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板


LINE

第七选 佛法的业报观:《[和+心]破经》(一二)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自己的故乡--释羇瘦迦维罗卫国,住在尼拘类园。   当时,尊者大目揵连与比丘众,於午餐後,因故在讲堂集会。这时,外道尼乾,有一 位属於释羇(释迦)族的学生,名叫[和+心]破,也来到这里。   於是,尊者大目揵连问道:   「於[和+心]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 後世耶?」   [和+心]破回答说:   「大目揵连!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大目揵 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   这时,世尊正好在安静处禅坐,以天耳神通,听到尊者大目揵连,与尼乾弟子释[和+ 心]破间的论答。於是,世尊在傍晚时,从禅坐中起来,也来到了讲堂,在比丘众前,敷 座而坐。   世尊坐定後,问尊者目揵连,稍早与尼乾弟子释[和+心]破,在谈论些什麽,又以何 事集坐讲堂。尊者目揵连,都一一地据实回答。   於是,世尊告诉尼乾弟子释[和+心]破说,如果我说的对,你应当回答说:「对」; 如果不对,就回答说:「不对」。如果有所疑问,便可以问我:「这是什麽意思」。如果 你同意这一种的论答方式,那麽,我可以和你讨论这件事。   [和+心]破同意了,并请求与世尊讨论此事。   世尊问:   「於[和+心]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烦热、忧戚,彼於後时,不善身 行灭,不更造新业,舍弃故业,即於现在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 见、圣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无明行、漏、烦热、忧戚,彼於後时, 不善无明行灭,不更造新业,舍弃故业,即於现在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 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也。云何,[和+心]破!如是,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 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耶?」   [和+心]破回答说:   「瞿昙!若有比丘如是身、口、意护,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   世尊赞叹说:   「善哉![和+心]破!云何,[和+心]破!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 ,明已生,生後身觉,便知生後身觉;生後命觉,便知生後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 即於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犹如,[和+心]破!因树有影,若使有人 ,持利斧来斫彼树根,段段斩截,破为十分,或为百分,火烧成灰,或大风吹,或着水中 ,於[和+心]破意云何?影因树有,彼影从是已绝其因,灭不生耶?」   [和+心]破答曰:「如是,瞿昙!」   「[和+心]破!当知比丘亦当如是: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後 身觉,便知生後身觉;生後命觉,便知生後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於现世,一切 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和+心]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便得六善住处。云何为 六?[和+心]破!比丘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和+心]破!比丘如是正 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 念正智。[和+心]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和+心]破!比丘如是正心 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和+心]破完全同意世尊的教说,而向世尊说:   「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瞿昙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 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於色。沙门瞿昙,亦复如是,为我无量方便说法、现义,随其 诸(甚深)道。世尊!我今自归於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 ,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世 尊!我亦如是,彼愚痴尼乾,不善晓了,不能解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敬,供 养礼事,望得其利,堂苦无益。世尊!我今再自归於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 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本无知,於愚痴尼乾,有信有敬,从 今日断。所以者何?欺诳我故。世尊!我今三自归於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 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二)论述::   佛法说缘起,说无常,说没有永恒不变的主体--无我,而《盐喻经》(一一)中又说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修行梵行,便得尽苦。」 那麽,依佛法的观念,业报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我们也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的说法,而且,也经常 被认为,是佛教的业报说的。在这个说法中,时间很像是左右业报的一项重要因素。然而 ,一般人说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恐怕是有业(行为),必定有报的「绝对性」。其实 ,佛陀真的是这麽主张的吗?   [和+心] 破早先说:「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即使是能时 时守护自己身、口、意的圣者也一样。也就说,他认为人们如果曾经有过不端正的行为, 不论将来(或说是来世)的行为如何,是必定要受到不善报。这样的说法(业报的「绝对 性」),能符合佛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理则吗?   其实,什麽是善报?什麽是恶报呢?