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miKaze (Time to work)
看板Vocal
标题[闲聊] 换声区、声带振动模式、声带肌肉与真假音
时间Sat Oct 26 08:17:27 2013
换声代表声区的切换?
换声区的位置是否固定?
一、影响人感受到换声区的要素
1、声带大小
声带愈大、愈厚,会影响声音原始的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平均成年男性的基频约125Hz,成年女性的基频在210Hz,而小孩子在300Hz
和声带短薄的相比,声带较长厚者,唱一样的音高,需要额外更多声带肌的作用
需要更多的协调。
2、母音
声音的基频(H1)、倍频(H2)和母音的第一共振锋(F1)第二共振锋(F2)
是决定声音品质、和声音持续性的一大要素
一般典型的洪亮胸声,看波型H2会比H1更强,F1是声音的主要共鸣器
母音是影响共鸣策略,同时也是影响换声策略的一大要素
同样是由低唱到高
闭口音的换声区,会比开口音来的早
像ee母音(日文的い),换声区就比eh(类似え)来的更快
闭口音的换声区容易来的比较早,是以同样的音高,特别在换声区前後的音
闭口音常常会感觉比较难唱
个人经验,以往用eh母音练习时,换声区约在E4左右,那时我想自己是男中音
可换成ah母音後,换声区变到G4附近
而照Ken Tamplin的说法,我似乎是个男高音,因为我到G4才起用第一个母音变化
我之前唱eh在E4左右有换声感,并不是因为声带运作机制在此必须转变
而是声音的共振锋和波型关系,就一般男性来说EH母音的F1在660Hz
在一般胸声声音的H2是高於F1的,所以在E4(329Hz)左右
声音的倍频(329x2=658Hz),会渐渐超过F1的中央
所以要顺点唱,就必须改变共鸣策略(换声感)
而闭口音之所以难唱,原因也在先天上闭口音会有比开口音更低的F1
让H2和f1的关系更难维持
3、共鸣腔大小
这点和母音是有连带关系的
共鸣腔愈大,声音的共振锋会愈低,共鸣策略要改变的音高也会偏低
共鸣腔较小的,声音的共振锋会愈高。平均上来说,即便男女使用相同的策略
因为男性先天共鸣腔比女性大约20%
女性可以把一样的状态带上比较高的音高
二、声带振动模式(M0、M1、M2、M3)
大致上来说
M0相当於VOCAL FRY、M1相当於CHEST
M2相当於HEAD、M3相当於WHISTLE REGISTER的振动模式
一个人发声时,是处於四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各模式间的交界处没有单一切换点,而是有重覆的地带
这个分类是靠EGG测,声带被吹开、和靠合回来的时间比例来分类
声带发声时被空气吹动,有被吹开的周期(the open quotient),以下简称Oq
与声带靠合回来的周期(the closed quotientt),以下简称Cq
Cq周期的比例对於声音有多少metal,有很大的影响
典型的胸声Cq很高,因为声带处於厚实、有良好闭合的状态
典型的高音假音Cq值很低,因为声带被拉的细长、没闭合又留不住气
这个分类是靠Cq占发声时的比例的改变来分类
举例来说,一个人从低音往上爬音阶,拉到一定音高後
到了Cq必须明显下降否则难以往上发音时
那个点就是M1和M2切换点
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光是看Cq是看不出来声音究竟是M1或是M2
M1的Cq可能占振动时的30%~80%,M2的Cq可能只有10%,但也可以到60%
举例来说,在M1(胸声区)把声音放轻用假音时,声带开掉,Cq值会明显降低至30%
在M2(头声区)加很多的twang配合高喉位,Cq值可以到50%
乍看之下,M2声带关起来的时间,还比M1多
但这是因为发声方式不同的差异
同时也是M1、M2分类方法学上的盲点(不能单凭Cq值分类,还要考虑声带状态参下)
所以CVT直接以声音品质、metal来分几个主要模式
full metalic模式overdrive、edge
half metalic模式curbing
less metalic模式neutral
就CVT的方法学来说,overdrive和edge
声带振动时的Cq值比例会比neutral来的高许多
