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ol810 (随缘)
看板Tantric
标题[法语] 奢摩他略说(上)──赛康仁波切
时间Wed May 19 16:48:27 2010
色拉寺 赛康仁波切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提及“要在止(奢摩他)的基础上,才能够生起毘钵舍那,
由於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彻知、彻证空性。”因此,要彻证空性的话,就一定要先修止,
因为在止(奢摩他)生起之後,才能成就毘钵舍那。我们今天要修止(奢摩他)的用意,
就要放在为了证空性。为什麽要彻证空性呢?就是为了对治我执及种种烦恼,既然如此,
要彻证空性,就要有毘钵舍那,有殊胜的毘钵舍那,才能证得殊胜的空性,而要得到毘钵
舍那,就必须要有止的基础,所以,要修止(奢摩他)。我们想要修学奢摩他的用意、动
机,一定要是朝着这个方向的,是为了要成就毘钵舍那以便彻证空性,来对治我们的我执
和烦恼,而不是像世间外道修定的目的,这点首先要厘清。
我们既然要修学奢摩他,就要了解奢摩他必须有怎样的顺缘,在讲义的“修止(奢摩
他)六资粮”,以前可能有讲过,所以,仁波切今天就不再细讲了。
第一个是处所随顺,一个瑜伽修行者要修性、修止、修观,他一定要先有一个好的处
所,好的处所具有五个特点:不会引生疾病、很安静、不会有凶猛恶兽或恶人的危害、很
容易得到资具。
如果已经具有好的处所,这是属於外在的条件,接着该去除属於自己本身的过失,比
如要懂得少欲、知足,如果所求很多、欲望炽盛,对於不需要的东西也很希望拥有,对於
已经拥有的还感觉不够,不知足对於修学奢摩他会产生障碍。
另外一个会障碍修奢摩他的逆缘就是杂务太多,所以,要舍诸杂务。既然决心要修奢
摩他,就不要有太多的杂务来干扰,不需要去学的或不需要去懂的,就不要再去追求了。
过去有一为叫作普吞的修行者,他原本是想要好好去修行的,结果魔王变化成一个国王的
形像,给他很多文学等等的书籍,看了这些书之後,就引生他着作的兴趣,写了很多书,
後来他的修行就修不成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学奢摩他,就要衡量一下需要学的和不
需要学的,尽量减少杂务。
接着是持戒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守护身业跟语业,身门和语
门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好好去守护,《广论》里面提到守护根门、饮食知量,睡眠时刻
依经典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持戒要清净。如果持戒不清净的话,会产生垢染(障)
,持戒不净的障会使我们的证量无法生起,功德无法增长。所以,持戒清净是很基本的。
第六个是不放逸於欲乐及妄念,对世间的五欲,一定要遮止自己迷恋的心。平常我们
会很容易心动於世间的欲乐,此时就要去思惟这些欲乐有哪些过患,在此生会带给我们什
麽过患,尤其在轮回又会有什麽过患产生。一再地去思惟五欲的种种过患,如果我们迷恋
於五欲的话,会带给我们什麽过患,这个部分要多去思惟,让自己的心不会被这些欲乐所
动。这六个部分就是修奢摩他之前所要具备的条件,所以叫作修止六资粮。其中包括一个
外在的条件,就是处所,要有一个好的处所来让我们修止。另外内在的条件就是自己所应
该做的,修止的行者自己本身应该去努力的,比如:少欲、知足、舍诸杂务、持戒清净、
不放逸於欲乐及妄念。这六个就是修止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已经具备了这六个条件,
接着就要到如何修。
讲义上有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其实在这之前还有加行六法要作,譬如:洒扫净处、
安置佛像、摆设供品、向归依境祈请、礼敬供养,这些都要先作,之後才进入七支坐法。
由於我们想要学奢摩他,所以,透过加行六法来净障集资。尤其加行六法中的第六个“向
资粮田祈请”的部分,因为我们是想要学奢摩他,我们在祈请的时候,就要向上师、诸佛
菩萨说:我想要修学奢摩他,因而作这样的净障集资,透过这样的功德,能够成为我修奢
摩他时推动的力量。加行六法在以前已经讲过(参考摄颂讲义),今天我们修奢摩他而作加
行六法,其中的不同点只有在祈请的时候,要让上师和诸佛菩萨了解,我们是为了要修学
奢摩他,祈请他们特别在这方面作加持,只是这个念头不同而已,其它的作法都同於之前
