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lean (好吧 我能算是小妹)
看板Agriculture
标题[新闻] 学习尊重土地的现代农人
时间Fri Jul 18 16:30:56 2008
※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clean (好吧 我能算是小妹)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新闻] 学习尊重土地的现代农人
时间: Fri Jul 18 16:29:12 2008
转贴自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393588.shtml
【联合报╱韩良露】 2008.06.21 02:55 am
我沉默地听着廖先生说他的爸爸一身是病,并不想反问他是否想过和农药有关,这正是农
人的悲剧,但是谁把他们逼到这样的情境中?是政府的农业政策?还是爱买漂亮水果的消
费者?……
溪底遥学习农园主人冯小非。
洪添贤/摄影 南村落/照片提供
人生因921彻底转向
921大地震,震坏了许多人的家园,却也震醒了某些人的心。
溪底遥学习农园的负责人,冯小非,就是其中一个人,她的人生因921而彻底地转向。
第一次看到冯小非,是在台北南村落,如果你不知道她是谁,你绝猜不到眼前这个瘦瘦弱
弱、说话方式轻柔缓慢、表情永远像只正在笑的猫的大女孩,会在烈日骄阳下戴顶斗笠去
探视农园。
这回我们就跟在她身边,走下果园旁的小道路,还好天气有些微凉、阴沉,扰人的小黑蚊
也没在眼前团团转,冯小非说,她倒不怕太阳,最受不了的是这些小黑蚊,以前这些蚊子
只在屏东一带出现,但因地球暖化效应,现在连南投、苗栗一带都会看到小黑蚊肆虐。
我们走进溪底遥的有机柳丁果园,冯小非翻开果叶,让我看这些不施打化肥、农药的树叶
,「你看,这些叶子反而没有红色的介壳虫,待会我们去看附近非有机种植的果树,反而
有很多。」「为什麽呢?」我问。「因为果树太肥,让叶子又大又甜,虫反而喜欢,而农
人看到了虫,就下更多的农药去除虫。」
我们跟着冯小非走进溪底遥早期的工寮,这是她刚到中寮工作的栖身处,四面搭建的铁皮
屋,因建筑法令不准搭盖密闭的屋顶,因此小鸟都可以从四侧的空缝飞进工作室,「倒也
是难得的风景。」冯小非说。
刚结实的柳丁。
洪添贤/摄影 南村落/照片提供
走上自然农法的实践之路
我问她为什麽会走上自然农法的实践之路。冯小非说她来中寮後,就发现这个社区的问题
绝不只在被地震震垮的房子,房子可以重建;也不只在伤亡的人们,地震伤亡虽是很大的
家庭、社区悲剧,但并非随时会再发生的事;但中寮乡却有其他更严重的问题,像这里许
多的农人罹患各种癌症,和高压电塔(中寮乡曾被称为高压电塔之乡)以及农药、化肥的
长期使用当然有关系。
冯小非说,有的农人告诉她,早期的农药很臭,她们从清晨喷到中午,臭得他们受不了了
,後来农药改良了,变得不臭了。但不臭就等於无毒了吗?也许有臭味反而提醒农人正视
农药的毒害。
「农药也是一种药。」冯小非感慨地说:「我们国家的政策,药剂师要花几年的时间学习
才能取得证照,但使用四、五种混合农药的农夫却只要听卖农药的人说说就可以了。这不
是很可怕的事吗?」
中寮乡或许正是台湾某些发展不当的农村的一个代表。中寮乡原本连乡都不是,这里并非
自然发展出来的农业聚落,并非台湾开拓史中由客、泉、漳移民屯垦而成的乡里;这里也
并非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平原区,而是山坡旁因溪流冲积而形成的河床地,土地贫瘠,土泥
中有很多砂石,地下水位又高,但在民国五十年代,因香蕉销日的荣景,中寮乡成为种植
香蕉的新乐园,聚集了许多外来的移民,在这里种蕉发财,中寮因地处山边,种出来的香
蕉有山蕉的风味,有名的山蕉集散地的南投集集,其实卖的是中寮的香蕉。
但在香蕉市场萎缩凋零後(这正是单一经济作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循环),中寮乡也被迫转
型去种各种经济果树,成为柳丁和龙眼的大宗产区。
单一经济农作,本来就比传统的混作与轮作对土地的伤害大得多;因土地力容易衰竭,农
民就更需要施肥,肥料造成农作不正常的成长,反而吸引虫子,虫子多了,农民又要再打
更多的农药,农药又伤害土地,如此恶性循环不已。而农药不只直接造成农民身体的伤害
,农药、化肥深入地下水源,也造成大地的污染,受害者就更无远弗届了。
长满介壳虫的柳丁树叶。
洪添贤/摄影 南村落/照片提供
不被看好的情况下,
种出健康美味的有机柳丁
我们站在一片过度施用化肥的柳丁果园中,看到叶子又肥又厚,翻开叶子,看到密密麻麻
的介壳虫,冯小非对我说道,每当她和五、六十岁的一辈农夫谈起这些问题,对这些一辈
子辛勤工作,如今却满身病痛,随着农产品不景气又陷入贫穷的老农夫而言,冯小非的自
然农法理论,根本是没有务农经验的人的纸上谈兵。
老农夫会说:「你们下过几天田啊!我一辈子都在下田,不用农药、肥料,田就不能做啊
!我们就会饿死。」
原本只想劝导农夫改变耕作方法的冯小非,只好向农人租农地,自己扛起锄头,用身体力
