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BSystem (VocalBalanceSystem)
看板Vocal
标题VBS教师网志-「从模仿中蜕变」
时间Fri Feb 21 16:04:42 2014
「把一首歌唱出自己的味道」,
一直是很多人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
而在试着阐述自己的情绪之前,
我们常常已经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与作品直接接触的人,
也就是说,大部份的人都是经由第一或是第二手的演唱者,
才学会了这首歌曲,
「模仿」变成大多数人学习演唱歌曲的一个必经途径。
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带着耳机哼哼唱唱,
在没想太多的情况之下,我们或许照单全收。
某些人在无形之中随着接触的歌手、不同风格的歌曲,
歌唱技术因此有所长进。
某部分的人则是被局限在演唱者下聆听,
唱谁的歌变成谁的样子,在某些曲目能够掌控得宜。
另一部分的人,就是只听不唱,
当然歌唱技术原地踏步,没有特别的前进後退。
但我想,希望自己能够在歌唱上有所突破的人,
应该人数为前两类居多,
毕竟演唱,就是要实际的开口唱,
才能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作出改善。
而因为环境的影响,其实歌唱从小就发生在我们的四周。
我们从出生咿咿呀呀开始,
一直到完整的句子,到一首完整的儿歌,
其实都在无意识地对声音使用增加认识。
延续到跟着自己喜欢的歌手演唱,照单全收,
看似没问题,但其实问题是有的。
假如今天演唱歌手的演唱习惯是全程气音,
那是否我们就默默地学会了气音的使用。
假如今天我们听到的是发声时,喉头偏高的全程娃娃音演唱,
是否我们就必须变成娃娃音了呢?
一来那或许不是最有效率的发声,
导致会有无法将整首歌唱完的情况发生,
二来我们也默默地在做一件事:
试着变成耳机里头听到的那个人。
但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声带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怎麽唱,都不会变成江蕙,都不会变成王力宏。
是否这样子被动的模仿方式,
不仅可能会造成声音技术上的难度增加(为什麽他都唱得上去?),
也会让自己的演唱越来越站不住脚呢(总要跟着原唱唱才能唱比较好?)?
而假设你对於发声系统有一些基础认知,
应该可以了解硬体部分(发声器官等构造)早已经是先天的,
但若要能够产生出不一样的结果,只剩下软体(使用方式)的操作。
好的软体能够将硬体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不好的则是让他显得工作效率很差。
换句话说,
我们应该针对好的演唱的「软体」部分,多一份揣摩与认识,
这才是「有意识的模仿」相较於「被动式模仿」更具有意义的地方。
而当你开始使用这样的想法在演唱时,
不难发现你已经默默地,
将注意力由聆听的对象,转移到自己身上。
同样的心理状态,应用到技术练习时也是一样的。
因为透过这样的方法,
才能够从对自己身上的认识,
慢慢的了解到对方是用什麽「方式」在演唱的,进而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而当你从「被动的模仿」进阶到「有意识的模仿」,
再来,就得要开始培养自己的演唱方式了。
尤其在一开始要培养独立的演唱思维时,
我都会建议学会歌曲本身之後,
赶快停止反覆聆听原唱,开始用自己伴奏或是清唱的模式演唱一遍。
询问自己要用什麽样的「方式」发出声音,
除了技术面的探索和增加认知之外,
回过头来了解,对方所使用的演唱模式,
或是启用了哪些演唱上的调味料,
像是:装饰音、抖音等,使演唱的乐句能够得到情绪上的共鸣。
比较之後,留下你认为较好的部分,
也能从模仿中学到一些音色组合上的呈现。
< 参考文章:歌唱情感的表达:
http://ppt.cc/MIRp >
所以对一个学习歌唱的人来说,
学会将控制的方法,与外界听到的实际效果做连结,
应该会是一辈子功课。
因为无论对於技术面的调整或是情绪面的控制,
绝对都是比较有效率且实际的。
所以下次听到好听的新歌时,
试着开始分析听到的情绪元素,
试着把它套用在自己身上,
绝对可以从模仿中,学到很多实用的演唱细节,
丰富自己的演唱方式。
VBS声音平衡教学系统
By及琮老师
http://vbsystem.pixnet.net/blog/post/56057034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36.23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