冲突──甚至战争。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与促进军事工业,以及生产更为精
良的武器,全球化反而激发了从事战争的活力。 而为
了管理战争的可能性,国际社会也思考如何管理战争的
发生,因此,军事全球化形成了一种吊诡的现象:一方
面武器的扩散造成了战争可能性的增加,另一方面,为
了管理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危机升高,国际社会也建构出
国际安全治理(security governance)的形式;这两
种势力的交锋,连带影响部份国家的国防政策。
由於军事全球化具有地理扩张的倾向,因此愈来愈多的
国家受其影响。虽然,军事的特殊性导致国家与国家之
间形成冲突的可能,但也产生了军事上的依赖关系。人
们为了防范冲突的发生及管理武器的扩散,开始规划出
新的全球军事治理的形式,而军事全球化作用也以国防
治理的形式呈现在国家的国防事务上。所谓的国防治理
(defense governance)是管理国家内部各社群所拥有
的资源,以求达到战略上的目的,这是当代世界一项新
的军事典范。对台湾而言,未来台湾的国防治理的方向
,将在以下四点:一、关注与规划中国对於台湾的强制
性行动;二、妥善规划台湾的国防计画;三、军队现代
化;四、协调军事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关系。
2.台湾的国防安全威胁对台湾而言,台湾国防安全的态
势,需基於三个方面的观察:中国、美国以及台湾本身
的立场与意愿;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台湾国防安全的基本
态势。
中国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核心目
标是经济发展,一切的问题均围绕着这个核心来考虑。
但是,中国也声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与经济建设是同
样的。因此,在不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国家主
权或国防的目标依然是其坚持的一贯原则。大体而言,
除非发生重大影响国家利益的情形发生,中国目前基本
上是希望两岸关系能维持现状,以求其本身在一个稳定
的环境中全力发展经济。
对於美国而言,海峡两岸之间的问题是一个复杂难解的
两难。因此,美国的一贯作法是:一、对台湾防御能力
的提昇,且提出清晰的、可信的保证及参与;二、政治
上再保证美国现在及将来均不会因促成台湾独立而伤害
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 事实上,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一
直是盘旋在这两个原则之间,并且是在几个事件组合的
综合考量上取得平衡。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台湾的国防安全态势,在过去很长
时间里均受限於中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建立在一项
操之於美国的地缘战略地位而定,而台湾本身则甚少掌
握主动。安全战略态势不利,固然可设法以军备及国防
建设来弥补;但是,从源头扭转安全战略态势,才是釜
底抽薪之计。因此,就台湾的国防安全态势而论,台湾
自身的立场与意愿所能扮演的角色,则格外显其重要之
意义。
台湾军事国防的愿景与前瞻台湾未来应思虑的并不是国
家安全政策如何设定目标的问题,而是在於如何实践国
家战略社群所择订的政策,并在民主的架构之下来管理
国家战略社群所订定的众多计画,以及调适国家在军事
全球化的浸染之下全球相似的国防结构与组织管理。析
言之,台湾未来的国防治理目标应在於实践以下三项的
国防安全观:一、从军事思维、战争哲学与武装部队的
运用上,建立一个真正具有联合作战概念的战斗力量,
此一选项的理论上优点在於军事力量的节约与有效运用
,且能在共享的安全文化下,追求协调的作战形式。二
、在军事全球化的驱动之下,国家间的国防管理与国防
决策,不再只是局限於军事事务。国家间需结合跨国行
政官僚、军事、国防工业与专家谘商网络,共同地促成
国防决策过程与跨国防卫管理任务的提升。三、扩大国
际间的合作关系,用制度来保护台湾。这套策略的重点
在於在国际军事安全议题相关的国际合作的行为上,运
用双边、多边与区域治理,并且与其他合作伙伴达成某
种型态的资讯共享。
此外,在全球化时代,台湾思考国防安全的新观念,应
