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转录]Godel简介
时间Tue Apr 20 21:36:23 2004
来源:http://episte.math.ntu.edu.tw/people/p_godel/index.html
Kurt Godel(戈德尔)
翁秉仁∕台大数学系
Godel(1906~1978)生於现捷克之 Brno,卒於普林斯顿。Godel 是廿世纪最伟大之数理
逻辑学家,其不完备定理是廿世纪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发现之一。
Godel 自小便很好奇,青少年时即对数学、哲学、语言与历史产生极大的研究热诚。他在
维也纳大学原主修理论物理,後转回数学,并参与 Schlick(石里克)领导的「维也纳学
圈」,对数学与科学作本质的哲学探索,1928年因听了 Brouwer 的演讲,乃致力於数理
逻辑的研究。
自19世纪中,由於非欧几何的确立、分析严格化的要求与罗素悖论的出现,数学基础的问
题吸引许多一流数学家的眼光,当时数学∕哲学家热切地想将数学确定性的大厦奠基於某
种不可怀疑的基础上,虽然多数人都很乐观,但是从 Hilbert 与 Ackermann 在1928年提
出下列的未解问题:「一阶逻辑是否完备(complete)或可决定(decidable)?」,显示整
个基础化计画的进度十分缓慢。
1929/30年 Godel 初试啼声,漂亮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证明一阶逻辑的完备性,给
Hilbert 的计画打下一剂强心针,但是不久後(1931),Godel 却证明了他最知名的「不完
备定理」:
设S为一包含算术系统的公理系统,若 S 相容(consistent,即不自我矛盾),则 S 不完
备(即在 S 中有些叙述为真,却无法由 S 的公理推导出来)。
彻底崩毁了基础化计画。这一前一後两个关於完备性的定理,使数学界(尤其是 Hilbert
学派)戏剧性地经历烈火寒冰般的巨变。Godel 也因此声名如日中天。1933年他应邀访美
讲学演说,此行他结识日後的挚友爱因斯坦。
30年代的欧洲弥漫着法西斯的气氛,Godel 亦师亦友的 Schlick 也因此被刺杀,这个噩耗
使他陷入精神沮丧,终其一生困扰着他的研究生活。大战前夕,他完成另一个重要的工作
─证明选择公理与连续统假设皆与ZF集合论相容。1940年他经由俄罗斯、日本到达美国,
从此定居於普林斯顿。
Godel 在美国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由於与爱因斯坦时相往来,40年代末,
Godel 致力於探讨广义相对论与时间的意义,证明循环时间与爱因斯坦方程并无矛盾(他
还因此在1950年的国际数学家会议提出报告)。另外,Godel 一直从事於哲学的深度思考
,专心研读 Leibniz、康德、Husserl(胡赛尔)等的着作,留下的哲学思考笔记无数,
还没有充分地编注印行。Godel 晚年(1971年起)时常与华裔逻辑∕哲学家王浩讨论,并
因而促成王浩撰写《Reflection on Kurt Godel》的佳话。
Godel 个人包办了数理逻辑几个经典定理,并为整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风貌,堪称是廿世
纪最伟大的数理逻辑学家。尤其是他的「不完备定理」,由於暗示了一个理性系统不可能
是全知的想法,经常被引申(或过度引申)到其他领域。例如:自然是无法被人类了解;
语言是没有界限的;心灵无法认识自己等。非科学家最常引用的数学定理,竟然如此晦涩
,也该算是廿世纪的数学奇谈了。
本文参考资料:(1)王浩,《Reflection on Kurt Godel》(2)大英百科全书 。
(3)MacTutor 数学史档案网站:Godel。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5.64
※ 编辑: popandy 来自: 140.112.5.64 (04/20 21:37)
※ 编辑: popandy 来自: 140.112.5.64 (04/21 20:22)
1F:→ aletheia:在《柏拉图的天空》也有对Godel的介绍 推 210.85.6.135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