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uMe (战你娘亲三百万)
看板Indie-Film
标题[转录]诚品好读9月专题-3: 现象观察‧纪录片的推手
时间Fri Sep 23 15:11:23 2005
※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filmwalker (梦想起飞的季节)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诚品好读9月专题-2: 现象观察‧纪录片的推手
时间: Fri Sep 23 15:07:22 2005
公共电视《纪录观点》频道
冯贤贤:找回观众,期能丰富文化论述
采访/刘梓洁
公共电视频道每周四晚间十点播出的《纪录观点》节目,虽仅占众多频道与众多节目中的
一时段,六年来的累积与推动,此节目不仅是许多记录片的诞生之地,亦培养出一批
又一批的新锐导演。如杨力州的《新宿驿,东口以东》、简伟斯与郭珍弟的《跳舞时代》
、以至今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无米乐》与最佳纪录片《猕猴列传》……许多观众
耳熟能详的纪录片,首次播出都是在这个每周短短一小时的节目。
《纪录观点》资深制作人冯贤贤,即是这个「台湾唯一的专业纪录片节目」的幕後重要
推手。「《纪录观点》希望能做到的,不仅只是提供纪录片的播映频道,而是希望能够
深化一个时代的文化论述」,她举例,《跳舞时代》与《无米乐》的成功,一部分的原因
,其实应归功於这两部片都牵引出台湾人民消失的记忆,透过丰富的影像语言,
与真实人生冲撞产生爆发力,再经由网路分享、传送观影心得,渐渐带出一个社会真正
愿意分享、追求的价值观。又如《纪录观点》制作的教改系列报导纪录片《魔镜》与
《呐喊》,贴身拍摄中学校园生活,批判教改缺失,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挞伐,
「表达观点,产生文化影响力,本来就是纪录片的社会职责」,冯贤贤这样认为。
近几年来,日韩剧、偶像剧、通俗连续剧在台湾巩固了收视族群,这些流行的、消耗的
影像,每日在电视频道上定时、大量播送,制造话题;相较之下,纪实性的、议题取向的
节目,播映空间则相当有限。冯贤贤担忧地指出,「对一个国家而言,世代共同的
影像记忆是很重要的」,但光是靠公视每周播出五十七分钟的《纪录观点》,仍很难达到
潜移默化的效果。有感於此,《纪录观点》计画将适合的纪录片推上院线,由全省戏院
档期映演,来补足纪录片不容易被看到的缺憾,《无米乐》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纪录片要由公共频道进入商业映演,「宣传行销、成本计算、收支平衡,那一套都要学会
」,冯贤贤说。此外,推动纪录片上院线,亦是想藉由这些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片子,
把观众再度找回戏院看国片,重振国片信心。
《纪录观点》除全年开放纪录片工作者提出委制企划案,或洽谈纪录片播映权外,近年
亦举办「短片观点」甄选,入围者可获二十万拍摄资金,《翻滚吧!男孩》导演林育贤
即是由此竞赛崭露头角。此外,最近又重新续播二○○二年曾播过十七集的《观点360°》
节目,希望藉由国际的优秀纪录片,传达更多不同的观点与声音,为台湾观众诉说
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故事。
翻滚男孩电影公司
庄景燊:边做边学,不「滚」怎知梦想美?
