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E_gender 板


LINE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TQdyUgG ] 作者: HuangJC (吹笛牧童)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最後一次開光碟機是什麼時候? 時間: Sat Aug 31 22:07:24 2019 : 噓 cs09312: 昨天 專輯轉檔 : 推 wavek: 剛剛 燒音樂光碟 哥從 64K 的小教授二號 開始玩電腦 之前發表過一篇隨身聽的歷史 其實小教授二號也是從錄音帶儲存體開始 還不能立體音喔!要 mono 的 所以店裡還有賣電腦專用的 mono 放音機 小教授二號是仿 Apple II 的八位元電腦 記得蘋果是這樣載入的 call-151 >200.2FFR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當年的肥宅們已經超強,碰到比組合語言還原始的東西了 call 是 呼叫副程式 的意思, -151 是呼叫的位址,負號代表是補數 所以 65536 - 151 = 65385 = FF69h 也就是呼叫位址 FF69 的程式,這裡是監督程式的入口 當年的 OS 都是小而美,在 64K 空間裡可以塞進一套 OS (其實只佔用了16K) 包含了 BASIC 解譯器及監督程式(算是 debug 環境) 而 200.2FFR 意思是把放音機接下來讀到的 binary code 載入這段位址 這段位址其實就是鍵盤緩衝區,於是一讀完就會自動執行 小教授二號是仿的,略有修改以避免侵權,它的監督程式入口差一點點 其實就是把整個 OS 來個乾坤大挪移 call-159 接下來也是要以 R 指令來讀,但比較沒那麼自動 比如電玩要載入到 2000h 這位址, 那可能是 >2000R >2000G 這裡 G 是執行的意思,所以是執行 2000G 的程式 比起來就沒有用鍵盤緩衝區方式來得一致 每個不同的電玩都要看說明書,載入自己的位置,執行自己的位置 -------------- 在錄音帶之後,我們也迎來了八位元電腦的軟碟機 這東西在小教授二號上我們就沒鑽研了 回到蘋果;因為小教授仿蘋果時出了很多問題,監督程式乾坤大挪移造成一堆相容性問題 還是原版比較好學 軟碟機有一塊介面卡,上面的 IC 一堆 TTL 族系,超級小而美的系統 把這塊介面卡插進蘋果電腦裡 slot 6,它會定址在 C600 開機時軟碟機會自動啟動 如果開機時不使用,之後又想啟動,要進監督程式,打入 C600G 當然照上面說過的換算,C600h = 50688, 65535 - 50688 = 14847 所以用 call - 14847 也可以有一樣的效果;但好像難記多了 另一個好記的是指令 PR#6 以上都是 boot 要求 dos 啟動而已 和 16位元電腦不同的是,16 位元一開機就一定要 boot 不做 boot 它也沒有內建的 BASIC 環境 (還是有一點程式,就 BIOS 調整吧?) 空機一台只能閃給你看 八位元電腦因為有 BASIC,比空機多,所以必需安排事後手動啟動 boot 的環境 boot 後,電腦會透過軟碟機讀取軟碟片上前幾軌,先載入 DOS,當年是 DOS 3.3 16位元的軟碟片,一片就 1.2M, 已經遠大於八位元電腦的 64K 了 所以八位元的 DOS 也還是小而美的系統 簡單的同步協定,編碼解碼,而且這些還不用晶片做掉,全在 DOS 裡 比如這段話:軟碟系統無法辨別連續兩個 0 這就代表八位元的變化裡,00h~FFh 有 256 種變化,能使用的值少很多 記得是剩下 64 種了,因此所有的 binary data 都要重編碼成為 64種變化 而這些全由軟體完成,就塞在 DOS 裡 (八位元軟碟機,一台也是一萬元起跳,兩三台可以買現在一台筆電) 軟碟機之後進入硬碟機時代,若不談及損毀或中毒 可以說把硬碟視為電腦的標配 則 16位元電腦也和當年八位元電腦一樣,一開機就能用,不是空機了 至少至少我們也會灌一套 DOS 進去,讓一開機會有個 C> 在那邊閃 這很原始嗎?這其實和 unix shell 是同等級的,是命令列解譯器啊! 當然 unix 是多人多工系統,強調這點就不叫同等級了,變成懶叫比雞腿 我所謂的同等級是說它都是命令列,而且小而美 進入硬碟時代後,因為它等同數片軟碟片 摩爾定律才要剛開始發威 所以光華商場的店家馬上開始贈送 win 3.0 ;盜版! 電玩也從一片軟碟可以玩,開始進入十片軟碟要先灌完才可以玩的境界 (而當年的 autocad,很實用的繪圖軟體,也才兩片軟碟啊) 大量 win 3.0 及後來的 office,造成了微軟堀起 其實很巧的,當年的 16位元 DOS,版本一樣是 3.3 但不見得是 MS-DOS (另外還有 PC-DOS,相容性很高,因為根本一樣,見 wiki) 反正之後別家不重要了,被 Win 獨攬天下 在 Win 之前的時代,電玩等於自帶 OS,都自己控制所有硬體的 但等什麼都需要 Win 之後,超級 301 也悄悄來臨 超級 301 講的是嚴打盜版,從此光華商場不能再灌給客戶這些東西 但台灣的資訊電子業正在興起,不能灌也就扼殺了台灣產業 所以政府出面買了全國一年版權緩衝 也就是在台灣境內,所有微軟產品,自己去盜都有版權 (這些字眼都不算精確,大致上就是貿易戰啦,哪些項目讓讓,哪些項目不計較 就會有這種效果) 但一年後又要重新檢討 301,大家也都在觀望 你說不盜,但別家在盜,那訂單不都跑去別家了? 只要還有人在盜,這行情就是打下來了 當年一套 autocad十萬,一套 orcad十萬,抓到盜版罰五百倍 也就是我的電腦被抓到就要罰一億;那還不如有人來抓就砸爛它算了 實務上學生根本賠不起,所以也不會抓學生,浪費訴訟成本 但殺雞儆猴,抓幾個寫寫道歉聲明也還是有的;一開始是抓學校教授 而這也促成了教學版軟體的興起 實務上 OS 大約兩千元,這是以量制價的結果 Win OS 不見得沒有 autocad 複雜 但 Win OS 每台電腦都要裝,autocad 卻只有用到的人要裝,相對少眾 當年自組桌機大約可以省一萬元,筆電又貴又重速度又慢 可是筆電都是品牌電腦,品牌電腦一律附贈 OS 這些都推波助瀾讓 OS 有個基礎量在,我也漸漸傾向購買筆電 (已經沒心力自組電腦了,穩定性相容性都要顧,筆電則是一扔給維修中心就當大爺) 光碟的出現一開始是取代軟碟, 在需要塞十片軟碟以上的大型電玩改成只要塞一片光碟,是挺有感的;必需買 而音樂 CD的音質也是屌打錄音帶 當時固態記憶體(SD卡,USB姆指碟)的記憶量都遠小於光碟,價格又太貴 漸漸的它們追上軟碟片,就取代了軟碟機 容量夠大,電子速度又遠快於軟碟,只是一開始太貴;降到夠便宜時已經沒理由不用 現在追上了光碟片,就取代了光碟機 而且是取代很久了 回頭看到最前面我引用的 : 噓 cs09312: 昨天 專輯轉檔 : 推 wavek: 剛剛 燒音樂光碟 現在最尷尬的是這個了:音樂光碟 也才不過幾年前,黃韻玲在記者會上宣佈,金曲獎開放線上音樂報名 (抱歉之前有看到 youtube,現在好難找,有人要支援嗎?) 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以前雖然早就有線上音樂,比如可以在蘋果的 iTunes 或 kkbox 買到音樂 (既然是買的,就有版權;而且可以一首一首拆開來買,不必買整張) 但是這種音樂是不能報名金曲獎的! 