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variables (Carl)
看板meditation
标题[转录] 身念处禅观修法(六) 阿姜念
时间Tue Oct 12 01:43:28 2010
※ [本文转录自 Buddhism 看板 #1CipqKmB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标题: [转录] 身念处禅观修法(六) 阿姜念
时间: Tue Oct 12 00:36:31 2010
与学生的会谈
(注:这些从录音带节录下来的会谈,多数从和东北省分来布堪甲那南寺参访的比丘的小
参当中所选出来的,这些比丘计画教导别人毗婆奢那修法,所以他们的会谈较具有代表性
。从个个不同禅修中心,参与这种修法平均人数的正常取样,平均每十人当中有:五位是
女众,三位是比丘,三位是男居士。)
(第一个学生是一位比丘,练习毗婆奢那修法已经一个月左右。)
阿姜念:你如何知道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
学 生:我只是用心知道。
阿姜念:你说的「用心」知道是什麽意思?
学 生:我知道我坐的样子是坐的色身,我走的样子是走的色身。
阿姜念: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是用眼睛看到的吗?
学 生:眼睛只能见到颜色或形状,而不能见到坐的色身等等。但心能了知坐的色身等。
阿姜念:当你知道坐的色身,你是用想像的或者其他方式?
学 生:我是用觉照得知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想像或觉照--他们是同或异?
学 生:想像是在心中一再重复告诉自己是坐的色身。但,觉照的方式是知道坐的样子即
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对。
(隔天)
阿姜念:从你来这里修到现在,觉得怎样?
学 生:我似乎无法持续观照身心。
阿姜念:能否持续观照身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你是否以正确的方式修行。不要去
想结果,如果你有正确的因,自然就会有正确的果。修行正确与否取决於你对修法是否有
正确的了解。如果你有正确的了解你会知道什麽是「觉照」。不了解什麽是「觉照」就不
知道怎麽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预防烦恼,你就没有正确地如理作意。如果你不如理作意
你就不知道如何预防烦恼。
你修的时候那一样观察较多,是身或心?
学 生:身,走的色身。
阿姜念:为什麽?
学 生:因为走的色身比较容易观照。它比较大,比其他姿势更容易得力。
阿姜念:你想用走来观照是因为对你较容易得力?
学 生:有时是,有时并非如此。
阿姜念:如果你用走的色身来观照是其他理由(而非治苦的话),这说明你喜欢走的色身
,你已经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告诉你要用行、住、坐、卧四种姿势来修毗婆奢那,你知
道为什麽吗? 学 生:清楚明了这四种姿势,并知道是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你怎麽知道你是否正确地如理作意了呢?
学 生:我必须知道旧的姿势是苦,而且是身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当你坐或走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麽坐或走吗?
学 生:是为了改变姿势来治苦。
阿姜念:对,你的观念正确。走,不是为了乐趣,为了见法或是因为走的姿势较易得力,
这些都不对。如果你的知见错误,你就不可能证得涅盘。错误的修法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
结果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特别观照改变姿势的时候,你必须清楚改变姿势是为了治苦。你越能体会
到为什麽改变姿势,就越得力於毗婆奢那的修法。知道改变姿势的原因能帮助你了解「苦
」。你越了解苦,就会越想灭苦--除去对身心(五蕴)的执着。
你想从走的姿势当中见法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从走的姿势当中见到什麽样的法?
学 生:当我走的时候,我觉得走的姿势较其他姿势容易得力,我知道是苦迫使色身去走
,但我也觉得我想要走。
阿姜念:用贪念走路是不能防止烦恼的,这样子烦恼会步步跟随着你。如果你认为走路会
带给你好处的话,你是不可能见到法的。我说要从走当中见到法的道理是你必须知道走的
色身是苦、无常、不实在的,而苦的感受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你还没走以前就已经没有正
确地如理作意了,你认为走是好的,是实在的,因此烦恼早已潜伏在走路之中而障碍你见
道了。因此如理作意对毗婆奢那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隔天)
阿姜念:现在,你已经了解修法了。你相信行、住、坐、卧四种姿势能让你知道苦谛的道
理吗?
学 生:是的,因为苦谛隐藏於每一种姿势当中,苦总是会产生的。而这种痛苦迫使色身
改变姿势。
(另一天)
阿姜念:你有妄想吗?
学 生:常打妄想。有时妄想很多,有时较少。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麽会有妄想吗?
学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为在你打妄想的时候,你早已经偏离了当下了,你早已经没有觉照力了。因此
当下你失去了对身心的觉照力时,就打起妄想来了。
学 生:当我打妄想的时候,我怎麽回到当下?
阿姜念:你要知道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你不喜欢妄想对不对?
学 生:对。
阿姜念:你的知见错误,因为如果你知道妄想对你是有好处的。当你知道妄想的时候,你
就知道已经偏离了当下,可以再回来观照身或心。你想让心保持对坐的色身能观照久一点
对不对?
学 生:是的。
阿姜念:妄想是身还是心?
学 生:妄想是心。
阿姜念:当你知道妄想是心的时候,知道了就好,不要再继续去观照妄想心,因为心是非
常微细的,对初学者不容易观照。当你知道打妄想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去分析它。赶紧回
到当下观照坐的色身--如果妄想太强的时候就改变修的姿势。
你想要让妄想消失吗?
学 生:是的,因为妄想不易察觉得到。它不像四种姿势那麽容易察觉。
阿姜念:是的,心是微细的,初学者不容易起观照。因为初学者正念、正知都很弱,所以
常常打妄想。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当下,你就不会打妄想了。你要提升对身心的觉照力
,那就是当下了。你必须知道正念、正知的特质(注1),因为当你偏离了当下,就可以
清楚地觉照到,并马上回到当下。如果你因为常打妄想而感到懊恼的话,你将会因此而打
更多的妄想。你想要让妄想消失,但它并不会消失﹔因为,你不喜欢妄想,而这种掺杂厌
恶心理的妄想会成为另一个妄想的助缘。不知道妄想也是心,会让我们对妄想产生厌恶,
而这种厌恶的心理却会使我们无法回到当下。
(注1:正念知道姿势而正知知道这是坐的色身。)
(另一天,初学者。在家男众)
阿姜念:你如何观照坐的色身?
学 生:我是从头观照到脚再从脚观照到头。
阿姜念:你这样修已经几天了?
学 生:六天了。
阿姜念:谁教你这样修的?你知道这是毗婆奢那的修法吗?
学 生:我在别的地方学到这种修法,而这里的老师也告诉我,因为我只能待在这里十天
,乾脆就照这样修算了。
阿姜念:这是错误的修法。你用错误的方式观照坐的色身。因为你坐的样子就是坐的色身
。只要注意去观照你坐的任何姿势,而站的时候,知道站的样子,走的时候知道走的样子
,躺的时候,知道躺的样子。最重要的是你要对你观察的任何一种姿势有觉照力。把「我
在坐」的观念变成「坐的色身」,这样可以改变你对「我在坐」的我见。所以不管你坐的
时候是什麽姿势,只管看着它。不要用一些不寻常的姿势走路或打坐,如果你那样做的话
,你的心早已经远离了中道法,因为你是用贪染心在做。
(另一位在家男众)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
学 生:当我观照坐的色身时,曾经看到佛的影像非常清晰甚至现在还清清楚楚映在我的
心中。
阿姜念:你是来修毗婆奢那的,你知道毗婆奢那的修法吗?
学 生:毗婆奢那是去观察身、心是苦、无常、无我的。
阿姜念:你见到佛像的这种修法,是毗婆奢那吗?
学 生:不是。
阿姜念:你喜欢像这样子看到佛像吗?
学 生:是的,我感到法喜。我从来没有看到像这样的事物。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从定产生的幻像。当心偏离了身心的所缘和觉照力没有保持在当下
的时候,就会产生定,你会看到天堂、地狱等等的幻像现在你面前。当这些现象产生的时
候,你必须改变你的所缘以减少定的现象:如从坐姿变到走的姿势或改成观照心在听,这
样就可以减少定的现象,你要提升对当下的觉照力注意你为何会偏离当下,如果你知道原
因(定),你就能够再回到当下。
(另一位在家男众)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这次比上次好,但我觉得不太舒服,因此有些障碍,心生掉举,妄想较多。
阿姜念:你认为掉举是你的敌人吗?是不是掉举使你的心不得安宁?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让你的心保持平静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让你的心平静。你知道这个观念对还错?
学 生:不对。
阿姜念:是啊!你的知见不对啊!你来修四念处是想得到定还是慧?
学 生:想得到智慧。
阿姜念:那你为什麽想让你的心平静呢?
学 生:现在我知道我的观念错了。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你的观念不对,那还好。因为这有助於智慧的开展,你可以因此而修
正你的观念。如果你不知道观念错了,你就没有机会改变你的观念而了解正确的修法。你
知道为什麽想得到定是不对的吗?
学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为任何事物皆是无常的。你喜欢无常的东西吗?
学 生:不,我不喜欢无常的东西。
阿姜念:那麽你想要的「定」,是常吗?
学 生:是无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还想要无常的东西对不对?
