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immy5680 (找工作的企鹅)
看板WarringState
标题Fw: [心得] 战国日本与铁炮[上]
时间Tue Nov 21 08:57:08 2017
※ [本文转录自 Warfare 看板 #1Q4oRNfa ]
作者: Nomic ((Nomis)) 看板: Warfare
标题: [心得] 战国日本与铁炮
时间: Tue Nov 21 03:02:44 2017
图文网志板:
https://cimonnomis.blogspot.tw/2017/11/blog-post_21.html
有点长,所以分上下篇。
--
战国日本与铁炮
一般说到日本战国时代的作战编制,典型的提法是以千人左右的「备」为基本单位,
其下再依兵科(兵器编装)分为数十人为一组的铁炮组、弓组、长柄组、骑马队等等;各组
由铁炮足轻、弓足轻、长柄足轻组成,分别持用铁炮、弓、长柄枪。这样的概观言而未明
的是相对於武士,足轻在战场上的抬头,隐而未言的是足轻作为武士阶层的一份子被固化
於阶级中的过程──在西方早期近代的历史脉络中,火绳枪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是因为它
使得骑士的地位受到平民小老百姓的挑战 ,从而削弱了小封建领主的势力,为专制主义(
或译绝对主义)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从而产生欧洲的近代。如果此说成立,那麽同样的
火绳枪却没有在日本引起一样的转化,结果产生的却是以(仍未脱领主封建的)幕藩体制为
基础的近代日本,产生两者间差异的缘由颇耐人寻味。
上 :瞬发式日式火绳枪的枪机构造。下:缓燃式西式火绳枪的枪机构造。
当然,至少前提之一的「一样的火绳枪」就是有瑕疵的──典型的西式火绳枪与日式
火绳枪有点不同,前者属「缓燃式」,後者属「瞬发式」:西式火绳枪的枪机构造是用来
抑制作动,扣扳机时簧片(spring)蓄积力道,松开时扳机自动复位;日式火绳枪则相反,
簧片从来是上紧的,扣扳机时才释放力道、夹钳夹着火绳弹入药锅内引燃火药,将弹丸击
发出去。这两种击发装置都是在欧洲发展出来的,但在16世纪结束时,瞬发式火绳枪在欧
洲大陆几乎完全被缓燃式给取代,主要原因有三:一,瞬发式将火绳弹入药锅的击发方式
经常把火绳熄灭;二是瞬发式只有在击发时簧片才释放力量,长时间使用下来弹性疲乏;
三是缓燃式抑制人扣扳机的力道,而瞬发式则一触即发,容易走火。当然,瞬发式也不是
没有优点;比起缓燃式火绳枪,瞬发式能够在瞄准的瞬间扣扳机击发,而缓燃式就没有这
种瞬间──从扣扳机到引燃火药的间隔较长不好掌握,往往错过目标。
换言之,欧洲采用缓燃式火绳枪,避免火绳重复熄灭、枪机过早磨耗不堪使用等弱点
,主要的着眼点在於便利战场上长时间连续开火、减少维修的需要。相较之下,瞬发式火
绳枪更匹配的是能够快速解决的战斗──更高的命中率(也就是减少弹药消耗),尽管耐久
度也较差。不妨这样说:缓燃式应付的是高耗能(消耗大量火药)的、大批士兵装备火器的
战场;相较之下,瞬发式却很「精英」,要求较高(也较适合瞬发式)水平的命中率与相关
训练,但不能太常用。
如果我们再考虑日式火绳枪实际上与同时期东南亚所流行的火绳枪形制相仿、系出同
源 ,以及与西欧一样,中国在17世纪以後逐渐将瞬发式火绳枪(倭铳)淘汰、入清以後也
是缓燃式火绳枪(不过,并不是欧式的西洋铳,而是以鲁密铳为其先驱的伊斯兰式火绳枪
为主)大行其道的结局,这样的对比就更有趣了。与欧洲相仿佛,中国在17世纪同样经历
了长时段的剧烈战争──从161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明亡(1644)、明与後金/清之间的战争
、席卷贵州、四川、云南的奢安之变(1621-1630)、明末糜烂中原的农民起义(1627-1644)
、南明与清之间的战争(1644-1662)、三藩之乱(1673-1681)等等,不是全国性的动乱,就
