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winggy (我特别坏..嗯,坏死了...)
看板TW-language
标题[转录]客家人的由来﹕由北方人口的南迁讲起
时间Wed Oct 26 11:58:25 2005
※ [本文转录自 Chinese 看板]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清一), 看板: Chinese
标 题: 客家人的由来﹕由北方人口的南迁讲起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Oct 26 03:49:01 2005)
转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客家人的由来﹕由北方人口的南迁讲起
曹树基 教授
日期﹕ 21.11.2000
一、客家问题的缘起
在广东沿海地区﹐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客家人原本居住在粤北丘陵山区﹐即今广东与福建及江西交界的丘陵山区.在康熙年间迁海中﹐沿海土着大多数死亡或他徙﹐复界时﹐客家人因此得以迁入。
清代香港属广州府新安县辖。因濒临大海﹐新安县在迁海中不能幸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刊刻的《新安县志》卷3《地理志》对於此事记载得非常详细﹕康熙元年二月大人科介行边立界﹐邑地迁三之二。三月差总镇曹、总统马督同营兵折界﹐驱民入内地。民初不知边界之事﹐虽有示先出﹐而民不知徙及﹐兵至而弃其资﹐携妻挈子以行﹐野栖露处﹐有死丧者﹐有遁入东莞、归善及流远方不计道理者。
康熙二年八月大人伊石再看粤疆﹐续立界﹐邑地将尽边焉。总督卢以邑地初迁已多﹐会疏免续迁﹐止迁东西二路共二十四乡 .新安迁海的强度非常大﹐邑境被迁去三分之二﹐还被强行迁去24村。由於土地所剩不多﹐故新安撤县并入东莞。因迁海而被撤县﹐这在清代初年的迁海史上也是少见的。康熙八年虽然随复界而复县﹐但新安地方元气大伤。复界之後﹐地方政府不得不招民垦荒﹐恢复地方经济。最初的客家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迁入新安及香港地区的。
然广州府之客家人迁入最多的不在新安﹐而在新宁﹐即今广东省之台山县.民国《赤溪县志》卷8《赤溪开县事纪》有如下记载﹕客民习劳苦﹐繁生育﹐又善引族属﹐故所在占籍皆能自辟村居﹐繁殖人口。计由雍乾始迁﹐迄咸丰初仅百十余年﹐鹤、高、开、恩等县不具论﹐即新宁一邑﹐客民人口已不下三十万﹐而所居地多虽僻瘠﹐以甯邑方舆计之﹐殆占三分之一焉。
在新宁县﹐客家人所居之地仅为全县的三分之一﹐清代後期而人口达30万﹐可能占全县人口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很显然﹐客家的生计要比土着困难得多。客家与土着的冲突既包括土地﹐也包括文化资源﹐即“学额”。随着客家人口的增多﹐清代後期﹐土客之间的冲突变得越来越严重。
咸丰四年(1854年)﹐以广西客家人为主的太平军驰骋於长江中下游之际﹐南方许多地区的“红巾会”相继起义.在肇庆府和广州府﹐红巾会众攻打高明、开平、新宁等县县城及肇庆府城。政府募客勇守城﹐日後又协助官军剿红巾。红巾会成员大多数为土着﹐於是土着散布谣言﹐说客家人“挟官铲土”。土客之间冲突遂起﹐酿成长达12年的大规模械斗.这次土客大械斗以广州府、肇庆府沿海各县为中心﹐广州府沿海各属客家卷入亦深。如新安的客家就曾前往助阵。大械斗的结果是﹐据称双方人口死亡多达50万.分散於珠江西岸各地的客家大量聚集於广州府新宁县之南部﹐事件平息後﹐政府分设赤溪厅以安置客家﹐安置不下的客家则迁往粤西及桂东.太平天国起义领导者的客家人成份和广州府、肇庆州沿海地区的土客大械斗﹐不仅造成了华南地区的社会大动荡﹐也造成了整个中国的社会大动荡。客家人的问题也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二、客家人﹕北人南下与民族融合传说
19世纪中期以後的中国学者、政治家及西方人士大多数将客家人当作野蛮的、落後的、退化的种族﹐当作非汉族来看待﹐引起了客家人士的不满.以後﹐广东客属境内的客家人纷纷成立“客家源流研究会”﹐香港客家人成立“香港崇正总会”﹐都是属於客家人自己的研究团体和联谊团体.然而﹐关於客家人是落後退化种族的言论并停止。1930年广东省政府建设厅《建设周报》一篇关於客家风俗的文章﹐称客家人“语言啁啾﹐不甚开化”﹐酿成风波。此事虽以周报编辑免职为结束﹐但客家人并未因此而罢休﹐对於客家人的学术研究因此而展开. 1933年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他提出的客家人由北方迁来的观点遂成为主导性的论点.罗香林根据中国移民历史的过程﹐再根据所搜集的客家人的族谱中揭示的客家源流﹐认为客家人是北方移民的後裔。他们从北方即黄河流域迁入客家祖居地──闽西──的历史﹐也是一部北方人口南迁的历史。换言之﹐罗香林认为北方人口的历次南迁均与客家人的形成有关﹕客家人与广府人、福佬人一样﹐也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构成事件的北方汉人的南迁可以分为以下几次。