学 生:是的。
阿姜念:对於无常的东西感到满足,表示你对身心这样无常的东西也会满足。我们称之为
颠倒妄想,而使你对於定感到满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来破除我们妄执身
心是「我」的邪见。要把身心当做无常、苦、无我的东西来观照。
世间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于三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须保持如理
作意避免产生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静的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麽事物
展现在你面前,都会启发你的智慧--实相般若。请把自己当作在看戏一样来修行。当你想
让你的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你已经不是在看戏了,你想导演这出戏,那就错了。当你知道
错的时候,对你还是好的。因为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时候,你就会设法改变观照的所缘,
例如改变姿势等等。我们说中道法,用说的很容易,修起来却很难。你知道你为什麽偏离
了中道吗?因为你的心总是在喜欢或不喜欢里头打转,比如你喜欢平静的心而讨厌妄想。
学 生:是的。
阿姜念:想要心静是贪,讨厌妄想是瞋,所以烦恼老是纠缠着你。你如何能摆脱烦恼呢?
但如果你的心行于「中道」的话,喜欢或不喜欢的心态自然摆平。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麽样?对於修行有什麽疑问吗?
学 生:我修的时候想从四种姿势中找到一种比较容易得力的姿势来修,譬如走的姿势。
这样修对吗?
阿姜念:这样还好,但是你要小心,如果你认为走的姿势比较好,这样贪念就来了。所以
你还是要保持如理作意,注意观照改变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这样就不会产生贪念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身苦,而是心--我觉得烦躁而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那就不对了。你因为烦恼而改变姿势。你就没有用如理作意於观照是因为苦而迫
使你改变姿势的。你知道你的心为什麽烦躁吗?因为你没有把心安住於观照坐姿上面,你
的心就变得不安了,当你心不安的时候烦恼就来了。你变成轻率、不注意--烦恼就接踵而
来,所以你才会想换个姿势来修修看。如果你是以贪念来改变姿势的话,烦恼就会隐藏其
中而不能见道。你用贪念修行,是因为你想要快一点成就。你要注意改变姿势的时候是否
夹杂着烦恼。
(另一位学生,另一天)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
学 生:今天早上起床後观照坐姿,觉得身体很轻。觉得自己像个棉花球。我知道是因为
太偏定,所以改变姿势来修,但结果还是一样。
阿姜念:试试看不要改变所缘的方式来减少定,你会吗?只要提升觉照力。可以试看看吗
?
学 生:我试过但没效。身体还是觉得像要浮起来一样。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麽吗?
学 生:因为我的正知太弱。
阿姜念:正念、正知要均等。但初学者正知太弱而正念太强就会失去正知。所以如果你有
较强的觉照力的话,定就不可能把正知推挤掉。正念、正知要同时用於一个所缘上。如果
正念太强就会减弱正知。你务必注意到这一点,试着提升觉照力--使正念、正知能平衡发
展。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从上次我要你注意观照「听」以後,你修得如何?
学 生:好一点了,声音比较不会像以前一样烦扰我。
阿姜念:你知道你为什麽能听吗?
学 生:因为有声音,所以我听到声音。
阿姜念:能听的是身或心?
学 生:是心。
阿姜念:什麽是心?当你在听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什麽是心?
学 生:心在听,而觉照力注意到心在听。
阿姜念:事实上,以前我们认为,因为有声音所以产生听力。我要你注意心在听,你会因
此而发现心听得到声音是因为有助缘。声音和耳朵是听的助缘。闻性(听力)是本自具足
的,闻性是清净的。它没有烦恼,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如果常注意到这点是有好处的,因
为你不会不喜欢听或不喜欢你听到的声音,也不会认为声音干扰你修毗婆奢那。那麽你就
会见到实相,因为心在听即是实相,而且你也可以见缘--没有人创造实相。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更了解修法了吗?
学 生:好一点了,但身心(实相)尚未显现。
阿姜念:你说的身心尚未显现是什麽意思?
学 生:我尚未真正以心见到身心(实相)。我只是从学习当中了解名相,但还没见到。
阿姜念:你还没有足够的实修经验。你还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当下,修毗婆奢那不是很容易
的,你要有毅力,一点一滴慢慢学,就好像学走钢索一样,掉下去再爬上来走。修毗婆奢
那比走钢索还难,不要急,不要急着想见到身心。只要练习,要记住用正常的方式修不要
存心想见身心--不管见到与否都无所谓,只要按正确的方法修。如果你想要见色身就是贪
念,有贪念在,你就不能够见法,因为你用心错误。你必须用心如理作意就好像看一出戏
一样,而这出戏只有四部份--行、住、坐、卧,就这样而已。虽然仅有四部分却很难观照
得住,而你必须了解怎麽样去观照它。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昨晚我太过偏定,以致於很容易受惊吓。
阿姜念:太过偏定会导致容易受惊吓是很正常的,再来你就会开始害怕,但不是怕鬼,只
是害怕而已。因为那时你已经没有觉照力。只有正念,而没有觉照力。
如果心有正念正知或把觉照力放在身心上的话,你是不会受惊吓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而没
有集中注意力时,听到一点声音就会受到惊吓。如果你有觉照力,虽然听声,而心里知道
是心在听,这表示你活在当下,也表示修行正确,有正念正知。
学 生:听别人讲解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阿姜念:具足正念正知表示当下你有觉照力,但这是很难解释的。修行者必须不断地尝试
和修习。在你发觉打妄想的时候,如果你知道妄想的内容,就表示你没有觉照力;如果你
有觉照力,你就不知道妄想的内容(会马上回到观照身心上)。觉照力表示当下在观照身
心。
学 生:我知道在坐,正观照着坐的色身。
阿姜念:但如果你具足正念正知的觉照力不够清楚的话,即使听过教理(闻慧),还是不
能了解正念正知真正的特性。刚来这里的初学者大多都知道妄想的内容(随妄想转了),
他们对行、住、坐、卧修行的经验还不够,所以修的时候不晓得要以身心那一样为观照的
所缘--在各种不同根尘相对的时候(见图2-1),因此他们的修行是时对时错。 当他们偏
定的时候,觉照力就没有了,但自己却不晓得。这时应该要洞察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没
有觉察力,就不了解毗婆奢那的修法。理论和实修是不一样的,理论只是书上写的。理论
告诉你身心的特性--但身心的真相--你却还没体验过。在你还不了解身心的实相之前,还
很难正确地修行。
(另一天,教毗婆奢那的比丘)
阿姜念:经过一个星期之後,你修得怎样?
学 生: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我不会觉得厌倦,这次却感到厌倦。我也不像上次那样兴
致勃勃的,但我却不知道为什麽会这样。
阿姜念:这是因为上次你修的时候,太过偏定成为烦恼的助缘,而使你感到兴奋和欣喜。
但这次你的定减少了,心就乾枯了,你也不再感到兴奋了。修毗婆奢那,当烦恼减少的时
候,心会觉得不那麽欢喜,以致於会对任何东西失去兴致。然而厌倦的原因,是因为太过
精进,而这种精进掺杂着贪欲--想要见法的贪念。 知道一些修行的要点,会帮助你修得
更好:
1)你要知道你在观照那一样,身或心,并且知道如何观照。
2)你要注意那一种姿势你观照得最多,为什麽?
3)改变姿势的时候,你要清楚是否曾经如理作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理作意可以
破除隐蔽苦谛的观念。改变姿势的时候,务必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是旧姿势
苦而且不是「你」苦,如此可以防止厌恶旧姿势而喜欢新姿势,而破除贪、瞋(喜欢
和不喜欢)。
4)当你知道在打妄想的时候,你是注意到妄想的内容,还是清楚妄想的是心?这一点非
常重要! 是谁拥有妄想心?
学 生:没有人(妄想无主)
阿姜念:这就对了。妄想心即是实相,非男、非女、无我。
学 生:从我来这里修到现在,还没有见到身心(实相)。
阿姜念:你还没有见到身心而且你觉得厌倦是因为你有贪念,这种贪念就是贪爱,促使你
想要见到生灭的身心,因此你的修行没有进步。而且,精进心太过勇猛的话,这种隐含贪
念的精进心会使你感到疲厌。 你还修不到一个月就想要见这个见那个,那麽你做不到的
时候,自然就会觉得沮丧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有了贪念就不是中道,般若智慧
也就不会起了。而且你怎麽知道身心尚未显现呢?这就是身心,当下就你所观照的即是身
心,但这只是思慧。修毗婆奢那,如果你想要觉得喜悦,那就不是毗婆奢那了。正确地修
行毗婆奢那是没有喜悦的。如果你见到越多的苦,心会越乾枯(越有智慧),烦恼也越减
少。我问你,你是否还继续在观照身心?
学 生:是的,但我不能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你观照身心的时候,是用观照的还是用想的?
学 生:用想的比用观照的时候多。
阿姜念:你还是认为坐或走是为了见色身--而非治苦吗?当你走的时候,你是否提起如理
作意知道你为何要走?