加行六法的作法。
如果不是为了要修奢摩他而修加行六法的话,就不一定要照着毗卢七支坐法来坐,但
是,因为我们是要修奢摩他的缘故,坐法一定要照着毗卢七支坐法来坐。我们可以先把加
行六法都做完之後,再依照毗卢七支坐法来坐,也可以在加行六法当中,坐下来开始要观
想、祈请的时候,就开始用毗卢遮那七支坐法来坐。
说到毗卢七支坐法,仁波切的演算法跟我们的讲义上有所不同,仁波切的讲法是脚的
姿势、手的放法、背(脊椎)要挺直,这就有三个了,第四个包括三样,就是嘴唇、牙齿
、舌头,第五个是头,第六个是眼睛,第七个是双肩,第八个是呼吸。如果是修学密乘的
话,双脚一定要金刚跏趺,如果不是学密乘的话,怎麽坐都可以,双盘、单盘、散盘都可
以。双手是右上左下,拇指正好在肚脐的位置。背要挺直,背一直起来,肚子可能会缩小
一点。牙齿和双唇放任自然,不要张开,也不要抿得很紧,舌头抵上颚。头不要往上扬,
否则在修学奢摩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掉举、妄念,心容易往外散乱。所以,头要稍微有
一点往下。眼观鼻,但是,也不要很用力的把视线集中在鼻端,很自然的眼观鼻,从第三
者来看,我们好象是眼观鼻,但是,并不是我们真的看着鼻尖,而是顺着鼻尖的角度下来
。其实,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时候,跟眼睛所有的动作都已经无关,眼睛不要来多管闲事。
所以,眼睛不需要一定去看着鼻尖,否则就是在观修鼻子了。双肩保持很自然的姿势,不
是很放松的整个垮下来,也不要太用力往上撑着。到这个地方是七个,如果再加上呼吸,
就是毗卢八支坐法。在呼吸方面,如果心中妄念多的话,就要去数息,如果妄念不多,就
不用了。仁波切所说的出入息的讲法,就有点类似数息观了,如果妄念多的话,就去注意
呼吸,数出息或入息,可以从一数到二十一。在观息的时候,因为很注意呼吸,有时就会
刻意去左右呼吸。其实在数息的时候是要顺其自然,保持着平时的呼吸方式,并不需要数
的时候就很用力的呼出去,吸的时候也很用力的吸进来,不需要这样子。此时我们的心放
在观息上,当然主角还是心本身,呼吸只是在帮忙它而已。我们要清楚知道现在在吸气、
现在在呼气,而不要刻意去左右它。吸气的时候用鼻子,呼气的时候也是用鼻子,不要用
嘴巴,因为刚刚说嘴唇是闭着的。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所以,我们
就是模仿毗卢遮那佛手的姿势及坐姿。
我们为什麽要把心注意到呼吸上面呢?主要是要让心能够专注在呼吸上,其实最主要
的不是去数数字,而是有注意到这个呼吸,让心安住在呼吸(出入息)上。为什麽要数息
呢?因为如果不去数息,很容易就会有一些妄念产生,因而就会左右到我们的呼吸,突然
会变得很匆促,可能会呼得很快或吸得很快。因此,最主要是在气息的呼出和吸入,心只
是在帮助它的快慢能够均匀,而且要使妄念不要生起,因为妄念生起会使呼吸不均匀。其
实,是在用我们的心帮助呼吸很均匀,呼出很均匀,吸入也很均匀,当然,此时呼吸就变
成心的所缘境了。
关於呼吸的修法,以菩萨来讲,他们在观修气息的出入时,就会作取舍的修法,在呼
气的时候,把他所造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布施给一切众生,在吸气的时候,就去接受一切
众生的恶业、障碍。所以,菩萨在修出入息的时候,他就不是修数息法,而是修取舍法。
当我们缘着归依境、资粮田修出入息的时候,在吸入的时候,我就观想吸入所有资粮
田(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的加持,清净身体所有一切气脉的垢染。当我们呼气的时候
,我们就把垢染都全部呼出去。
接下来简略谈一下九节佛风,我们先用右鼻孔吸气、呼气三次,左鼻孔要用手去压住
,再换成压右鼻孔,用左鼻孔吸气、呼气三次,再用两个鼻孔一起吸气、呼气三次。这样
一共就是九次的呼吸,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清净我们的中脉和左、右二脉的一些垢染。所以
,当我们吸气进去之後,气从中脉和左、右二脉进去,因为中脉的开口处是在眉间,所以
,当我们吸气进去之後,在呼气的时候,虽然我们还是用鼻子呼出去,但是,我们在观想
的时候,要观想从中脉的开口处呼出去。
我们修九节佛风,如果是净脉的修法,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在眉间,其实在其它的