因此不管 CD 被 USB姆指碟取代了多久,但音樂 CD 就是一個經典,不能輕易取代 (這話有語病,姆指碟也不算線上音樂,也還是有實體,但能不能報名金曲獎還要查證) 從這裡我們發現,音樂 CD其實維護了 CD 很久的市場 再加上車用電子總是進步緩慢,所以車上音樂用 CD 也是特別久 (安規的問題,車上要讓什麼成為標配,都必需經過碰撞實驗 不符安規就容易了,去汽車改裝廠自己換,破保固就行) 現在我也是破保固裝了台 sd 卡音響,很方便啊 在那之前,原廠給我前置吸入六片式 CD 機 副廠給我行李箱後置 12片式 CD 機(搬行李時很常撞到,超心疼) 現在我只要用手機在用的 micro sd卡就可以塞個幾十張 CD 進去了 不知還有車廠在用 CD 當車上音樂的標配嗎? 即使聽音樂也可以不用 CD 但 音樂CD 仍然是個經典 只是進貨量一直在減少 大潤發前不久我已經找不到了 現在要買支持歌手的 CD,還是去專業的 CD店找 而 CD店也倒了不少... 可是有些東西,音樂 CD 還是和線上音樂有極大的不同 1。保存,體積,面積 實體 CD 有歌詞本,有 CD 封面 有這些東西就有照片,有封面形象設計,也可以拿給藝人簽名 為此從前家裡買了 CD 收藏架,它有兩種隔層 橫著放是放 CD,縱著放是放卡匣 算是為卡帶走到 CD的適應期提供了最好的彈性 可是自從 CD 開始不規則包裝,搞創意後 這收藏架就廢了,改買乾燥箱 2。有歌詞本,就有 作詞,作曲,編曲,合音,演奏,行銷 這些人露臉的機會 這些通通會在文案設計裡佔上一個位置 夜市的盜版 CD 經常很粗暴的只留下歌詞 當然盜到極致,分不出真假的,會連文案都盜 但若是大合輯,一張取代一張半的,就不會有了 而現在買 CD,經常就是買一個認同,可以拿給藝人簽名 但聽音樂,還是上網路搜尋 youtube 比較方便;還有 MV 可以看 因為 CD 的量少,賣兩千張已經可以奪冠 所以當歌迷嚷嚷"演唱會或MV可不可以出 DVD" 意義已經不大 唱片公司大可把影像丟上 youtube 解析度也可能反而比較高 原因是 youtube 與時並進,現在主流已經從 1080P 開始走向 4K 但是 卡啦 OK CD 為了相容性,有可能往下卡 VCD 的解析度而已 (是有 DVD 等級的伴唱CD,但後製成本也往上抬) 結果免費 youtube 解析度比隨附於音樂專輯的影像CD解析度高,是真的發生過的悲劇 唱片公司不出,就殷殷期待;出了,又覺得品質不優 其實就是極少數歌迷嚷嚷而已 唱片公司老闆頭殻壞掉才做了錯誤的投資,沒賺到錢又挨罵 (CD 一開模,沒賣一千張就是賠,撒這錢幹麻) 當然 CD 燒錄機可以一片片燒;所以我們買的 CD 片,是開模用壓的還是用燒的? 收入減少,接著就是 cost down, 裁員 現在看電子文案,都一堆錯字 報紙也是,從紙上走到網路後,錯字就一堆 音樂的歌詞也是,從百萬張的時代走到現在兩千張 那個需要的 cost down, 裁員,公司合併 已經使整個產業萎縮到歌詞裡滿滿的錯字 可是因為聽歌,音樂是最重要的 耳機插上,有 MP3就好 所以歌詞錯似乎也不必重視了 一切就大家不重視,崩壞中 而藝人也從唱片公司切了出來 賺錢的在商演,商演和唱片公司無關 最小最小單位,就是一個藝人,一個經紀人;兩人公司 甚至藝人經紀自己,一人公司也行 沒了唱片公司,頂多不會有新歌 多多唱前輩的老歌也還是賺 頂多就不要報名金曲獎 然後唱片公司就可以消失了 或者,唱片公司覺悟,去主導演唱會,去和商演金主競爭 多辦幾場演唱會,少接幾場商演 否則唱片公司分不到商演利潤,無法和藝人站在同一邊 創作型藝人的興起或許也是個解法 因為這型藝人會直接和唱片公司接觸 (或者自己開唱片公司) 可是作者與唱者合在一起總是比較.... 就好像羅大佑,李宗盛 可以說特別有味道,但也不會有陳淑樺那種優美 總感覺差了點 --
QR Code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6.204.1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Gossiping/M.1567260446.A.A90.html
1F:推 HELLDIVER: 你比我還老112.105.211.115 08/31 22:08
2F:推 sonyabear: 超專業,那像我只會發廢文QQ 42.76.167.210 08/31 22:09
3F:推 fp737: 你寫這篇文章花多久? 125.230.72.241 08/31 22:09
4F:→ OrzOGC: 靠北,你是多老...都我出生前的東西 61.224.15.130 08/31 22:09
5F:推 sjclivelo: 先推 你應該快60了吧 36.229.198.156 08/31 22:09
小學二年級學電腦,民國 62 年次,不是六十歲
6F:推 mvpdirk712: 幹,比我老 49.216.5.82 08/31 22:12
7F:推 Kitakami: 這一篇文章值 1000 Ptt幣 怕118.170.189.236 08/31 22:14
8F:推 juyac11: 推,好看的文 36.225.63.86 08/31 22:15
9F:推 ianyang: 114.25.2.65 08/31 22:18
10F:推 figowang: 認真回 給推 111.71.29.2 08/31 22:18
11F:推 eg860610: 讚 1.200.44.72 08/31 22:24
12F:推 brian127127: 推 39.12.139.31 08/31 22:24
13F:推 chenweichih: 從dos開始之後真是有回憶的好文 36.225.85.107 08/31 22:32
14F:推 kipi91718: 推 1.169.100.178 08/31 22:33
15F:推 s8402019: 推114.136.216.197 08/31 22:34
16F:推 TFsonG: 推老人 42.77.92.136 08/31 22:36
※ 轉錄者: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8/31/2019 22:37:10
17F:推 nobunobu: 你也太專業了吧! 08/31 23:01
18F:推 elfeana: 好優質的文章! 08/31 23:23
19F:推 tint: 還是喜歡音樂CD的音質 08/31 23:35
20F:→ HuangJC: 八卦板轉來的,偶爾就發發這種.. 08/31 23:39
21F:→ HuangJC: 上一篇已經被洗掉了 08/31 23:39
https://webptt.com/m.aspx?n=bbs/Gossiping/M.1562355956.A.2FD.html
22F:→ HuangJC: 咦,還在耶 08/31 23:41
23F:推 nobunobu: 看來你是被PTT埋沒的才人 08/31 23:44
24F:→ HuangJC: 這不是埋沒吧,這東西不在 ptt 要在哪?出書還是上報? 08/31 23:50
25F:→ HuangJC: 大家年紀相當,應該說是我還記得,你們忘了不少 08/31 23:51