学 生:是,但我常心不在焉。
阿姜念:不要紧。心不在焉不要紧。只要修行熟练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就会减少。重要的
是,不要想见身心或生灭的身心。你要放弃这些想法。甚至於也不要感觉你在修毗婆奢那
,因为存心见道是一种贪欲、烦恼。你要感觉到你之所以必须要坐、要躺只是为了治苦而
已,这才是启发般若智慧的助缘。
(另一天,另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还好。我按照你告诉我的方法去修,觉得比较正确,比较舒服。
阿姜念:你说的「舒服」,是谁舒服?
学 生:我改变姿势的时候,疼痛就消失,就会觉得舒服。
阿姜念:是身舒服还是心舒服?
学 生:身舒服,心也舒服。
阿姜念:你说「舒服」,是那里觉得舒服?是你自己要改变姿势的还是不得不改变姿势的
?
学 生:我是不得不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不得不改变就表示你是被迫改变姿势的,你怎麽会说你舒服呢?
学 生:改变姿势以後感到舒服一点。
阿姜念:舒服一点。即使一点点舒服都是烦恼。那是贪爱。你必须修到你体会到根本没有
舒服可言。那麽「乐」颠倒想(妄执身体是快乐的)就会减少。
你修行是要见到苦还是要见到乐?你的观念不对。你修行是要见苦才对。佛说世上唯苦无
乐。
学 生:有一次我修到感觉身心全然是苦--然後我突然觉得怕死。
阿姜念:你既然觉得身是苦,为什麽还会怕死?你怕死是因为你还把身体当作是可以贪爱
的东西,因为你怕失去五蕴身,所以你的贪爱还很强。
下次你修的时候,还想不想见到苦?
学 生:我不知道。
阿姜念:你必须注意你正在观照那一种身心,而那一次你是在什麽样的姿势见到苦的。
你见到苦的修行方式是正确的,而正确的因可以启发实相般若。
你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为什麽改变姿势?要知道是苦迫使你改变姿势的,而不要认为
是你自己想要改变姿势的。你要觉得你是不得不改变姿势。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教毗婆奢那
的禅师,你务必要了知原因和结果。例如,你在观照的时候,你要对色心二法提起觉照力
。为什麽?因为每一件事物都只是色心二法而已--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这个观念可以改变
妄执有我的邪见,以此观照下去就可以引发名色分别智,而名色分别智是(十六阶智中的
)第一阶智,又称为见清净。
你必须要体会由理论和实修所认知的身心之差别,而且你要清楚自己现在观照的是什麽身
和心,如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因为如果你只是观照身心,还是不能破除隐蔽无我的颠
倒妄想(只有正念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知)。你必须清楚现在所观照的是什麽样的身、什
麽样的心,而且要在当下清楚。你必须注意到你正在做什麽,而你为什麽要做它。
愉悦的心对於自寻烦恼的人是好的,但对於想要断除烦恼的人却没有好处的。你虽然研究
理论但也只知道名相而已。那一种身、那一种心、那一种烦恼好像都知道,但实修的时候
你已经见到了,自己都还不晓得。佛陀说「真理就在眼前,但却是很难见到的」。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修得比较好了,心相当清楚,妄想(白日梦)较少,可以很快地回到当下,偏
定的现象也比较少。
阿姜念:你说的心相当清楚是什麽意思?
学 生:我不会觉得像以前那麽疲倦。
阿姜念:你是从理论和实修认知身心的,你知道他们的差别吗?你是什麽时候知道这些差
别的?由理论知道表示你事先研究过,那一样是身、那一样是心。但是实修当中你必须明
了那些是造成你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这些邪见是什麽时候产生的?邪见是在你观照
身心的觉照力已经偏离了当下的时候产生的。你用具足正念正知的觉照力活在当下的时候
,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是不会起现行的。但邪见尚未拔除,因为只有在你活在当下观照身
心的时候才没有我见。你还是没有清楚明白身心的实相。烦恼只是在你活在当下的时候才
暂时地被降伏下来而已。
你知道由理论了解身心有什麽好处吗?好处是你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活在当下观照身
心。
阿姜念:你知道你为什麽不得不改变姿势吗?
学 生:因为是「苦」迫使改变的。
阿姜念:你还要清楚是什麽色身苦;例如,坐的色身苦,站的色身苦等等。如果你不是活
在当下,你就会对过去、未来打妄想。
每个人都知道苦--但他们不知道是什麽在苦。你知道为什麽吗?因为他们都没有活在当下
观照身心。你说你的心相当清楚,而关於苦呢--你有苦吗?坐的时候不痛吗?你不觉得累
吗?躺的时候不觉得痛吗?你觉得什麽色身苦?
你说你修得比较好了;妄想少、心清楚。这还表示你觉得乐。
学 生:妄想来时候,我知道是心妄想,然後妄想就消失了。心就清楚了,我再回来观照
四种姿势。
阿姜念:但如果你在观照苦苦,妄想消失了,你就觉得乐,那就错了。你必须见苦,四圣
谛的作用就是要观照苦。苦见得越多,就越能袪除贪爱。不要只有观照,还要如理作意,
你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观照身心。要去体会苦,直到你不觉得乐为止,苦见得越多,乐受就
越少。苦会灭尽贪爱。当贪爱灭尽时,你就证得了涅盘。当你证得涅盘,就完成了八正道
。
你修毗婆奢那的时候,有没有如理作意呢?至於你为什麽服用这种药?你必须知道你服用
这种药是为了治苦。如果你没有如理作意,修行就偏离了毗婆奢那的修法。或者说每一次
你变换姿势的时候,都要知道是为了治苦。直到你真正觉得苦为止,如此所引发的智慧就
会逐渐驱尽爱和见。因此正见对於修毗婆奢那是非常重要的,从此以後你不要再从任何一
种色身找寻乐受了--因为改变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而已。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正念正知更得力了。
阿姜念:你说你的正念正知更得力。什麽是正念正知呢?而你观照什麽样的身心呢?
学 生:有时我体会到因为有了色身,所以必须要这样行、住、坐、卧。我感觉我所观照
的色身像个洋娃娃一样--然後我就开始害怕而闷闷不乐了。
阿姜念:会害怕意即体会到色身是不实、无我的。这表示你修得更好了。防止贪爱生起是
很重要的。贪爱会以每件事物为物件;非常微细,迅速而且精明。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
就会随之而转。最重要的是不要想见这个、见那个--你只要一直观照。如果身心尚未显现
,不要期望它显现或试着使它显现--例如你坐的时候,为了见到生灭的色身(不同的色身
)而将手缓慢地举放--这就是用贪爱的心在修了。
如果你在观照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注视着某几件东西,这就是贪欲。要让苦生起之後,你
再去观照苦--那就是当下了。所有的人都不想苦,但苦还是会到来--非你所能控制的。贪
爱想让苦苦消失。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如果你观照的时候,像以前一样
以贪欲心想要让苦苦消失的话,你就会偏离了当下。想要保持在当下,必须如理作意。如
果你感觉是苦迫使你改变姿势,然後你才动作,这样的话贪爱就不可能介入其中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觉得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觉得以前的修行还只是理论而已。
阿姜念:你怎麽知道你现在的修行是不是只是理论而已呢?
学 生:现在我是以实相般若而认知的,但目前的实相般若还不是很清楚显现。
阿姜念:你怎麽判断闻慧、思慧和修慧(实相般若)?
学 生:昨晚躺着的时候,我观照是躺的色身而非我,这时生起了一点观照般若,但不清
楚,不久就消失了,所以我知道以前我的修行还只是在理论上打转而已。
阿姜念:你的实相般若是见到躺的色身显现的实相,但我们却无法一直保有实相般若,修
的时候显现了然後又消失了。--即使我们只见到一点点观照般若,就知道它是不一样的。
然後思慧跟着来了,就偏离了(修慧)当下,但不是修错了,只是实相般若无法显现而已
。
现在,你是否还有你在修的感觉?如果你还觉得你在修的话,这种感觉是错的。这种感觉
会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你必须先坐下来观照坐的色身,然後苦苦产生的时候,为了治苦
你才改变姿势的,而不是坐着要见到坐的色身,如果你是这种理念的话,那表示你还认为
你在修。
学 生:我们如何防范认为自己在修的感觉呢?
阿姜念:你必须要保持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改变姿势是苦迫使你改变的。你必须体会到你
是不得不不断地行住坐卧,甚至你自己本身也不想要这样子做。你务必要常常如此保持如
理作意。这样可以防止贪爱的潜入,你必须试着不断地去除贪爱,直到自己完全清净为止
--这样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你对善护诸根做得怎麽样?守护得好一点了吗?
学 生:是的。我一直是善护诸根的。
阿姜念:如果你不能善护诸根的话,是非常过患的,正如吃药而不按照药方指示,这样病
是不会好的。如果只是修行而没有善护诸根是没有好处的。因此你必须要有善护诸根这样
的美德才能修得好,如「心在听」、「心在看」即是善护诸根--因为「你」并没有在听,
「你」也没有在看。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你修得比较好是什麽意思?
