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转录]近代逻辑的发展(4)
时间Wed Dec 3 17:03:54 2003
近代逻辑的发展(4)
By CP
哲学小报第六十五号
4.0 前言
在上一篇主题连载中我们提到新逻辑的一些特徵,这些都是在这一百多年当中,
逻辑这门学科逐渐发展得出的结果。新逻辑是现在大学基本逻辑课教授的主要内
容,我想一般在学校里修过这堂课的朋友对於那些概念应该不会太陌生。然而,
若将时间拉到新逻辑刚开始发展的一百多年前,我们大概要稍微发挥一下想像力
;在那个时代,没有网际网路,连旅行、书信往返都不如现在方便,就连电话,
也是刚刚过去这个世纪的新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者之间的资讯交换比起现
在是缓慢很多的,虽然他们彼此之间还是会因为对共同的问题感到兴趣,而注意
彼此的研究与研究结果,但更多的情况是在不同的地域埋头从事自己的研究。
因为欧氏几何面临的挑战,数学家为了重新为数学寻找一个稳定的基础,渐渐发
现原有的推论工具不敷使用,开始发挥创意,将数学推向更抽象的层次,将符号
与对符号的解释区分开来,并且发明新的符号来代表新的概念。不同的数学家在
着作中可能使用不同的符号来代表相同的概念,这是很常见的现象,现在大家比
较普遍使用的符号,很多是因为容易排版、外观简洁,所以流通比较迅速,才为
较多人所接受、所使用。
新逻辑的一个特色就是符号化,这也是它为何被称为「符号逻辑」的原因。许多
人一提到符号逻辑,就有「看到这些符号就头大」的反应,因为那似乎不是我们
一般熟悉的表达方式,但是将逻辑符号化,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透析」事理,让
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被显露出来。
4.1 建构一个一致的系统
现在我们或许对於对象语言与後设语言的区分感到十分熟悉,这可以推溯到数学
家David Hilbert(1862-1943)在1922年第一次提出的後设语言概念。他试图建
构一个一致的(亦即没有矛盾的)系统,在他看来,要建构这样一个系统,第一
步工作便是将意义与符号区分开来,将整个演绎系统中,所有与意义有关的东西
都拿掉,只留下符号,以及运算这些符号的语法规则;於是,现在这整个系统,
在我们加诸解释、赋予符号意义之前,只是一堆空洞的符号字串。他相信如果我
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一致的系统,然後透过在後设系统中对之给予适当的解释,
就能在这个系统中确保住「真」这个性质。
我们可以以Bertrand Russell与Alfred Whitehead在Principia Mathematica(
《数学原理》,1910年初版发行,1925年修订版发行)一书中,所提出的公设系统
作为例子。[1]首先,我们需要作的是,将所有派上用场的符号都列出,它们是我
们在这系统中所使用的「字汇」;其次,我们需要规定语法规则,字汇间什麽样的
组合可以算是一个「合法的」命题,什麽样的组合不行;再来,便是需要规定推论
规则,指明了如何从这命题推导出其他命题;最後便是要挑选几条必要的公理。
在这个系统中,他们使用的「字汇」包括用来代表命题的基本符号:p、q、r,以及
代表连结词的符号:‘~’(「非」,否定的意思)、‘v’(「或」)、‘→’(
「若……则……」)[2]、‘‧’(「和」、「以及」)。
根据这个系统的语法规则,每个代表命题的基本符号本身都是一个命题;若‘s’是
一个合法命题,则‘~s’也是一个合法命题;若‘s1’与 ‘s2’是命题,则
‘s1 v s2’ 、‘s1 → s2’、 ‘s1 ‧ s2’都是合法的命题;除此之外,没有其
他命题。
Russell和Whitehead使用两条推论规则,一个是替代规则(Rule of Substitution)
,根据这条规则,我们可以将一个命题中所有相同的命题符号同时以其他的命题符号
来替换[3];另一条规则是分离规则(Rule of Detachment,这条规则又称Modus
Ponens),根据这条规则,从s1与s1 → s2,我们可以推得s2。[4]
再加上下面四条公理,便完成了这个公设系统。
(1) (p v p) → q
(2) p → (p v q)
(3) (p v q) → (q v p)
(4) (p v q) → (( r v p) → (r v q))
这还不够,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系统;要如何证明这样一个系统不会出现矛
盾呢?没有矛盾意谓的是,我们不会从s推导出~s。要如何证明这样的情形在这个系
统中不可能发生呢?