某些修法上,我们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在头顶上的,因为所修的法不同有所区别,其实
并没有人看过中脉的开口在哪里。如果是修颇瓦法时,我们会观想中脉的开口处在梵穴,
也就是顶穴的地方。一般顶穴的演算法,就是在发际上四指之处,这是一种讲法。但是,
我们真正在修颇瓦法时,大部分的人都是把中脉的开口处观想为头顶上那个凹凹的地方,
也都真的可以修得成颇瓦法。在某些观想中,我们会观想顶轮上“嗡”字,眉间(额际)
是“阿”字,有些会观想额间是“赞母”字,这时我们所观想的“嗡”字是在离发际四指
之处。
我们刚刚所练习数息的方式,其实可以算成四种所缘境中的第二种净行所缘当中的第
五种出入息观。这是在我们妄念很强盛,妄念纷飞的时候,就用出入息观来修。坐法毘卢
七支一定要,但出入息的数息观不一定需要。
接着要来了解所缘境,就是在还没有修奢摩他之前,我们必须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在
真正进入去修时,我们就会有九住心的次第,就是定力慢慢增强的次第。当然在还没有进
入九次第去修之前,就要谈到所缘境了。所缘境可以分为四种:一、周遍所缘;二、净行
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治烦恼所缘。
第一种是周遍所缘,其它的三个其实都是包含在周遍所缘里面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在
另外这三种以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周遍所缘。在修的时候有止修跟观修,观修就是缘着一个
所缘境去思惟它,譬如,缘着我们的心(有境)去修,去看它的起心动念等等,或是缘着
外在的事物去修,去理解外在事物的自性是什麽,之後有怎样的结果等等,这是属於观修
。止修就是缘着一个所缘境,不去做任何的观察、思惟。止修跟观修的所缘境都全部包括
在周遍所缘里面,也就是所有的所缘都已经包括在周遍所缘里面,所以,周遍所缘绝对不
离於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治烦恼所缘等三种之外而另外存在。
第二种是净行所缘,顾名思义,就是看我们心中活动的烦恼,哪一种力量比较强,哪
一种烦恼比较炽盛,就用不同的对治方法来对治它。缘着所缘境,他的目的是要净除我们
内心比较强盛的烦恼。谈到贪、瞋、痴、慢、疑等五种烦恼,如果贪欲炽盛的话,就要以
第一种不净观来修,如果瞋恨心炽盛的话,就要以慈心观来修,愚痴重的就用缘起观,我
慢重的就用界差别观来修,妄念炽盛的就用出入息观来修。
我们修奢摩他,要让住心(定)能够生起,必须有之前所应当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要
有基础。早上有提到所缘境,所缘境可以分成四种: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
治烦恼所缘。
今天讲到奢摩他的主题,其实范围是蛮广泛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简略的介绍。
所以,仁波切就照着广论的科判奢摩他的部分所提到的生起无过三摩地之理及依无过三摩
地生起住心次第等二者来讲说。无过三摩地并非说他已经成就了奢摩他,无过三摩地指初
住心到第九住心等住心次第都是生起奢摩他之前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奢摩他的因(种子)
。依於无过三摩地,才能够生起住心次第,在九住心之前,也要有所缘境,所以,刚刚就
提到四种所缘境。依此无过三摩地,依四种所缘境入住心次第渐渐证奢摩他。
在净行所缘中,第一个是不净观,主要是针对贪欲炽盛的众生,在修奢摩他时,比较
适合以不净观来作所缘境。不净观的修法,我们可以用自己所拥有的色身,一一的去剖析
、分析,以皮肤为例,我们可以看看皮肤里面有什麽,如果把皮肤剥开来,里面有肉、血
液、分泌物、筋、骨,骨头里面又有骨髓。并不是真的用刀子把身体剖开来看,而是用我
们的观察慧,看看身体里面到底有些什麽。譬如,看看胸腔、腹部里面有些什麽,我们可
以看到肠子等器官,要这样去看。在《入行论》里面,寂天菩萨讲到,我们这样一一析、
一一看色身中的东西,会发现都是不净的、污秽的东西,如果把这一层皮掀开来看,里面
真的是不堪入目的。讲到世间的男女情爱,等於是一个不净的去贪恋另外一个不净的,有
什麽好贪恋的呢?对自己的色身又有什麽好贪恋的呢?我们的色身只是一层皮包着,就好
像我们用一个很漂亮的塑胶袋,里面装一些很脏、很臭的东西,有什麽好贪恋的呢?