学 生:这是指我常常可以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但有时这只是思慧(当下)。
阿姜念:你怎麽知道是思慧还是修慧呢?思慧是指你在修,但是是以老师所教导的方式修
行,而修慧是修到自己体会到的。这是你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所显现的成果,修慧生起时
身心会引导你正确的修行方式。因此你知道结果一定会正确的。 学 生:两、三天以前我
觉得很疲倦。
阿姜念:疲倦是法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怎麽知道疲倦是法呢?疲倦是真正的法,因为苦是法的物件。你来这里修行是
为了见到苦,因此你所见到的苦越多,就越容易对苦产生厌离。如果你只见到一点点苦,
你是不能体会到苦的,例如,四种姿势的苦苦。当你的苦太多的时候,你就不会想去注意
苦了。例如,生病的时候,忽视苦的存在可以让你舒服一点,但你却不可能用这种方式灭
苦。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苦,但他们却不了解四圣谛,为什麽呢?因为他们想要息苦,或
令苦消失,但却有这麽多苦。他们认为苦不好,苦使他们不自在--令他们感到虚弱、疲惫
,但是如果他们不去观照苦的话,又如何能完成四圣谛呢?因为苦就是四圣谛。
当苦生起时,会有两种苦--苦苦和行苦。但行苦不易见到,不易体会。行苦是指即使是改
变姿势也是苦。苦相和苦谛就更难体会了。苦苦(普通姿势上的苦)很容易体会,并且可
以用这种体会来悟道。
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变换姿势,因为如果任意变换姿势,表示你可能想坐着
修或想见到走的色身等等,而不是为了治苦而变换姿势的。
(第一位比丘)
学 生:前两、三天我一直无法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因为你的太过偏定,使你偏离了当下。你必须提升觉照力,设法提升你的觉照力
。另外,你太少观照苦了,以致苦在你面前错过。你必须体会实相的真理。苦是真理,色
心二法是真理,为什麽这些法都是真理呢?因为这些法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而且我们也
无法改变真理。例如,我们不能将色法变成心法,也不能将心法变成色法。因此,四种姿
势是真理,四种姿势是色法,妄想也是真理。
你改变姿势时如何以如理作意观照?
学 生:观照是因为苦而迫使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一天当中你变换过多少姿势呢?
学 生:相当多。
阿姜念:因此,你是指所产生的苦多得让你记不清楚几次了。那麽你怎麽还会认为你舒服
呢?因为你对苦观照得太少,所以你没有体会到苦。要在苦生起之後你才改变姿势。你必
须遵照这个要领。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你要注意是否隐藏着烦恼,因为烦恼会让你生起
邪见。你要知道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这样如理作意可以防止烦恼的介入。并且你必须
清楚自己是不得不变换成新姿势的,这样可以防止起贪念。在你还不感觉苦的时候,就存
心想见苦,这样你是在期待苦的生起,你不能这样修,因为这也是贪欲。烦恼是非常微细
的,如果你不知道烦恼有多麽微细,你就不可能随时注意到它--如果你没有保持良好的如
理作意观照的话,烦恼就会介入其中。所以你在修的时候必须注意到是否有烦恼存在。而
这种注意力我们称为觉察力。因为修学毗婆奢那就像研究任何学科一样--你要具足实际和
理论两方面。修行就像实验课一样,是把你所学的理论运用上去。如果你在修行上保持良
好的注意力,你就会知道烦恼是什麽时候介入的。
重要的是你必须随时保持观照身心。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色身某一个特定的部分--要观照
整个色身。一定要先生起苦之後你才察觉到苦,不要去期待苦的生起。如果你在期待苦的
话,就不能保持在当下了。就像一扇开着的门,只要你将门稍微打开一点点,微细的烦恼
就会溜进来;要是门户大开的话,粗重的烦恼也会闯进来。如果你能保持在当下,就像把
门关起来一样,烦恼就无法进来了。
学 生:有时我会因为心不在焉,而无法观照身心--而我会对自己心不在焉感到罪恶感。
阿姜念:心不在焉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心不在焉而感到难过,那表示你已经偏离了当下了
。难过是厌恶,也是一种烦恼,因此烦恼就介入了。烦恼是非常微细而随时会溜进来的,
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没办法修得好,也就无法察觉这种罪恶感也是一种烦恼。 即使你只
见到一点苦--就不错了。但如果你见到很多苦,你很快就能体会到苦即是真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舒服」是谁在舒服?是五蕴身舒服吗?只有一个蕴可能会舒服,就是你心
中的「乐」颠倒妄想。但如果你修行正确的话,是不应该会觉得舒服的。因为舒服并不符
合佛陀的教则,所以修行者不应该觉得他舒服,因为舒服的观念是不对的,所以他不应该
认为他舒服,他必须去体会苦。如果你体会到苦,你就会知道根本就没有舒服可言。
你曾经见到苦吗?你没见到苦是因为你没有去观照呢?还是因为根本没有苦呢?
学 生:我感受到苦,但并不多。如果为了见苦我坐的时间长一点,让自己更痛然後再改
变姿势,就可以见到更多苦,这样对吗?
阿姜念:不,这样不对。你为什麽要见苦,见苦有什麽好处?什麽动机使你想见苦?如果
你想见苦的动机与烦恼相应的话,贪爱早就掺杂在你的动机之中。而因为你有了想要见苦
的贪念,你就不会想要改变姿势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变得很容易受惊吓。
阿姜念:一个修行者偏定的时候是很容易受惊吓的。这是偏定的特质,修行者偏定的时候
会很容易害怕。你是否发现修与不修的时候有什麽不一样的地方。
学 生:我修业处的时候,就觉得想睡。
阿姜念:你变得想睡是因为偏定的关系,不要再修业处了。因为你一修业处就容易偏定。
苦苦产生的时候,如果你刻意不改变姿势,就表示你在修业处。一般的情况下,苦苦一生
起你就会变换姿势,如果你不变换姿势,那表示你修业处就会造成偏定的现象。 因此不
要做一些不寻常的事,如果你觉得你在修业处,就要停止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还好吗?
学 生:是的,还好,但身心尚未清楚显现。
阿姜念:身心对修毗婆奢那非常重要,你要先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身心就会时常显现,
你就会体会到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名色(身心)的道理。
我觉得你的修行还是夹杂着贪念。你一定要去除这些贪念,不要想见到生灭的身心,也不
要想见三法印。不要产生贪念,因为贪念就是集。你所要做的就是观照现行或生起的身心
,你要记住就像看一出戏一样。首先当身显现的时候,你必须具足分别身和心的智慧,接
着就可以体会到显示身心特性的三法印。身心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不可能产生般若智慧。
如果你先由教理了解身心,可以引导你在修行的时候容易见到身心的显现。修行见到身心
所生起的智慧叫作名色分别智,是第一阶智。那时你就即将能体会到所有十六阶智当中的
身心了。
你要体会身心所依据的原理是什麽?
学 生:我必须要如理作意。
阿姜念:譬如看的时候,你如何如理作意?
学 生:看的时候,我正见是心在看。
阿姜念:以这种如理作意观照的方式使你具足正念正知,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会有正念
正知。
保持觉照力对於身心的显现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持续保持觉照力的话,七天当中,身心一
定显现的--这点是无须置疑的。正念、正知意即对身心的观照--活在当下。如果你只有正
念,就会偏定。如果你只观身而不知道是什麽样身或心--如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那
就错了。如果你观照得对,就不会偏定。引发实相般若所需要的定(刹那定),只要在当
下能明觉就足以防止烦恼(盖)的侵入而生起实相般若了。你以後成为教毗婆奢那禅观的
禅师,因此你必须知道你所教的人他们修得对不对,和他们修对、修错的原因,如果修错
了,你也要知道为什麽修错并且纠正他们。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的正念比以前好。
阿姜念:只有正念较好,而觉照力不够好的话,就会偏定。如果你只观照坐姿的话,这就
没有觉照力,也就不是毗婆奢那修法。你必须还要知道坐着的是坐的色身(正知),以这
种方式观照坐的色身的人所具足的智慧是精进-正念-正知。如果你只有正念,你只知道姿
势,这样并不能改变「坐的是我」的邪见,因此只是禅定的修法,而不是毗婆奢那的修法
了。
你有正确的觉照力时,身心才能显现。在开始修行之前,你必须先研究什麽是色身、什麽
是心。但你只知道名相和定义,而不知道身心真实的特性;之後修行的时候,就能体会到
身心真实的特性了。当坐的色身显现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坐的色身的特性。这好比刚开始
上学的时候,你学会说「A」、「B」、「C」、「D」--但你并不认得字形只会念,那麽在
你还没学会字母之前,如果看到字母,你是读不出来的。修行就像这样,你必须知道理论
和实修--形和音。
如此当身心靠实相般若而显现的时候,你马上就体会到身心的特性了。
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是否注意观照呢?
学 生:是的。但大多数的时候我都不清楚(自己变换姿势了)。
阿姜念:疼痛产生的时候,你未曾如理作意观照变换姿势。你不清楚变换姿势的原因,那
表示正念正知不够好。疼痛产生的时候,生起想要换姿势的欲念--对新姿势的渴望。所以
你要如理作意而提醒自己必须变换姿势了。
学 生:清晨寺庙扣钟的声音非常大声,使我无法修行。
阿姜念:你不想听到钟声的干扰,但是正确修毗婆奢那的--见是我们一定会听到声音的。
因为有助缘(声和耳)存在的时候,就听得到声音,这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心听声的作
用是无我的,不要觉得烦扰。只要注意观照心在听,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人在听,也不是你
在听。
身心显现时,不管是什麽样的身心,这种身心会有利於启发你的实相般若,但修行者却只
想选择他喜欢的身心去修,这就已经与烦恼相应了,因此你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如理作意才
行。
学 生:有时我会睡不着,不知道为什麽?
