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bv (柏克莱硕士英文老师)
看板TW-language
标题Re: 台北国语(华语)并非战後移民的母语
时间Fri Jun 3 16:51:52 2005
※ 引述《Richter78 (The Enigma)》之铭言:
: 台北国语以北京官话为蓝本,经过加工改造
: 可说是一种人造语言,并非战後移民的母语
: 再者,台湾的新住民来自中国各地
: 并不是一个整体,也没有共同的母语
: 台湾新住民的母语琳琅满目
: 包括吴语、闽东语、粤语、赣语、湘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北方官话、西南官话……
: 由於他们来到台湾以後缺乏使用母语的环境
: 再加上与其他地方的人一起住在眷村里
: 为了沟通的需要,因此最先响应国语政策
: 到了第二代就只说台北国语而不说母语了
: 许多人误把台北国语与新住民视为一体
: 是错误的观念
: 我们可以反对过去国语政策的霸权
: 但若愿意认同多元文化精神
: 那麽第一代新住民的母语只要仍有存在的一天
: 就应该视为台湾文化的重要资产
: 难道不是吗?
呼应上面一篇文章 我认为我们目前所使的国语代表一种共同的语言
并没有称之为台北国语的必要
有的人以为国语就是北京话,这完全是误解,
北京话只是中国的一种方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
都是国语的组成份子之一,
如今尚有许多北京话的成分没有被国语吸收,例如:
1. 他今天穿得挺「打眼」!(引人瞩目)
2. 事情不能老那麽「阑干」着,快办吧!(搁着不做)
3. 那件事想起来就「窝心」!(感到委曲)
4. 「西红柿」(蕃茄)
5. 「喇忽」(漫不经心)
6. 「挑眼」(吹毛求疵)
「国语」,在语言学上,是一种民族共同语,
系由不同口音的人於交谈时,相互模仿,相互迁就,
相互调整,经过长时间自然蕴育出的一种中间型态的语言。
(大陆称「普通话」、新加坡及海外地区称「华语」)
国语吸收融合了各种方言的成分,
举几个简单常见的例子,例如:
1. 吸收闽南方言:冬粉、鸡婆、漏气、尾牙、豆奶、
收惊、歌仔戏、落翅仔、假仙、蚵仔、记「一支」过、
「一尾」鱼………
2. 吸收客家方言:板条、煤炭、水田、老弟、工钱…
3. 吸收粤方言:买单、老千、雪糕、饮茶、炒鱿鱼、
摆乌龙、老公、单车
(北京话称「自行车」,闽南话称「脚踏车」,国语则兼收并用)
4. 吸收吴方言:尴尬、噱头、名堂、苗头、硬碰硬…….
5. 吸收湘方言:饺子、邋遢……..
6. 吸收北京方言:抬杠、捅漏子、泡磨菇、泡汤………
我们常听说:「你的国语讲得好标准,你一定是外省人罗!」
其实,国语并非外省人的母语,外省人的母语可能是广东话、
上海话、四川话、山东话等...各地的方言。
目前外省人的母语和原住民一样,都面临失落的危机,
都有赖当前的母语教学恢复之。
综合归纳起来,我们可以说国语有三大特性:
1. 融合性:数千年来,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的,
它不断吸收融合各方言成分,既展现了包容性,
也使本身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2. 全民性:它的发展由全民主导,
社会中每个份子或多或少的对它产生影响。
3. 桥梁性:使用不同方言母语的人,藉由国语得以相互交流、
沟通,联系了感情,消除了隔阂。
回顾台湾早期的移民史,由於缺乏共同语的沟通,经常发生对立与冲突,
如「漳泉拼」、「闽客拼」等,这些都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今天,
我们尤应珍视大家共同的财产──国语。
方言是人们生命中第一个习得的语言,自然会对自己的母语怀着
深厚的感情,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份感情。进了学校、社会,
我们获得了更有效的沟通工具──国语。它让我们能够跟更多人交往,
让我们的视野胸襟更开阔,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乡里社群之中。
因此,方言和国语是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的。在乡人、家人间,
使用方言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觉得更为亲切。在南腔北调的
大社会之中,使用国语,互相便能认同,不再会去在意彼此的相异点,
於是社会和谐,一片祥和。
如果方言情感脱离了原有温柔敦厚的本质,转化为激情,或为政治
人物所利用,其破坏力是难以估计的。所谓水可以载舟,可以覆舟,
即是这个道理。台湾早期的移民史与近年来台湾的族群对立的情况
也都一再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处於一个开放多元社会的我们,都应该培养出一份宽容的胸襟,
既珍惜自己的母语,也尊重别人的方言,更爱护大家共同的声音─
─国语。那麽,我们的社会必定更幸福、更祥和。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3.187.0.206
1F:→ Sinchiest:呸 大家共同的声音--> 国语 210.209.136.82 06/03
2F:推 yukiss:那为何演艺界 媒体 都要刻意取笑"台湾国语"呢? 218.161.80.65 06/04
3F:推 tonyselina:..................................... 218.175.32.30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