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ormy (彼德洛希卡)
看板movie
標題吉屋出租:當音樂凌駕影像
時間Fri Dec 9 00:24:11 2005
初次聽到【吉屋出租】,是出自【六人行】裡的錢德之口,對這部劇毫無概念,只
知道它必然是一部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劇,而這就是我看電影前的所有認識。
開場是一首非常好聽的八重唱,雖然無關,但這讓我想到【愛是您愛是我】,令人
振奮的片頭曲總能讓電影旗開得勝,光是這首歌,就讓我有購買原聲帶的衝動。
不過,那股上升的氣燄在曲子結束的瞬間,馬上消逝冷場。
大約半小時後,我確認了氣氛的上揚與連帶的瞬間冷卻並非我的錯覺,而是本片中
確實存在的節奏空洞,作為一部音樂劇的改編電影,我不確定這樣的空洞是否合宜
或有意義,但我相信這是一種創作上的缺陷,而這樣的缺陷,很可能直接來自本片
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
哥倫布不盡然是個失職的導演,他也擁有不少佳作,如【小鬼當家】、【窈窕奶爸
】、【親親小媽】,但他最大的問題在於,他總是以一模一樣的節奏感、橋段分割
與運鏡來處理電影,所以你會在【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裡找到【小鬼當家】
的感覺,或者在【變人】裡找到【親親小媽】的片段。
如今,【吉屋出租】作為一部期望結合音樂劇與電影特性的作品,哥倫布使用的技
法卻依舊不變。
我忍不住想到【芝加哥】與【紅磨坊】,同樣具有百老匯/舞台劇元素的作品,即
便此兩者的風格如此不同,它們卻擁有著「把銀幕當舞台處理」的共同特徵;實體
舞台表演為了克服與觀眾的視覺距離,必須以巧妙的動線編排與大幅的肢體語言吸
引觀眾,電影則可運用特寫、剪接與其他效果來提升戲劇張力,而【芝加哥】與【
紅磨坊】皆可作為舞台/電影的良好結合範例。
而【吉屋出租】卻是很明顯的失敗對照組,細觀哥倫布成功的作品,全部不靠剪接
或形式取勝,而是在平穩的敘事中佐以實力派演員的精湛演出,這樣的模式基本上
不會在歌舞劇中產生,歌舞劇需要更豐富的視覺元素,剪接與取鏡的角色由此提升
,而這也是哥倫布最不專精的一項技能。
所以你會看到馬克與羅傑兩人在天台上聲嘶力竭地深情對唱,肢體表現卻僵硬平板
不知所措,這時你會期待導演學習音樂錄影帶的手法讓畫面顯得靈活精彩,問題是
哥倫布就是不吃這一套—或者說,不懂這一套—我甚至覺得,把許多【女模煞】裡
出現的剪接法借過來都能讓本片妙趣橫生,甚至該讓麥克貝跨界試身手,人家本來
就是音樂錄影帶大師,搞不好【吉屋出租】比【絕地再生】更適合他呢!
電影行至中段,我嘗試著閉起眼睛欣賞,然後徹底地被音樂說服著,捨棄了影像反
而讓這部「電影」更吸引人,短小的篇幅無法盡數愛滋患者的絕望、波西米亞與資
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矛盾、愛情之中理想與現實的膠著、邊緣人的困境與希望
,僵化的影像讓明顯通過精巧設計的幻想探戈與餐廳之舞皆被犧牲,我懷疑片中馬
克的膠卷都比哥倫布的作品有活力!
簡言之,倘若你真的很愛原版音樂劇,又希望在大銀幕與杜比音響之下享受音樂,
你可以來看本片,盡力忽視哥倫布頗為失當的執導手法,純粹地享受音樂和劇中人
物極為零散但頗為搶眼的演出,如此應能得到水準以上的樂趣,你無法在此看到並
駕於【芝加哥】的佳構,但你至少可以品嚐杜比音響之下立體動人的暢快樂音。
--
文字是迷途者在黑森林中唯一的慰藉。
我的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64.127
1F:推 crushh:我也有去看:p 12/09 01:03
2F:推 vi0721:推~贊同,音樂真的比畫面(演技)強太多 12/09 01:44
3F:推 gummoe:true! mean, but true... 12/09 02:00
4F:推 ericachu:我不能同意你更多 12/09 10:31
5F:推 akiko126:推...這樣拍乾脆去買CD來聽就好了... 12/09 23:22
6F:→ piyomac:大家有空去椰林看看,已經有人給這位「S大」建設性建議 12/10 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