阿姜念:因为觉照力较好,有时你会无法入睡。这代表修持较好,你已经不需要睡那麽多
了。如果你没有觉照力(正念正知)贪念一来就会想睡了。如你观照得好,甚至吃的时候
你都不会去品尝味道,但你还是会吃饱的,你也知道味道只是不再觉得美味了。因为吃东
西是饥饿迫使你不得不吃,而不是因为你想吃。如果你能经常这样观照而防范烦恼的话,
很快就能开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们对修行体会如何?
学 生:我觉得我修得比较好了,我知道修行当中的因果关系,因此障碍生起时,我知道
如何对治。
阿姜念:你如何对治你的障碍--或只是让它们自己消失呢?
学 生:例如,观照坐的色身时产生偏定的现象,我知道是偏定--就变换姿势。
阿姜念:如果你不变换姿势,偏定的现象会消失吗?
学 生:如果我不变换姿势,偏定的现象有时也会消失。 阿姜念:身心已经显现了吗?
学 生:我见过了几次。 阿姜念:你是由理论还是实修来认知身心的呢?它们是同还是不
同呢?。
学 生:我是由实修来认知身心的。由理论和实际所认知的身心是不同的。
阿姜念:你说由理论和实修所认知的身心不同,是怎麽不同呢?
学 生:由实修所认知的身心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一种觉受,而非想像。
阿姜念:那一种色身,你见得较多?
学 生:每一种姿势我都可以见到色身,而关於心,我见到心在看,心在听很多
次,但还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以修行来认知,用的是什麽方法?
学 生:我必须对我所观察的任何身或心保持觉照力(觉察而见)。
阿姜念:是的,想要见到身心,这是正确的方法,而且你要继续保持观照,直到你更有经
验为止,如果你只是观照而不知道你所观照的是什麽样的色身(坐的色身等),或你所观
照的是不同的心的话,你会妄执身心是一体的,是「你」--而隐蔽无我的颠倒妄想就不能
被破除。
觉照力是能观,而身心是所观,所以你必须对你所观照的各种身心保持觉照力。如果你不
这样观照,身心是不会显现的。如果你修得正确,身心会显现,而且你会见到身心的本来
面目。如果你一直以这种方式观照身心的话,另一个所缘(如妄想等)就不会跑进来。如
果你只观照身心(而不知道是什麽的身心)觉照力就弱而不能防止贪欲生起。你走路的时
候如何观照呢? 学 生:我走路的时候观照色身并观照脚触地的感觉。
阿姜念:你观照走的色身并且观照触的色法,那就错了。你用了两种所缘。走的色身是身
念处而触尘是法念处。这样做的话,你无法观照走的色身,你会分心或是偏定。你只要观
照走的色身即可。 你如何观照走的色身呢?你说你观照脚步,那是错的。修毗婆奢那的
目的是要断除认为「你」在走的邪见。你必须观照整个走的色身--才能断除认为「你」在
走的邪见。
学 生:有时,我想要多一点定,因此常偏定--但有时却做不到。定能让我更专注。
阿姜念:为什麽你想要定?
学 生:我只是想试试看。
阿姜念:你修四念处每一刹那都注意观照时就是定。妄想来的时候你观照什麽?
学 生:我观照心打妄想。
阿姜念:对,没错。察觉到妄想时,你再回到观照坐的色身或其他你正在观照的色身。不
要等到妄想消失了再回来观照色身,不要去注意妄想的内容。你只要把它当作心打妄想。
妄想的内容是假法而非实相。
妄想本身是实相,妄想很容易察觉到。如果你知道这点可以增进智慧,因为妄想是心,妄
想不能控制,是无我的。你修过业处,所以你能在不同的方式体会到身心的特质。三藏不
在别的地方,就在你自己身上。修毗婆奢那,其他的事与你无关,你只要修到从身心见到
三法印,不要管是否能发慧。但要见到三法印,你所用的方法就必须要能如理作意,这是
非常重要的。我要你们知道由定和由慧所能认知的差别。如果不能认知到实相本身的,这
只是定的认知。当你观照「看」的时候,要知道正在看的是定,而认知心在看的才是正知
--慧。如果你体会到存在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真理,也就是智慧。
你们二位已经更了解修法,也修得更好,而且也经常能保持在当下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行上有什麽困难吗?
学 生:不很多,只有一点。
阿姜念:是什麽困难?
学 生:偏定的时候,我感到空空洞洞的,没有东西。
阿姜念:是修什麽姿势的时候,产生这种现象的。
学 生:某些姿势。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那一种姿势之下会偏定,就不要观照那种姿势。例如,观照坐的色身
时,如果你偏离了坐的色身,只知道坐着不知道是谁在坐,你必须追踪你的心在那里?你
的心偏定,而定即是心--或者你的心空空洞洞的(没有身或心)或者心跑到另一个所缘上
。当你知道心在那里的时候,这种空空洞洞的现象就会消失了。
当你修行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麽要修行吗?
学 生:我要见到身心。
阿姜念:是的,但你不需要做其他的事,只要观照身心即可,就好像有人给你一个银币要
你好好看着它,看它是否完好无缺。这个银币跟身心是一样的。你观照身心是否是「我们
」或一个动物,或是自我,或只是身心。修毗婆奢那是要去观照身心--那个你妄执为自我
的东西,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你为什麽要修行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当你妄想的时候,你是怎麽观照的?
学 生:我感到不自在。
阿姜念:你感到不自在是因为你不希望你的心打妄想。事实上,心打妄想比其他的「心在
听」、「心在看」等情况更足以显示三法印,妄想是实相(注1),但是你不想见到它,
对不对?
(注1:实相,有一个法印是通用於所有实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盘),即无我。)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不喜欢那些属於实相的东西吗?这是不对的。你喜欢平静。但那种平静就如同
妄想一样,也是生灭的。那麽为什麽你喜欢平静的心而不喜欢妄想呢?
妄想与定虽然是相反的,但是当作所缘的效果是一样的。观照它们的好处是可以启发实相
般若。你不喜欢妄想是因为它使你不自在,而且因为你喜欢平静。
妄想是四谛法吗?
学 生:是的,妄想是四谛法。
阿姜念:你知道是四谛法,但四谛法现前的时候,你却不喜欢见到它。你修行毗婆奢那的
业处是为了见四谛法,但你却又觉得不喜欢妄想。
吃的时候,你要知道吃东西的正确的动机和不正确的动机。正确的动机是为了治苦--而非
享乐。要教毗婆奢那的人必须知道学生修对、修错。例如当学生太偏定的时候,心绷得太
紧,老师要叫学生停止一段时间,做点工作,使心回到世俗的世间。修行者的心是非常重
要的,如果心没有保持平衡就容易脱离现实而落入幻觉之中。因此老师必须问学生在他还
没修毗婆奢那之前,他曾经在那里修过业处和他是否有过什麽心结。
会造成偏定的所缘,就不要去观照它。如果坐姿会导致偏定,就变换其他姿势一段时间。
你应该找一个你比较不熟悉的所缘来观照,因为太熟悉的所缘(如坐姿)会很容易造成偏
定的现象。
(另一天,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天气热的时候,我很容易打妄想,但如果天气凉快一点我的妄想就比较少。
阿姜念:天气会成为烦恼的助缘,但天气是四谛法,你是因为有了什麽而使你受苦的呢?
是因为你有了五蕴,那才是苦的因,而非热天气。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你就知道热是色法
,热也是实相(热是色法,而色法是实相)。如果你想让热消失而你做不到,你就会感到
急躁。这是因为你有邪见--你认为「你」在热,而非色法在热。佛陀说五蕴是苦、无我而
且也没有一种主宰任何事物的力量存在。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急躁也不会有喜
欢或不喜欢的念头,也就不会与烦恼相应了。
通常,如果你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会打妄想,但是如果你发觉心在打妄想的时候,那一刹
那即是当下。但如果你观照是为了使妄想消失的话,那又错了。保持在当下也是一种定,
这就是为什麽不会起妄想。如果你活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你就会有很多妄想。我要你注意
保持在当下的心和没有保持在当下的心的差别--而他们又是怎麽个不同的。这样如果你知
道心偏离了当下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再回到当下了。
最重要的,妄想来的时候,要记得妄想是心。每一种姿势都会产生妄想。走的时候打妄想
,就把觉照力拉回到走的色身。现在你还没有足够的修行经验,你要修到生处转熟为止。
即使你了解修法,也是要修到熟练为止。
关於幻像呢?你还会产生幻像吗?
