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菩萨心行要略---自利与利他 3.4
时间Sun Jul 30 13:27:05 2006
四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一) 三心
大乘道,发愿以後,就应该见於实行。说到菩萨的正行,就要先论到菩萨行所不可少的要
素。声闻乘与缘觉乘,是通於因果的。但大乘中,重於因行的,名菩萨乘;重於果德的,
名佛乘。因圆果满,为大乘法的全体。现在从成佛之道──因行来说,大乘是「菩萨」「
所乘」的法门;依此法门,从凡夫地而趣入大菩提,也叫一切智海。菩萨行中,不论修持
什麽,有必不可少的三要则。例如布施,一、要与「菩提心相应」,就是为了上求下化的
志愿而布施。二、施时要以「慈悲」心「为上首」,为先导,就是从慈悲心而引发布施。
三、法「空慧是方便」,方便是善巧的别名。如不着施者,受者,所施的物件,名为有方
便。如没有法空慧,着相布施,名为不善巧,无方便,不能出离生死,而趣向一切智海。
可以说:菩提心是志愿所在,慈悲心是动机,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如「依此三要门」为
本,「善」巧的「修」习「一切行」:世间善法的五戒,十善,三福业也好;出世善法的
四谛,缘起,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也好;大乘法的六度,四摄,百八三昧,四十二
字门等也好:这「一切行皆」就归「入」於「成佛之」道的「一乘」法了。简单地说:有
了这三心,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如离了这三心,或缺少了,什麽也不是成佛的法门了。
《大般若经》说到菩萨的修行时,总是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由无所得而
为方便』;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三心。依此,龙树的《宝鬘论》说:『本谓菩提心,坚固如
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大日经》也大体相同说:『大菩提为因,悲为根本
,以方便而至究竟』(汉译误作方便为究竟)。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法华经》的『
一切智愿』,也就是菩提心的别名。大悲是遍十方一切众生而起,所以说遍十方际。无所
得是般若,就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空性慧。《大日经》兼存有相说,所以说以种种的方便而
到达究竟。但成佛的主要方便,不能不说是都无所得的空慧。因为如取着相,什麽都不能
到於究竟了。在大乘法中,这三者是同等的重要,不可或少的。但大乘经是各有所宗重的
,或特重菩提心,或特重大悲心,或特重般若的都无所得;每把他说作首要的。这是依所
宗要而巧说,其实这三者,初学是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废的。
这三心是大乘的通行,正与儒者的三达德──智、仁、勇一样。这本是人类的特胜:忆念
胜,梵行胜,坚忍胜;也就是理智的,情感的,意志的特胜。重於人乘正行的儒者,也就
揭示了人乘通德的智、仁、勇。大乘法,本是着重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所以也就揭示了
:究竟无上的志愿──菩提心;普遍平等的同情──慈悲;彻法源底的智慧──空慧,为
大乘行必备的通德。因此,大乘法行,就是使人类特胜的德性净化(俗称昇华),使他融
和进展而到达完成。成佛时,菩提心成法身德,慈悲心成解脱德,法空慧成般若德。如来
的三德秘藏,不是别的,只是人生德行的最高完成。大乘的真义,与带有隐遁倾向的小乘
行,带有神秘气息的天乘行,是不大相同的。大乘的真义,实是人生的趣向於究竟,『即
人成佛』的法门。 (本文录自《妙云集‧成佛之道》262~265页)
菩萨行是非常深广的,这只能略举大要,可从《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万行来说。
三心,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无所得为方便,是菩
萨行的善巧──技巧。一般的行为,处处为自我的私欲所累,弄得处处是荆棘葛藤,自己
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这惟有体悟空无所得,才能解脱自由。声闻虽体悟不取一切
法相的空慧,由於偏于空寂,所以自以为一切究竟,不再努力于自利利他的进修。这样,
无所得又成为障碍了。菩萨的空慧,虽是法增上的理智,但从一切缘起有中悟解得来,而
且是悲愿── 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
便。二、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的志向。一切智智即佛的无上觉。心与佛的大觉相
应,浅显的说,这是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趋求,要求
自己也这样的大觉,这是自增上的意志。一般的意欲,以自我为中心而无限的渴求。声闻
行以无贪得心解脱,偏於自得自足。菩萨的发菩提心,是悲智融和净化了的意志。有这大
愿欲,即是为大觉而勇于趋求的菩萨。三、大悲为上首,菩萨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
为上首的。大悲是菩萨行的动机,是世间增上的情感。为了救济一切,非以无所得为方便
,一切智智为目标不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於
此初发心」。这是菩萨行的心髓,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实是自利与利他
的互相促进,进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圆成。 (本文录自《妙云集‧佛法概论》251~252页
)
(二) 依三心修六度
依上面所说的三心,才能修菩萨的六度。但这是说,菩萨的一切德行,不能离去这伟大目
标,纯正动机,适当技巧,不是说三者圆满了再来修学。六度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一
含‧序品》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
、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现在略叙他的特点:一、施:菩萨布施
,初发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知能,也否定为私有的
,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属
於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从世间缘成,世间共有的立场,为法为人而使用这些。
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萨的教导,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执为自己私有的。愿
