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转录]哲学教育
时间Fri Oct 24 19:32:49 2003
本文转载自人本教育电子报Link
哲学家的摇篮──法国的哲学教育
采访报导◎何淑真〈人本教育基金会教育中心副主任〉
法国数学家巴斯卡(Pascal, Blaise,1623-1662﹞说:「人是
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人又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启蒙时代以来,法国出现许多像巴斯卡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像提
出「我思,故我在」的数学家笛卡尔、法学家孟德斯鸠、既是历史
学家又是诗人的伏尔泰、爱弥尔的作者卢梭、提倡自由思想与无神
论的狄德罗、一直到近代存在主义的沙特...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文
学家、数学家、音乐家,常常也同时是哲学思想家,让近代法国在
哲学思想上成果辉煌。
这辉煌的过去奠定了法国近代人文教育的传统。即使在考试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哲学的影响力。
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简称bac (baccalaureat)。
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有的大学有自己的专门考试,
称为concourse。
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科。每科的作文考试都有三题,三题中
可以选一题作答。
两年前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其中一科的作文题目是﹕
哲学是否可以独立於自然科学?
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
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
去年的题目则是:
文科─
一、「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二、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三、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
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一、什麽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二、「给予的目的在於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三、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
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後,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
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一、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二、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三、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
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於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
。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
是感情。」
这样的考题,可不是空穴来风的。在法国,哲学的地位与法语、数学
和物理这些主课不相上下。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
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座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
」。
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後,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
好和专长选择文科、经济科或者理工科。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上
了三年级,哲学都是必修课,文科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
而经济科和理科的学生也分别要上4个和 3个小时的哲学课。
平常老师们怎麽进行哲学教学呢?有的老师依照主题选文章,比如以
「真理」、「正义」、「美」这些主题,来让学生作讨论;也有的老师
选不同的哲学家来讨论。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怎麽进行是老师决
定的。
法国教育当局为了避免填鸭式教育,不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背大纲
,所以高中会考的题目一向都很灵活,不会出一些琐碎的问题。这些考
题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甚至连哲学家之间也没有共识。
曾经有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在 1992 年前後,考题中有一题只有「风
险(le risque)」两个字。结果,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是:「就像这样!
」在法文中,只有三个字(Cest comme ca!)。
这位考生的确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这麽作答,这可能是深思熟虑後的回
答,也可能是耍赖的开玩笑,我们无法判定,但结果是:这名考生得了
十八分(相当於台湾的90分)!
看来,阅卷老师是愿意欣赏的。
全世界大概就是法国在高中开始,就实施哲学课程。法国内部曾经有反
弹的声浪,理由是 -这样作太菁英教育了,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深奥复
杂的哲学理论。
1990年代前後,哲学课程濒临废除的边缘。以德希达(JacquesDerrida)
(注) 为首的一群哲学家,认为「其实不是哲学课程太难,也不是一般
人不懂,是不会教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他们认为
,高中哲学课是「不会教」的问题,而不是「太难、不好懂」的缘故。当
时,他们为了证明这件事,这群哲学家亲自到高中教哲学,并拍成录影带
,公开放映!
结果,事实证明,真是那些中学的哲学教师不会教哲学,而不是哲学思
辩只属於某一小群菁英。後来,高中哲学课程还是被保留下来。
哲学课程能够产生的具体影响是什麽?
去过法国的朋友会知道,「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
有些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
聘请一两位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
咖啡馆在巴黎有三十多家,在法国全国有二百多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
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这里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导
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每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每次参加
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这样的知
识份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
通常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徵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
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
「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寂静是否是灵魂的音乐?」等等。
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幽上
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致勃勃的
时候,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服务生「夥计,拿纸笔
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人如此热衷於哲学,活得会不会太累?其实,正如
一位哲学咖啡馆的参加者在讨论关於「愉快」的题目时所说的﹕「能在生
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注:
德希达,解构主义大师,在1967起发表了「言语和现象」、「书写语学」、ꄊu写作与差异」几篇论文,奠定了解构哲学的方向。
资料来源:
1、人民网站翟华「法国人人都是哲学家」、远流博识网聊斋讨论版。
2、感谢成功大学外文系教授陈健宏、台湾留法学生小威、法国朋友Florance,
提供的宝贵意见。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
1F:推 snail74127: 12/18 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