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ermany (tim)
看板Warfare
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取自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军事历史卷(下) 战争总结
时间Wed Jan 12 16:24:11 2005
战争总结
历时51个月又2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其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战争为革命创
造了客观前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他国家也都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加强了革命和
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起点。这场危机
涉及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战後,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巴黎和会(1919-1920)的结果,与德国签
订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与奥地利签订圣日尔曼和约(1919年9月10日),与保加利
亚签订了纳伊和约(1919年11月27日),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1920年6月4日),与
土耳其签订了塞夫勒和约(1920年8月10日)。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联盟,通过了国联盟约,
并把盟约列为上述和约的组成部分。华盛顿会议(1921-1922)完成了维护帝国主义列强利益
的战後和平"调整"。试图建立战後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消除各帝国主义国家
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之更加激化。重新划分世界的新的角逐又展开了,随之开始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1939-1945)的备战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後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
(2500-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
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
世界大战国家的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1917年1月,两个集团的军队有3700万人,德
意志同盟国家动员了2300余万人,协约国动员了2750万人,其中包括近600万殖民地国家
的居民。大战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950万人,负伤的有2000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交战国主要工业部门的企业转入军工生产,而且整个经济都服务
於战争。军工生产、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的增长与改进,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改变了战争
的技术基础。战争中广泛使用了飞机、坦克、潜艇、高射炮、防坦克炮、追击炮、毒气弹
、发烟弹、各种燃烧器材、光学仪器和测量仪器等新式兵器。法国在1914年生产飞机541
架,而1918年生?24652架;1916年生产坦克100辆,而1918年生产3200辆。德国和英国在战
争年代各自生产的飞机不下4.7万架。关於军队火力大大加强的情况,仅就步兵师
火炮和重机枪数量的增加即可见一斑。战争开始前,法国、英国和德国拥有轻重火炮1.5
万余门,而在战争结束前(前方和後方)拥有火炮53500门和迫击炮3.7万门。法军炮兵的比
重从1915年的18.1%提高到1918年的35.7%。法国和英国在战争开始前有7000挺重机枪,而
在战争结束前有8万挺重机枪,除此以外,还有同样数量的轻机枪。在大规模进攻战役中뀊参战的火炮达数千门,每公里正面火炮的平均密度达100门或100门以上(西战场最大密度
为187.8门)。步兵火力也增加了1.5-2倍。
战争期间,军队实现了机械化。1914年,每个士兵平均使用机械能力0.3-0.4马力,
而1918年达1.5-2马力。战争进程中坦克兵得到了发展。战争结束前,协约国生?了8000
余辆坦克。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均有改善:速度提高到13公里/小时,最大行程达100-150
公里。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证明坦克是极其有效的兵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由辅
助兵种发展成为独立兵种,这对於军队编制和陆军的战术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到停战前,
交战国作战飞机共有10131架,其中歼击机4063架,侦察机4578架,昼航轰炸机686架,夜航
航轰炸机804架。1917年起,有近1000架或更多飞机参加了大规模战役。在争夺制空权的斗
争过程中,飞机进行了空战(机枪射击)。对地面部队实施了攻击(战争结束前,由50架或
更多飞机组成的编队来实施)。在与航空兵斗争中军队防空得到了发展。工程兵的比重亦밊增加了0.5-1倍。同时,使用骑兵的规模缩小了,尽管骑兵也显示了成功作战的榜样,但
还是削减了骑兵兵团的数量。海军发生了重大变化。改进了旧式海军和旧舰种,出现和发
展了新式海军和新舰种。潜艇的作用得到极大提高,海军航空兵成为独立兵种。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1914-1918)暴露出武装斗争对经济、政治以及国家後方越
来越大的依赖性。但是,国家的军事计划并不总是恰如其分地考虑到这种依赖性。德国原
定以决定性的突击(总决战)逐一粉碎协约国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这个计划过低地
估计了敌人的兵力和能力,并且与德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不相适应。战争过程中,充分地表
现了帝国主义固有的军事学术--战略、战役学和战术的特点。战争表明:只有通过连续实
施一系列的战役和战局才能取得胜利;在联盟战争中,协调盟军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都把战略重点放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夺取敌人的领土以及固守
所占领土上面。交战国的後方,除为数不多的轰炸机袭击外,都未遭到敌人的破坏。具有
决定意义的军事行动都发生在陆地战区,在濒海方向上,陆军的行动得到了空军和海军的
支援。基於新老兵种协同实施战役和战斗的艺术变得复杂起来。战役的规模扩大了,军队
指挥及组织协同更复杂了,进攻正面宽度、纵深和速度增加了。作战军队编成集团军群
(方面军)。集团军所实施的战役是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的组成部分。火力和突击力量的
增强、军队灵活性和机动性的提高,这一切都增强了军队的进攻和防御能力。随着绵亘正
面和阵地防御的出现,军队面临着突破防御这一重大课题。1918年在这方面取得了最大战
果,但是战役突破的问题仍然未能圆满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采用:在一个狭窄地段
上的突破(1914),为合围敌人在两个狭窄而互相分隔的地段上的相向突破(1915-1917),在
几个地段同时突破(1916年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在宽大正面上的突破(皮卡迪三月进攻
(1918))和在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方向上对正面的连续突破(1918年英法联军的进攻)。
大战中还实际解决了建立和使用战略和战役预备队的问题。随着新式战斗兵器的出现及军
队火力和突击力量的加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的战术变得复杂起来。机枪成为步兵的强
大武器(特别是在防御战斗中),散兵队形冲击时,无法通过机枪火力。在战争进程中,步
兵已完全改用梯次配置的散兵队形("波次"),尔後又改成战斗组(以班为单位作战)。战争
结束前,师进攻正面通常为2.5-3公里,团(营)进攻地段通常为500-600米。防御由支撑点式
(各支撑点间保持火力联系)发展为堑壕式,进而发展成筑垒地带。这种筑垒地带由几道阵
地组成,阵地上遍布堑壕网和支撑点网,配置较多的火器并有防步兵和防坦克障碍物。防
御纵深从1.5-2到15-20公里,以便能够在设防阵地上进行连续抵抗、机动兵力和兵器以及
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於1920-1939年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军队建设及其编制,对其
军事学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0.209.164.165
1F:推 pursuistmi:系列推 218.164.19.235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