26F:推 tint: 和原po同樣經歷過這些東西 09/01 00:03
其實 CD 音質只是純數位,那不要用 MP3,不要壓縮 (mp3 經常是 10倍或 20倍壓縮) 只是存原檔在硬碟內 應該還是有不錯的音質
27F:推 tint: 當年也是喜歡玩這些電腦、電子的事物 09/01 06:03
28F:→ tint: 音樂CD正式名稱是CDDA 它制定的標準是2聲道PCM 取樣44.1KHz 09/01 06:06
29F:→ tint: 這後來就變成無損音質的標準 MP3、AAC這類型算是破壞性壓縮 09/01 06:09
30F:→ tint: 它通常利用演算法刪除一些人耳不常聽到的聲音資料來降低容量 09/01 06:10
31F:→ tint: 之後發展出一些無損壓縮格式如APE、FLAC、Apple Lossless.. 09/01 06:14
32F:→ tint: 音樂CD要轉存到電腦裡 通常靠光碟機抓取音軌 但音樂CD的設計 09/01 06:19
33F:→ tint: 在讀取過程中可能產生一些時基誤差 這可能造成音質的差異 09/01 06:21
34F:→ tint: 所以當年有些光碟機抓取音軌能力很好 會受到大家的追捧 09/01 06:22
35F:→ tint: 那時很瘋..收了不少台名機 09/01 06:24
你這段寫的就是爭議所在了 其實所謂的資料 CD,就是把音軌變成可以存放數位的格式 但是音軌並不是以數位型式存放在資料軌上面 (做得到,但當初不是這麼做) 原因是,資料有'絕對不可以誤差一個位元'的要求 如果程式差了一個位元,那就是損毀了 把它當資料看是小事,比如照片上多了一顆痣 但把它當程式看就是大事,代表一道指令變了,那整個執行結果都會變,當機率大增 拿這種'絕不可以誤差一個位元'的要求來存放音樂是很棒的 保證每次都會讀取到一樣 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入一些檢查,檢查到發現錯誤時就重讀 讀讀讀讀到正確為止 因此如果資料開始不穩定,則光碟的讀取會愈來愈慢 硬碟比較不怕,因為可以讀出後重寫入,這樣不穩定的資料就穩定下來了 音樂不是'絕不可誤差一個位元',相反的是要求'快點給我資料,不要delay就好' 所以音樂不需要檢查與校正,如果是 CRC 檢測,那也就是少了些 CRC 位元 事實上在資料 CD 進到五十多倍速的今天,已經輕易可以同時完成兩個要求 既是'絕不可誤差一個位元',也是'快點給我資料,不要 delay' 用資料 CD 的方式存放音樂即可,也會保證每次讀取都完全相同 而傳統音樂 CD 的方式雖然少了資料校正 如果連續讀兩次音軌都一模一樣,那也差可比擬了 現在通常有這個水準 不過我沒去試過,如果拿兩片 CD(當然要出自同一專輯) 丟進兩台不同電腦(所以當然是兩台不同光碟機) 各別讀音軌,存成兩個檔案 然後比對這兩個檔案會不會一模一樣 這才是終極測試 另有一點是難以計較的:傳統音樂 CD既然不需檢查與校正,那會不會有時脈問題 當然快轉至某一首歌的幾秒處,大家聽來也都一樣 但以人耳的遲頓,其實只要準度有到 0.1 秒,那人就分不出來了 對 CD的音樂格式而言,0.1 秒裡面還是可以前後位移很多資料,並不是絕對定址 如果一個數位資料可能前後位移,忽快忽慢,那音樂其實沒有完全重現 (資料 CD 不會,它有標準,一個資料前後位移就代表了資料不同,這不可以) 說到底傳統音樂 CD 少了檢查與校正,它就不是完全數位化 它在容忍的東西就造成些許類比的特性 (類比本來就沒要求資料不變,但要求資料儘量成正比重現) 就我的理解,這種東西可以稱為混合了數位與類比的特性 而這就是那時很常見到的 Jitter 這個字眼,也就是你說的時基誤差 關於時基誤差,到底完整解釋是什麼,就翻譯來看是說不清楚的 (即使 wiki 查到是中文,我也無法確定是不是我講的這樣) 為什麼會有這種疑問呢? 舉例來說,我前主管, 主要工作是通訊,專門在設計 modem 傳輸,傳真機傳輸這樣的人才 連他都說"CD 拿去冰箱冰,聲音會更脆" 我說這完全不是數位時代該聽到的解釋吧! 但他說:數位有 timing 問題,就是這樣 喔?喔?他還專家呢。。。 也幸好有這塊模糊地帶,讓發燒音響迷活了下來 繼續炒作比黃金還貴的傳導線 要不然照我說,數位時代就是數位資料可以傳遞到極遠都不失真 傳導線已經不重要了 除非你數位轉類比之後又傳了很遠 (但我們現在就是在說純數位傳很遠,竟然有人繼續炒作比黃金還貴的傳導線) 實務中,車用 CD 就有這個問題 以後置換片箱為例,就是 CD 拾取頭在後車箱 但音響單元一律在前座,以讓司機控制 所以在後座就數位轉類比,再用類比傳到前座 距離夠遠,車上雜訊也多 只能說車上就算音響不好也不容易聽出來 吃粗飽的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1/2019 07:50:11
36F:推 st3336: 娃 我只知道CDPRO2 09/01 10:23
37F:推 blackyw: 碟機不只是機器,也是崇拜對象,需要開光。 09/01 12:45
38F:→ HuangJC: 你那個大概有碟仙,不太一樣。。 09/01 13:35
39F:推 tint: 音樂CD制定規範(紅皮書)是CD家族中最早的 資料CD是之後才出 09/01 17:12
40F:→ tint: 所以資料CD的規範中有更完善錯誤校正的功能 09/01 17:12
41F:推 tint: 時基誤差這個 的確這部份有不少討論空間 09/01 17:17
43F:→ tint: 這篇寫得滿不錯 可參考Jitter項目 09/01 17:19
44F:→ tint: 不過現在光碟機發展已經很成熟 一般在擷取音軌時 CD不要髒污 09/01 17:21
45F:→ tint: 用低倍速讀取 也就差不多OK了 09/01 17:22
> 或許讀者仍對所謂資料正確但是音質受到影響感到疑惑 其實光碟片上面儲存資料是用等線速度而不是等角速度 因此在內圈必需轉得快一點,在外圈應該轉得慢一點 但是光碟機未必可以有任意速度(現在變頻式馬達很成熟,應該會改善這點) 以最簡單的 on/off 控制來說,馬達通電則漸漸加速,不通電則漸漸減速 這就好像如果我們開車時,因為油門踏板很不線性(老車經常如此) 導致我們只有踩和不踩兩個選項 於是我們怎麼踩出時速六十和時速九十等不同的選項? 答案是調整踩和不踩的間隔時間 (和 DSD 那張圖也很像) 但事實上這樣踩是會造成速度一直變化,忽快忽慢 於是資料被拾取的速度也是忽快忽慢 在資料 CD 的觀點來看,餵資料給我忽快忽慢沒關係,只要正確就好 但在音樂 CD 的觀念來看,忽快忽慢就有關係了,那就是正確的振幅出現在不正確的時間 如果 Jitter 真的講這回事,那根本就不是問題 那我就用拾取音軌的方式去取資料,然後重新用正確的時間送出資料就好 > 要避免jitter發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re-clock, > 將接收的數位訊號先存到緩衝記憶體中,在精準的時鐘運作下重新送出這些數位訊號 的確文中出現這句話 如果我的理解無誤, 這意思是 Jitter 這問題只出現在'能每次拾取音軌都相同'的技術之前 因為音樂的播放是拿到資料就馬上轉成類比(振幅)並且馬上送出至喇叭鼓膜 因此資料忽快忽慢當然就造成聲音無法重現 但既然能每次拾取音軌都相同了,那在數位傳輸上就不該視為有錯誤 忽快忽慢也可以由 reclock 解決 那根本就是重現了啊,Jitter 根本不該影響音質 Jitter 會影響音軌資料的拾取,但加一個緩衝區就可以解決 資料忽快忽慢可能造成播放時斷斷續續 但若用數倍以上的讀取速度,當然也可以解決問題 結論是冰冰箱我不認為有差,就算光碟片重量不均勻而使轉速忽快忽慢也不該有差 這正是數位通訊的意義 我們的網路速度其實也是忽快忽慢 但網路電話也沒讓你的聲音忽高忽低啊 只要別慢到斷訊,只要網路速度在聲音需求速度以上 那數位資料傳來得忽快忽慢根本沒關係 因為並不是一收到資料就馬上播,而是會降速,穩定的去播放資訊流(stream) 只能這樣理解了啊.. 就算是中文,同樣的文字還是會有不同的解讀的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2/2019 00:11:27
