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kylm (NA)
看板TW-language
标题Re: [鹤佬话入门] 第四课:会、不会
时间Sat Jun 11 20:09:27 2005
其实当我看到这个语料的时候,
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想法.
颚化之後的擦音化在语音演变中的确是普遍的现象.
但是几分钟後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为什麽呢?
因为如果要这麽说,
我们就得解释:
为什麽t+i在其他的地方都没有这个变化,
只有在这个地方发生变化?
"音变无例外"是历史语言学很重要的信念(或教条),
但是这个tit变成tsit跟其他的t+i比起来,
显然是个例外的变化.
对於例外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麽会有例外.
而我们无法解释.
用弱化来解释的好处是,
我们可以解释为什麽只有这里弱化,
而其他的t+i却不弱化.
答案很简单,
因为这是一个弱音节,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轻声.
也就是说,这个变化的规律是:
tit在弱音节中也弱化了,
弱化的结果就是tsit.
这样就给这个现象设定了条件,
就不违背语音演变的一致性.
一般历史语言学的教科书都会讲到"弱化"
辅音(子音)的弱化就是由强辅音变成弱辅音.
"强弱"到底是什麽意义,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到底哪些音比较强,哪些音比较弱,
也还有少数一两个地方有不一致的意见.
但就现象来说,
语音的"强弱"大致跟响度成反比.
例如塞音和擦音比起来,
塞音是强辅音, 擦音是弱辅音,
塞擦音介於二者之间.
历史语言学认为弱化是语音演变的趋势,
所以当我们说一种现象是弱化的时候,
是不需要理由的.
何先生的书上有一张语音响度的图表,
看那张图辅音的部份,大致就可以知道"强弱"的关系.
他的书上没有特别谈弱化的问题,
大概是因为谨慎的缘故.
接下来我们再来想一个问题,
假如我们采用颚化→擦音化的想法,
而且可以为这个想法找到变化条件.
那麽这个解释是不是也可以接受呢?
我的答案是:弱化的解释还是比较好.
为什麽?因为简单.
试比较:
(1) ti→tsi t弱化成ts
(2) ti→t(j)i→ts(j)i t颚化成t(j),然後再擦音化变成ts(j)
(1)显然比(2)简单,
基於 越简单的解释往往是越好的解释,
我们还是认为(1)比较好.
※ 引述《khoguan (Khoguan Phuann)》之铭言:
: : 推 dotZu:我一直以为会食得那个词尾是发chit耶… 218.167.109.17 06/04
: : 推 Richter78:我也是发cit(教罗chit) 218.166.59.116 06/04
: : 推 dotZu:查了线上辞典是标tit 没错 218.167.109.17 06/04
: : 推 TWkid:应该是受到前面"c"的同化作用 61.216.45.65 06/04
: : 推 skylm:同化通常是相邻的音.这个应该是塞音弱化成塞擦音. 140.112.219.2 06/04
: : 推 skylm:更正一下,这种同化也是有的.但 e7 lim1 chit 总不 140.112.219.2 06/04
: : → skylm:能说是同化. 140.112.219.2 06/04
: tit -> cit
: 它的声母变化,叫做「颚化作用」(palatalization)
: 是因为受到後面的前高元音 i 的影响,导致舌尖声母
: 的发音部份往上颚後移。这是一种同作现象。同时也发
: 生塞音变塞擦音的现象,这是因为颚化的塞音对我们来
: 说很难发,所以改用塞擦音代替。
: 舌尖、舌根声母都可能颚化,像北京话就是这样。产生了
: 系统性的音变。ㄍㄧ ㄎㄧ 都变成了 ㄐㄧ ㄑㄧ
: 可参考何大安教授的「声韵学中的观念与方法」一书,
: 写得非常好。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19.2
※ 编辑: skylm 来自: 140.112.219.2 (06/11 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