根据这个系统,p → (~p → q) 是一个定理(亦即,可从公理与推论规则推导得之
(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推论看看))。让我们假设,s与~s都可在此系统中被推导出
,然後我们用s替换p → (~p → q)中的p,得出s → (~s → q),根据分离规则,从
s与s → (~s → q),我们可以得到~s → q,然後再一次根据分离规则,从~s与
~s → q,可以得出q,这意谓着q在这系统中是一个定理;根据替换原则,我们可以
用任何命题去替换q,这结果意谓的是,这个系统可以推导出任何命题。
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我们的系统可以推导出任何命题,因为这样一来,它就无法排除
矛盾,我们期望我们的系统是一个一致的、不容许矛盾出现的系统;我们希望它可
以推导出某些命题,然後将其他与这些命题矛盾的命题,都排除在外。
要如何达到我们所希望的这个结果呢?我们必须证明:至少有一个命题是这个系统
证不出来的。(换言之,证明不是所有的命题都能由这个系统证出。)
要如何证明这一点呢?Russell和Whitehead想出一个很聪明的策略,他们说,「我们
要找到一种性质,是那些我们想要保留在系统中的命题所具有的,同时是那些我们希
望摒除在系统外的命题所欠缺的;如果这个性质在推论过程中都确定会被保留下来,
那麽我们便可以透过推论来筛选出我们想要的命题,得到我们想要的系统。」他们意
想中担负这个责任的性质是「套套句」(tautology),根据定义,一个命题是套套句
,意指的是,它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为真。[5]只要证明这个性质不会受推论规则影
响,会在推论过程中被保留下来[6],我们便可以完成下列这个证明:
(1) 这个系统每一个公理都是套套句。
(2) 套套句这性质不会在推论过程中被抵消。
(3) 每一个从公理中推导出的(也就是定理)都是套套句。(从(1)与(2))
(4) 因此,那些不是套套句的命题,也不会是这个系统的定理。(从(3))
(5)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不是套套句的命题。(比如:p v q)
(6) 这个不是套套句的命题,不会是这个系统的定理。
(7) 但如果这个系统不一致的话,每一个命题都会是它的定理(亦即,每个命题
都可由此系统导出)。
(8) 因此,这个系统是一致的。(从(5)、(6)、(7))
--------------------------------------------------------------------------------
[1] 在此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在Russell与Whitehead的系统中,他们并未提出
後设语言的概念。Principia Mathematica的目标是为了将数学化约到逻辑上
,试图以逻辑作为数学的基础,他们并不认为我们可以在逻辑之外还有什麽逻
辑的「後设」系统;後设语言的概念要一直到1922年才由Hilbert提出,现在
在逻辑中许多重要的定理都是後设定理(比方说系统的一致性、完备性等)。
在本文中,笔者只是援引Russell与Whitehead的系统作为一致性公设系统的例子。
[2] 因为我打不出他们原本使用的那个符号,所以用这箭号替代。
[3] 举例来说,原来的命题是(1) p v p,我们可以用q取代其中所有的p,替代後的
命题成为(2) q v q,从(1)到(2)便是使用这条替换规则;或者从(1)到(3)
(p v p) v (p v p) (用(p v p)去替换(1)中的p),这也是使用这条替换规则
。这条规则使用的限制在一定要全部换,以这个例子来说,若是只换其中一个,
得到(4) p v q便不是一个被允许的替换。
[4] 例如,根据这条规则我们可以从p v p和(p v p) → p推出p。
[5] 我们可以用真值表检验一个命题的真假值,根据语法规则:(T与F表不同的两
个值)
p ~p
T F
F T
p q p v q p → q p ‧ q
T T T T T
T F T F F
F T T T F
F F F T F
根据真值表,四个公理都是套套句(亦即,在每一列结果中都是获得T值)。
[6]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看看要如何证明这一点。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
※ 编辑: popandy 来自: 140.112.248.231 (12/03 17:04)
※ 编辑: popandy 来自: 140.112.248.231 (12/03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