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sed (《3.13.23》)
看板book
标题[推荐] 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顾玉玲《我们》
时间Fri Nov 7 08:03:57 2008
解严後的二十年,我有幸置身於社会运动的脉络中,成长与学习。我进入基层产业
公会,成为专职的社运组织工作者,进入一个不断下降的社会位置,放下大脑袋,
贴近工人的真实生命。我於是成为复数的我们,进入集体的行动与利害盘算,对未
来的想像不再只是单线个别的条件积累。我们学会对劳工政策进行利害分析,看懂
工人的薪资单背後的成本算计,和印刷厂的黑手半夜下工後一起到中年娼妓的阿公
店喝酒,和职灾截肢的年轻工人一起求职被拒再尝试,赶到机场拦住一个被迫无薪
遣返的外籍劳工……我原本想改造这个社会,却先面对如何自我改造。
──顾玉玲《我们》
人为何苦痛?如何承受苦痛、吞咽苦痛,而依旧奋力向前?
这本书谈的是移动与劳动的故事,跨越国界、省籍,
涵盖台湾与菲律宾,本省人与外省人。
顾玉玲说结构性的问题不应让个别的人来承担,
正是这样的承担才使得他/她们的身分变成一座牢笼,
但却也因着人渴望自由,即使身扛牢笼行走,也要依旧不懈地走下去。
顾玉玲贴身靠近他/她们极其日常的日常,钜细靡遗写下他/她们的生活,
她仔细观看,以文字写就,为他/她们清理出一个又一个少人闻问的生活位置与美学位置
──以及更为重要的──人生而为人皆为平等的权力位置。
唐诺以「节制」形容此书,那样的节制,
我想需要的是更多用不完的信念用不完的乐观与用不完的勇敢来与之对应,
也更需要的是一颗了然人世,却仍旧敏感、细腻与温柔谦让的心。
书摘:
〈俊兴街224巷〉
密莉安总是笑着的。她才刚来不到两周,中文程度还只停留在:「会不会?会。
好不好?好。要不要?要。」问号的後面永远是肯定句与点头,不敢说不,不敢
不装懂,怕被定性为笨。语言不通,所有的智识、才能、幽默感都无从表达,只
能退缩回最稚幼也最安全的微笑与傻笑。
(018)
她笑了,直接质问他:「你喝酒吗?吸菸吗?结婚了吗?」
阿溢听得懂,但找不到正确的辞汇回应,一时结结巴巴乾笑如俊兴街上常见的外
劳。最後他大声用中文说:「我喝水啊,吸空气啊,没结婚啊。」每个字的尾声
上扬,像唱歌一样。
(021)
〈中山北路三段〉
我知道密利安一句也听不懂,但她识得这个口气的亲切、同情与理解。她於是抱
起刚满月的孩子,贴近淑华:「阿嬷抱抱,好不好?」
淑华抱过孙子:「做人,我没在分台湾外国啦。」虽然是外国仔,就是有困难才
来台湾讨生活,咱就更加疼惜。」
(035)
彼时外籍配偶在台湾的人数已破三十万,都市、农村、部落里都可以见到抱孩子
、照顾老人的东南亚籍年轻女孩。可一旦上了媒体,大抵都是有问题的,她们若
不是甚有心机利用台湾男人来骗钱的,就是状似无知可怜,被台湾家人凌虐、讹
骗、先虐後弃的;她们若不是很可恶,就是很可怜。一篇篇学术论文出炉,「买
卖婚姻」、「商品化婚姻」的研究与追究,看似要拯救这些妇女,但更像是一把
紧箍咒,未审先判地狠狠镶嵌在她们的额头,昭示标签,断绝一切平常夫妻的可
能想像。
(041)
〈从农村、到都市、到海外迁移之路〉
密利安想,她莫非是申请要飞上无菌的外太空了?如此精挑细选最健康、年轻、
无缺陷的劳动力,她们很可能是全台湾最乾净安全的一群人了!日後她才知道,
她们这一群标示着「外籍劳工」的人,连在火车站捐血的权利都没有。
健康检查,不是确定你的健康,而是恐惧你的带原;要确认你不脏,正因为打从
心底认为你是脏的。
(046)
阿溢的英文完全是自学来的,能说简单的基本会话,读、写都不行,但他不退缩
,两个人约会常待在新庄夜市的肯德基,各点一杯柠檬红茶,他勤快地教她中文
。桌子。车子。我的心。你的头发。你想我吗?肚子饿吗?男朋友。杯子。房子
。小孩子。
(052)
〈我的中山北路〉
新的地标与商圈取代了旧的,永不餍足消费的城市。我和朋友们读了一点影印的
左翼书籍,开启了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而社会运动也慷慨地开放、滋养彼时
的大学生。我无法不重新思考选择,自己终究要成为什麽样的人?