现代歌唱,有麦克风和仪器可以利用、调整声音
所以用M0去唱M1(有更多低音,但听起来并不是完整周期的发声)
也可以用M2去顶替M1,让两者界限不明显(调eq,靠麦克风改音质)
以CVT方法学来说最简单的易行的法子就是neutral without air
从轻的胸声(M1)切到轻的头声(M2)
重点是
M1和M2切换点,固然受先天条件影响,但是和处理声音的方式有莫大的关系
有的唱法是没有要切换的,或者说比较晚切换,像CVT的Overdrive(要维持M1)
我也是个人为什麽喜欢使用M1、M2等用语的原因
因为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声音,换声点是不同的
像现代歌唱有些人有晚换声的倾向
而声乐男高音(tenor),为了回避听起来不太优雅、像吼叫的声音
是较早换共鸣策略的(换声)
共鸣器虽然会从F1转移到F2,但是研究显示声带的发声机制仍是M1
保持M1直通到A4~C5
但即便是如此,声乐依唱者分类不同,使用声音的法子也不一样
照Franco Tenelli的说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SS7WFHSYQ
dramatic bari-tenor(他本人)可以有C3~C5无换声区的chiaroscuro voice
full lyric tenor(Pavarotti)在F4左右会开始cover声音,进入chiaroscuro voice
C3~F4是chest voice,高音换成chiaroscuro voice
Spinto tenor(Corelli)会在F#3左右进入chiaroscuro voice
Spinto的声音比lyric tenor暗实,但就Corelli的情况他可以把声音推到C5
低音是chest voice,而非chiaroscuro voice
某方面来说,可以说他是G3换声(M1 mix)
三、声带主要肌肉
可参考此网页的图片
http://www.ncvs.org/ncvs/tutorials/voiceprod/tutorial/cover.html
1、闭锁(thyroidtenoid muscle),简称TA肌
TA肌的作用,是声带前後往内集中闭合,缩短声带并让声带变厚
是M1声区的主导肌群
在这个区段,照NCVS的说法,声音是藉TA肌把声带抓紧,得来厚实的声音
类似用手压短吉他弦可以提高音高
TA肌和声音的Cq周期有很大的关系
2、伸展肌(cricothyroid muscle),简称CT肌
CT肌的作用,和TA肌刚好相反
是将声带往前後拉长,靠拉紧声带来拉高声音的基频
被认为是M2声区的主导肌肉
在这个声区,音高是靠着把声带拉长来提升
类似把整条吉他弦拉细拉紧,来调音高
声带愈大、愈厚的人,唱高音需要更多的CT肌肉
让M1、M2间CT肌和TA肌的平衡更难
3、TA肌与CT肌与M1、M2
http://www.ncvs.org/ncvs/tutorials/voiceprod/tutorial/voluntary.html
照NCVS机构的研究
chest register(M1)是TA肌为主、CT肌为辅的机制运作,声带是整条振动
声音偏暗、实
head register(M2)是CT肌为主、TA肌为辅,声带是边缘振动,声音偏细、亮
falsetto是完全没有TA肌作用,只有声带边缘的「外层」振动
声带肌肉的活动状况和M1、M2分类有密切关系
延续上面的例子
Corelli和Pavarotti唱Di Quella Pira
http://youtu.be/xDHSFxVbMWc?t=5m10s
http://youtu.be/ZifAhqGS9x0
当他们唱最後压轴的C5长音(AH和EE)时,声带是在有维持厚度的状态振动(M1)
(即便CT肌已拉长声带,TA肌仍能将声带集中、维持声带厚度)
而非仅边缘(部分)振动的状态(M2)
(TA肌作用明显小於CT肌,声带被拉细的作用大於被TA肌集中的程度)
声音像是亮的胸声,而非亮的头声
如果要坚持混音的说法,即便是混音也是有M1为主的M1 mix,和M2为主的M2 mix之差
非M1 mix即M2 mix。声乐男高音是用M1 mix。
就Pavarotti的例子,可以说声音在F4左右从M1切成另一种M1(M1 mix)
四、一般男性常见的换声区问题的症结何在?
