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ololos (popololos)
看板historia
标题越的来历推测
时间Tue Mar 1 17:33:44 2005
http://library.sx.zj.cn/gycslou/sxsz/3z1.htm
绍兴有文字记载的人口历史,可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的於越族。其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论
。本卷第一章《民族》所列“越为禹後”说和土着说两种观点中,倾向於土着说,即为河
姆渡文化的创造者。秦汉以後,於越族逐渐与南下的汉族融为一体。从此,绍兴一直以汉
族居民为主,少数民族居民数量较少。
於越族对绍兴的历史和现实的影响甚大。这种影响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已经渗透到绍兴
文化的各个层面和居民的心理素质。比如,绍兴现在的城市是以句践时。比如,绍兴现在
的城市是以句践时筑的小城为基础的,“越都”的名称还在争相引用;卧薪嚐胆、发愤图
强的精神仍在激励着绍兴人民。凡此等等,对这一民族的研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春秋越国以来,绍兴人口一向较为稠密,外来人口也
较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绍兴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比较发达,居民生活相对稳定。
反映人口状况的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生育、人口质量和婚姻家庭等情况,本卷尽
可能作一全面记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特别是古代,缺少较为规范、完整、系统
的人口资料,所以,各章之间的内容不够平衡。1949年後,经过4次人口普查,资料丰富
,为编纂绍兴当代人口志奠定了基础。本卷附有图表,旨在尽可能把人口的基本情况反
映准确,发展轨迹记述清楚。
第一章 民族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後,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
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
。1978年以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第一节 於越族
於越为我国古代活动在东南地区的一个部族,是南方百越族中最先进的一部分。其先民创
造了河姆渡文化。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早期,他们又以现在的绍兴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越
国,成为浙江地区历史的主人,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於越族的来源,众说纷
纭,主要有“越为禹後”说和土着说。“越为禹後”说认为,於越是夏禹的後裔,理由是
《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都有关於禹巡狩会稽和死後葬於会稽的记
载。《史记‧夏本纪》云:“帝禹东巡狩,至於会稽而崩。”《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云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越绝书》云:大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
吴越春秋》云:“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
余。”但从古到今,有许多学者对“越为禹後”说持完全否定态度。东汉王充《论衡‧书
虚篇》云:“禹到会稽,非其实也。”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中云:“少康封庶子一节
,即缘禹葬於越伪撰,盖六国时有此说,史公缪取入史,後之着书者相因成实。”今人学
者也提出种种异议。林惠祥《中国民族史》认为:“《史记》言越王句践为夏禹之後,此
不过越人托古之词。”陈桥驿《“越为禹後说”溯源》认为:“越为禹後”的传说,实际
上是於越强大以後,为了军事上、外交上和内政上的需要,而从於越内部有意编造和传播
出来的。卫聚贤《吴越民族》一文认为:“夏是北方民族,越是南方民族,两不相干。”
蒋炳钊《“越为禹後说”质疑》也认为:“夏民族和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域,有着不
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语言以及表现不同文化特徵所形成的不同民族。”“越为禹後说不
仅在文献上找不到可靠的证据,而且在考古文化上也找不出越文化和夏文化有继承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越族不是夏族南迁遗民,而是主要由当地先住民发展形成的。
河姆渡文化发现以後,学术界都注意到它与於越的关系。学者们认为,河姆渡的原始居民
,很可能就是於越部族的祖先。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甯绍平原和杭州湾一带,距今在70
00至6000年之间。在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骨耜、木耜等农耕工具、稻谷遗存和令人惊叹不已
的木建筑及艺术品,所呈现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之高,使“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
中华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这一论断为人们所确认。於越先民所创造的河姆渡文化,对缔
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後因甯绍平原受到海侵影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於越先民又从平原退居山区,过着“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迁徙农业和狩
猎业生活,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停滞时期。
於越在原始社会後期逐渐形成为民族。他们以会稽山地为中心,慢慢发展自己的生产和文
化。他们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早在商初,伊尹受汤命,下令周围少数民族
以土特产朝贡,其中提到的“沤(瓯)深”、“沤(瓯)越”,指的是江浙一带的越人。
西周初期,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约前1001),於越来宾。”《
左传》记载,东周定王六年(前601年),楚与吴、越结盟。这时,於越已建立政权,并成
为春秋列国之一。後吴、越间多次发生战争。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子句践
即越王位。随着於越民族的发展壮大,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相应地族姓也不断增多,同
时又有时增时减的情况。句践立国时,于越族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是以绍兴为中心的浙江地
区。《国语‧越语》载:“句践之地,南至於句吴(今诸暨),北至御儿(今嘉兴),东
至於鄞(今鄞县),西至於姑蔑(今衢县附近)。”按现在的地理位置,在今甯绍平原、
杭嘉湖平原、金衢丘陵地一带。句践三年(前494),越为吴所败。句践卧薪嚐胆,发愤图强
,在句践二十四年(前473)兴兵灭吴,迁都琅邪,跻身中原霸主之列。当时,於越的军队和
居民也大量随之北迁,人口分布发生较大变化,地域又扩大到江苏、山东等地。
於越迁都琅邪後,“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他们还“兴师北伐齐
,西伐楚,与中国争强”。在相互接触中,於越受到中原民族的影响。越王翳时,从琅邪
迁都到吴(今江苏苏州)。《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
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
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于楚。”但後来的学者对这条记载提出了异议。蒙文通在《越史
丛考》中云:“自楚威王七年败越,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百余年间,越人活动之迹犹史不
绝书。越、楚战争亦时有发生。越且常与齐、楚诸国平列并举。至楚顷襄王时,越犹北有
琅邪,,西有吴地。至始皇之时,犹能与楚、燕诸国合而谋秦。”陈桥驿《於越历史概论
》亦云:“越王句践死後,於越在中原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势力之盛,与句践时
代‘横行于江淮之上’一样”。“於越之所以衰落,从当时的外部形势来说,当然是因为
有一些领土比它广大、自然条件比它优越的国家,在力量上超过了它。但主要的原因,
还是因为宫廷的内哄。”三代君王被杀,国势衰弱,士气不振,民心离散,不堪一击。楚
征服於越,客观上促使越人与北方民族进一步接触。
越王无强被杀以後,於越作为一个部族,仍然没有消灭,只不过暂时分裂成为若干支族,
由各支族领袖统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遂定荆
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秦会要订补》卷六载,“始皇尝曰:东南有天子气。”
说明强悍好斗的於越部族,到那时还不服秦的统治,因而造成这个地区的动荡局面。秦始
皇除了武力镇压、强迫移民等严峻办法外,又采取“上会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
刻颂秦德””的怀柔措施,以调和民族矛盾。《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为了加强对越族管
理,“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囗故鄣。因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
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从此,於越和其他越族,进一步与中原民族杂居,越族地
区也直接加入全国版图,有了和中原一样的郡县建制。汉武帝时,汉族大举南下,并效法
秦始皇的办法,将越人迁到中原地区以便管理。至此,於越除大部分还留在原住地区外,
部分北迁或南下,甚至有一部分经台湾迁到东南亚去。汉族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融合形
成的。於越对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後来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形成都作出了贡献。於越
的名称在汉以後,就在历史记载中消失;於越居民基本上与各族居民,特别是汉族居民融
为一体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0.8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