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llingWave (Lost in the Dark)
看板politics
標題Re: [建議] 服貿的四象限討論
時間Sat Apr 12 02:30:52 2014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這次的"爭議" 跟這一點關連都沒有,老K可能還稍微有在想這問題才會想推這協議,反
對者? 科。
但這不是政黑板,也不是稻草人版,所以就從閣下提道的部分來討論吧。
: 服貿和貨貿不同,服貿沒什麼傾銷的問題,貨貿有
: 再者服貿影響的是我們一般的日常生活,貨貿不會
: 這是根本性的差異
: 接著是就算貨貿,我也不認為台灣需要急著簽
: 台灣的問題在於到了現在還維持1980年代的生產模式,好比竹科1980年蓋好後
: 就繼續擴大規模直到現在
: 這在美蘇兩強對立時還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 但蘇聯瓦解,中國,東南亞,東歐等等...加入美國為首的市場後,
: 問題就來了,台灣這種代工業,以廉價勞力,破壞環境,粗糙式開發為主的開發方式
: 面臨產業外移的問題
: 這時該問的該做的是如何讓台灣產業升級
: 而不是一味的開放簽自由貿易讓那些工廠能夠更便宜的取得原料和人力和環境
: 這種簽法只會對台灣更不利而已
: 就以自由貿易的問題,就好比把一隻野獸放到原始叢林讓那群野獸相互競爭
: 但台灣的產業有足夠的能力嗎?
我不反對這樣的論述,問題在於,如何升級? 怎麼升級? 為啥20年沒升級? 這中間
其實有很多過程與問題,不是單純的台灣人傻傻埋頭20年發現世界變了。
台灣為啥只能代工? 其實有兩個部分 比較原始的原因在於技術不夠,但後來還卡在這
的原因其實長期以來是在金融體系。
要知道,研發要錢,品牌要錢,歐美大企業動輒銀行團貸款,台灣? 銀行團?哪有這
種東西。 一團銀行還比不上國外一家,而且法規限制上又多,要貸款給企業幾乎一定是
已經獲利的企業做為周轉之用罷了,如果當年的Google跟Facebook生在台灣?絕對被銀行
當乞丐轟出去,如果是七八年前的Apple? 絕對也不敢放手去投資。
(實際上,台灣當年有教授發展出類似Google核心系統的東西而且時間沒比Page他們晚,但
差別在哪?Page他們在1999年中搞到了兩千五百萬美金的創業基金,台灣的那系統同年1月
的時候...搞到了....三百五十萬......台幣。如果是Page那種還沒畢業的學生去的話
我看35萬都會有問題了。)
而台灣不但儲蓄率偏高,外匯存底也超高,那這額外的資本要幹嘛? 企業投資限制多
,銀行無力玩大投資案,那最簡單的萬年不變解法就是? 炒地皮。 這下開始了解為何
台灣空屋率那麼高地價卻還漲更高的原因嗎?
那這問題如何解?大致上兩種可能方法。 比較單純者就是台灣當年的辦法,跟後來
南韓的幹法,那就是政府當投資者,挑選特定廠商押寶,但這運氣問題不小,當年李國鼎
等人押對了寶,後來阿扁時代其實也有去壓...只是押到了四大慘業,而現在馬政府要這
樣幹的難度恐怕不會比去跟大陸簽協議低到哪去,應該說,可能更高,因為要抹黑成圖利
違法更是容易。
另一種方法,就是走自由派路線,想辦法讓銀行自由競爭,跟世界接軌,小的被併,
可以全球投資,這種幹法,符合學術派理論,但實務來說也代表著台灣會面對全球風險。
實際上,過去這20年台灣經濟的不變,不論是結構或薪資面,那到可以去怪彭淮南,因為
會率是他在管的,他的原則是保守的,以經濟風險低,產業風險低,物價成長低這三低
原則來玩,這也不能說他錯,實際上台灣過去三波金融風暴傷害都相對比世界其他開放經
濟體來的小,但凡是有利弊,缺點就是大家看得到的。 物價不漲,產業結構也不變,
薪水當然不會漲。
當然,直接放台灣銀行去跟老美比的話大概是沒多久就台灣只剩下外商銀行了,那
怎麼辦?有什麼地方金融業務需求高,可是其他外商銀行限制多的???