1.西元前3世纪﹐秦始皇徵发数十万人越过南岭山脉﹐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那里建立了秦朝的郡县.这支远征军主要来自黄河流域﹐并在岭南驻防定居。番这次以开疆拓土为目的军事行动同时成为一次自北而南的移民﹐对於岭南地区的民族构成﹐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相信今天广东境内汉族人口的相当一部分是这次移民的後裔﹐但不包括客家人。
2.西汉以後﹐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的移民一直没有停止﹐但却是零星的﹐分散的﹐无组织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由於黄河流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大批北方人口南下避难﹐以北方移民为统治集团的蜀国和吴国的建立﹐使多数北方难民在南方居住。然而﹐北方移民南迁的范围在长江流域﹐其南界在长江南岸地区﹐不可能构成客家祖先南下的源头.同书另一记载作“二十四围”﹐实实为24个村庄。
3.从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至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黄河流域陷入了长时期的混乱和屠杀。史称“五胡乱华”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按照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以江南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第二位的是安徽﹐安置移民的侨郡县大多散处於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一带。湖北的移民仅集中在汉水流域﹐以今襄阳为中心。江陵、松滋、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也有相当数量。河南南部的淮河流域、陕西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四川中部也有一定数量的北方移民分布。至於江苏南部其他地区、浙江、江西北部和湖南北部﹐只有少量的移民。当然﹐也有更少量的移民通过海道迁入广东.
东晋时期的战乱主要发生於以长江中游为基地的地方实力集团与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之间﹐战争主要在江淮之间展开﹐不影响南方人口的迁移。南朝梁时发生的侯景之乱(548-552年)及此前後发生灾荒和饥疫﹐导致南方境内的人口由北向南迁移。从史料关於流民的记载、各区域的户口资料、新县的设置这三方面的内容看﹐浙江南部、福建和广东东部地区﹐都有大批北方人口的迁入。然而﹐目前所获资料显示﹐这一时期仍然没有规模性的北方人口迁入闽西南地区.
4. 唐末五代时期黄河流域重新陷於战乱﹐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此次南迁的北方人口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浙江中北部、四川盆地和陕南﹐次则江西中北部地区、苏皖两省的江淮地区、湖北的长江以北及河南的南部地区.此外﹐福建成为唐末移民的重要迁入区.唐代开元年间﹐福建长史循忠在潮州东北、广痋慝、福州西等地检得各州避役百姓3000余户进入闽西南﹐设立汀州。此後﹐汀州人口增长迅速。如按册载人口数计算﹐从唐代至南宋庆元年间的465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0.1%.西元994年设立上杭、武平两县﹐推测是五代时移民迁入的结果。这些外来人口并不是直接从北方迁入﹐而是从更近的北方如闽北、江西、浙江等地迁入的。他们构成客家人的最早源头.