46F:推 tint: 等線速度CLV讀取傳輸的資料量是固定的 比如2倍速光碟讀取時 09/02 06:11
47F:→ tint: 不論內外圈都是每秒300KB的資料傳輸量 09/02 06:12
48F:→ tint: Jitter我的理解是影響取樣點的時間 但振幅資料是正確的 09/02 06:18
49F:→ tint: 我覺得以現代來說 可以改善的手段非常多 但在當年時空背景下 09/02 06:19
50F:→ tint: 音樂CD(紅皮書)制定的年代 那時讀取速度只有1倍速(150KB/s) 09/02 06:21
51F:→ tint: 而且快取記憶體寸土寸金 所以可能就不完善的設計 09/02 06:25
52F:→ tint: 隔了幾年後制定的資料CD(黃皮書)規範 就有加強了糾錯機制 09/02 06:27
53F:推 tint: 我現在也不太在意這些了XD 是CD音質,聽起來OK,就能接受了 09/02 06:32
54F:→ tint: 像耳機板 很常見比較玄學領域的討論XD 09/02 06:33
等線速是要求,但等線速很難設計 因為馬達是在軸心,軸心容易的是等角速度 (除非在讀取頭那邊咬著 CD 轉,那就可以輕易做到等線速) 實際上的設計是,等角速時,內圈資料會少,外圈資料會多 資料用自己的速度灌入讀取頭,讀取頭全部都收, 然後再依照同樣存在 CD 上的時脈訊號去校正 以 0 1 0 1 間歇出現的資料而言 內圈可能讀到很多重覆的0,很多重覆的1,或者說,每個訊號持續很久 但只要取樣時間對就好(以下 ^ 符號代表取樣) 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 ^ ^ ^ ^ ^ 上圖是取樣在中央,恰恰好的例子 我們以取樣稍快為例重畫 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 ^ ^ ^ ^ ^ ^ 第三個就會取樣錯誤,它取到第二個的尾端,重覆了 然後第四個取樣到第三個,依序錯下去,看容易看懂吧.. 我做過通訊,做過 modem,這是我們內部文件,就這樣講解的 要解決這問題,就是用超高取樣頻率,去找到訊號改變的邊界 然後用數學算出取樣的正確頻率 以上圖而言,每個 0 或 1 出現 14 次 如果我以為出現 13次,每讀一個就是 1/14 的誤差 那麼連續讀 8 個位元之後,會累積到 8/14 的誤差,超過二分之一 而一開始取樣到正中央,到最後一次就會取樣到邊界了 如果累積誤差只會有 5/14,那就代表不會取樣錯誤 總之只要能以超高頻率去取樣,就有法子找出正確的取樣頻率 外圈可能不會重覆到 14 次,可能重覆 3 次 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0001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取樣密集多了,資料灌進來也快了 但總之取樣速度有變不是問題,得知正確的取樣頻率去取樣就可以解決 當資料灌進來快之後,緩衝區就不夠了,那就需要降低光碟機的速度 光碟機轉速忽快忽慢這也不是我說的,是文件裡有提及必需這麼做 因此唯一能說可能有問題的 就是讀到資料就馬上送出,沒有 reclock 只有這樣,才會有速度上的問題
55F:推 susna80: 推 09/02 21:30
56F:→ tint: 光碟技術推出一開始都是等線速度 之後的燒錄機也是 09/02 21:46
57F:→ tint: 後來為了因應更高倍速的讀寫速度 才推出等線速度方式 09/02 21:47
58F:→ tint: 上面那行是說等角速度方式 09/02 21:48
需要替你改嗎?但改了我還是看不懂你在說什麼 不如這五行全刪,你全部重打
59F:→ tint: 其實之後推出的SACD 除了音質比音樂CD提高外 對於音樂CD一些 09/02 21:49
60F:→ tint: 設計不完善的部份也改進很多 但很多因素 最後沒推行起來 09/02 21:50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2/2019 23:31:01 等線速度是'儲存格式' 如果你能回憶一下,什麼是線速度,什麼是角速度的話 那你就能明白,馬達由軸心帶動,等線速度旋轉的馬達有多難做 從這裡就能理解我前面在講什麼 我沒否認過等線速度儲存這件事 但等線速度旋轉的馬達卻很難做 了解這些後,要怎麼把你 "上面那行是說等角速度方式" 這句修進去 根本就無法理解 所以我建議是你全部重打,我把那五行刪掉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3/2019 00:11:49
61F:推 tint: 1980年紅皮書(CDDA)規範的1倍速(150KB/s)讀取就是等線速度 09/03 12:00
62F:→ tint: 之後CD-ROM光碟機設計也都是等線速度讀取的 09/03 12:01
63F:→ tint: 一直到12倍速後要提高更高讀取速度 開始引入等角速度方式 09/03 12:03
64F:推 tint: 我前面要表達的意思就是 一開始光碟機就是設計等線速度讀取 09/03 12:06
65F:→ tint: 你可以參考看看光碟機的發展歷史 09/03 12:10
66F:→ tint: 事實上 光碟機的馬達最初就是設計為等線速度方式去讀取的 09/03 12:14
我們先不要計較對錯,只計較有沒有把自己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 你前面那五行我現在可以刪沒有 因為,不管你講的對還是錯,我甚至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然後,光蹀機的發展歷史,那你給我個網址當標準好了 不然我們會各有自己記憶的不同 最後,我完全沒有要反駁等線速度這句話 看來你還不懂我的意思 我是讀電機的,我告訴你,等線速度做不到,這樣你明白嗎? 既然做不到那我又怎麼承認等線速度呢? 這我再重講一次就跳針,鬼打牆了,前面都有寫 所以我現在只想先把你那五行校對好 不管你對還是錯,至少我不要誤解你的意思,好嗎? 你一句 "上面那行是說等角速度方式" 你是要告訴我,前面有打錯字?該修正? 取代進去又不對,反正你一直要說等線速度 這樣的文字真的很糟 tint: 光碟技術推出一開始都是等線速度 之後的燒錄機也是 後來為了因應更高倍速的讀寫速度 才推出等角速度方式 其實之後推出的SACD 除了音質比音樂CD提高外 對於音樂CD一些 設計不完善的部份也改進很多 但很多因素 最後沒推行起來 看來我只好硬幹了,改這樣行不行?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3/2019 13:11:37
