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r (喜剧演员)
看板NTUcontinent
标题【新新闻775期】在宾拉登、欧马尔背後的两个年轻人
时间Thu Jan 10 22:32:30 2002
【新新闻775期】
文/南方朔
「911」至今,业已届满4个月。美国对阿富汗之战,则到了尾声。现在的重心,乃是
对宾拉登和欧玛尔的猎捕与猎杀。
与宾拉登和欧玛尔相比,20岁的美国青年沃克(John Walker),以及28岁的英国青
年瑞德(Richard Reid),无疑的是太小的小人物。但从历史或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这
两个小人物的作为,却一点也不容忽视:
内向的、出身美国加州中上阶级的沃克,他为何以一种朝圣及赎罪的心情,单身一人
,迢迢万里的奔赴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最後成为「神学士」旗下的一个小自愿兵?他那种
强烈的赎罪意识由何而来?
而牙买加与英国混血的瑞德,他是英国倍受歧视的边缘族群,因而对英美充满了愤怒
,他遂於12月22日,将自己的鞋子改装为炸弹,不惜与美航63号班机里的197名机员和乘
客共亡。尽管他的攻击计划,在最後关头功败垂成,使他失去了成为大名人物的机会,但
他那种由於肤色边缘、身世边缘、命运边缘,最後成为一个「自为恐怖主义者」的过程,
却无疑地极具启发意义。他和什麽「凯达组织」并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恐怖主义独行客
」,他内心里的恨,又由何而来?
因此,沃克和瑞德这两个小人物,背後都浓缩着大故事,而故事里则有着许多今日仍
然潜在,但在时代的情况改变後,却可能引发为重大问题的新因素。他们是不容忽视的小
人物。
《强烈的赎罪意识》
首先就沃克而论,他1981年2月出生於美国华府邻近的马里兰州郊区,父母为律师,
医疗健保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算得上是典型的中上阶级家庭。1991年他10足岁时,举家迁
至旧金山的郊区。他的成长背景和一般中上阶级家庭的子女没什麽两样:喜欢听各式各样
的流行歌曲,有自己的音响合成器,由於家境富裕,有一大组打击乐器,当然还有事没事
的喜欢上音乐网站,以便下载各种音乐。他有点内向,性格温和,他的父母说他是天生的
「和平主义」者。他的父母由於是战後「婴儿潮」那一代的幸运儿,「婴儿潮」那一代的
人在成为中产阶级後,普遍地都对子女特别自由放任,而且不吝惜物质上的慷慨。再加上
旧金山乃是全美最自由而多元宽容的城市,沃克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他的幸福程度可以
说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平均程度。
而没有人能够理解,这麽一个幸福的美国中上阶级出身的小孩,为什麽会有那麽强烈
的赎罪意识。他在3个子女的家里排行第二,从1995年到1998年间,他开始以大量的时间
上网,最先上音乐网站,而後透过Usenet而开始与各方进行意见沟通。由网路上所留存的
纪录,显示出他在95年时,就已对美国白种人的种族歧视至为不满。他自己是白人,却冒
充黑人身分痛骂白人,并喜欢模仿黑人帮派青少年的语气抒发意见,例如他表示过:「我
们黑人的肤色并不是白人痛恨我们的原因,痛恨是他们的种族主义偏见所造成的。」这年
他不过14岁,他已对自己的肤色不再认同。
到了1997年,他在网站上表示,所有有关迪斯奈乐园、菸、酒、性,以及同性恋的那
些快乐原则,都是「有罪而且错的」,他并表示,「我从出生以来即从未快乐过」。这一
年他改而信奉了伊斯兰教,时为16岁。同年他在与人意见交换时,并抨击犹太人的锡安主
义乃是「信仰上的恶魔」,锡安主义摧毁了正统的犹太教。一个16岁的小孩就能有这样的
认识,其实是非常不简单的。
《对美国价值无法认同》
由於对自己的肤色不能认同,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不能认同,对美国的世俗化快乐价值