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里,善报,总不外乎是指能 够带来幸福愉悦的感受的。而恶报,大概就是指会带来烦恼与苦迫的了。如果,进一步来 论究愉悦与苦迫的心理感受,到底是如何发展与成长的,那麽,我们可以明白,它们共同 的原因(集),是贪爱(请参考〈第一选〉到〈第六选〉中的探讨)。正如同经中所举, 「树」与「树影」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贪爱是树,那麽,幸福愉悦、烦恼苦 迫就是树影。再进一步,或许我们也还可以这麽说:贪爱与执着,是构筑善、恶业报运转 与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贪爱,是长久以来习惯於执取(执着)的凡夫,所必然有的反应。在这样的大前提下 ,所以可以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而解脱的圣者,在六根对六尘的身、心活动 中,随顺因缘,不会再有欲爱的执取,因而瓦解了「十二缘起」的连环钩锁,远离了愉悦 与苦迫的情绪,正如将「树」连根砍下来了,烧成了灰,或随风飘散,或撒入水中。这时 候,还会找得到「树影」吗?解脱的圣者,「无明已尽,明已生」,断除了最细微的爱染 --「我慢」,也断除了对生命的执取--「後有爱」,「心苦」完全止息了,自己知道(觉 )这已经是最「後身」;最「後命」了。等到这一期五蕴分散了以後,连最後的「身苦」 也止息了(「便尽止息」),就是彻底的清凉(竟冷)了。对这样的解脱圣者论业报,还 有什麽意义?所以,对能守护身、口、意,在六根对六尘中,远离爱染(亦即安住於「六 善住处」中),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的圣者,佛陀会引导 [和+心] 破说:「 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後世。」   所以,对一个向往解脱,或者说,以成佛为目标的修行者来说,根本之道,在於六根 对六尘时,不忧不喜,不贪不执的锻链,而不在於强调业报「丝毫不爽」的可怕。   从「无我」的观点来看,又当如何面对业报呢?《杂‧三三五》中说:「云何为第一 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 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俗数法」,就是指一期、一期生命(此阴 、异阴)的生、死相续流转。经中说,就只有这样的生、死相续流转了,再也找不到有什 麽「实在」(我)的东西了;只有感受到业报的苦、乐、不苦不乐,而没有一个「实在」 作业、受报的「我」;「实在」的眼在看到什麽;乃至於「实在」的业报了。又如《杂‧ 二六二》中,阿难引用佛陀教导摩诃迦旃延的话,告诉阐陀说:「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 着。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於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 ,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如果不误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那麽,事情处理 起来,就单纯、容易多了:让眼「生时生、灭时灭」;苦(业报)也「生时生、灭时灭」 ,不要引入「执着」,而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计於我」,那麽,虽然业报仍然存 在,但是,在无我的大海里,却再也兴不起什麽波浪了。   在《分别大业经》(一七一)中,异学哺罗陀子说,他曾经当面听佛陀说:「身、口 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尊者三弥提纠正他说:「世尊无 量方便说:『若故(故意)作业,作已成者,我说无不受报,或现世受,或後世受。若不 故作业,作已成者,我不说必受报。』」「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尊者阿难 请佛陀评论这件事,佛陀说:「阿难!看三弥提比丘痴人无道。所以者何?异学哺罗陀子 问事不定(问题不明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形),而三弥提比丘痴人一向答也(只给予 一种固定的答案)。」尊者阿难听佛陀这麽说,就以「所有觉(受)是苦」来为尊者三弥 提答辩,但亦受佛陀诃责。佛陀说,应该这样回答:「若故(故意)作乐业,作已成者, 当受乐报。若故作苦业,作已成者,当受苦报。若故作不苦不乐业,作已成者,当受不苦 不乐报。」虽然说,在生死循环中的众生,是「淳大苦阴」,但是,与一般人谈论业报, 还是要随顺一般人的感受,说苦、乐、不苦不乐为恰当。接着,佛陀为阿难说了业报的四 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或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 已,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第二种情形:「或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 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第三种情形:「或有一不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不离、不护 已,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第四种情形:「或有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此离、护已,身 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在这个经中,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观念,值得注意:   首先,是有关「故意」作业的问题。《思经》(一五)中说:「若有故(故意)作业 ,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身故作三业( 杀生、不与取、邪淫),不善与苦果,受於苦报。口有四业(妄言、两舌、[麤] 言、绮 语),意有三业(贪伺、嫉恚、邪见),不善与苦果,受於苦报。」故意作业,因为是经 过了内心拿定主意的,必然很清楚地印入了自己的记忆中,对自己恶习的长养,也比较深 刻的缘故,所以会说「必受其报」。另一方面,来自身(行为)、口(语言)、意(心念 )所造的三种业中,也以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如经中所列举的,包括身、口、意的十 恶业中,当以贪、瞋(嫉恚),以及错误的观念--邪见;痴的一类,影响会最深远。然而 ,虽然说「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但这并不表示,就如同哺罗陀子所说的,只有意业才 是真的,才会有业报,其余身、口二业都是虚假的。   其次,则是业报的复杂性:   在佛陀为阿难所举的四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是说,虽然行为不端正,但是死後却生 於「善处天」中。