67F:推 nobunobu: 覺得大家都有可能會打錯字或理解方向和自己不同,所以 09/03 15:16
68F:→ nobunobu: 可以輕鬆一點看待 09/03 15:18
69F:→ HuangJC: 我再接著跟你講為什麼無法'等線速度' 09/03 15:25
70F:→ HuangJC: 從這裡進入,會發現紅皮書的解讀很有問題 09/03 15:26
可以介紹一下你的背景嗎?既然一直提紅皮書 我的理解是:文字是文字,紅皮書怎麼解讀是個問題 所以確定你要表達的後,我接著可以跟你說那些文字怎麼解讀。 但如果你就是 CD Player 的工程師,那你的解讀應該會比我好。 不然馬達怎麼設計,好歹是我們電機科班的領域 我再接著跟你講為什麼無法'等線速度' 從這裡進入,會發現紅皮書的解讀很有問題 等線速度這句話我完全沒否認,但它不是那樣解釋的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3/2019 15:28:37
71F:推 tint: HuangJC大 我覺得您太嚴肅了 其實只是輕鬆討論而已 09/03 15:43
72F:→ tint: 我是當年接觸到光碟燒錄機後 因喜好研究一些歷史和背景而已 09/03 15:47
73F:→ tint: 光碟機的讀取方式 一開始是設計為等線速度讀取(CLV)方式 09/03 15:49
74F:→ tint: 這種方式可以讓傳輸資料的速度固定不變 但馬達必須隨著讀取 09/03 15:50
75F:→ tint: 光碟內圈到外圈 改變旋轉速度 讀取內圈時轉速要會比外圈時快 09/03 15:51
76F:→ tint: 但CLV讀取方式隨著光碟機讀取速度的提昇 讀內圈要達到標榜的 09/03 15:59
77F:→ tint: 傳輸速度時 馬達轉速必須提升到更高而可能會有瓶頸 09/03 16:00
78F:→ tint: 所以改採等角速度(CAV)讀取方式 讓光碟機的馬達轉速維持恆定 09/03 16:01
79F:→ tint: 所以 比如一台標榜50倍速讀取速度的光碟機 實際上只有在讀取 09/03 16:02
80F:→ tint: 外圈時才符合50倍速(150KB/s*50=7500KB/s)的資料傳輸速度 09/03 16:04
81F:→ tint: 這邊又延伸出了PCAV(區域等角速度方式)和燒錄用的Z-CLV 09/03 16:06
82F:→ tint: (區域等線速度)方式 可參考燒錄板這篇文 #14ak7LsR (CD-R) 09/03 16:08
83F:→ tint: 所以前面我說的意思 就是初期低倍速光碟機是用等線速度方式 09/03 16:12
84F:→ tint: 去讀取光碟資料 在更早年的雷射影碟(LD)播放機 初期也是採用 09/03 16:14
85F:推 tint: 等線速度方式去讀取LD碟片(內圈1800rpm—外圈600rpm變速) 09/03 16:18
這不叫嚴肅啊,你都拿紅皮書出來說你有憑有據了 結果打個句子,又說上一句要改 先不說你有沒有誤解 但你要表達的句子已經支離破碎 要改,就好好改進去 至於你後面又說出現 SACD,這還不用談 這有未學跑先學飛的問題 我們先把最基礎的紅皮書讀懂 而也許這樣已經解決問題了,後面更高深的還不必談 ------------------- 大家應該還記得錄音帶時代 那時的錄音帶,有兩個圓心,如果你手很皮拆過錄音帶的話更好 當所有磁帶在最左邊時,左邊會呈一個大圓餅,右邊則只有裸盤 反之當所有磁帶在最右邊時,左邊只有塑膠裸盤,右邊變成大圓餅 所謂的角速度,就是正比於轉速 當左邊轉最快時,右邊會轉最慢 而錄音帶的上方,有磁帶裸錄在外,供磁頭讀取;這裡是等線速度 你文中說"這種方式可以讓傳輸資料的速度固定不變 但馬達必須隨著讀取 光碟內圈到外圈 改變旋轉速度 讀取內圈時轉速要會比外圈時快" 這點,光碟和錄音帶有相同的現象 可是你回想一下錄音帶怎麼做到等線速度的 是帶動馬達計算好應該有的轉速,運作精密的轉剛好的速度嗎? (知道目前磁帶盤的半徑,經數學計算,由等線速度計算出該有的角速度 然後下令叫馬達轉得剛剛好快) 如果錄音帶也有紅皮書,那我完全可以說,紅皮書上要寫聲音資訊必需以等線速度儲存 但在實作上就得好好思考一下,馬達既然會忽快忽慢,到底怎麼做的? 關於這點,因為我從小就會亂拆亂摸,我可以說出答案 答案是:馬達以最高速運轉,但磁帶可以出力把馬達拖慢 磁帶在錄音帶的上方,裸露部份,有導輪夾住 這個導輪以等線速度在運轉 逼使磁帶也只能以等線速度運轉 然後馬達因為被拖慢,就會有恰恰好的速度 不知你有沒有觀察過這些,如果有,你會知道我說的是對的;或者我哪裡說錯 回過頭來,光碟上也是這樣的狀況 我們都知道內圈外圈必需用不同的轉速 但是去希望馬達用正確的轉速來轉,是很難設計的 等線速度只是在強調儲存在光碟上的資料,是等線速度的資料密度存放 如果說光碟機的讀取頭附近也有導輪,用夾的夾著光碟運轉 那麼等線速度會很好設計 (未必要這樣做,怎麼做是各憑本事,紅皮書在寫的不是這些,等線速度也不是指這些) 馬達有分好幾種,有一種叫 同步馬達 它可以輕易達到和輸入訊號成正比的頻率 所以台電給 60HZ,那馬達轉速就是 3600轉,穩穩的,不會是 3500,也不會是 3700 而經由接線方式不同,可以有 1800轉,1800 是 3600 的一半;這都有函數關係在 因此同步馬達的優點是:要什麼轉速,就穩穩一定是那個轉速 但是想要快一點點,慢一點點,都辦不到 不過我們也可以改變這個 60HZ,把台電給的電力整流成直流,再振盪成 59HZ 如果這麼做,原本 3600轉的馬達就會變成 3600/60*59 = 3540 轉 同樣的,這 3540 轉穩穩的就會是 3540轉;這就是變頻馬達 目前變頻馬達的技術非常成熟,吸塵器,洗衣機,電冰箱,冷氣機 用得到的地方都在用,都有震動少及省電的優點 但當年光碟機沒這麼進步 另一種則比較像傳統果汁機,傳統果汁機的轉速是可變的,有多檔 其實那個檔位就是電壓而已 台電給的 110V,如果用電路去分壓,分成 30V,60V,90V,110V 那麼 30V就會轉最慢,而 110V會轉最快 60V會比 30V快,但不見得是快兩倍 30V 打 100g 的蘋果是一種速度 30V 打 200g 的蘋果又將是另一種速度(會慢一點) 也就是說,它到處有和電壓成正比,和負載成反比的特性;但未必很線性 依循的就是個能量守恒吧.. 負載在分母,能量在分子啊! 我不明說這馬達叫什麼是因為,有好幾種方式可以設計出這種馬達 我也不知光碟機用哪一種;但很籠統的說它就是個線性馬達 當負載穩定,馬達供應電壓穩定,那麼轉速最終會穩定;這還算可以期待 可是你要用這種馬達去達成圓週上的等線速度,那真的非常困難 我剛說了,如果在讀取頭那邊有導輪用夾的夾住光碟,我就信了 等線速度難以達到,但也未必真要達到 反正等線速度是在描述資料的儲存格式而已 光碟機的實作其實是這樣的 在讀取的時候,可以讀入資料,也同時可以讀入目前的線速度 (資料裡必需編碼有可以同步的東西,然後計數就可以知道線速度了) 如果目前線速度太快,那就降低電壓;目前線速度太慢,那就升高電壓 這就是我說實作上光碟必需忽快忽慢的原因 至於後來高倍速光碟變成等角速度那些,資料是很珍貴,也很讓人重視沒錯 但其實都是另一個題目了 就好像台灣目前在準備選舉,而你開始關心宇宙大爆炸,相對論造成的黑洞透鏡 我也知道相對論很難,最近有新的證據令人振奮;但那是另一個題目了 我們原題不是在談 jitter 嗎? 好,那當我們期望光碟以 150bytes/sec 的速度運轉 但光碟其實以稍快或稍慢運轉時,會怎樣? 它偶爾會用 140bytes/sec 運轉,偶爾會用 160bytes/sec 運轉 談這個就可以談 jitter 了,不用去談到等角速度 這樣,紅皮書也算是解讀了