学 生:没有幻像了,但我的妄想很多。 阿姜念:你有很多妄想是因为你很少活在当下,
如果你时常保持在当下,妄想就少。如果你有妄想就不会产生幻像,如果你见到幻像就没
有妄想。妄想在四念处修法是一个很好的所缘,因为妄想属於法念处,但妄想不是身念处
。幻像却不可以当做修毗婆奢那的所缘,幻像只能当做修奢摩他(深静禅定)的所缘,所
以妄想和幻像各有不同的益处。
学 生:妄想来的时候,我想要把心拉回来观照坐的色身,但拉不回来,有时我打妄想的
时间很长。
阿姜念:不要和妄想对立--因为妄想也是实相,这是自然的,你无法控制妄想。你误认为
妄想不是法,所以你不喜欢妄想。你真正了解妄想的时候,表示你已经见到法了。因为你
体会到妄想是心而非你。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学 生:这两三天,我觉得对身心能观照得更好了。
阿姜念:你说你对身心观照得更好,那一种所缘可以让你保持在当下?
学 生:妄想减少了,而我观身多於观心,不只是用想的而已,我感觉它是坐的色身、躺
的色身,每一种姿势时我知道它是某种色身,这种感觉跟以前的感觉不同。
阿姜念:这是生处转熟,你应该尽量保任。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要目,这是可以帮
助你成就道心和果心,体证四圣谛的法(注1),如果你观照坐的色身和卧的色身时,然
後一下子它们变得不清楚,你要停止下来一小段时间,然後再重新开始观照。
(注1:见1.3节三十七道品和1.2节及3.1节(第十二阶智)道心和果心。)
学 生:有时我正在观照的时候,总觉得有某种东西令我感到害怕,因此而无法清楚地观
照身心。
阿姜念:你感到惊恐或害怕而不能清楚观照身心是因为你缺乏觉照力,因此想办法提升觉
照力你就比较不会感到害怕了。如果你清楚地对身心保持良好观照的话你是不可能会感到
害怕的。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以前我妄想较多,但是现在我比较懂修法了--因此我想对我堂弟或大众讲解毗婆
奢那。
阿姜念:你有妄想是因为你偏离了当下,你知道你为什麽会偏离当下吗?因为你想做功德
,如:对人讲解毗婆奢那或教导别人。而你是如何使妄想消失的呢?
学 生:那时我正在观照卧的色身,而妄想只是自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观身较长的时间,你就可以清楚地见到色身的真相,如果你观身一点点时
间,你也会发现一点点真相。你观照得越多就看得越清楚,但如果观照的时间太长了,可
能会降低你的觉照力。这时候你必须停一下子,然後,再重新开始观照的时候,就能提升
觉照力了。
学 生:有时观照色身的时候我觉得很想哭。
阿姜念:你会有那种感觉,你知道为什麽吗?你必须知道为什麽你会有那种感觉。譬如,
看到屍体的时候你会有某种感受,或者看到美女的时候你会有某种感受,你要尝试去了解
为什麽会产生这些感受。解决的办法是要保持清楚的觉照力,观照你在做什麽,这种种现
象(想哭)什麽时候产生和它为什麽会产生。譬如说,这种想哭的现象是从坐的色身变换
姿势的时候产生的,这是因为心偏离了当下的缘故。如果你知道原因,你就知道为什麽会
想哭,这个原因就是心偏离了当下。你们二位(第一、第二位比丘)都有相似的问题,但
原因相同(觉照力弱),你们必须了解身心是不实的。你们其中一位是害怕,另一位是想
哭,但二位的修行都有进步了。
一切法除了色心二法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你们修的时候是要见法,坐的不是我,不
是自我。我们修行的方式是观照坐的色身,如果你只是观照坐姿而不知道是什麽在坐的话
,这表示你没有见法也不懂法。当你明白法的时候就表示你见到了什麽是身,什麽是心。
世间有这麽多法,而这些法总归於色心二法。如果你不是以身心为所缘的话,那就表示你
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要怎样避免与贪欲相应呢?
阿姜念:身心并不是可以由我们的欲求而显现的,他们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我们可以刻意
去创造而使身心显现的。例如听的作用生起时,并不是我们想要如此才产生的,因此我们
可以利用听的作用,来启发智慧。这种智慧即是知道是心在听(而非我们)。如果身心可
以由你的欲求而显现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身心了。因此当你变换姿势的时候必须清楚原
因。即使是你不想换姿势,你还是不得不换,这样可以防范贪欲生起,如果行持当中不与
烦恼想应的话,自然就会引发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上次我们谈过话之後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这两三天以来,我每天发烧又胃痛,使我无法继续修行。
阿姜念:你有更多苦苦--胃痛、发烧。胃痛是法吗?
学 生:胃痛是苦苦。
阿姜念:虽然你知道什麽是法,但却未曾如理作意来提醒你是色身受苦(而非你),所以
你不能见法。法一直在起现行--法一直在显示无我、无法控制的特性,因为法不是「我」
。如果法是「我」的话,我们便可以主宰(身心),就不会生病了。五蕴会生病--但是如
果你有正见,你就知道每个人都会生病,佛陀也不例外。佛陀知道五蕴是生老病死的法,
这个法启发他的智慧而使他知苦,因此而能灭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修得比较好了。
阿姜念:你说比较好,你怕偏离当下吗?
学 生:我不想偏离当下。
阿姜念:这样不对,怕偏离当下是不对的;或者你想更能观照得住身心,那都是错的。你
必须像看一出戏一样--不要导演这出戏。如果你怕偏离当下,那个认为「我」的烦恼就会
生起,因为你认为你在控制。
中道法在修的时候是不容易懂的,如果你修得不对便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觉受,因此你
会偏离当下,而且你的心会老是与烦恼相应。吃的时候要用智慧观照--即观照吃东西是为了治苦--苦就是饥饿--为了让色身继续生存,因此你可以
利用色身修行来灭苦。即使是不想吃还是得吃(因为他是比丘,必须在12点以前吃完饭)
。
实相般若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能正确地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智慧。
你修行只是为了灭苦。如果你吃东西与烦恼相应,那你还是在生死轮回,所以你务必要:
吃为了灭苦,走为了灭苦,坐为了灭苦,卧为了灭苦--全部都是为了灭苦。我们执持烦恼
已经非常非常久的时间了。烦恼指使你做这个做那个。做任何事都与烦恼相应--「我」在
看、「我」在听、「我」觉得饿,因此甚至於你修毗婆奢那的时候都没有摆脱烦恼。烦恼
处处与你相随。唯有你能如理作意的时候才可以免除烦恼。因此只要我们能如理作意,烦
恼就会减弱。烦恼减弱,般若就强,般若智慧能够断除烦恼。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
,甚至於在变换姿势的时候,你必须知道正确的因即是要治苦。如果你能常常知道正确的
因,就能启发实相般若了。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这次我觉得不快乐。
阿姜念:正念正知好一点的时候,只与微细的烦恼相应,会使心变得不快乐,就像鱼活在
水中的时候会觉得快乐,一旦他们被捉到地上的时候就觉得苦了。心就像这样,心不与烦
恼相应时会觉得苦,不快乐。
说你修得更好了。关於苦呢?你还觉得苦吗?
学 生:是的,我能见到每一种姿势的苦,但这种感受还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总是不得不变换姿势,但你却没有见到苦,因为你没有注意观照就不能体会到
苦。每个人都知道苦的存在,却老是见不到苦。微细(过渡的)动作--你注意观照过吗?
学 生:是的,偶尔。
阿姜念:你必须注意你举臂曲伸,或走到浴室。你必须知道为什麽做这些动作,这些动作
不是为了对治长久保持一种姿势所产生的苦,而是治另一种苦--诸如饥饿、上厕所等等的
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而关於你呢?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修得比较好了。
阿姜念:你说的比较好是指什麽?
学 生:我是指比以前更能观照得住身心,而且身心也比较清楚。
阿姜念:你是指你掌握到当下,你更能掌握到当下了,因此你能体会到修毗婆奢那是非常
困难的。而你必须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好几天,活在当下,直到心能行于中道--没有喜欢
或不喜欢为止。如果你修奢摩他的话,你必须观照一个所缘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个所缘是
你身外之物,是假法(非身或心),使心达到很强的专注力。但修毗婆奢那必须保持在真
正的当下,不与烦恼相应,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长久以来被烦恼所控制,就像泡菜
浸泡在盐水中一样,早已经酸透了。所以要将烦恼屏除於觉受之外是很不容易的。你必须
了解这点并且保持如理作意。我要你注意到你为什麽会有这种(保持在当下的)觉受的原
因以及如何能使心不起烦恼,如果你知道这些,你就可以防范烦恼并保持在当下很长一段
时间--你就即将要灭苦了。
佛陀当时说法的时候,比丘专注地听并了解佛陀为什麽说法的原因。他们能正确地引导自
己的心,在佛陀结束说法之前,他们都悟道了。因为他们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修学毗婆奢
那是非常难的,佛陀悟道之初,对於要教导众生他所知的法感到心灰意冷,因为这个法是
如此困难,比其他事情都还困难,因为我们都紧紧地被无明包藏着,我们做每一件事时,
都被认为「自我」的邪见所控制着。这种错觉就是妄执身心为「我们」或「自我」的邪见
。你已经修了将近三个月了,你对修法比较了解了,这是指你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引
导你的心了,但有时你还是会误入歧途。
学 生:有时我的心还是会误入歧途。
阿姜念:你要注意,不要让你的心攀缘烦恼而削弱了智慧,你的正念正知(觉照力)还不
是很强,你修的时侯觉照力还很弱,觉照力弱,就会造成偏定而使觉照力更弱。当烦恼生
起时,你能见到烦恼、注意到烦恼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烦恼不起现行,般若智慧就能照见实相,但不要去注意般若智慧,你只要注意不
让烦恼进来。你只要了解修法并保持如理作意防范烦恼,般若智慧是否现前就不关你的事
了,而你必须一直觉照到你目前所观照的是什麽样的身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见到法了吗?
