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omic ((Nomis))
看板Warfare
标题[心得] 康熙的线膛炮
时间Wed Aug 16 23:53:20 2023
网志图文版: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8/blog-post_16.html
--
康熙的线膛炮
清廷曾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铸造85门铁心铜炮;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十
五年(1696年),此种火炮曾配发与准噶尔交战的清军,供其实战,且一直使用到咸丰、同
治年间。关於铁心铜炮的细节,《钦定大清会典图》里是这样写的:
「铁心铜礮,前弇後微丰,口如螺旋。重一百十斤,长五尺六寸。青绿色,不锲花纹
,隆起六道。载以四轮车,辕长一丈二尺一寸,辕端横木加铁鐶六,余如『神威大将军』
礮车之制。」
写得简略。钟方写就於道光年间的《炮图集》关於铁心铜炮的内容稍多:
「先铸钢铁筒为心,後铸铜皮。前弇後丰,底如覆笠。各重一百一十筋,长五尺六寸
。不锲花文,通髹以漆,隆起五道,近口为照星,旁为双耳。炮後底隆起,上有斗道。用
火药二两五钱,铅子五两。载以四轮,车如凳形,中贯铁机,以铁鋬承炮耳,施四足,横
直皆楔以木,後加斜木搘之。足施铁轮四,轮各八辐,左右推挽惟所宜。系康熙二十九年
造。」
钟方所描述的铁心铜炮铸於康熙二十九年,可能是第二批铸造的同种炮 。只看以上
引文,此种铁心铜炮与明末以来铸造的各类铜、铁复合金属炮之间没有多大区别,并无令
人惊怪之处。民国建立以後,旗人崇璋曾在北平的地方刊物上撰稿为文,描述地方上的古
蹟风物,不少篇幅涉及清代的火器,尤其是〈清代之炮〉一文一万六千余字,十分详实,
多有其他文献中未见的记载;崇璋自幼与镶红、镶蓝炮局为邻,目睹耳闻不少轶事,民国
以後曾采访旗人炮手、查阅目前已佚失的文献,故而多有不见於一般史料的内容 。崇璋
所描述的铁心铜炮便非常特别:
「六曰『铁心铜炮』。俗呼之为『金裹银』,又曰『套筒子』。盖是炮以铜为外□,
而内为铁也。炮之筒前端□狭细而後粗。其口部颇奇异,作桃形,而其洞稍歪如螺旋,桃
之下部,又如葫芦状。因口部制造之奇,旋放时弹射出,其作声先『嘟噜噜!』而後始『
咚』然响,故其声每一出,皆作『嘟噜噜!咚』。一般炮手因其口部歪而直射,且声响异
,故咸以『嘟噜噜歪子』呼之,其名称较前述之『歪嘴将军』又新奇矣。唯制此者始於何
时,则无考,岂亦为南怀仁之作品乎?是炮无花纹,无漆饰,其铜作青碧色。长七尺(《
会典》作五尺六寸),重一百十斤。突起之箍计六道,每一尺之距离为一箍。其□耳细而
长,作轴状,其长可尺许。是物为清代火器中最奇者。其车有二式,大铁心车长一尺二寸
又一寸,广三尺又五寸。
又有小铁心铜炮者,长三尺五寸,重四十斤,乃冲锋之小炮也。俗呼之为『小嘟噜』
。其□名小铁心车,长二尺,宽二尺。《会典》中无此。…」
崇璋的文字详实有趣得多,然而只看文字也带给读者更多疑问,这究竟是什麽样的火
炮呢?就笔者所见,崇璋所记载的铁心铜炮,其炮膛结构大概与19世纪中叶、英国发明家
兰开斯特(Charles William Lancaster)所制造的火炮是同一种类型。当时上了膛线的步
枪射程已经与火炮差不了多少,而且射出後绕着弹体轴心旋转的子弹飞行更稳定,打得更
准,打不准也打不了更远的滑膛炮大受威胁,有样学样,彼时的欧洲火炮正经历将滑膛炮
替换为线膛炮的技术转型期,发明家尝试各种令炮子旋转的方式、实验不同数量的膛线;
兰开斯特的方案原型相当於刻两条膛线,但不必刻,将炮膛与炮子的横截面都制成椭圆形
、并且将炮膛的椭圆截面逐渐扭转90度,不也有旋转的效果吗?上页图刊载於1854年9月2
日的《伦敦新闻画报》,画的就是炮膛呈椭圆截面的兰开斯特炮。
有兰开斯特炮作提示,崇璋的记载就比较好理解了──铁心铜炮炮口呈桃形,炮膛下