1、胸声→假音的状况
多数人一开始只会也只有TA肌主导的声音
音高是随着紧绷的TA肌而来,唱的愈高、喉咙与声带愈紧
紧到不能再紧的时候,要再上去声音要放掉TA肌,往往变成全CT肌作用的状态
所以会从胸声变成典型的假音
2、初期软头声(CVT neutral without air)难以建立的原因?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多数人有抗拒声音改变的倾向,不想要换个感觉的声音(改变共鸣)
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天份的初学者,在M2区很难在CT肌主导下,同时保持一定的TA肌活动
纯CT肌作用的情况,声带本身完全没有向内集中的力量,很难留的住气,Cq值高不起来
3、M2(头声)太虚,不太像真音、像强假音的原因
共鸣腔变化太大可能是原因(喉头过高)
但另一大原因是声带发声Cq值偏低
要提高Cq值的法子有
a、启动TA肌
当然唱的愈高,CT肌要将声带拉的愈长愈细
TA肌将声带缩短拉厚作用的空间会愈来愈小
过度偏向TA肌,会让CT肌难以将声带拉到需要的程度
会让音高上不去,唱不准
b、启动twang
twang是靠会厌软骨往後动的动作,将声带後边的结构往前靠
这个动作会帮助声带集中闭合,但是这个软骨是在声门上方
所以喉头打的愈低,twang帮助集中闭合的作用会愈小甚至会没有
打的愈高,声带後边的软骨会往前靠的愈紧,闭锁作用力愈强
现代歌唱对高喉位唱法宽容,利用twang可以相当有效的提高Cq
相对的,声乐原则上是在中低喉位唱,twang对提高Cq值没有太大帮助
主靠TA肌和下述的气流效应作用带实声音
twang对声乐男高音的作用是投射声音满,加强音量及倍音波段
c、气流效应
也就是所谓的伯努利效应,以平衡声带上下的压力,来增加Cq的周期
然而,就CVT方法学来说,不同的模式会有不同的平衡方式
甲、Neutral without air的情形
这个模式下,是把声门和声门上下的压力放到最小来运作的
相对轻松的方式
乙、overdrive的情形
这个模式是靠声音在共鸣腔的压力,来平衡声门上下的平衡
是利用加大声门上的压力,来让声门下的压力获得平衡
是以这个模式必须要大声唱
部分母音在高音时容易因为音压和共鸣腔调整问题
让这个压力较大的平衡难以维持,是以CVT有设定高音使用的Overdrive母音(eh、oh)
丙、curbing的情形
和overdrive相反,是利用少量但是较高气压的气,相对於overdrive
是减低声门下的压力来运作
利用抗拒横隔膜正常收气的力量,避免过多的空气通过声带减少Cq
所以需要很强的support(腹式呼吸)
标准的CVT curbing之所以是half metalic mode,限定在中等音量
也是因为这个设定下音量放太大会让声门上的压力过大
而唱愈高音愈难维持住curbing的原因,在唱的愈高
声带被CT肌拉的愈细、愈紧,增加声门压力的同时
送气压力必须同步加大才得以维持整体平衡
也是因为这个压力,唱的愈高,声音变的愈有power
到唱者不太好受的程度时,把气放掉些变成full metalic发声
还比一直HOLD在那来的畅快
丁、edge
edge是利用很强的twang,利用epilarynx上方空间被twang所挤压
(我不知道中文对应的名词是什麽,就是声门正上方,气管和咽腔交界处的空间)
提供阻力增加声门上的压力
最後要提醒的是,M2声音听起来不完全像M1是正常的
毕竟不是真的用M1,要真的像M1,必须使用M1(或是M1 mix)
4、男性在A4附近声音会有很大的音质改变
这和当事人使用类似Overdrive共鸣策略(F1共鸣H2)有关
以Eh这个母音为例,一般男性平均F1共振锋是落在660Hz
而据称在共振锋150Hz左右会有帮助共振的效果
就是声音的H2落在510Hz(660-150)与810Hz(660+150)间时
也就是基音H1在255Hz与405Hz间(唱C4~G4)时,是最有效的
CVT的Overdrive是靠嘴型压小共鸣腔、和升高喉头升高F1来运作的
但是喉头升高,必然会带来音质的改变
已经升高的喉高,没有一直拉高的空间,一般到A4左右就接近尾段了
而Overdrive是没有预留衔接後续改变的唱法
所以若撑到最後F1共鸣策略失效,就会有音质上的变化
大部分人都朝Curbing做衔接,让一般人感觉比较不突然
摇滚唱法可以接Edge,听起来会略偏头声但是也不像假音
五、高音果真就是训练有素的假音?
当然这要看假音的定义是什麽
如果认为在头腔共鸣的就是假音,那麽一定音高後的音全都是假音
如果要直接从声带Cq值来定义,那就要看数据设在哪
设在50%,那一般俗称的强假音也非假音(个人认为这也不贴近现实)
如果认为M2状态下的声音就是假音,那许多Curbing、Edge高音的确是偏M2
事实上现代歌唱也偏向M2,毕竟一来合於大众需要、二来也相对比较好唱
这也难怪在网路上偶尔看的到
Why men aren't really men anymore .