除了去看眼前所拥有色身的实际情状之外,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看这个色身是怎
麽来的,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来的,组成色身的原始材料是父精母血,这些东西不管是
谁都不会喜欢的、都会想吐的,这麽不净的源头所组成的色身,有什麽好贪恋的呢?我们
如果常常去思惟原来色身是这麽来的,我们贪恋色身的心,一定会一天天慢慢减轻。而且
不管我们的色身存活到哪一年,父精母血的这个因都不会转变的,它就是由不净物和合而
成的,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修不净观。
另外,我们来看看色身最後的结果是如何,一旦我们命终了,如果心识还没有脱离躯
体的话,外表的肉身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像有些上师在命终之後,他的神识还好像在
定中一样,他的色身可能还会保持原来的样子。一般凡夫来讲,虽然已经死亡,有些神识
还会停留在身体里面两、三天。但是,一旦我们的神识已经脱离了色身,很快的,身体里
面的分泌物、血水就会慢慢的流出来,身体慢慢会变成红色、蓝色、发青、发紫的状况,
这麽污秽色身的结果,对它又有什麽好贪恋的呢?也可以从这方面来修不净观。
我们也可以思惟死亡後的两天躯体会有什麽变化,一个星期之後会有什麽变化,两个
星期之後会有什麽变化,经过更长时间之後又会有什麽变化,在经典中有教导我们这样去
观修。在死亡之後,色身就会开始澎涨,接着就会腐烂,因此就会有腐臭味、屍臭味,慢
慢会长虫,虫会去吃屍体的肉,到最後就变成一具枯骨。其实这样的观修法,也是我们去
观修无常的一个心要。如此自性的色身,有什麽好贪恋的呢?对於我们所贪恋的对象,我
们可以这样去观修,如果针对自己这个色身来观修,这样也是很好的。到最後会发现原来
自己的色身是如此污秽不堪的,由於这样的体认,会发现我们所贪恋的对象也都是同等的
不净,就不会去贪恋他了。
我们这样去修不净观,主要的用意是去降伏我们内心的贪欲,因为心是可以串习的,
是可以透过某种串习而有所改变的,所以,当我们对着色身修不净观时,慢慢的对所贪恋
的对象或自己的色身(名言上的色身:内心观不净观可降伏内心的贪欲但是外表的美丑还
是存在的),贪欲的力量就会趋弱。虽然如此,对於名言上所谓的色身,比如外表的美或
丑,它还是存在着的。并不是修了不净观之後,就会把自己的色身或上师的色身看得很污
秽,并不是这样的。就像在某些教法中,我们必须把上师观想成跟佛一样的功德、庄严,
万一我们对不净观的观修串习得很熟了,好像就无法去观上师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那就糟糕了。事实上,我们的心是可以串习的,但是,外表并不因此而受影响。当我们
内心生起贪欲的时候,就要用正知的力量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二个是慈心观,主要是针对瞋恨心比较强的人来修的方式。慈心观的修法,我们之
前提过菩提心生起的因是悲心,同样的,也可以从七重因果教授知母、念恩、报恩一步步
上来,另外也可以从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方式是一样的。
当我们在修慈心观的时候,是为了要降伏我们的瞋恨心,因此,我们所观修的对象是
让我们不欢喜的人,让我们生气、瞋恨的人为对象,如果以缘着父母、亲友来观修慈心观
,对於降伏我们的瞋恨心是没有什麽帮助的。怎麽观呢?就是照着之前讲的知母、念恩、
报恩、生起悦意慈等等来观修,或是用自他相换的方式来观修,这个部分就不再重复解说
(请参阅摄颂讲义)。透过这样的观修,内心应该会有一些觉受生起,虽然我们所观修的
这个人现在并不在我们眼前,也许以後我们碰到他的时候,态度上可能会有略微的转变,
可能就不会马上生气了。也许当下还会有一点生气,但是,至少不会讲出一些伤害他的话
,或是做出一些伤害他的动作。我们持续这样观修的话,最後一定就不再对这个人怀有瞋
恨心了,不再对这个人生气了,应该会有这种效果。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58.9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