部呈葫芦形,其实都是指椭圆形,只是炮口截面的椭圆上下窄两边宽,两圆心在水平线上
,有如桃;炮尾则相反,两圆心在垂直面上,有如竖立的橄榄球或葫芦。换言之,刚好与
炮尾横炮口竖的兰开斯特炮相反,但以螺旋而上的椭圆截面带动炮子旋转的作用是一样的
,所以崇璋的铁心铜炮虽然没提到膛线,但确实写道炮子是旋放射出。崇璋特意描述的发
炮声也很有趣,那可能是指火药引燃後炮子一边被推进、一边在炮膛内旋转的特殊声响,
不过也可能与英军使用兰开斯特炮时听到的炮声类似,只是听到的顺序似乎反了过来(假
如叙述无误)──据英国炮手的描述,兰开斯特炮发射时,破空的炮子会伴随着一声躁响
和一串律动("rushed through the air with a noise and regular beat"),彷佛一列特
快车,炮手们於是给兰开斯特炮取了「快速列车」的昵称 。
如以上所言大体无误,那麽康熙朝铸造的铁心铜炮其实是同时代非常罕见的线膛炮,
罕见到文献的记述者不能理解,只含糊地写道「口如螺旋」或乾脆就不写;当然,也有可
能是因为保密的关系故意含糊其辞,直到民国时期此等秘密已无保留的必要,崇璋自然和
盘托出。遗憾的是崇璋留下的文献历来乏人问津,几乎没有史家留意於此也未察觉其史料
价值,直到最近才由学者郑诚蒐罗发掘重新校排出版,铁心铜炮极具革命性的特质也才终
於让人窥见。
虽说铁心铜炮比兰开斯特炮的出现还要早上两个半世纪,但以现有文献纪录来看,最
早给火炮刻上膛线的试验是欧洲人作的。19世纪圣彼得堡的军火库内藏有1615年铸造的火
炮,後膛装填,刻有九条膛线。大约同时期法国也还有数门刻上膛线的火炮传世。1661年
普鲁士人在柏林曾制造刻有13条膛线的火炮,1694年在纽伦堡也造过线膛炮,八道膛线,
经过多次试验。至迟在1696年椭圆截面的炮膛也开始出现,日耳曼地区曾进行过许多实验
。1745年英国也尝试过线膛炮,大约同一时间瑞士也已拥有线膛炮。1746年,慕尼黑继续
试制线膛炮,而在1776年,英国测试了线膛2磅炮,发射椭圆炮弹,在1,500码(1.37公里)
外只偏离目标2英尺(0.6公尺),非常精准,此等射击精度远超过同时带任何其他欧洲火炮
。19世纪以後的实验就更多了,兹不赘述。欧洲的线膛炮试验纪录有迹可循有文献或实物
可查证,相对来说中文文献几乎完全没有相关的记载,缺乏技术发展的脉络和实证证据,
有监於此,康熙的线膛炮或许如崇璋所言,比较可能是传教士引进欧洲经验设计监造的,
尽管康熙的椭圆截面炮(1685年)比欧洲同类型炮出现的时间还早出现十年(1696年) 。
然而即便与欧洲经验相比较,康熙线膛炮的出现仍显得特立独行──欧洲的线膛炮全
部只停留在实验中,从未有列装纪录,遑论实战;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始给炮兵装备线
膛炮,到该世纪中叶法国线膛炮才在义大利统一战争中大放异彩,加速滑膛炮的淘汰。相
对来说,康熙线膛炮不但在中国横空出世,第一次铸造便多达85门,没隔几年便投入与漠
西准噶尔汗国的交战中,列装规模与实战纪录在欧洲罕有其匹。中西间如此差异大概有两
方面的理由。首先,制造线膛炮的罩门主要在於炮膛,逼使炮弹绕轴旋转必然磨损炮膛,
使其终归无用,因此炮膛的金属材质必须耐磨;另一方面,不断摩擦会使得炮体急速升温
,以至於火药刚装填便自行引燃殆尽,也就无法再装填,所以其金属材质又必须易於散热
,才能运用於实战。而这两项要求其实是互相冲突的──铜炮散热较佳,但青铜材质较不
耐磨;铸铁炮更耐磨,但散热速度比铜炮慢了许多。
而康熙线膛炮则是所谓的铁心铜炮,中央炮膛的部位用的是硬度介於生熟铁之间的钢
材,其外包铜,这一方面有助於炮膛抵抗膛压、更加耐磨,另一方面,外层包铜也使其更
易於散热,利於实战中连续射击。此种复合金属炮在明末清初已铸造无数、经历过不少实
战洗礼,技术相当成熟,故而选用此种复合金属结构来造线膛炮也只是运用现成的技术,
无烦技术突破。西方虽然也曾试验过一段时期的复合金属炮,但那是在海军以铸铁炮逐步
汰换青铜炮的转型期,为的是在便宜但不太可靠的铁炮、可靠但昂贵的青铜炮之间寻求平