在客观的世界现象中,建立一个安全的「相对观」,以
设法解决并走出安全问题的两难处境。安全的「相对观
」,就是要更积极的建立一种「双轨战略」,而「双轨
战略」的着眼,是以中程的视野审视世局未来的发展趋
势,以及台湾可能面临的处境与问题,积极提出创新的
思考。「双轨战略」,也着眼於在现行战略之外思考可
行的替代方案,是一种备选方案的准备。在非线性发展
,甚至是混沌状态的多元世界结构之中,面对问题绝非
只有一种认知,而其解决方案亦绝不能仅存在一种手段
。
「双轨战略」,并非固定的、单纯的、唯一的准则,它
是一种客观调整的弹性思考原则,必须因事、因时、因
地决定作为的形式。「双轨战略」的普遍性通则,即是
「兼用两种战略;寻求中间路线;设定底限;主动调适
」。处於全球化的时代,台湾应具备中、长期的前瞻观
点,以台湾主体立场及新的观念与作法,克服安全两难
的吊诡,确维自身的国家安全,创造新世纪国际地位。
台湾军事国防上的战略规划1.国防新思维军事最危险的
地方在於复制过去的战略思维,而忽视了战争或战略都
要假设敌人同样的在进行学习。战争不只是象徵人类所
有的暴力对抗,战争通常是两个敌对意志相互辩证的结
果,更是破坏性与混乱性的行为。传统战争中,由於在
强势一方选定的战争规则上,往往使弱势一方明显居於
不利态势。然而,後者也可以设法避开不利的决战时、
空与规则,暂时保存实力,再相机运用有利之时、空反
击或奇袭;此种「新战争观」,并非新的事物,却可提
供弱势一方扭转态势与战局的机会。
「战争潜在的破坏力愈大,战争发生的可能性愈小」,
这不仅指涉双方防御的成本,同时也包含了双方攻击
的成本。易言之,防御为主的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敌人
攻击成本的破坏效果。战争的成本太大,不能作为一种
赌注,从而产生吓阻的效果,使双方降低战争爆发的意
愿。因此,在战略思想的攻、防光谱两端之间,采取被
动、防御性作为,单方面提高对方攻击的成本,同样可
以获致战略的效果。此一手段虽无主动攻击的积极效果
,但至少可以在自身不需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达到「提
高对方攻击成本」的目的,从而发挥吓阻战争的作用。
台湾的国防政策,本身即是两难的处境,应予审时度势
,思考「安全的相对观」、「双轨战略」、「临界能力
」的新观念,在国防政策方面进行一种新的思考。此即
,在思维方面:必须发挥自主性思考,避免「战略误导
」;其次,应将「首战即决战」的致命弱点,扭转成为
「首战非决战」的有利态势;最後,防卫作战必须含括
全程,尤应着重於最後全民国防之阶段。而在国防思维
上,宜应把握以下原则:一、厘订「对称作战」中的「
临界能力」,使能樽节国防投资收到最佳效益。临界能
力的标准,则系经由审慎的推演与计算而得;但此绝非
排除第一击之後生存能力所需的空、海战力,甚至亦应
发展建立包括局部性的中、长程弹道及巡弋飞弹之能力
。
二、运用「不对称战略」的「持久战」原则,发挥实质
有效的吓阻意义。解放军追求「速战速决」,则必有其
不欲长期战争之限制或弱点,而「持久战」正可以扭转
战局,使解放军降低发动战争的意愿。
三、全面加强「地下化」备战设施,保存持久战的後续
战力。台湾「地下化」备战设施,除了现况作为之外,
应不遗余力再做全面性的活性规划,使能真正符合战争
运动之需求。
四、重新定位「地面决战」的角色功能,以及调整现行
动员作战的编组与机制,建立可靠的最後决战能力。不
过,在台湾四面临海的地理特性下,多面向广阔的海洋
才是台湾国防安全的最有利保障,因此「地面决战」不
必然是台海战争中的最後阶段,而其角色功能的重新定
位更不是强调必须复制传统大规模地面兵力决战的方式
与场景。
2.海洋国家的军事战略有了上述的国防思维之後,台湾
应再重新思考未来较有弹性的军事战略。台湾是一个典
型的海洋国家,「海洋立国」也是台湾国家发展的新蓝
图与国防安全的保障;同样地,发扬台湾的海洋地缘战
略优势,将成为台湾突破国家发展瓶颈与国防安全困境
的战略新思维。过去50余年来,由於历史因素的影响,
使台湾长期将国家安全与利益寄托於难以实现的大陆发
展上;但是从务实面来看,当前台湾唯有将海洋放在国
家层级的战略位置来规划,才能自海洋获得国家生存、
发展与国防安全所需的最大利益。
回顾自1949年迄今的50余年来,台湾始终规划一项与中
国正面抗衡的军事战略。但是,台海两岸的军力发展规
模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现实面来看,不成比例的向中
国倾斜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当前台湾实应认真的思考
:长期以来与中国正面抗衡的军事战略是否正面临了应
该转变的时空点?