(072)
〈序曲〉
「你要不要先回家休息算了。」我倒杯温水给她。
「不要。」荻微娜半闭着眼只喝了两口:「那是工作的地方。」
(120)
〈第二乐章〉
「那你如何处理你的情绪呢?」我问。
「不处理。我记住了,打电话回家也不会说。说了也没用,只会让我妈妈担心
。」
「我也是,」年轻的厂工艾莉丝说:「遇到难过的事一定不会跟家里人说。海
外移工不能诉苦,家人又帮不上忙。」
「打电话一定说好话。寄回去永远是礼物。」向来不主动发言的荻微娜简单下
了注解。
「所以,」乔伊大笑着说:「你可以了解,我们政府为什麽叫我们海外移工是
英雄了吧?我们赚外汇回国,但遇到痛苦没有人说出来。」
(132)
〈第四乐章〉
菲律宾最北端的岛屿距离台湾不过52.8公里,是最靠近我们的一个国家,但台湾
的国际新闻向来除了美国,看不到其他人。同处亚洲、同样在二次战後接受美援
、长短期有美军进驻的台湾与菲律宾,相距不过一个多小时的飞程,但我们互相
陌生、不闻问,眼睛都望向美国,没看见彼此。
(164)
〈第五乐章〉
他们离乡背井原就为了改善生计,语言与资讯上的多重匮乏,都只有使他们更压
抑、自制,任何与主流社会冲突的事都远远背离了他们来台的初衷。我们不曾听
闻白领外籍人士逃跑,「老外」可以换老板、可以无限延长居留、可以不受仲介
剥削,但「外劳」却唯有逃跑才得以幸存。
如果可以辞职、换老板,谁要逃走?
(179)
〈悬空倒挂的酒杯〉
她从来不是流泪求救的那种人,我甚至一度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她利用?但难道
,我们只能接受柔弱清白的受害者吗?她的强悍与自我保护,不正是跨国移动非
磨练不可的能耐吗?说到底,我是真正喜欢她生命中那种不可理喻的韧性与耐力
,勇往直前。也正因着她的自视甚高,不愿被人看低,我知道她不会向警方供出
帮助她的人,那是一个受难的人最基本的尊严,她不会出卖。
(286)
〈後记〉
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个别的男与女被迫从外债高举的国家,迁移到
相对发展快速的异乡讨生活。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生产、劳动、与贡献,承受
种族、阶级、性别的社会偏见与政策压迫,付出生命离散的惨酷代价,也淬练过
人的胆识与能量。移民、移工丰富而完整的自传故事,我不敢越俎代庖,期待未
来有更多当事人的表述(TIWA也正努力以摄影、写作、肢体、歌唱等移工工作坊
,协同创造自主发声的客观条件),但顺着周日聚集到中山北路的移工身影,我
们也许可以一步步追溯劳动与移动的印记,对台湾的撞击与反思。
(314)
组织工作,无非就是把个别的困境,再往前推一步,以集体的力量对现实社会进
行改变。缓慢,但非做不可。
(315)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229.181.22
※ 编辑: esed 来自: 61.229.181.22 (11/07 19:50)
1F:推 beeder:也推荐这本书,很好看 11/07 22:19
2F:推 Memcollector:推荐这本书,我在捷运上读到差点流泪又忘记下车...... 11/07 23:05
3F:推 margmarg:推这本书,TIWA的工作者很了不起,更了不起的,还有这一 11/08 02:13
4F:→ margmarg:群海外移工。 11/08 02:13
5F:→ sainkhoherme:推! 学姊的书 11/08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