86F:→ tint: 也許您提的等線速度讀取和我提的是不同東西? 09/03 16:20
繼續談下去 在馬達的控制裡有兩大題目 一個叫定位控制,一個叫定速控制 機械手臂必需運作至定位 (像光碟的讀取頭要由內至外分個上百圈,一道指令要到正確位置) 這個就是定位控制 而光碟的旋轉速度,就是定速控制 要多快要多慢都行,而且調整得挺快 前面說定線速不是不行,而是沒必要 因為如果資料以 140bytes/sec 匯入,我就用 140bytes/sec 把它存至暫存區就好 資料以 160bytes/sec 匯入,我就用 160byets/sec 把它存入就好 千萬不要資料匯入的速度和存入的速度不同,結果一筆資料被存兩次,或漏存 其實也沒那麼複雜:每一筆資料進來時,就偵測到一個訊號,trigger 一下 那就把這筆資料存入就好了 資料 CD 就是這樣讀取的,所以不管 52倍速或一倍速,什麼速度都好 轉得快資料就拾取得快,因為用適當的速度儲存就好 但是資料可以快快讀,音樂卻不能快快放 用 52倍讀資料是好事,你不能把一首歌用 52倍速給我聽完 那樣一張 52分鐘的音樂 CD,你會一分鐘就播完了,這怎麼聽... 把資料儲存起來,然後 reclock,用原本的一倍速匯出變成聲音,就指這回事 有這東西的話,那根本不用管幾倍速,或忽快忽慢 但 reclock 當然是建立在暫存上,當年記憶體貴,不能用這技術,這說法可以接受 我也說了,存音軌時,存兩次比較,未必會一樣 看來是音軌和資料軌不同,沒有夠精密的同步訊號;因為以為人耳聽不出來 而我的問題是發生在:當存音軌都一樣時,當都可以拿到一樣的數位訊號時 為什麼播放還是不一樣 不過有一點可以討論:存音軌並不是和播音樂一樣,它會因為讀取不順而重讀 看來這就是問題;因為播音軌時,要即時,它沒有拾取到一樣的東西 更甚至可能我們要說,當光碟的線速度在 140 ~ 160 間上下晃來晃去時 既然沒有 reclock, 那播出的聲音,是否也忽快忽慢? 那這就是問題了 別忘了,不管幾倍速光碟機,高倍速只運作在讀資料時 一但它運作在播放音樂時,都是一倍速 不然咧?資料讀了暫存在哪裡? 又不是有什麼播放機程式做了抓音軌然後從硬碟播放這種事 它就是從 CD 讀取頭馬上抓馬上播的 所以我們也根本不用討論高倍速光碟機運作在等角速度的例子了 那都是資料 CD,不是音樂 CD 要談的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3/2019 17:24:11
87F:推 tint: 光碟上貯存的資料密度是不變的 所以要符合傳輸速率固定時 09/03 17:23
88F:→ tint: 內圈讀取轉速就必須較快 外圈就必須較慢 在上個世紀80年代 09/03 17:24
89F:→ tint: 個人電腦上推出的1倍速光碟機 它內圈轉速約495rpm到外圈約是 09/03 17:25
90F:→ tint: 212rpm遞減 上世紀70年代的雷射影碟(LD)播放機 它CLV讀取時 09/03 17:28
91F:→ tint: 是被設計為內圈1800rpm到外圈600rpm遞減速度 這是廠商當年 09/03 17:29
92F:→ tint: 實作且推出產品 當然 是否能精確到完全資料傳輸速度不變 09/03 17:30
93F:→ tint: 我覺得不可能 傳輸速度可能會有些微變化 但就意義上和廠商的 09/03 17:31
94F:→ tint: 標榜上 它的讀取方式是符合等線速度這個概念的 09/03 17:32
當然符合啊,其實就算有 jitter,你耳朵也聽不出來啊 現在我們要談 jitter,就是不能忽略這些細微變化 就是在談'人耳聽不出,但用儀器看得出'的變化 所以我的理解是:讀資料大可忽快忽慢,但播音樂不可忽快忽慢 這個忽快忽慢造成了 jitter 這樣算是很容易理解了 用網路串流播電影就有這感覺 我買了 56K 的傳輸速度 但它事實上忽快忽慢 用來抓網路上的 CD,可以做到資料完全無誤的抓下來 (如果有一點錯誤,燒出來的光碟是不能執行的) 但是播電影時,忽快忽慢會讓畫面卡卡的 這就是 stream 必需計較時間的地方 用 stream 來理解 CD 的音樂讀取, 它忽快忽慢不會造成資料錯誤 但會造成音樂失真 倒是很好理解
95F:→ tint: 所以即便1倍速讀取 為了固定資料傳輸速度 轉速也是要變化的 09/03 17:35
96F:推 tint: HuangJC大您電機系的專業 和您討論其實我也獲益不少 感謝 09/03 17:55
97F:→ tint: 關於jitter 這部份討論範圍真的很廣 振盪器部份都可能影響 09/03 17:57
98F:→ tint: 我當年也是參考網路上的討論 現在的話是就不會去太在意 09/03 17:58
99F:→ tint: 至於音樂CD(CD-DA)的規範 1980年紅皮書(Red Book)制定內容 09/03 18:00
100F:→ tint: 就是定了音樂CD播放機是1倍速固定Bit rate傳輸數位音樂資料 09/03 18:01
101F:→ tint: 紅皮書制定的內容 音樂CD是2聲道 16bit PCM (Pulse-code 09/03 18:04
102F:→ tint: modulation)將類比訊號數位化 取樣頻率是44100 Hz 09/03 18:06
103F:→ tint: 所以Bit rate是44100samples/s*16bit/sample*2聲道 等於 09/03 18:10
104F:→ tint: 1411.2 kbit/s的資料傳輸要求 而在光碟片制定的部份 09/03 18:11
105F:→ tint: 一張音樂CD可以容納99個Track 一個Track通常是擺一首歌曲 09/03 18:12
106F:→ tint: 每Track可以分成數個sector(扇區) 一個sector存放的資料為 09/03 18:15
107F:→ tint: 2352 byte的數位音訊資料 讀取頭每秒讀取75個sector(扇區) 09/03 18:16
108F:→ tint: 所以每秒可以讀取的資料符合每秒1411.2kbit音訊播放要求 09/03 18:23
109F:推 tint: 這制定為音樂CD 1倍速讀取 所以早年的CD播放機是沒法耐震的 09/03 18:33
110F:→ tint: 1倍速讀取時 馬達轉速約為內圈495rpm到外圈212rpm遞減 09/03 18:39