将此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
此取泥洹」。这样的一切施,即菩萨「净施」。二、戒:为自他和乐善生而不得杀、盗、
淫、妄,菩萨是更彻底的。声闻适应印度重定的天行──重于离欲净心,所以以淫、盗、
杀、妄为次第,严格的禁止男女情欲。菩萨从「本来清净」、「本来不生」的悟解,又从
净化自心而回复到自他的和乐,又以不得杀、盗、淫、妄为次第。对於一切有情的悲济,
虽不为局限于人类的学者所谅解,但扩展慈悲不忍的同情到一切,显出了对於善生的无限
尊重。从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随顺世间来说,戒律决非消极的「不」、「不」可以了
事;必须慈悲方便的能杀,能盗,能淫,能妄,才能完满的实现。如有人残害人类 ──
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难堪的苦迫。如不杀这恶人,有情会遭受更大的惨运;恶人将造成更
大的罪恶,未来会受更大的痛苦。那麽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堕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
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少数救多数,是普救一切,特别是对於
作恶者的怜愍。因为怜愍他,所以要杀他。但愿他不作恶业,不堕地狱,即使自己因此落
地狱,也毫不犹豫。对於杀害这个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愿牺牲的无限慈悲
。同样的,无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取消
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从巧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这当然
需要方便│ │技巧。推翻他,从他手中索回,对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
用非法得来的财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
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
精神,起来杀他夺他。对于合理的少数或个人──多数是更应该的,为了救护他,不使他
受非法的杀害、掠夺、奸淫、欺诳,如非妄语不可时,即不妨妄语。对於异性的恋合,如
可以因此而引他入正途,使他离恶向善,出家者,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而与他好合
。总之,不得杀、盗、淫、妄,为佛法极严格的戒条,甚至说:一念盗心即犯盗戒,一念
淫心即犯淫戒,谨严到起心动念处。然而为了慈悲的救护,菩萨可以不问所受的戒而杀、
盗、淫、妄。这样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所以说:「有犯戒成尸罗波罗
蜜,谓菩萨教化众生,不自观戒」。三、忍:施能摄受大众,戒能和乐大众,但有情间的
隔碍,误会嫉害,是免不了的。菩萨为了贯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志愿,必须坚定的忍
耐,经得起一切的迫害苦难;即使是牺牲生命,也不能违背菩萨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德行。否则,施与戒的努力,会功败垂成。四、进:这已略有说到。
菩萨行的精进,是无限的,广大的精进,修学不厌,教化不倦的。发心修学,救济有情,
庄严国土,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不是声闻那样的为了有限目标,急求自了而努力
。菩萨是任重致远的,如休舍优婆夷那样,但知努力於菩萨行的进修,问什麽成不成佛。
五、禅:这是自心调伏的静定,不一定是静坐,坐不过是初学的方便。菩萨禅要与悲智相
应,从一切处去实践,做到动定静也定,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中含‧龙象经》也说:
「内心至善定,龙(喻佛)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又如弥勒菩萨那样的
「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可作初学菩萨行的模范。因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
修定,不是落於外道「味定」,就落入声闻「证实际」的窠臼。禅定是六度的一度,但应
先从悲智中努力。六、慧:从胜义慧的悟入缘起性空说,这是与声闻一致的。不过菩萨应
先广观一切法空,再集中於离我我所见。同时,不但是胜义慧,也重於世俗智,所以说:
「菩萨求法,当於五明处求」。五明中,「声明」是文字、音韵学等;「因明」是论理学
,认识论;「医方明」是医药,卫生学等;「工巧明」是理论科学,实用科学;「内明」
才是佛法。如不能这样,怎能教化有情?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摄在这六度中。 (本
文录自《妙云集‧佛法概论》252~257页)
(三) 依六度圆满三心
菩萨的修行六度,出发於三心,归结於三心,又进修於三心的推移过程中。试约菩萨行的
历程来解说:一、立菩提愿,动大悲心,得性空见──无所得,这即是无贪、无瞋、无痴
三善根的扩展。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见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即是发菩提
心──这等於八正道的从正见而正志。不过八正道重於解脱,不谈慈悲。二、本着三心和
合的菩提愿,从自他和乐本位,修施、戒、忍、精进,也略学禅、慧,作种种利他事业;
这等於八正道的从正志到正精进,即是修大悲行。三、这样的本着三心而精进修行,等到
悲心悲事的资粮充足,这才转向自心净化,修定发慧;这等於八正道的从正精进到正定。
由利他而自利,证无所得的空寂理,这是般若的实证。四、接着,本着实证慧导摄的三心
,广修六度,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
──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这
佛陀的大菩提,即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的圆成;也是依法、依世间、依自的德行的完
成。成佛,即是扩展人生,净化人生,圆满究竟的德行,这名为即人成佛。
菩萨不从自私的私欲出发,从众缘共成的有情界──全体而发心修行。对於依法、依自、
依世间的,无贪、无瞋、无痴的德行,确能完满开展而到达完成。然从菩萨的入世济生说
,我们的世间,由於菩萨僧的从来没有建立,始终受着声闻僧的限制,形成与世隔离。所
以菩萨的理想世界──净土,还不能在这个世间出现。有合理的世界,更能修菩萨行,开
展增进德性而成佛;如在和乐的僧团中,比丘们更容易解脱一样。所以如确为大乘根性的
菩萨众,应该多多为弥勒世界的到来而发心! (本文录自《妙云集‧佛法概论》257~258
页)
转自以下网址:
http://0rz.net/c81y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