这种情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而佛陀的解说是,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 形:   1.此生所做的不善业「於现法中(当下或当生中)受报讫,而生於彼。」不善业怎样 才能「於现法中受报讫」呢?如《盐喻经》(一一)中所说:「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 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 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 令恒水咸叵饮耶?」这是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寿命)来「稀释」,此生所做的不善业 ,就可能在当生中,耗尽其影响力(受报完毕),正如同将一两盐,投入河里,这一两盐 ,在被大量的稀释下,就起不了什麽作用一样。   2.此生所做的不善业「因後报故(来世才受报应),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缘,身坏命 终,生善处天中。」这是说,此次生善处天中的因缘,不是反应此生的不善业;此生的不 善业,可能在来世才反应。   3.「本作善业(过去或前世的善良作为),作已成者,因离、护故,未尽应受善处报 ,彼因此、缘此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这是说,此次生善处天中的因缘,不是反 应此生的不善业,而是反应过去世所造,但尚未反应完毕的善业;亦即尚在过去善业的影 响力下。   4.「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这 种情形,就如同《杂‧一二六五》中所记载的尊者跋迦梨,因不堪疾病困苦,而执刀自杀 。不过,尊者跋迦梨在自杀前说:「然我今日,於色无常,决定无疑;无常者是苦,决定 无疑;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於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疑。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也就是说,尊者跋迦梨是在「心所有法正见相应」的情形下自杀的。於是,佛 陀告诉诸比丘说:「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而为尊者跋迦梨说第一记。 相同的例子,如《杂‧一○九一》的尊者瞿低迦,佛陀告诉诸比丘说:「然比丘瞿低迦, 以不住心,执刀自杀。」而为尊者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受第一记,是解脱的圣者,这 当然比生善处天中殊圣,不过都表示了临终前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力。但若就因缘的相续性 来看,要能够有「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的功夫,想要仅是靠「临终的一念」 ,可能并不可靠,比较可靠的方式是,要在平时就得努力,累积资粮的。如《杂‧九三 ○》中,佛陀安慰摩诃男说:「莫恐、莫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 ,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平时,多注意正见的思维与实践,临终时 ,「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第二种情形是说,虽然行为端正,但是死後却生於「恶处地狱」中。这种情形,也是 比较难以理解的。而佛陀的解说是,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形:   1.此生所做的善业「於现法中(当下或当生中)受报讫,而生於彼。」善报已於当生 中耗尽,无法再影响下一期生命了。   2.此生所做的善业「因後报故(来世才受报应),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缘,身坏命终 ,生恶处地狱中。」这是说,此次生恶处地狱中的因缘,不是反应此生的善业,此生的善 业,可能在更後面的来世才反应。   3.「本作不善业(过去或前世的不端正作为),作已成者,因不离、不护故,未尽应 受地狱报,彼因此、缘此故,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这是说,此次生恶处地狱的因 缘,不是反应此生的善业,而是反应过去世所造,而未反应完毕的恶业;亦即尚在过去恶 业的影响威势下。   4.「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   第三种情形是说,行为不端正,死後生於「恶处地狱」中。这种情形,就如《盐喻经 》(一一)中所说:「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 、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 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令少水咸叵饮耶?」这是说,没有 足够的时间(寿命)来「淡化」恶业的影响力,正如同将一两盐,投入一小杯水中,这两 盐的影响力,就很大了。   又如,平时行为不端正,而且「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 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第四种情形是说,行为端正,死後生於「善处天」中。这是说,当生的善行,当生尚 未耗尽,或者「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   业报,其实可以看做是人们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力。行为不断地发生,影响力不断 地累积与变化,纵深影响於长远的三世,其复杂的程度,并不是一般人有能力完全辨别清 楚的,正如人们心理反应的细腻与复杂。   佛陀责备三弥提比丘「痴人一向答也」,所以,最後也来谈谈有关讨论对象的选择问 题。《说处经》(一一九)中说,有八种情形,不适合作讨论:「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 一向答者(应该作决定解答的问题,不作决定的回答)、分别论不分别答者(应该作分别 解答的问题,不作分别的回答)、诘论不诘答者(应该作反问解答的问题,不作反问的回 答)、止论不止答者(应该不必回答的问题,而作回答),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 得共论。」(参考佛光版《中阿含经》第九七九页注解 2.)「若使此贤者,於处非处( 理、非理)不住(确立)者、所知不住者(意旨不确立)、说喻不住者(开悟者之语不确 立)、道迹(道行)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得共论。」(参考佛光版《中 阿含经》第九七九页注解 4.)异学哺罗陀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到「止论不止答」, 或者「所知不住」的一类。   能参考这八种不适合共论的情形,应该有助於减少不必要的争论的。   《受法经》(一七四)中,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云何为四? 