采访/赵豫中
今年四月上映的《翻滚吧!男孩》,以快速的剪接与丰富的影像,记录了一群宜兰的
小小体操选手追逐梦想的过程。这部有别於传统的纪录片很快就吸引了许多观影人潮,
总计票房突破四百万元,与另一部备受瞩目的纪录片《无米乐》,成功延续了自去年以来
的纪录片热潮。
谈到此片的创作过程,庄景燊、林育贤两人是身兼摄影、导演、制片工作的简单组合,
「没钱」的命运自然也和大多数的国片一般。因此他们放弃了最初筹拍剧情长片的计画,
回到宜兰,打算记录这群原本被设定为小演员的孩子们勤练体操的生活。当时他们已持续
半年以上的田野调查,和小朋友的陌生感早已消弭,拍摄素材的条件具足,只缺经费,
「要拍下去只有一个办法──借钱去拍。」
庄景燊说,当时借到的资金加上文艺基金会申请到的经费,总共约两百五十万,扣去
拍摄的成本以及制作拷贝、混音的费用後,「剩下的钱大概连公车上放的BeeTV广告
都买不起」,因此他们只好转向寻找社会资源与企业赞助的可能性,以分担宣传的费用。
由於过去制片经验有限、人脉也不足,他们一切自行摸索,除了透过架设网站、网路转寄
、校园巡回宣传外,也将拍片剩下的经费,全数用在纪念品与试看带的制作,并分送给
各大电视台的主管,希望能够获得在新闻媒体曝光的机会。此外,由於这部片题材
轻松有趣,春晖影业的陈俊荣建议他们可以和戏院洽谈「学生优惠」。因此,此片除在
大学校园举行座谈外,他们也试着向「台北市教师会」寻求协助,在台北市中小学共发出
五十六万张学生一百元的优惠票,「一开始许多戏院认为这样作有风险,但是结果却发现
,效益远大於预期」,庄景燊说。虽然回流的优惠卷只有一万张,但是人际传播的效益,
却为《翻滚吧!男孩》带来了更多的观影人潮。
庄景燊认为,由於台湾电影缺乏拍摄资金,已在先天条件上处於劣势,若想将影片推上
戏院,另外还需要一大笔钱重新混音、拷贝;对於台湾纪录片工作者而言,除了负债百万
拍片的压力,还得面对这笔沉重的拷贝开销。他批评,国内未对洋片设下拷贝数目的限制
,如《星际大战三部曲》这种好莱坞大资本电影,全省动辄一百多支拷贝的数目,不但
成本难以想像,对国片的行销宣传更是不利。
为了将《翻滚吧!男孩》送上院线,他们寻求企业赞助,以降低拷贝、重新混音等开销,
「国内的企业大多不太相信海报上一个小logo能带来多大的效益,虽然我们提出一堆合作
企划,肯花时间坐下来讨论的也只有一家」,最後,是等到电影上映传出口碑後,才顺利
与丽婴房谈成合作,过程相当艰辛。
目前为了推动电影与DVD的发行,两个怀抱电影梦、年近三十的「大男孩」,接着成立了
「翻滚男孩电影公司」,「我们也是边做边学啊」,庄景燊笑说。有梦就要去追,
不滚怎知梦想美?
全景传播基金会
蔡静茹:耕耘记录,全景的在地经验
采访/廖梅璇.林思慧
一九九一年,「全景映像工作室」推出纪录片《月亮的小孩》,以平实手法呈现白化症者
生活,引起热烈回响。当年刚从戒严桎梏中解放的台湾观众,也因其温暖细腻的影像风格
,改变过去将纪录片视为政教宣传片的刻板印象。
尔後十年,「全景」的工作者秉持同样的热情,扛起摄影机上山、下海,用「长期蹲点」
的拍摄方式,实际了解居民的心情感受,参与观察、记录社区或部落生活。同时,
「全景」也开设培训纪录片人才的课程,包括一九九五年由文建会委托执行的
「地方记录摄影工作者训练计划」,教导社区或文史工作者拍片。
全景传播基金会执行长蔡静茹形容,这种深入居民生活的拍片方式,就像在「交朋友」;
相对於新闻媒体用镜头猎取煽情画面,并垄断诠释权的粗暴做法,全景的工作者选择和
当地居民住在一起,试着贴近他们的情感,感受土地气味和温度,就像对观众介绍
熟悉的朋友,透过镜头传递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放片时,社区居民有时还会边看边指着
片中人物,说那个谁谁谁,现在在做什麽,因为都是认识的人,好像在看家庭录影带」,
她说。
在人事风景迅速变迁的现代社会,「全景」透过影像记录、留存消逝的时光,唤起居民的
共同回忆,从而凝聚社区公民意识,这也成为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一大助力;这些珍贵的