5.金兵的南下导致北宋的灭亡。靖康年间的北方人口南下﹐在历次北方人口南下的浪潮中﹐属於数量最多的一次。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北方移民的分布﹐然移民数量最多的﹐则属今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省。江西、湖南、湖北、苏皖两省的江淮地区、四川、陕西南部和福建次之。岭南地区也有移民分布﹐但数量较少。
在闽西汀州地区﹐南宋初期北方人口的迁入以及受到北方人口压迫而南迁的江西中北部地区人口的迁入﹐大约占当地人口的半数左右。形成我所称之“人口重建式移民”﹐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移民。这就是客家祖先的北方源流。
由於南宋之前的汉族移民是零零星星迁入的﹐即我所称“人口补充式移民”﹐所以﹐他们与当地土着 的文化关系﹐只是一种渐进式的渗透。南宋移民则因人口众多﹐很快在闽西南地区建立起汉文化的绝对优势地位。如果没有宋代末年的社会变动﹐这一区域将会变得与其他地区相同﹐即无所谓“客家人”。
在宋元之交的社会动荡中﹐汀州的佘族表现得相当活跃.他们出没於群山之间﹐进行抗元斗争。与此同时﹐一批南宋将领在宋亡之後﹐也潜入闽西山区﹐以复宋为号召﹐纠集当地汉人与佘民﹐反抗元兵。“客家人”引以为自豪的“中原意识”就是在反元斗争中形成的。
面对共同的敌人﹐闽西(包括粤东)地区汉族与佘族的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行着﹐开始形成汉族的一个特殊民系﹐或称种族集团.明代初年﹐朱元璋定天下﹐在福建设立二个都司﹐一个是福建都司﹐分布於沿海﹐一个是福建行都司﹐辖5卫1所﹐分布在闽西山区.明初一省一都司﹐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则设行都司﹐如北平行都司、山西行都司、陕西行都司和四川行都司。福建行都司的设立﹐表明外地的汉人已经将闽西居民当作“非汉”种族来看待。也就是说﹐作为汉族特殊民系的“客家人”大约是在元明时代形成的。
由於地少人多﹐明代中後期﹐汀州一带的居民开始向外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到清顺治年间﹐赣南土着称汀州迁来的移民为“客户”、“客纲”或“侨客”﹐粤东平原地区的土着也称粤东山区迁来的移民为“客”民。这是“客家人”最早的得名。明末及清代前期﹐闽西、粤东山区的客家人各地的移民大规模展开﹐他们迁入浙南山区、江西山区、湘东山区、广西、广东沿海和广东西部山区以及四川﹐形成了明清时期中国移民史上重要的一章。
总之﹐客家人的汉族源头与唐宋时期的移民有关﹐其中特别与南宋时代的北方移民有关.元明时代汉族与佘族的融合导致了客家人的形成。客家人的得名是清代客家人外迁并与迁入地土着发生冲突的结果。
中国大陆的一批科学工作者调查了大陆24个民族、74个群体的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形gm、km分布﹐测定了9560例个体的gm因数﹐根据gm单体形频率计算遗传距离并绘制了系统树﹐从而得出中华民族起源於古代两个不同群体的假说.这两个群体大致北纬三十度为界﹐即大致以长江为界。其北属於北方型﹐其南属於南方型。居住在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属於同一个群体﹐居住在南方的汉族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属於另一个群体.北方与南方汉族的差异远远大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原因在於北方和南方两大群体的起源不同。对於整个南方而言﹐北方人口的南迁一直是以对南方人口补充的形式出现的﹐北方人口的南迁实质是北方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的逐渐融合。北方留居的汉人也不再是纯粹的汉人﹐北朝时期、唐时期以及宋辽金时期﹐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迁移、通婚一直在进行﹐这一过程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换言之﹐“纯粹”的汉民族早已不存在﹐汉族血统混杂了多民族的血液。“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的和科学的基础。
--
鱼者﹐鳞甲也﹔双鱼者﹐双甲也。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59.66.82.207]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34.208.35.37
1F:推 MilchFlasche:这篇的重点似乎强调「补充式移民」及与畲族融合 10/26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