或有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或有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或有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 。或有受法现乐,当亦受乐报。」   第一种情形指的是,纵欲於五欲功德,执迷於欲乐的人,不知道要止息自己的欲贪, 那麽,终究是会受欲贪所带来的苦报的。   第二种情形指的是,还无法脱离强烈欲(贪)、瞋、痴束缚的人,因贪、瞋、痴而受 苦忧戚。因为感受到贪、瞋、痴要带来苦忧,所以决心尽形寿,修行梵行。虽然,目前刻 意地「反欲贪而行」修得很辛苦,但是,只有这样地斧底抽薪,才能止息往後无限的苦, 而说「当来受乐报」的。   第三种情形指的是,不具正见,未能如法,而修苦行的人。如果未能离贪、瞋、痴来 修苦行,尤其是离执着(我),而只是一味地折磨自己,当下当然是在受苦报,就是往後 ,也是解脱无望,而还要继续受苦报的。   第四种情形指的是,修行已有成就的圣者,已经能不随贪、瞋、痴而受苦忧戚,能够 以乐以喜,尽其形寿,修行梵行。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个性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倾向。性向相近的人,常常能 够相互吸引而聚集成群。依这种行为观察,来了解业报,那麽心地善良的人,不会想到作 恶的地方去,即使误闯了,也会觉得不自在,觉得不安,而尽早离开。一心向往解脱的人 ,即使生在五浊恶世,也会朝向解脱法处靠近的。这种情形,当如前面所说的「譬如大树 ,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也如《杂‧一一七三》中所说的「譬如恒 河,长夜流注东方,多众断截,欲令流注西方,宁能得不?」我们常说:「以性成习,以 习养性」,行为不断地反射回心里,可以成为习惯性(个性),而个性,又主导着行为。 行为与个性之间,是如此反覆、相互影响的。这样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部份地了解业报 的运转机制。   业报,依缘起法的理则来思惟,是不应当有外在、强制性审判者的存在的。不论是阎 罗王的地狱审判,或上帝的最後审判,乃至强制执行升天堂、下地狱的观念,都与缘起法 则有所冲突,难离主宰的阴影。   再让我们想一想:业报是怎麽发生的呢?纵使业报的发生,有再复杂的因素,个人认 为,都可以归结为「是透过贪、瞋、痴发生的」。只要贪、瞋、痴未能止息,业报,就会 经由贪、瞋、痴不停地发生。所以,与其花心力去研究、宣扬种什麽因,将会得什麽果, 不如鼓励人们赶快学习如何从根本着手,去止息自己的贪、瞋、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来转变贪、瞋、痴的个性,那麽,就像撒一两盐入恒河一样,贪、瞋、痴的影响力变淡了 ,业报的影响力,也随之而弱了。如《杂‧一○七七》与《增‧三八‧六》(三三八)中 ,描述杀人无数的央瞿利罗(鸯掘魔),经过佛陀的教导後,也能在当生中证入阿罗汉果 ,再也没有机会受杀人的恶业报应一样。这正如《分别六界经》(一六二)中说:「譬如 燃灯,因油因炷,彼若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後不相续,无所复受。 」证入阿罗汉的圣者就是这样,止息了贪、瞋、痴,就如同无人增油续炷的灯一样,熄灭 停止了。而过去累世复杂的业报,也随着贪、瞋、痴的熄灭,而止息了。 (三)思 考   一、谈一谈您对业报的看法。   二、您对业报的看法,对自己修行有何影响?   三、来世会忘了修行吗?怎麽办呢? 转自以下网址: http://0rz.net/341xP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89.151







like.gif 您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
icon.png[问题/行为] 猫晚上进房间会不会有憋尿问题
icon.pngRe: [闲聊] 选了错误的女孩成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张
icon.png[心得] EMS高领长版毛衣.墨小楼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龙隔热纸GE55+33+22
icon.png[问题] 清洗洗衣机
icon.png[寻物] 窗台下的空间
icon.png[闲聊] 双极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车]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门
icon.png[讨论] 能从照片感受到摄影者心情吗
icon.png[狂贺] 贺贺贺贺 贺!岛村卯月!总选举NO.1
icon.png[难过] 羡慕白皮肤的女生
icon.png阅读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问题] SBK S1安装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旧woo100绝版开箱!!
icon.pngRe: [无言] 关於小包卫生纸
icon.png[开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简单测试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执行者16PT
icon.png[售车]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战33 LV10 狮子座pt solo
icon.png[闲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购教学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产版官方照无预警流出
icon.png[售车] Golf 4 2.0 银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篮汽座(有底座)2000元诚可议
icon.png[问题] 请问补牙材质掉了还能再补吗?(台中半年内
icon.png[问题] 44th 单曲 生写竟然都给重复的啊啊!
icon.png[心得] 华南红卡/icash 核卡
icon.png[问题] 拔牙矫正这样正常吗
icon.png[赠送] 老莫高业 初业 102年版
icon.png[情报] 三大行动支付 本季掀战火
icon.png[宝宝] 博客来Amos水蜡笔5/1特价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鲜人一些面试分享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麒麟25PT
icon.pngRe: [闲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创漫画翻译
icon.pngRe: [闲聊] OGN中场影片:失踪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问题] 台湾大哥大4G讯号差
icon.png[出售] [全国]全新千寻侘草LED灯, 水草

请输入看板名称,例如:e-shopping站内搜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