全般而言,以中国的武力威胁作为台湾军事战略规划的
背景环境是应有的考量,不过「正面抗衡」中国却不是
唯一的选项。长期以来,台湾的军事战略规划很认真的
思考去运用台湾海峡的天然屏障来防御中国的武力威胁
;但是,战略规划者却忽略了「以迂为直」才是台湾国
防安全上「下势对上势」的最佳路线。从这一点来看,
台湾的战略规划者实应重新考量未来防御中国的武力威
胁时,台湾东面的广阔太平洋应是取代台湾海峡成为军
事战略规划的重点方面;换言之,未来台海两岸的军事
较量中,「以迂为直」的战略利益将可突破台湾长期以
来「正面抗衡」中国所带来的国防安全困境。
21世纪的未来,中国强力发展海上武力企图经略太平洋
蓝色国土是必然的趋势,而当中国在经略太平洋的战略
进程中试图顺道解决台湾问题时,台湾未来的军事战略
规划可以更有弹性的采取「双线防御」战略来因应中国
的武力威胁:思考「战术上防堵中国、战略上不与中国
正面抗衡」(图九:台湾「双线防御」的军事战略规划
)。战略上不与中国正面抗衡的深层意涵是摒弃现实上
劣势对优势正面交锋的错误选择,而着眼从长程规划上
采取更具弹性、持久的战略选项。
此外,战略上不与中国正面抗衡并非自我退缩,而是更
为积极的主动选择战场;21世纪初期,当中国正试图突
破第一岛链时,如果台湾东向太平洋与其他国家先行经
营第二岛链──部署第二防御线,不仅可以结合未来台
湾发展以海洋战略为核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更可
进一步打乱中国企图突破第二岛链的步调与军事国防规
划。
长期以来,台湾战略规划者一直将台湾视为面对中国武
力威胁时的单一防御线,因此在台海战争中毫无战略纵
深可言。如果台湾采取「双线防御」的军事战略及先行
经营第二岛链时,将可大幅改善长期以台海实施单线防
御的困境,扭转当前战略纵深不足的不利战略态势;其
次,积极部署第二防御线则可拉长战线至第二岛链,实
质加大了台湾军事战略规划上的纵深。
未来,一旦中国深入经略太平洋时,位於第一防御线(
第一岛链)的台湾在面对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中仍将居
於有利的战略态势:一是中国强攻台湾本土;但在这个
战略态势下,中国必须认真考量位於第二岛链战线上的
台湾海空兵力,以及台湾与其他友邦可能形成的实质军
事同盟对中国武力的挑战。另一种情况是中国主要武力
绕过台湾直驱太平洋;这种情形下,中国将陷入首尾不
相顾的不利态势,中国不仅必须严肃面对第二岛链战线
上的美国或与邻国军事同盟的挑战,也需防范台湾在其
背後所形成的威胁。
上述的军事战略规划,在中国发动战争後不仅可顺势将
中国武力诱至我预想的战场,使其陷於不利的时空中;
也可令中国在发动战争前,必须认真考虑战争可能付出
的重大代价。对台湾而言,这也是另一个思考面向,这
项「双线防御」军事战略规划可使台湾未来在面对中国
持续的武力威胁时,不仅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更能够争
取到战略部署上时间与空间的先制之利,突破过去长期
陷於中国武力威胁下难以突破的思维窠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14.249
1F:→ WINDHEAD:吕秀莲好样的 推 211.20.209.169 02/07
2F:→ zhilone:推,好文 推 203.71.95.126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