這些都是在講儲存格式,而不是說必需以這個速度去讀取 你有本事用等角速度去讀取也行 只不過等角速度時,資料被拾取的速度會變而已 所以真的會出現'你的等線速度不是我講的等線速度'這回事 文章不能死背,必需理解,這才叫理工科 不然就叫做背科了 即使我知道我的罩門是英文,找到中文很有幫助 但常常連中文也是看不懂的 這些必需以實際的經驗代入,才知道每個句子的意義 再繼續說到資料偏移 我們以一串遞增的資料來說好了,以下都是 16 進位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A 假設我在讀取時發生偏移,讀成了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A XX (XX 是沒讀到東西,就偏移了嘛) 這就你說的"振幅不變,但時間改變" 可是資料不是長成這樣的,資料是成串的二進位 誰跟你一次偏八個 bit 剛剛好? 如果偏四個 bit 呢?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AX 不就變這種東西?看得懂嗎? 那偏 三個 bit 呢? 01 的二進位是 0000 0001 變成 0000 1000 後面三個 0 是由 02 補上的 02 的二進位是 0000 0010 變成 0001 0000 03 0000 0011 0001 1000 好,所以結果整串是 08 10 84 .... 我不想算了,總之亂到無法想像 這樣根本連振幅都變了 何況真的沒校正嗎?你之前附的網址不要只看 jitter 那塊 就可以看到其實已經有不少校正,有在防堵這個問題 所以說真的會有什麼問題,這些文章想要深入淺出寫出來,卻根本沒講清楚 還不如說一句:應該要有更多校正用的多餘位元,但設計得還不夠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3/2019 19:11:48
111F:推 tint: 紅皮書音樂CD是規劃2層錯誤校正ECC(Error Correction Code) 09/03 19:59
112F:→ tint: 之後1984年推出的資料光碟CD-ROM黃皮書(Yeloow Book)規範 09/03 20:00
113F:→ tint: 因為要存放資料 錯誤校正部份就更完善了 09/03 20:01
114F:→ tint: 黃皮書是建構在1980年紅皮書基礎上 制定資料存放方式分二種 09/03 20:02
115F:→ tint: CD-ROM Mode 1:用於存放電腦資料,相對於紅皮書的每一扇區 09/03 20:03
116F:→ tint: 容量減少為2048 bytes 減少的空間用於EDC/ECC 錯誤校正用途 09/03 20:05
117F:→ tint: CD-ROM Mode 2:就是同音樂CD的存放規劃來擺資料,每一扇區 09/03 20:06
118F:→ tint: 2352 byte,一般用於音樂、影像、圖像資料用途 09/03 20:07
119F:→ tint: CD-ROM Mode2比Mode1少了EDC/ECC 錯誤校正功能 但好處是整張 09/03 20:09
120F:→ tint: 光碟片可以比Mode1存放更多資料 09/03 20:09
121F:→ tint: 音樂CD是最初光碟片的規範,其實可看到愈後來的規範愈完善 09/03 20:11
122F:→ tint: 再之後是綠皮書的CD-I,白皮書的VCD、橘皮書的CD-MO、CD-R和 09/03 20:14
123F:→ tint: CD-ReWritable.. CD-ROM家族的制定是經過多年才愈來愈完整 09/03 20:14
124F:推 tint: 關於CLV(等線速度)和CAV(等角速度)不同讀取方式的光碟機 09/03 20:58
125F:→ tint: 其實我們用程式可以看得出來不同 09/03 20:59
126F:→ tint: 舉二台使用不同讀取方式的BD-ROM光碟機為例子 09/03 21:00
127F:→ tint: 因為網路上沒古老低倍速CD-ROM光碟機的測試了 09/03 21:00
128F:→ tint: https://i.imgur.com/ouSTQ9O.jpg 09/03 21:02
129F:→ tint: 這台是4倍速等線速度方式讀取BD-R,藍線代表資料傳輸速度 09/03 21:02
130F:→ tint: 從內圈到外圈資料傳輸速度都是維持4倍速恆定 09/03 21:03
131F:→ tint: 綠線是馬達轉速,可以看到馬達轉速由內圈到外圈轉速遞減 09/03 21:03
132F:→ tint: https://i.imgur.com/mbvI16P.jpg 09/03 21:04
133F:→ tint: 這台是4倍速等角速度方式讀取BD-R,可看到藍線資料傳輸速度 09/03 21:05
134F:→ tint: 在內圈是不到2倍速的,隨著讀取到外圈最後才達到4倍速讀取 09/03 21:06
135F:→ tint: 而綠線馬達轉速則是維持定速 09/03 21:06
136F:→ tint: 如果手邊有古老的低倍速等線速度CLV讀取方式的光碟機 09/03 21:07
137F:→ tint: 拿來測試就可看到資料讀取速度恆定,馬達轉速遞減的圖形 09/03 21:08
138F:→ tint: 光碟機馬達以等線速度讀取方式 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09/03 21:09
其實這些圖表不夠 我繼續用定速和定位控制來說明好了 如果今天我要設計定位控制 舉由左到右一百單位為例 x=0~99 當我下指令 x=1, x 就走到 1 當我下指令 x=50, x 就走到 50 那定位控制的難度在哪裡? 1。速度與路徑 別人花十秒才能從 x=0 走到 x=50 我花一秒而已,那我的肯定比較優秀;這是達成要求的速度 你是直接線性衝到,還是一開始很快衝到 x=49, 然後減慢,小心慢慢的走到 x=50 還是一開始衝過頭到 x=51, 再往回修正到 x=50 ? 這是達成要求的路徑 2。干擾 我們知道移動的主要問題就是要克服摩擦力 如果路徑上的摩擦力都很平均 那麼 x 走 10 單位,要花的力氣當然就是 x 走 1 單位的 10 倍 但如果路徑上不均勻,比如機油抹得不勻 那麼會不會花的力氣不是十倍,而是二十倍? 上面是靜態干擾,再說到動態干擾 我已經走到 x=10 了,會不會風一吹手一撥,變成 x=5 那得再修正回來 要不然 x 走到定位,然後停電不就好了,就會留在原處啊~ 定速控制也有它的難度 就算你已經到了定速,我夾一下馬達的軸心,給它多一點阻力 它是不是會慢下來? 所以你看文件裡有提及,光碟片均不均勻都會影響 我都提及有定速控制了,那定速就一定做得出來 今天 jitter 在談的就是'誤差' 所以我說這些圖表不夠 比如我要求速度 v=1000 然後我們看到有張圖,速度對時間是一直線,穩穩的在 1000 你說:定速早就設計出來了 我說不夠是因為,我希望看的圖是'誤差量' 如果今天 v 會抖動,一下 999 一下 1001 在這張呈直線的圖是看不出來的,但在 jitter 來說它肯定是儀器可發現的 所以對我有意義的圖,應該是 v 與 1000 的誤差量,而且必需放大 當然眼睛瞇著看直線直不直也可以 但你只能看得模模糊糊,沒有放大誤差量來關注啊! 