社区经验转换成影像保存後,亦可提供其他社区作为参考之用,充分展现纪录片作为
社会运动武器所能发挥的力量。
九二一震灾过後,「全景」进驻灾区纪录长达四年之久,於去年推出「九二一震灾五周年
.全景映像季」,反应热烈,其中吴乙峰导演的《生命》更成为讨论焦点。蔡静茹表示,
「全景的伙伴是只懂得、也只专心於拍片的人,我们不懂行销也几乎不做行销,《生命》
居然如此受到欢迎,对我们也是个意外。」对全景来说,纪录片是具有社会运动性质的
媒介,有其独特的工作伦理,因此它无法像商业片一样,运用各种手法去追求最多观众及
最大利润的目标;为了如何在「推广」与「理想」实践之间取得平衡,全景历经数次内部
讨论後,决定不对纪录片做商业行销,「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人看纪录片,但不想
以洒狗血的操作手法诱惑观众,让观众以看连续剧的心态看待他人的人生。」
最近「全景」开始巡回映演的《三叉坑》,题材取自一个位在雪山山脉下的泰雅部落,
在遭逢震灾後,长久蓄积的社会问题爆发,全村陷入百废待举的困境。基於上述的立场,
导演希望与民众有更多的互动,该片不走戏院上映的方式,而是与社区大学、大专院校、
影博馆等民间单位合作放映,邀请观众一起来凝视这块土地。
中映电影文化公司
陈德龄:经营校园,以议题方式行销
采访/梁妃仪
「中映电影文化公司」成立於二○○四年二月,致力於在校园推广台湾纪录片,它也正是
引爆观影人潮的《无米乐》的公播版代理商与院线的发行公司;对於如何行销纪录片,
有其独到之处。
「中映」是由中央大学的创新育成中心,透过产学合作的方式,结合了学校电影文化
研究室的学术资源,由几位热爱电影的师生所组成的。因为想要推广好电影,他们经常在
校园里争取播放经费,几年的经验让他们认知到:「喜欢看这类电影的毕竟是小众,
新的观众,必须要透过行销的策略来吸引。」在校园中推广映演活动,必须结合特定的
议题、设计有趣的创意活动,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中映」 执行长陈德龄不讳言,成立最初经历了一段颇为艰辛的过程,「当时大家只是
希望,好电影能够透过DVD公播版的贩售让更多人认识;要做这件事,必须有一个公司,
才有角色与资源去和片商洽谈代理权等问题,於是大家就一起做了」,但真正进入市场
之後,他们才发现,代理商与市场间的关系并不这麽简单,人脉、经验、行销更是现实的
考验,「为此我们花了很多心力,去建立一套内部的行销管理流程、对外的进出货管理,
甚至包括网路行销的方法等。」
目前「中映」凭藉过去经营校园的经验,先後承办了新闻局的「青春台湾电影接力展」与
「2005青春影展:台湾纪录片全国接力展」两个活动。今年的纪录片影展反应不错,
活动时间从二月到七月,以大专院校、社区大学、公私立图书馆为主要对象,总共推了
近八十个点。
陈德龄分析活动得以顺利推展的原因,当然和新闻局补助购买影片有关;中央大学与
公共电视的背书,对於活动诉求的对象也很有说服力。当然,「中映」本身在选片、推片
上,也下足了功夫。「中映」将十三部精选自二○○一到○四年的得奖纪录片,包括
《无米乐》、《跳舞时代》等卖座影片,用「文化」、「生态」、「移民」与「女性」的
观点加以分类後,重新组装成四个系列,「不是以影片本身,而是以『议题』的方式
去行销」,她表示。同时,他们也包办影展所需的文宣、海报、网站等宣传活动,并协助
邀请导演、影评人或学者举办映後座谈,「让合作的对方觉得办活动很轻松」。
透过辛苦摸索建立起来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中映」使这次活动成为一次成功的
校园行销范例;对於未来纪录片年轻观影人口的养成,也建立了可观的基础。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9.71.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