不能认同,以及对美国主流犹太人的基本教义化也不同意,於是从1998年4月起,他遂彻
底的改变了。他将自己的音乐收藏,音响合成器、那一大套打击乐器全部卖掉,并向父母
表示,要到阿拉伯国家去研究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他那主张对子女应当自由放任的父母
,当然不会反对。於是,他遂在被鼓励支持下,只身跋涉重洋,最先到叶门,而後辗转到
,当然不会反对。於是,他遂在被鼓励支持下,只身跋涉重洋,最先到叶门,而後辗转到
了巴基斯坦,进了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的宗教学校。
沃克後来告诉记者说,在宗教学校里,由於大家都对阿富汗的「神学士」十分拥护,
於是他遂从头开始研究阿富汗的历史及「神学士」的信仰,对他们的主张,他完全同意,
於是,大约在8个月前,他遂越境到了阿富汗向「神学士」政权报到。由於他不会讲阿富
汗当地的语言,他遂被编在宾拉登旗下那一支来自各阿拉伯国家志愿兵的国际部队里。到
了巴基斯坦,进了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的宗教学校。
沃克後来告诉记者说,在宗教学校里,由於大家都对阿富汗的「神学士」十分拥护,
於是他遂从头开始研究阿富汗的历史及「神学士」的信仰,对他们的主张,他完全同意,
於是,大约在8个月前,他遂越境到了阿富汗向「神学士」政权报到。由於他不会讲阿富
汗当地的语言,他遂被编在宾拉登旗下那一支来自各阿拉伯国家志愿兵的国际部队里。到
了阿富汗之後,他和在美国的家人也开始失去了联络。他在宾拉登的国际部队里所用的是
一个阿拉伯名字哈米德(Abdul Howid)。
沃克这个小人物,他的名字开始浮显出来,是在11月发生於玛萨沙耶夫
(Mazar-i-Sharif)的所谓「监狱暴乱」之後──数百名投降的「神学士」士兵们被集中
囚禁,一个美国特务史班(Johnny Micheal Spann)在里面搞渗透,结果引发暴乱,美军
出动武装直升机和北方联盟合力歼灭,一共杀了数百人,少数人躲在地穴里幸而得免,沃
克即是其中之一。这些幸存者再度投降,他的美国人身分遂告曝光。在红十字会人员帮忙
下,他写了一封简单的传真家书,这时他的父母才知道儿子的下落。
沃克是个小人物,他在宾拉登的国际部队里,显然职阶不高,只算是个小兵,因而他
沃克是个小人物,他在宾拉登的国际部队里,显然职阶不高,只算是个小兵,因而他
无法像1960年代阿根廷的盖瓦拉一样,成为浪漫的革命英雄。但尽管如此,沃克这个名字
以及他的家世背景等资料逐渐出现,却也的确让美国觉得颜面受伤。为什麽竟然会有一个
中上阶级出身的白人青年,竟然加入那个「邪恶」的「神学士」部队?为什麽这样的青年
,从他不过只有14岁时,就已对美国那样的拒绝认同,甚至还跋涉千山万水的投奔那个「
邪恶」的「恐怖组织」?如果有朝一日,这种青少年不再是一个,而是十个,百个,美国
又要怎麽办?对於这样的事情,美国的保守派当然必须「精神消毒」,最简单的方法,当
然是将箭头指向他的父母,这种「婴儿潮」一代的父母,由於自由放任的结果,遂使得子
女变成了「反英雄」,但这样的「精神消毒」会有用吗?谁也不知道。倒是如何处理沃克
,却的确是个棘手的难题。因而以他为中心,另外一场攻防战遂告出现。
《美国政府处置两难》
在美国政府方面,从12月1日起,最先将沃克关在陆战队驻阿富汗的犀牛营区,而後
辗转经阿拉伯海,送回美国。但美国政府要如何起诉他?是「战犯」?「叛国者」?「恐
怖主义同谋」?或「误入歧途」?这些罪名每一个都有弱点,但目前美国爱国主义当道,
却使得此案格外容易节外生枝。
而律师出身的沃克父母,当然也有他们的应对方式。他们为儿子找了全美百大名律师
之一的布洛斯纳汉(James.J.Brosnaham)来辩护。而人们都知道,美国的重大法律案件
都是政治案件,也是公关案件,攻防双方必须妥善的拟定公关策略,俾争取到一般人的同
情,进而左右陪审团及法官的判断。布洛斯纳汉老於此道,因而我们遂看到了家属们的应
变策略:父亲在电视上以非常家常式的谈话,指称沃克多麽善良,就像一般美国小孩一样
,「是个没长大的孩子」。而母亲则宣称儿子单身一人在巴基斯坦,没有家人陪伴,他後