行的方式实践自然农法的理论。
「不行哪!你这样的方法不对啦!不用除草剂怎麽可以?怎麽不打农药?虫子会把你的柳
丁吃光光……」许多好心的农人不断对冯小非说。
这就是溪底遥学习农园的开始,学习是溪底遥的精神,实践是溪底遥的原则。在这个艰辛
的过程中,冯小非在中寮乡交到了个重要农民朋友,廖学堂,他成为支持溪底遥的栋梁,
不仅教导冯小非认识农作,也协助她和社区沟通。
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溪底遥学习农园却种出了健康美味的有机柳丁,开始打动了某些农
民的心。他们开始思索这些来自都市的现代农夫说的自然农作理论或许有些道理。
於是,冯小非看到了希望,他发现中生代和年轻的农人心底都渴望改变,他们需要的是更
多外界支持的系统,不管是对土地伦理更多的教育,对农作与生态环境更多的知识,正面
的改变力量刚开始也许很小,但只要有人开始跨出一小步,做出一点成绩,後面自然会有
人慢慢跟上来。
在廖学堂的协助下,农民对这批来自都市的现代农夫的不信任逐渐减少,也有较多的当地
农人开始对自然农法产生兴趣。
烘制龙眼的土窑。
洪添贤/摄影 南村落/照片提供
老农夫反而是最顽固的
我们和冯小非走向烘焙有机龙眼的土窑,冯小非说在中生代或比较年轻的农夫开始改变後
,老农夫反而是最顽固的,後来冯小非想到,这些老农都是二次世界大战後开始下田工作
的人,而当时刚好是第一波世界性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大力推广的时代。
我提起台湾当时也在接受美援,美国挟带着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者的身分,对他们在战争时
期研发的各种化工用品深信不疑,当时的人们处在连DDT有毒这件事都不知道的无知年代
。
冯小非说那一代台湾的农业政策,是全面收购稻米,除了付给农民金钱外,还有一部分是
付给化肥及农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又有政府公权力、公信力支持的农业体系下,农民
怎麽会怀疑他们农作的方法会害己害人呢?
一般知识分子总习惯歌颂老农民和土地伦理的神圣关系,但这样的老农也许大都作古了,
冯小非说她查过一本台湾在日治时期昭和年间的老农日记,发现当时的农民会按节气时令
耕种,每天会观察田间现象做纪录,当时是没有农药、化肥的年代,是农作和自然对话的
美好年代,却在过去六十年被彻底毁坏了。
在返回埔里镇的路途上,一路沉默陪伴我们的司机廖先生,忍不住对我说道,「这个冯小
姐的说法不实际啦!我祖父、父亲都在中寮乡做农,以前也种过柳丁,柳丁的害虫很多,
不洒农药怎麽成,长出来的柳丁都有虫咬的痕迹,顾客怎麽会买?我阿爸工作很辛苦,从
一大早五、六点洒农药要洒到中午才能休息。」
「你们家现在不种柳丁了,农园做什麽用?」我问道。
「早就荒废了,做农没前途啦!我爸叫我不要做了,他一身是病,又赚不到钱,辛辛苦苦
种一年,景气差时一斤卖不到两三元,还不如开车,每天都有收入。」廖先生回答。
我沉默地听着廖先生说他的爸爸一身是病,并不想反问他是否想过和农药有关,这正是农
人的悲剧,但是谁把他们逼到这样的情境中?是政府的农业政策?还是爱买漂亮水果的消
费者?
知识是改变最重要的力量
在艰困的环境中,溪底遥学习农园却逐渐做出了好成绩,用有机柳丁做出的柳丁醋大受欢
迎,用土窑烘焙出的有机龙眼姜糖蜜也大受好评,在过去几年中,一股对健康、无添加、
手工、自然的食品需求成为社会共同的渴望。
去年冯小非有机会租下了当地农户的闲置三合院,溪底遥学习农园终於有了正式的、不怕
风吹雨打的家园了。
在中华电信基金会的赞助之下,在三合院的新家园中,溪底遥学习农园为中寮乡的乡民设
置了数位好厝边,并训练当地农人打开数位知识之门。知识是改变最重要的力量,溪底遥
的基本精神,不就是学习吗?除了数位学习外,在三合院中也设立了小图书室,开放给社
区的各种年纪的大小朋友,我看着书架上从自然农法到文学、电影、旅行、推理等形形色
色的书,「都是朋友捐的。」冯小非在我身旁说道:「但我们目前最需要的是小朋友的绘
本,因为我们想在暑休期间让更多的社区小朋友来这里阅读。」
在改变的过程中,也许有一段时间,会像走黑暗的隧道一样,看不到远方的光,但只要继
续走下去,一定会走到有光的所在。
溪底遥学习农园不只是学习尊重土地,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学习尊重生命。
●中华电信基金会、南村落举办「溪底遥学习农园小小市集分享会」6/28(星期六)晚间
七时於南村落(台北市师大路80巷10号)举行,询问电话:(02)8369-2963。
【2008/06/21 联合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6.216.244
※ clean:转录至看板 Ecophilia 07/18 16:30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6.21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