是在局部边区消耗国本的存亡之战──不难理解连天烽火能制造出汰换兵器的炼蛊场。相
较之下,东南亚虽然也征战不断,但是战争的强度并不强──许多胜负往往只在领导精英
间进行,少数人之间决斗定输赢;由於人口稀少、人力吃紧,战争经常为的是掳掠人口,
当然避免无谓杀戮。 这样的战斗适用怎麽样的火绳枪,不言而喻。
不过要将日本的战争环境等同於东南亚还言之过早。两者间极大的区别在於人口──
整个东南亚地区(包含整个东印度群岛,以及半岛上的越、泰、柬、缅等国,换言之,地
域相当於现在东南亚十国)的人口在1600年估计为2,300万 ;而面积小得多的日本(只比越
南稍大,印尼的五分之一)在同时期的人口却已逼近1,800万 。日本的人口规模几乎要与
整个东南亚(如果去掉越南的470万人)相捋。换言之,虽然日本采用的火绳枪或许带有精
英取向,但是人口过少──造成东南亚战争强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所造成的战场环境,
在日本却不存在。日本的状况其实界於两种类型之间:虽然一开始是武士的武器,但随着
战争规模扩大,随之被动员而卷进战争,或者主动参战的民众也纷纷拿起了铁炮。从现存
战国时代的合战图屏风当中便可发现这样的趋势:初期的合战图屏风当中持用铁炮的往往
是穿盔带甲的武士,但越到後期,仅带着简便的阵笠、身着皮革甚至纸制胴铠的铁炮足轻
越是成群结队出现。
左:〈长筱合戦図屏风〉(局部);右:〈贱ヶ岳合戦図屏风〉 (局部);下:〈朝鲜
军阵図屏风〉(局部) 。从盔甲来看左图中使用铁炮的几乎都是武士,相对的在右图中除
了最下方的两名外,其他铁炮手都不着盔;下图中的铁炮足轻则戴着阵笠。
而在日本境内,这个从「铁炮侍」(侍即武士)到「铁炮足轻」的过程也不是每个地方
都一样;经济活动与农业生产环境上的差异制约了不同地区的战国大名,转化的进度与形
式各不相同,大略可依地域区分为近畿、西国、东国、东北与九州四个部分。东北与九州
是农业生产较落後的地区,这两个区块的农业都离不开庄园体制:土地、种子、农具、牲
畜全都归领主所有,而作为「生产工具」的农民定位也差不多──能够被买卖、让与和质
押,实质上就是农奴。以九州的肥後地区为例,一直到江户时代初期,领主的财产帐目上
还是人畜并计,易言之,人与畜也没有太大区别 。一方面,在农奴等同於私产的情况下
,作为领主的武士自然不愿意随便「耗用」自己的「财富」,这与东南亚相当类似;另一
方面,由於农奴本身在经济上没有自立的可能,东北与九州不像农业发达的畿内地区有着
蓬勃发展的自耕农阶级,大名要汲取人力,非透过地侍、土豪等在地的领主阶级不可。这
也意味着在不影响农耕的情况下,在东北与九州,绝大部分被编入铁炮部队里头的只能是
武士。
一但明了「铁炮侍」是东北以及九州地区铁炮组当中的主要成员,我们对於九州、东
北大名的特殊铁炮战术就更多了一层理解。像是岛津家的「舍て奸」战术,要求断後的士
兵一路上星散埋伏,在极近距离以铁炮狙击敌将,然後短兵相接、奋战至死,这当中士兵
必须具备的素质──狙击能力、短兵战以及作战至死的意志力,不是特别精英的人员难以
胜任,当然非武士阶层莫属。
左图 :成书於19世纪的《武道艺术秘传图会》当中马上筒的使用。江户时代石高五
千以上的旗本除了铁炮之外都备有手筒 ,像图中类似17世纪欧洲的Curassier那样使用手
枪射击的作战方式并非空穴来风。
而伊达家的骑马铁炮也该放在这样的脉络里来理解:乘马本来就是武士身分的象徵,
在马上还是步下运用铁炮,其实也不过就是一转念的事;相对来说,让足轻不但使用铁炮
还乘马,在观念上遇到的阻力可就大了。伊达家是否「发明」了骑马铁炮,作为根据的史
料可信度有很大疑问──明白写有「政宗の骑马铁炮八百挺」的记载出自於《常山纪谈拾
遗》(巻之四〈一大阪下御阵真田左卫门佐幸村勇戦の事〉),该书写就於18世纪,离实际
的人、事、时都很远,并不十分可靠。但是,在《信长记》当中却有长筱战前的绪战中,
德川家大久保忠世麾下100名骑马铁炮的记录。从装弹手(200人)徒步来看,这两者应该也
是武士与其侍从间的关系 。