来的事,一定是被「洗脑」所致。以被「洗脑」做为辩护的理由,并非没有先例。最着名
而且辩护成功的,乃是1976年的「派翠西亚.赫斯特同夥抢劫银行案」。派翠西亚.赫斯
特(Patricia Hearst)乃是报业门阀赫斯特的继承人,她被当时的革命党「共生解放军
」绑架,但却成了该组织的成员,而後参与抢劫银行案被捕。辩护律师即以被「洗脑」为
名,辩护成功。
沃克案最後会怎麽处理,尚难预测。他早在「911」之前即加入了「神学士」,以他
职衔之低,不可能与「911」有何关联,因而「恐怖主义同谋」的罪名大概谈不上。他加
入「神学士」之时,「神学士」也未和美国为敌,因而他是否「叛国」,可能也受争议。因
而,他的案子可能只不过是「在不对的时候,到了不该在的地方」。但无论沃克最後以如何
的罪名起诉收场,他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仍将无法被消毒乾净:为什麽他对美国如此反感及无
法认同,而要以近乎赎罪的心情去做出另外的人生选择?或许这才是他的真正谜语。
《种族与阶级的歧视》
沃克有他中上阶级的赎罪谜语,而英国的瑞德不也同然。他的父亲是来自牙买加的移
民,在伦敦开计程车为业,意外的认识了一个英国会计师的女儿休丝(Lesley Hughes)
,两人结婚,并将他生下。但父母间的族裔和阶级差异,他4岁时父母即告分居,他11岁
时双方正式仳离。由於父亲居无定所,而且由於受到歧视而工作不定,难免各种小犯罪不
断,总是在监狱里进进出出,他只得自小依靠姨妈度日。由於乏人照顾教养,他求学成绩极
差,16岁即辍学,而後即以各种小犯罪维持生计,当他快20岁时,消失多年的父亲才再度
出现,他的父亲由於朋友的介绍而信奉了伊斯兰教,他告诉儿子,「在伊斯兰教里,我才
有觉得自己是个人」。在英国,种族和阶级的歧视,使得有色的边缘人大批的进了清真寺
,大家在这里相濡以沫,也在这里维系做人的最後尊严。於是,瑞德也在父亲的引荐下,
信奉了伊斯兰教。
瑞德所来自的伦敦郊区的清真寺长老贝克(Abdul Hagg Baker)指出,目前英国的清
真寺,早已成了有色族裔边缘青少年认同的核心目标。他们在现世上饱受欺凌歧视,只有
回到清真寺这个心灵家乡,这一群被压迫者才觉得安慰和有归属。但这麽多同一命运的被
压迫者聚集,难免也等於是一种「社会动员」。该长老即指出,在他那所清真寺里,数百
名青年谈话,就有「圣战不离口」的发牢骚方式。
而这种情况固然不仅只有英国如此而已,整个欧美,差不多都相类似。族群和阶级歧
视,使得清真寺成了被压迫者的最後避难所,但有了避难所,它也同样等於有了动员所。
大家的被压迫经验在这里交流,最後即汇聚成愤怒。瑞德所表现出来的,即是这样的愤怒
。尽管英国特务仍在那里宣称瑞德和恐怖主义挂钩,但更多的讯息所显示的,乃是他和谁
都没有关系,只不过是个愤怒的反社会独行客。
而这种情况,其实并非始於今日,而是早就历有年所。一位巴基斯坦裔的英国女名作
家库瑞希(Hanif Kureishi),以及不久前获美国书卷奖的着名小说家罗斯
(Philip Roth)都写过这种情节的小说:移民後代在被歧视下,成了个体户式的恐怖主
义者。欧美的年轻穆斯林激进主义者日多,这是「文明的冲突」吗?真正的答案是:欧美
的种族和阶级歧视才是一切的元凶。再多的安全控制,再厉害的跟监窃听,当种族和阶级
歧视更增,类似於瑞德这种个体户式的、报复主义的「社会复仇者」即会更加的源源不绝
。
美国和英国的两个小人物,他们的事迹比不上宾拉登和欧玛尔。一个白人中上阶级的
子女充满了赎罪意识,一个下层混血在系统化的歧视下,变成了社会复仇者。他们都是小
人物,但浓缩着历史及社会走向的大故事。当「911」被战争所解决,可见的未来,或许
是沃克及瑞德这样的小人物将逐渐登场,那将是另一种恐怖主义的新时代──个体户式的
复仇者将更难防范,而人类要防范他们呢?或是防范现有的种族及阶级歧视?或许这才是
问题的真正所在! (tJ)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twbbs.org)
◆ From: 140.112.21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