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ichter78 (The Enigma)
看板TW-language
标题Hohlo名称的由来
时间Fri May 27 00:42:32 2005
这是中国重量级学者谢重光的大作
收於《舍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一书
兹恭录於下
关於「福佬」得名的缘由,目前比较流行如下几种说法。
或曰「福佬」是指「福建佬」,因为客家人是广东人,故把福建闽南人称为「福建佬
」,简称「福佬」。这种说法的缺陷是对客家人和福佬人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实际上
客家人并不都是广东人,闽西、赣南都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区;「福佬」也不限於闽
南人,潮汕人中说闽语的部分也是福佬。对於闽西客家人来说,「福佬」一词主要还
是指潮汕人。笔者是闽西客家人,小时候家住武平县,就常听父老乡亲把潮汕人称为
「福佬」,把潮汕女人称为「福佬嬷」。这里称「福佬」的主体是福建人,客体是广
东人,恰恰与论者的解释相反。
或曰「福佬」应为「学佬」,乃因过去客家人很穷,大部分人没读书,少文化,而村
中请来教子弟读书的先生多是闽南(或潮汕)人,出於尊敬和羡慕,特称先生为「学
佬」,意思是有学问的人,久而久之,便将所有闽南人、潮汕人都称为「学佬」。这
是一种很牵强的说法。实际上客家人虽穷,却普遍重视文教,有耕读传家的传统;闽
南、潮汕人虽然较富裕,对文教的重视反不如客家人。「学佬」之说与事实相去甚远。
或曰「福佬」应为「河洛」,说是福佬先民从河洛一带迁来,比土着有较高的文化,
为了纪念故土,同时要与落後愚昧的土着相区别,故自称「河洛人」。因为闽南话中
「河洛」与「福佬」音近,故被人讹称为「福佬人」。这是一种晚出的说法。前面两
种说法都把「福佬」作为他称,这里却把「福佬」变成了自称。但实际上「福佬」之
称往往是带有贬义的,故尔现实中罕见闽南人或潮汕人自称为「福佬人」,客家、广
府等相邻族群的人们也很少有当面称闽南人、潮汕人为「福佬人」的情况。再说「福
佬人」一般认为先世於唐代来自光州固始,而光州固始在淮河之南,与属於黄河流域
处在中原核心区域的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相距尚远,也不在同一个大的政
区。河、洛一带唐代属於京畿道,宋代属於京西北路;而光州唐代属於淮南道,宋代
属淮西路。只有到了元代,光州才被划入河南行省,但处於河南省的西南隅,属该省
的边缘,仍然高攀不上处在全省核心地位的河洛。也就是说晚至元代以後,光州才勉
强沾得上一点「河」(指河南省)的边,距「洛」(洛阳、洛水)则仍差十万八千里
。论者为了自高身价,强行攀附「河洛」,难道要把老祖宗入闽开基的时间从唐代降
至元代吗?这当然是行不通的。於此可见「河洛」说之捉襟见肘,杆格难通。
那麽,「福佬」作为族称,到底是怎样得名的呢?
我们认为,要正确索解这个问题,第一必须确定它到底是他称还是自称,第二必须明
确这一族称出现的时间。还必须了解古今语音的同异以及地名、人名(主要指族名)
由粗俗向典雅演变的一般规律;并正视土着少数民族成分在闽南人、潮汕人血统和文
化上占相当大比重的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把这个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
考察,才能得到比较接近实际的答案。
我们认为,从「福佬」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就像客家本是他称一样,「福佬」也是
他称,是客家人对於闽南和潮汕人的一种带有贬义的称号。确定了这一点,也就确定
了「福佬」一词出现的上限,那就是不能早於客家民系形成的南宋中叶。因此,所谓
从特定历史背景中考察「福佬」一词的出现,实际上是要清理南宋中叶後客家与「福
佬」两个族群的相互关系。
从宋代开始,特别是自南宋以後,闽南人已大批地成板块状地移民到粤东的韩江流域
、榕江流域和练江流域(说详第五节),而在这一时期,粤东的西部也已然成为客家
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於土地、资源等现实利益的矛盾,这两个族群在粤东的关
系较之其在闽西、闽南的关系更为紧张、彼此的隔阂和仇恨也较为显着。表现在彼此
的称呼上,出现了互相用污蔑性字眼相称的情况。
对於客家人来说,可以拿来作文章的是闽南人(包括移居到粤东的闽南人)先民的民
族成分。
我们知道,唐代以前南方少数民族被统称为「南蛮杂类」,「獠」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隋书‧南蛮传‧序》曰: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蛋,曰獽,曰俚,曰獠,曰色。俱无君长,随山洞而