這些圖的意義就只在於向你講解 定線速去轉動馬達,來讀取定線速的資料格式 或者 定角速去轉動馬達,來讀取定線速的資料格式 它拾取資料的差別 但它沒表達出難度,誤差 所以我才說:最能說服我的,就是在讀取頭的旁邊,用導輪夾著光碟轉 XD 因為我強烈要求導輪多快,那我保證光碟就是那麼快 事實上這只是用誇張的物理來講解這件事 導輪也可能忽緊忽鬆,我們耳朵是聽不出這差別的 而光碟應該也夠均勻,忽快忽慢我們也感覺不出來 但 jitter 應該是夠大,夠影響量測了 所以真正釜底抽薪的做法,仍然是"即使線速度忽快忽慢,也能等速送出資料的模組" 因為電子速度的反應遠快於機械速度 所以在成本上,我們不會用機械去適應電子 我們會以電子去適應機械 方法就是在光碟上佈滿時脈訊號 每送出一筆資料,就送出一個時脈 那如果光碟忽快忽慢,時脈也會跟著忽快忽慢 照著取就好了,資料就不會重覆,也不會遺漏 上面那句話還可以打個折 比如,每送出八筆資料,就送出一個時脈 別忘了資料是以 bit 為單位,不是 byte 如果以 byte 為單位,代表你認為一讀就是一個 byte,沒有困擾 但事實上我們蠻擔心連一個 bit 都可能重覆或遺漏 所以每讀一個 bit 我都有必要計較一次 而每八筆資料,就是每八個 bit, 也就是一個 byte 我們可以每八筆送一個時脈 也可以每一千筆送一個時脈;省很多 這就是文件中常看到的 一圈有多少個大單位,大單位裡有多少中單位,中單位裡有多少小單位 省很多時脈也是可以的;學會跑後就可以學飛了 而事實上光碟上面好像沒有單純的時脈訊號 通訊上的做法都是"編碼" 也就是本來要送出資料 010101, 把它編成 010100 之類 總之編碼有一套數學,它可以把資料和時脈混在一起 而我現在在說的就是:我認為音樂光碟沒有完整的,穩定的線速度 它總是有微小誤差,而這誤差就會造成 jitter 不是沒有等線速度的設計,但你要知道這設計難在哪裡 照我看設計到人耳聽不出來 但每次讀取資料都不會一模一樣 是可以想像的 ----------------- 穩定的角速度容易多了 自動控制其實講的都是'回授' 剛才說:萬一 x 移動 10 格,它的摩擦力是 x 移動一格的 20倍,不成正比怎麼辦 答案就是:偵測結果,出回授訊號,修正到正確 修正好穩定後,因為沒有其他意外狀況 (光碟片算是均勻,不會忽輕忽重;手去拍打這不能算,因為那時代也沒達成這要求 所以我們檢討到那時代的水準就好) 所以等角度很容易,就是維持控制迴路的現狀就好 可是穩定的等線速度怎麼設計? 如果讀寫頭附近有導輪,那把導輪控制成定速就好 但沒這東西啊,所以等線速度,也就等於承諾了角速度會一直變 那你就不能跟我說控制迴路(我指的是送入馬達,造成正比於轉速的那個電壓) 保持不變就好 當然更外圈的黑盒子能看到控制迴路仍然是保持不變啦 如果線速度也是一個電壓來表達 那這個電壓保持不變就是線速度不變啊 XD 我們不能這樣討論問題嘛,值錢的在這裡,得鑽進去 所以我們還是鑽進去來說明 在轉速上,其實必需愈來愈慢(內圈往外圈時) 慢多少?由線速度讀取模組回饋給我 這可以很穩,但還是會抖動,算正常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4/2019 01:52:20 ※ 編輯: HuangJC (42.76.204.117 臺灣), 09/04/2019 01:54:31
139F:→ tint: 其實我引用的都是廠商的規格和資料 當然有不同想法也是很好 12/07 00:40







like.gif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icon.png[問題/行為] 貓晚上進房間會不會有憋尿問題
icon.pngRe: [閒聊] 選了錯誤的女孩成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張
icon.png[心得] EMS高領長版毛衣.墨小樓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龍隔熱紙GE55+33+22
icon.png[問題] 清洗洗衣機
icon.png[尋物] 窗台下的空間
icon.png[閒聊] 双極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車]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門
icon.png[討論] 能從照片感受到攝影者心情嗎
icon.png[狂賀] 賀賀賀賀 賀!島村卯月!總選舉NO.1
icon.png[難過] 羨慕白皮膚的女生
icon.png閱讀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問題] SBK S1安裝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舊woo100絕版開箱!!
icon.pngRe: [無言] 關於小包衛生紙
icon.png[開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簡單測試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執行者16PT
icon.png[售車]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戰33 LV10 獅子座pt solo
icon.png[閒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購教學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產版官方照無預警流出
icon.png[售車] Golf 4 2.0 銀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籃汽座(有底座)2000元誠可議
icon.png[問題] 請問補牙材質掉了還能再補嗎?(台中半年內
icon.png[問題] 44th 單曲 生寫竟然都給重複的啊啊!
icon.png[心得] 華南紅卡/icash 核卡
icon.png[問題] 拔牙矯正這樣正常嗎
icon.png[贈送] 老莫高業 初業 102年版
icon.png[情報] 三大行動支付 本季掀戰火
icon.png[寶寶] 博客來Amos水蠟筆5/1特價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鮮人一些面試分享
icon.png[心得] 蒼の海賊龍 地獄 麒麟25PT
icon.pngRe: [閒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創漫畫翻譯
icon.pngRe: [閒聊] OGN中場影片:失蹤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問題] 台灣大哥大4G訊號差
icon.png[出售] [全國]全新千尋侘草LED燈, 水草

請輸入看板名稱,例如:BabyMother站內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