学 生:是的,我见到法了。
阿姜念:你见到什麽法。
学 生:我见到了苦苦。
阿姜念:妄想来的时候,你知道妄想是法吗?
学 生:是的,妄想是法。
阿姜念:法是终日现前的,如果你知道法,你就会终日见法,但如果你想要觅法,你就不
能见法,因为想要见法的贪念早就遮蔽了你的智慧,如果你不存见法的心,你就会见到法
,想要见到法你就必须保持在当下,法存在於每一刻每一个呼吸之间。
你说你见到了苦苦,你说苦苦是法是什麽意思?
学 生:因为苦苦是心法。(注1) (注1:对四念处而言,受是在心念处:但实修中,我
们见到身苦就显示了四种姿势隐藏着苦。(见1.11节))
阿姜念:你所见到的身心是否比较清楚了呢?
学 生:有时比较清楚。
阿姜念:身比较清楚还是心比较清楚?
学 生:心打妄想很清楚,四种姿势(身)有时也很清楚。
阿姜念:你所见到的那一种色身比较清楚?
学 生:坐和走路的色身。
阿姜念:你是否观照心在看和心在听呢?
学 生:没有。
阿姜念:你为什麽不观照心在听呢?有噪音的时候会惊扰到你吗?
学 生:不会,但以前觉得非常困扰。
阿姜念:你听的时侯心会攀缘假法吗?也就是你是听到声音还是听与声音有关的内容呢?
学 生:有时是心攀缘假法。
阿姜念:听到假法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呢?
学 生:有时我知道音声的内容(知道关於音声的内容,而非知道心在听)。
阿姜念:你知道心攀缘假法的时候,明白为什麽心会攀缘假法吗?这是因为你没有观照是
心在听,如果心--攀缘假法,你就偏离了当下。假法是法但却不能启发对三法印的认知。
你觉得你修得如何?修得比较好了吗?
学 生:是的,比较好了。
阿姜念:你还有喜欢和不喜欢吗?
学 生:是的,有时候有。
阿姜念:你不喜欢那一根?
学 生:耳根。
阿姜念:你不喜欢噪音呢?或者是你无法观照它呢?
学 生:我可以观照它,但却把握不住,我只是知道声音内容,心会攀缘假法。
阿姜念:你要尽量多观照,尽量提升你的正念正知,因为你想要观照别的所缘(而非观照
心在听),所以噪音产生时你就受干扰了。
学 生:观照四种姿势时,有时我感到很困扰。例如,观照卧姿时会不知不觉翻了身,忘
记如理作意去观照,这种情形令我感到很困扰。
阿姜念:你会困扰,是因为你躺的时候要经常翻身。因此苦苦成为瞋念的助缘,如果你用
正见观照的话,就不会再感到困恼了。
学 生:有时我觉得很沮丧却不晓得为什麽?
阿姜念:有两种情形会造成沮丧:一种是由於瞋恨,一种是由於智慧。瞋恨会引起沮丧是
因为你修了很久却还不能见到色身并不是你。智慧所引起的沮丧是因为你见到了身心是不
实的--无常、苦、无我的。有时你观照妄想,而不知道是心打妄想,妄想来了,你再重复
「心在妄想」--然後又会再起妄想。就像告诉一个小孩子,而他不听你的话,妄想也是如
此,非你所能控制,而知道这个观念可以启发你的般若智慧。
(第二位比丘)
学 生:在了解修法而开始要修的时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负--但现在有些失望了。
阿姜念:什麽抱负?
学 生:我想我会写一本教毗婆奢那的书,对大众讲说正确的修法,诸如此类的事。
阿姜念:想要做一场演讲好,还是不要想好。--那一样比较好?
学 生:不要想比较好。
阿姜念:你想的方式是无益於毗婆奢那的修行,你的心不是用於毗婆奢那正确的所缘上--
即使所想的都是功德。妄想是烦恼--会使你偏离了当下。 你对於修毗婆奢那有点灰心对
不对?
学 生:上星期我感到绝望,但现在又觉得没什麽了,而有时又会感到绝望。
阿姜念:你感到绝望,是因为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修法,但修行并没有超过你的能力范围,
这就是为什麽佛陀要修了好几世的善行(波罗蜜)的原因。修行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
什麽修行很殊胜,即使此生你没有悟道,也是在积聚下辈子的资粮(启发智慧的因缘)。
甚至世间比毗婆奢那简单的学科你都要学习好几年了,何况法比世间的学问还要难,你要
继续修行,即使这辈子不能达到目的,也是在为来世积功累德,何况修行是你身为比丘的
责任,这是法的责任,佛陀为了圆满菩提(佛智),舍尽了一切,他悟道了以後,把法传
给我们,他拼老命悟道了,因为他教导我们,使我们省下很多气力。我们只要按照他的方
法修,只要你肯修行就可以得到戒定慧的利益,在这里你虽然打妄想,却也没有损失什麽
--这与在家不同。如果是在家,你就没有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因此你会从修行中获益
的,即使仅得到一点利益。不管见法与否--对你都只有好处的。你说修行非常困难,那很
好,那样才会使你更精进。 佛陀说:学生为了正确了解修法,必须找一位见实相的老师
指导他正确的方法,学生也要明白老师所教的。修行可以帮助你了解理论,修了以後再去
研究理论你会更了解实相的。
(另一天,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设法让我的心行于中道。
阿姜念:你是怎麽做的呢?
学 生:厌烦的时候,我就设法观地大。 阿姜念:你观地大,是怎麽做,效果如何?
学 生:我只是想「地大、地大…」厌烦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一想,就会偏离了当下。例如,听到声音的时候,正念正知观照心在听,
因此不会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你的心就自然行于中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学 生:有时我觉得心很清楚,但不知道为什麽--我看到一具骷髅。
阿姜念:你对於骷髅有什麽感受?
学 生:我正疑惑为什麽有这样一具骷髅,过一会儿,心就变到一副棺材上,然後是腐屍
,然後我闻到一股臭味就呕吐了。
阿姜念:你知道你这样修是对还是错?
学 生:我不知道为什麽会如此。 阿姜念:你吐了多久? 学 生:半天,从中午以後到晚
上6点。
阿姜念:这段时间你还闻到臭味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真实的吗?
这是幻像,是禅定的力量让你看到这些幻像,幻像也是法,是偏定所产生的现象,而有时
候也会造成你精神错乱,幻像会使你脱离现实。你是什麽时候停止呕吐的,你知道这样修
不对吗?
学 生:我知道这种现象不好。
阿姜念:你修毗婆奢那已经好几天了,你不要再让你的心变成那样子。你怎麽使那具屍体
(幻像)消失的呢? 学 生:它是自己消失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它才消失了。
阿姜念:禅定有超过心力的神变力,会使你偏离毗婆奢那修法。
学 生:事实上,我也不想要禅定。
阿姜念:修奢摩他的时候,即使你有很强的毅力,也不一定能得定,但是修毗婆奢那,却
很容易偏定而使你失去观照般若,你想再看到那种现象(幻像)吗?
学 生:不,味道很臭,但我不知道我为什麽会见到这种现象。当时我的心很清楚。
阿姜念:你的心很清楚,那是禅定。禅定让你感到满足,让你觉得快乐,但那是颠倒妄想
,如果心很清楚,但没有烦恼,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了。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们经常有访客来找你们,这段时间你们不应该让任何人来拜访你们,因为那会
减弱你们的自律(善护诸根)。如果自律不好,就不能生定,没有定不能发慧,这三学要
同时配合於当下。客人来了,即使你不想讲话,也不得不讲。
修行的方法就是你必须观照当时所显现的身心。如果身心没有显现的话,就表示妄执身心
为「我」的邪见还存在,而且你无法去除这种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爱与恨不断生灭,但你们不知道什麽是爱,什麽是恨,爱是心存贪念,恨是心存瞋念。而
在你还不明白的时候,你说「你爱」或「你恨」。尚未明白之前,你无法将「你」和爱恨
分别开来。因此你修行的时候必须把每一件事物视为色法或心法;而且你要知道是什麽样
的色法和什麽样的心法。如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你们说你们见到苦,这虽然没错,但
是「你」觉得苦的邪见仍然存在。你知道为什麽吗?因为你未曾如理作意,你要观照的是
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因为你忽略了这个重点,所以你无法正确地观照色身。
感受和想像(默念)是不一样的,你们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不要将它们混为一谈。
重要的是你们必须知道原因,必须用如理作意来修行。例如,在《阿那律经》中,阿那律
问舍利弗,即使他已得可以观看整个宇宙的天眼通,他的毅力很好,正念很强--为什麽他
还不能断除烦恼(漏)。舍利弗告诉阿那律,他认为自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是慢,而慢是
烦恼之一,与烦恼相应;他认为自己毅力很好,正念很强是掉举;而他忧虑尚未断除烦恼是
悔。所以舍利弗说你必须袪除这些感受。
因此烦恼非常微细,你们要有正见,你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修行,能否成就并不重要,你
们修行是要袪除隐蔽真理的烦恼,而你们必须先了解袪除烦恼的方法,即使阿那律已经证
得神通还有烦恼,现在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不必先修禅定或证得神通,我们可以利用贪
、瞋、痴来修毗婆奢那(心念处修法)。如果你要先修禅定,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
须修两次(先得禅定,再启发智慧),而这样要花一大段时间,现在你只要修一次就可直
接断烦恼了。
(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知道修奢摩他和修毗婆奢那的所缘不同吗?他们是异或同呢?