衡,铸铁炮的性能越来越可靠以後便越来越不需要铜铁复合炮,因而始终没有大量制造大
量运用的场合。缺乏成熟的复合金属炮制造技术,自然不利於欧洲走上与清代中国类似的
线膛炮发展路径──荷兰人曾装备的部分复合金属炮与中国相反,以铜为炮膛、以铁包覆
,与线膛炮的技术要求正好反其道而行 。
另一项因素则在於,欧洲的炮兵很早就分家成为独立的兵种,主要使用较重的火炮,
即便是野战火炮,弹重一般也在6磅至12磅之间,更小型的3磅炮则配属於步兵当中。在16
世纪,6磅炮的炮身重量从2,500磅(1,125公斤)起跳;即便到了18世纪中叶
,经过提升各种炮兵数值的Gribeauval改革後,法军12磅炮仍重达880公斤。
可以看出在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改良後,欧洲的火炮也越来越轻便,从16世纪3磅重炮
弹隼炮(falcon)的675公斤炮身,降到了18世纪4磅重炮弹的290公斤,少掉近一半。但相
较於中国,欧洲的火炮仍偏重──明代盛行的火炮主要是配属给步兵使用,重量很少超过
500斤(360公斤),大部分甚至只有百斤(60公斤)上下 ;清代大体继承了类似体量的火炮
。
换言之,整体而言明清使用的火炮主流,其体积重量比欧洲少了一个数量级。无庸
赘言,将火炮截面制成椭圆形或刻上膛线,在小型火炮上要容易得多,也更适合多用小炮
的明清中国;但在欧洲,有实战意义的是更大型的火炮,刻上膛线更为费工费力。实际上
,17世纪以来欧洲的实验线膛炮都较小──前述1615年藏於圣彼得堡的那门炮,口径仅
2.75英寸(7公分),长仅62英寸(1.57公尺),1694年纽伦堡的那门炮口径仅2英寸(5公分)
,这2门炮的口径都仅相当於18世纪中叶的4磅炮;而1776年英国用来作实验的是2磅炮。
这些实验火炮的口径已逼近欧洲火炮实战上的最低要求,似乎很难再往上提升。相对而言
,康熙朝制造的铁心铜炮,重量仅110斤(66公斤),小铁心铜炮才40斤(24公斤),在欧洲
缺乏实战意义,却合乎清代战场的要求而被用於实战。
这也意味着康熙的线膛炮虽然很有革命性,但如果着眼於长远的发展,其实是走进了
死胡同──椭圆截面结构的线膛炮适合小型火器,但用在大型火炮上很成问题。这也是两
个半世纪以後兰开斯特炮的窘境。在制造火炮之前,椭圆截面被兰开斯特运用於各类使用
铅弹的线膛枪当中,表现良好;但兰开斯特炮则是另一回事。其炮口装填的熟铁炮弹必须
边塞边旋转才能恰当地塞至炮膛底部,非常难装填,熟铁炮弹易於解体,还经常炸损炮口
──而较小口径的火器使用质地较软的铅弹,比较没这类问题。当兰开斯特炮现身克里米
亚战场、运抵塞凡堡时,布署的7门火炮中有3门无法使用,1门炸坏,最终投射的炮弹仅
1,542发,还不到英法联军投射量的1%。这以後兰开斯特炮便被打入了冷宫,尽管椭圆截
面的小口径枪械随後仍流行了好一段时间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50.116.194.18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arfare/M.1692201208.A.2BA.html
1F:推 august8585: 感谢分享 08/17 09:45
2F:推 andystupid: 推 08/17 13:14
3F:推 jimmy5680: 08/17 14:32
4F:推 detonator: 赞赞 08/17 21:06
5F:推 jkdgolden: 有趣,用炮管结构旋转来达到线膛的效果,推! 08/19 08:18
6F:推 helldog: 推 08/20 10:16
8F:推 wistful96: 推 08/23 09:57
9F:推 wittmann4213: 推 08/25 16:53
10F:推 Gogoblue: 推 09/03 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