而在近畿一带,织丰政权碰到的是另一种蓬勃发展的经济与农作体系。战国以前日本
的土地所有,在地域的横向面上体现为公家、武家、寺社等等各自星罗棋布的庄园占有,
在社会面的纵向上则表现为同一块土地上,每个权利团体各自分食其份额──交给名义上
领有、实际上并不亲自管理庄园的公家、寺社的年贡;由於战乱的关系将年贡分取一半,
交给管理庄园的守护、地头等武家阶层的「半济」;还有在年贡之外,由本地富农(土豪
、地侍、长百姓等阶层)对「小百姓」(中农、贫农)额外徵收的加地子等等,即所谓「职
」的体系,每个职位都有要求其土地分额的权利 。战国大名各自的出身不同,既有传统
的武家(守护、守护代)出身,也有新兴的武家(国人)出身,甚至还有势力较弱的公家(如
土佐的一条家、伊势的北畠家)出身。战国大名一方面必须彼此提防、在横向上扩张领土
,一方面得尽量垄断自家领地内的田赋收入,也就是与国人、地侍、长百姓甚至旧时代寺
社势力争抢田赋的份额,或者牺牲田地上的利益作代价,争取国人、土豪、地侍的支持。
後面这种状况正是今川家的写照:在1520-1569年间,今川氏进行的检地不下66次;丈量
土地一方面当然是为徵收负税、加强控制奠定基础,但这66次检地中,三分之一是为了平
息地方势力间为了争夺田赋份额而引起的诉讼。换言之,今川氏的统治,是藉由平衡各势
力、仲裁换得国人、地侍阶层的效忠 。
相较之下,织田家与其他许多战国大名相仿,比起文争,更爱武斗──织田信长早年
的扩张经历并不算特别出色,经略美浓就耗去了十年光阴(1556-1567)。如果他的下个目
标也是如此令人消化不良,信长恐怕很难取得比其他战国大名更接近天下人的历史定位。
但信长随後扩张的方向,这个时期的近畿,却是一个因为历史悠久而有着复杂阶级沉淀的
地方:在横向上,除了国人、地侍之外,再没其他地方像近畿那样还有着大量公家、寺社
势力的残余。而在纵向上,由於锹锄等适於深耕又便宜的农具的普及,近畿又位处交通枢
纽,市场经济发达,近畿地方的农民有更多耕耘致富的机会、在经济上更强大。这些上层
农民的富裕阶层往往能够团结村落挑战领主的权威,以「地下请」的名义重新划分各阶层
应得的田赋份额,建立称作「惣村」的村落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联合──多个村落甚至
城市的战略结盟(即所谓的「一揆」)──甚至能够乾脆的否定领主的统治权。这些一揆当
中既有纯粹在地农民背景的(「土一揆」),也有借助宗教名义的,好比说以一向宗作号召
的一向一揆,或者像纪州的杂贺众、根来寺那样的跨村落自治同盟,甚至自治城市,好比
说从寺内町发展而来的石山本愿寺,以及富裕的港市:堺。
近畿地区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结果是,本地的武家势力被层层限制住,很难产生有力
的战国大名,实际上造成了上层统治的真空,也使得织田信长能够乘虚而入──这些地方
自治体彼此间谁也不服、势均力敌,但除开像本愿寺那样的顽强势力,分散开来却都不是
织田家的对手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223.143.128.9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511204567.A.A64.html
1F:推 jimmy5680: 借转 11/21 08:56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转录者: jimmy5680 (1.171.55.252), 11/21/2017 08:57:08
2F:→ PAULDAVID: 推 11/21 14:41
3F:推 aurorahuangh: 推 11/21 23:29
4F:推 a910343: 推 11/22 00:29
5F:推 ktoaoeex: 推 11/22 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