学 生:是,他们是不同的。
阿姜念:为什麽他们不同呢?你认为毗婆奢那和奢摩他的所缘有什麽不同呢?
学 生:奢摩他能令心平静。
阿姜念:那不重要,而你所观照的所缘是同或异?
学 生:我没有注意到这点。
阿姜念:你没有注意到这点?那你怎麽做?奢摩他和毗婆奢那不同。毗婆奢那必须以身心
为所缘,不是像你反复地念「佛陀」或「阿罗汉」,一直重复地念。
学 生:我知道,修毗婆奢那不是像那样默念。
阿姜念:如果你用想的(默念),你就没有见道的可能,因为这种修法不以身心为所缘。
毗婆奢那要以一些存在的事物为所缘,以此见实相。
学 生:我观照坐的色身、卧的色身时,心迅速地跑进、跑出,并没有安住在坐的色身、
卧的色身上。
阿姜念:这种现象产生的时候你认为修错了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认为修错了是因为你不想让心跑进跑出的对不对?
学 生:是的,当我察觉到心这样跑来跑去的时候,我把它拉回到所缘(坐的色身、躺的
色身)上。但心无法安住,很快地它又迅速地跑进跑出的。
阿姜念:你为什麽要把心拉回来呢?
学 生:如果我不把它拉回来,它会跑出去很长一段时间。
阿姜念:你想成为一个主宰者,想把心拉回来而不让它跑进跑出的。然而你设法不让心跑
进跑出的方式是错的,你修错了。但这种现象是真实的,是实相。因为心一直是像这样跑
进跑出的,你想让心安住,心却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这是心的实相,没有人能控制心--它
不是任何人的能力所能及,因为心是无我的。
迅速跑进跑出的心即是法,但是你不喜欢法,你修行要见法,但法现前时你你却不喜欢它
,你已经见到法了,但你却不喜欢法。只要看着心跑进跑出,不要想去控制它、或想让它
安住下来,只要观照它,但是你必须知道妄想是心,如果你不知道是心妄想的话,你又会
不喜欢妄想了。每个人都要自我约束(善护诸根),就像种一棵树:你必须除草,否则草
会使小树苗无法生长。因此就像种植之前的松土一样,自我约束能帮助你修得更好。讲话
会使你的自律松弛,修四念处的时候,如果你讲话就会使你偏离当下。
(另一天,在家女众)
阿姜念:你已经修了将近一个月了,你修得如何?你还有几天就要离开了呢?
学 生:到月底的前几天就要离开了。
阿姜念:你不能再待久一点吗? 学 生:不行,我必须回家。
阿姜念:因此你不能留下来了。那麽上次我们谈过话之後你修得如何?
学 生:昨天,我体会到每一件事都是苦。
阿姜念:你体会到什麽苦?
学 生:我观照躺的色身,感觉就像个死人一样,我觉得害怕,因此我到外面走和坐,我
体会每一件事都是苦,甚至霎眼睛、吞口水--我都觉得苦,因此我又多走了一会儿。现在
我了解修法,可以到别的地方去修行,而不用靠别人来教我了,所以我想我多麽幸运能遇
到阿姜(念),因为阿姜的教导,我才能见到法,我因此而想哭。
阿姜念:那今天呢?你还是像昨天一样见到苦吗?
学 生:今天正常了,苦的感受已经消失了。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麽苦的感受会消失吗?
学 生:今天下午有客人来找我,我们谈到关於我所体会到的苦和修行的事。
阿姜念:跟客人谈话导致妄想,而妄想使你对身心的观照中断了,你已经偏离了毗婆奢那
的修行。因此,今天你觉得正常了,这是因为与烦恼相应了。所以,你体会的苦消失了,
这是由於你缺乏觉照力,你没有以身心为所缘,你知道这样做错了吗?
学 生:是的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你修得更好了,是怎麽好法呢?
学 生:我并没有很多妄想,并且更能够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什麽是当下?
学 生:心知道打妄想那一刻即是当下,但妄想的内容是假法(传统的实法)。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内容--妄想的内容--你已经偏离了当下了。如果你常打妄想,表示你
保持在当下的力量不强,因此你就无法观照得住身心;但不要怕偏离了当下,就像乘一艘
竹筏过河,如果你一害怕就会失去平衡而落入水中。
大多数的人,从出生以来,从来没有活在当下过,因为心总是与烦恼相应,心看每一件事
情都染有我。你修的时候一定要防范烦恼,然後你才能体会到当下。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比较好的时候,你会觉得「欢喜」吗?你修得不好的时候你觉得「不欢喜
」吗?这些觉受是错的,你说你修得比较好了,是怎麽个好法呢?
学 生:我比以前更容易保持在当下了。
阿姜念:你必须知道为什麽有时候你容易保持在当下,有时候却不容易保持在当下。你一
定要知道原因,否则你的修行要多花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知道原因的话,即使你偏离了
当下,你也能够很快再回到当下,你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也应该观照到更微细的动作
,有七类微细的动作:
1)徐步後退。
2)左右摆首。
3)伸屈手臂。
4)搭衣持钵。
5)吃、喝、嚼、舐。
6)大小便溺。
7)(为了日常作务等等的)行、住、坐、卧以及语默动静等等。
微细的动作比大的动作要多得多。知道做这种种微细动作的原因远比知道做行住坐卧四种
姿势的原因还要困难。如果你对行住坐卧四种姿势已经观照得非常清楚的话,可以再逐步
加入观照微细的动作。
法是非男、非女、无我的--法只是如其本然而已,天地万物无非是法的现量。例如:坐、
立、妄想、睡觉、闻声、生气、舒适、疼痛、贪求、厌恶等等,每件事物只是色法或心法
而已,而色心二法即是一切法。
天地万物的呈现皆可启发我们的般若智慧,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你会心外求法,你不需
心外求法,法就在你自身身上,你只须观照每一刻所显现的身心,即使你大小便溺,沐浴
更衣无非是法,所有一切动作无非是要治苦而已。
如果你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会与烦恼相应。
法是无人所能主宰的,它是无我的,所以你要能如理作意,你才能够见到法,即使是打妄
想,如果你知道妄想是心--你就会知道妄想是无法控制的,妄想是无常--妄想是苦谛--苦
的真理,妄想是四谛法。
关於阿姜念与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简介
阿姜念‧摩诃尼拉难陀(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生於佛历2440年(西元1897年)1月31
日。她的父亲,巴雅.苏达雅隆滚(Phya Suttayanugun)是当时堪甲那布里省省长
(Kanchanaburi),她的母亲名为昆莹.布拉(Khunying Plag)。佛历2474年(西元1931年),
在她34岁时,她的一次经验改变了她的一生,有一次当她看某件东西时,突然体会到看的
真相(实相),当下她体会到不是她在看__无我。这使她相信断除烦恼和灭苦的唯一方法就
是保持在当下。
那时她还没有学习佛法或修持四念处禅观的经验,於是她找善知识教她四念处禅观业处,
她找到曼谷布拉寺(Wat Prag)的一位缅甸比丘巴顿塔.威拉沙和尚(Pathunta U Vilasa)-
然後於佛历2475年开始修行,四个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她研究阿毗达磨并成为一位重
要的佛学专家,她是第一位将阿毗达磨的教法传入泰国的人。三十几年的时间,她在包括
冲布里省(Chonburi)的布堪甲那南(Boonkanjanaram)在内的许多禅修中心指导四念处禅观
修法。阿姜念逝世於佛历2526年(西元1983)10月6日,享年86岁,在曼谷的蒙库寺(Wat
Mongkut)火化。
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座落於冲布里省帕他雅巿
(Pattaya city in Chonburi),它是由泰国当时的工业部长布恩.察罗蔡先生(Mr. Boon
Charoenchai)於佛历2506年(西年1963年)创立的。佛历2507年(西元1964年),第一批学生
开始来到禅修中心,阿姜念是当时的首座教师,布堪甲那南於佛历2510年(西元1967)创办
成一个合法的机构(非营利的基金会)。阿姜念在这里一直教到佛历2522年(西元1979),由
於年纪大而退休,从那时起由比丘接任首座教师,现在在这里的教授比丘都是阿姜念的学
生。
--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4.36.44.55
1F:推 hallcom:随喜! 10/12 00:44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4.36.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