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於中国,皆
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
这里说不少「南蛮杂类」完成了汉化,成了一般郡县中的编户齐民(《隋书》称「齐
人」是避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但就闽粤二省来说,直至唐宋时期,开发
程度还相当低,还有相当多的蛮夷未被同化,在中原士人眼里仍像妖怪、魑魅一样。
这种情况,到宋代虽有改观,但并未根本扭转一般士大夫对闽粤的轻视和恐惧。南宋
宝佑六年(1258),胡太初被任命为汀州太守,亲朋惊呼:「是辟远而难治者也!」
(《临汀志》序)就是证明。
在闽粤,「南蛮杂类」多称为「獠」。「獠」的含意很宽泛,有时连「俚」、「蛋」
也包括在内。为了区别「獠」内部的不同种落,常在「獠」之前冠以「獦獠」、「俚
獠」等名。例如六朝人裴渊谓俚獠「风俗好杀,多构仇怨」(裴渊《广州记》);唐
初据有潮、循二州土豪杨世略,史称其为「俚酋」(《新唐书》卷一《高祖纪》及卷
八七《林士弘传》);禅宗六祖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五祖曰:「汝是岭南人,又是
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唐玄宗天宝元年,置岭南五府
经略,职责是「绥靖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资治通监》卷二一五)。如此等
等,不一而足。到了明代,岭南诸獠又多统称为「峒獠」或「山獠」。顾炎武曰:
「峒獠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招浸广,自邕州以东,广州
以西,皆推其雄长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其余不可羁縻职务,则依山林而居
,无酋长版籍,亦无年甲姓名。以射生物,凡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之,谓之
山獠。《虞衡志》所谓蛮之荒忽无常者也。……虽有衣冠杂处,不能化也。」注
曰:村氓与蛮獠相杂,有士夫之家,亦不能制。(《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第19册
《广东下》)
按「獠」字古读如「佬」。《宋本‧玉篇》犬部第三百六十四:「獠,力道切,夷名
。」是「獠」作为少数民族名称时读如「佬」的明证。因此之故,元代福建、广东一
带的「蛮獠」或舍族领袖往往称为「大佬」或「大獠」,且两者可以互相替代。(参
见《元史》刘国杰、萧乃台、王英等诸人列传)因此,「福佬」之「佬」,应是由「
獠」字转化而来,作为他称,带有轻蔑和侮辱的意味,或可无疑。
至於「福」字,似指这一部份「獠」是从福建来的,「福佬」者,乃福建「夷獠」也
。不过,
在客家方言中,「福佬」之「福」读如「貉」,「貉」与「獠」字相配,贬
义更强烈,蔑视的程度更深。当福佬人称客家为「客仔鬼」时,客家人反唇相讥,用
「貉獠」之称加以反击,是容易理解的。
对於这一推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一则材料提供了佐证。该书原第17册
《广东上》引《永安县志》曰:
旧屯十二,今存其七。废等两巡司,本以游徼为官,无为历多矣。四境今无虞乎
。上镇黄花,北近蓝能大小径,东出程,揭
貉獠坪南岭,南通螺溪马公寨、黄峒
、新村、卷蓬,南邻松坑、碗窑。往皆盗贼门户,独西无外患,可徒睫之视哉!
文中「貉獠坪」一语,是「貉」、「獠」两字连用的确凿史例。按永安县即今紫金县
,属河源市管辖,是一个纯客家县。其东境与程乡县和揭阳县邻接,程乡县(今梅县
等地)也是客家地区,揭阳县的大部分是福佬地区。在紫金、程乡、揭阳三县交界的
某处地名称为「貉獠坪」,可以设想,其地应偏在揭阳县一方,然而无论是从紫金县
的角度,还是从程乡县的角度,把这一属於「福佬民系」的地方称为「貉獠坪」,也
正合乎当时客家、福佬两民系结怨甚深的历史实际。
总之,「福佬」一词,最初是粤东客家人对於潮汕人带有贬义的称呼,後来成为所
有客家人对所有闽南人和潮汕人的蔑称,最後,闽南人和潮汕人也接受了这一称呼,
不过排斥了「貉」字,选定了「福」字,并把「佬」字另加诠释,解为长老之老,或
乾脆称为「福老」。
--
一图胜万言!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6.64.27
1F:→ zx97009: 根本胡扯,真的会客家话的就知道学佬福佬河洛音根本不同 03/18 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