這你大概就可以知道為何馬政府要推服貿了,要知道,大陸企業超缺錢,你去過大陸
銀行就知道,地方小分行也蓋的跟皇宮一樣,然後裡面員工永遠比客人多,為啥?國營的
,鼻子長在頭頂上,沒有背景的普通人不該去的地方,去了也不會理你。 大陸也很提防
外銀,所以外銀在大陸也很難混,他們也不大相信大陸企業(跟台灣企業),去那多半
只是服務外商的。
所以說,這明顯是個有機會可以發展的,那就為何服貿開放附件中其實是分"金融"
跟"其他" (當然,今天都繞著其他在打,而不去打主題,這中間的原因大家心裡有
數就好),擺明了就是個金融協議,其他東西只是搭便車的。
如果你有去看過大陸銀行,就知道他們來台灣絕對是毫無競爭力的,也不會來,國內
當土皇帝爽爽的幹嘛跑去台灣,台灣銀行櫃台整天接到手軟,這在大陸根本不可能。
理論上,開放台灣銀行去大陸,不但可以解決當地台商的許多困境,而且幫台灣長年
囤積來炒地的冗金找出路,強化台灣銀行的實力,也讓台灣企業可以更順利結合兩岸資源
,達到產業提升。 當然,這中間有顧慮也不沒道理,做了也不見得會成功。但好歹
球投出去有機會進,連出手都不出手站著24秒違例怎麼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 我看也沒有,好比鴻海:
: 成本:
: 投入成本(中國人工成本) : 1.8%
: 投入成本(材料成本) : 21.9%
: 投入成本(非中國人工成本) : 3.5%
: 利潤:
: 蘋果利潤 : 58.5%
: 非蘋果美國利潤 : 2.4%
: 歐盟利潤 : 1.1%
: 南韓利潤 : 4.7%
: 其他利潤 : 5.3%
: 日本利潤 : 0.5%
: 台灣利潤 : 0.5%
: 富士康內部運做:
: 職位(管理職) 職位(技術職) 資位
: 總裁
: 副總裁 師12以上
: 副總經理 師12以上
: 協理,資深協理 師10~師12
: 經理 師8~師10
: 副理 師7
: 專理 師6
: 課長 專業工程師 師5
: 副課長 資深工程師 師4
: 組長 工程師 師3
: 組長,線長 員級,師1師2
: 線長 普工 絕大多數是員級
: 台灣/中國員工族群二元制
: 基層普工佔85%,中國幹部佔多數
: 師4~師7有少數中國幹部
: 師7以上仍然是台灣籍管理階級
: 14個事業群裡100萬人的競爭規則:
: 事業競爭激勵是營業額最大化-與高層經理的升遷/分紅入股有關
: PS: 是營業額為競爭依據,而不是利潤
: 分而治之
: 各事業群缺乏資訊流通,依賴郭董裁量權
: 經常依據全球品牌客戶需要改變組織和結構
: 不同事業群與跨省區生產/人事管理都有分歧
: 各單位主管權威的任意性
: ...
: 這種的,也只是複製跨國剝削而已之外,台灣並沒有多少核心技術
: 要說有多少競爭力都是騙人的...
: 這種的,你敢簽類似自由貿易的東西嗎?
我還是要提醒,別把利潤當全部,光是Apple自己當年就出現過慘痛的教訓,不過
鴻海比Apple本來就是雞腿比榴槤。
--
"古今多少事, 盡付笑談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6.3.2
※ 文章網址: http://webptt.com/m.aspx?n=bbs/politics/M.1397241055.A.306.html
1F:推 Hartmann:推 42.70.165.245 04/12 11:33
2F:推 downtoearth:真的不要拿APPLE出來當例子 那是 183.63.21.54 04/12 17:02
3F:→ downtoearth:不可複製的 APPLE曾經要對手:微軟 183.63.21.54 04/12 17:02
4F:→ downtoearth:出手救他.. 183.63.21.54 04/12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