Nowadays,men don't have the balls to sing(lol)
我个人倾向用M1、M2方法学,所以我个人认为,答案应该是非
并非所有高音都是从M2(假音)架构而来
当然,如上所述,M1和M2的交界并非特定的点, 有重覆的区域
可以将M2带到M1强势区域里,但原始状态下声音会变的很弱无法放大(除非你练M2 mix)
也可以把M1带上原本应用M2的区域,只是必须唱的大声,而且绝非易事
现代科学认证M1(M1 mix)带上高音是可行的,只是使用上必然会受限
六、懒人用小结
1、换声区的位置固然受先天条件影响,但不全然是固定的
和处理声音的方式有更大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
改变共鸣策略(换声)不代表必然要从M1切成M2
2、歌唱使用的声音,非M1就是M2,混音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混音混的像真声的,其实就是M1,是CT肌在胸声的基础上拉长声带(M1 mix)
混的像头声的,其实就是M2,是假音的基础上有TA肌的活动(M2 mix)
只是唱的愈高,两者的界限会愈模糊,利用麦克风等仪器调教可以有效消弥两者差
3、对於只想练顶真声的人来说,练假音头声并非是完全必要的
实际上,有些没什麽学就会唱高音的人,一开始是不会唱假音的,
TA肌和CT肌从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协同
当然,就教学目的来说,个人同意先练假音(头声)有很多好处
毕竟现代音乐M2唱法为多。先从M2入门,再把M1练上去
也远比苦练M1来的容易。
但是必须要注意,唱歌习惯从M1与M2间切换
相对於只精通M1的,多了使用声音的弹性,但是少了力量。
关连连结
Investigating voix mixte
http://www.lam.jussieu.fr/Membres/Lamesch/CIM07_Lamesch_et_al.pdf
Voluntary Register Changes
http://www.ncvs.org/ncvs/tutorials/voiceprod/tutorial/voluntary.html
CVT on the necessity of switching to flageolet above C5
http://completevocalinstitute.com/forum/viewtopic.php?f=6&t=10280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34.155.199
1F:推 st84041709:先推!!不过在MI教材却说是Cricothyroid Muscles在胸声 10/26 12:12
2F:推 st84041709:往前往内拉! 10/26 12:18
3F:推 st84041709:而Cricoarytenoid Muscles 在头声时经杓状软骨往後往上 10/26 12:23
4F:→ st84041709:拉!真的是有点百家争鸣耶!谁是对的啊! 10/26 12:23
5F:推 st84041709:而头声唱法解析里则是说:甲杓内肌是声带一部分 10/26 12:38
6F:→ st84041709:甲杓外肌帮助闭合。环甲肌拉长声带是没问题的。有问题 10/26 12:38
7F:→ st84041709:的是里面说环杓肌是用来开合声门。 10/26 12:39
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muscle的确是和打开声门有关
而Lateral cricoarytenoid muscle是和声门闭合有关系,但主要是把声门带起来而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Ykz2TAEpE
至於Cricothyroid Muscles往哪拉,应该是一个相对的问题
一般情况,如果唱法没固定任一边的软骨组织
在M2应是thyroid cartilage(甲状软骨、喉结)往前往下
cricothyroid cartilage(环甲软骨、喉咙下缘)往後(往上)
如果唱法有固定甲状软骨,那相对动作看起来就只有环甲软骨往後(往上)
需要power的唱法会倾向固定甲状软骨(声乐或是overdrive)
反之就是固定环甲软骨,那看起来就是甲状软骨往前往下,相对看起来像是往前拉而已
我个人认为这些部分不是真的很重要啦,很少练习是叫人直接练控制软骨往哪摆
8F:推 unrealman:推一下,不过我个人感觉是换声区附近假音较虚,气 10/26 12:46
9F:推 unrealman:唱越高反而越紮实跟亮,是因为TA在换声区较难施力吗? 10/26 12:51
10F:推 unrealman:另外所以最好作法是从胸到头声维持一定TA力量,调整CT? 10/26 12:55
是的,M1和M2交界处,刚开始要带TA和CT的协调并不容易
我一年多前M2只有高音(B4)以上有点实度,F4左右用M2唱的很惨
唱的愈高CT会愈强,理想是让TA要有但不要到影响CT拉长声带的程式
唱的愈高TA会愈少
11F:推 biobluesheep:超棒 每个东西都有一点是跟实际练习同感 10/26 13:41
※ 编辑: KamiKaze 来自: 1.34.155.199 (10/26 20:04)
※ 编辑: KamiKaze 来自: 1.34.155.199 (10/26 20:06)
12F:→ KamiKaze:修了一些错字 10/26 20:06
13F:推 sam960470:推K大专业文 10/26 20:27
14F:推 flykeys:推 10/26 21:37
15F:推 st84041709:我现在要说的奇怪点是: MI CVT 10/27 00:25
16F:→ st84041709: 胸声 环甲肌 甲杓 10/27 00:26
17F:→ st84041709: 头声 环杓肌 环甲肌 10/27 00:27
18F:→ st84041709:然後有环甲软骨吗? 10/27 00:28
※ 编辑: KamiKaze 来自: 1.34.155.199 (10/27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