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amalam2005 (山風)
看板media-chaos
標題[新聞] 《蘋果》即時戰略為什麼?-專訪蘋果社長
時間Mon Jan 27 16:42:38 2014
Pe
op
o 公民新聞
文/林靖堂 採訪報導
甫步入2014年半個月,台灣網路媒體的發展嗅出了一絲戰國風雲的火藥味。1月15日,新
興網路媒體風傳媒宣布正式上線,於此同時,《蘋果日報》即時新聞也宣佈與五家獨立媒
體合作(1),加以稍早另一新媒體民報網站試營運(2),讓近三年台灣的媒體動盪史走入新局。
然而,台灣四大紙媒之一的《蘋果日報》,早在去 (2013)年即開始佈局網路即時新聞,
箇中原因或許與拋售壹電視,以及蘋果日報紙媒日漸萎縮的銷售量有關。然而,《蘋果》
即時新聞也因日前的合作案、過去近一年來新聞內容呈現,以及突發中心記者一紙徵召鄉
民記者的臉書貼文(3),再次引發關注。
就在上週,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4)與蘋果日報工會理事長蔡日雲,分別在天下獨
立評論的專欄與臉書上,對《蘋果》即時新聞的報社政策為文反省,為此本文特別專訪蘋
果日報社長陳裕鑫,了解《蘋果》即時新聞到底為何?
本採訪分為四大部分:
「關於獨立媒體合作」、「關於新聞內容爭議、正確性與量的質疑
」、「關於即時新聞的記者勞動權益與內部聲浪」、「關於即時新聞的經營與營收」,行
文採取Q&A的方式,有點長,一口氣看不完可以分四次喘口氣慢慢看。
關於獨立媒體合作
問:蘋果日報即時新聞日前與五家獨立媒體的合作,動機、考量各是什麼?
與獨立媒體間的合作出發點在於,即使《蘋果》線上記者很努力跑新聞,但傳統媒體的路
線是規劃好的,每天即時的新聞處理,對許多題材心有餘力有不足,同時也因看見台灣許
多獨立媒體在各自領域有不錯的成績,基於網路開放性,因此可思考尋求合作的可能性。
《蘋果》與獨立媒體合作的模式,是先尋求數個供稿上相對穩定的獨立媒體,放在《蘋果
》即時新聞的串流裡,循序漸進將互動、軟硬體與欄位規劃的模式建立,並尋求讀者的回
饋,再作過些許微調後,繼續尋求第二、第三波的合作。
問:所謂讀者的回饋與微調意指?
看他們呈現出來的情況。例如點閱率,但可能也不完全是點閱率。《蘋果》與獨立媒體間
的合作,對方看重的也不是枝微末節的點閱率問題,《蘋果》現正尋求幫獨立媒體在即時
新聞網頁上設立專頁,或說在整體曝光度上《蘋果》是否能對獨立媒體有多一點幫助?例
如某個階段中的曝光度不足,如何協助獨立媒體曝光更充足?或者在新聞的衍生上,彼此
跟進與互利。
問:宣布合作半個月來,目前的情況?
從身為使用者的觀點來看還不錯,讀者反應也期待頗深,也可以看見獨立媒體並不會與《
蘋果》改變發稿策略。對《蘋果》而言,獨立媒體所生產的新聞的確有補《蘋果》不足之
處,內部開會時,我們也會因為獨立媒體的觀點與內容,向內部檢討某些議題的處理。
我坦承,《蘋果》在即時新聞的處理上,若單靠《蘋果》原有的團隊,即便做的再好的再
好,一定仍有不足之處,即使許多獨立媒體所報導的層面《蘋果》都有觸及,但採訪線上
每天例行採訪的事情很多,獨立媒體的報導剛好可以彌補《蘋果》的闕漏。
我認為,網路一定是合作而非封閉的,封閉的網路不會成長,所以一定要走向開放的平台
。若今天《蘋果》的流量還不錯,同時可以找到幾個經營不錯的媒體增加其曝光度,放眼
對整個台灣媒體環境,會有好的發展。
只有媒體環境愈好蘋果才會愈好,媒體環境愈差我
們也只有愈辛苦而已,所以我們不會存心想開一個一家獨大的媒體。
《蘋果》與獨立媒體的合作基於開放、自主,無所謂但書。就《蘋果》來說,合作並非點
閱率的考慮,獨立媒體新聞走向與文章處理角度、長度本來就不是為了點閱率出發,所以
他們為蘋果所創造的點閱率,坦白說不會太多。然而,我仍希望點閱率增加,不是為《蘋
果》增加,而是希望《蘋果》點閱總數增加的情況下,能導入許多流量回到獨立媒體各自
本來的網站中,如此對彼此方有好處,走的更遠。
關於新聞內容爭議、正確性與量的質疑
問:即時新聞的新聞量是否過多?
針對管中祥老師對即時新聞量的批評,其實是因為《蘋果》總共有三、四百個記者,或許
是因為偶爾會有數名記者同時發稿所造成的,不太可能是同一個人密集的發稿,這種情況
確實常常發生。
《蘋果》即時新聞每日出稿量不會比上每日日報出刊的總則數。《蘋果日報》紙媒每日平
均有80至82個版,累積每日有七八百則新聞,而《蘋果》即時新聞一天大約四、五百則。
不過,兩個月前《蘋果》確實注意到有新聞更新過快的問題,因此《蘋果》作了一個推薦
欄位作為改善,除原先依據點閱率,可能有時只代表一陣流量增加,或某些網友喜好所產
生的熱門新聞外,利用推薦欄補其不足,將重要但可能因即時序列埋沒的新聞,放到這裡
來。
問:《蘋果》是否有一個每日新聞量的發稿政策?
《蘋果》即時新聞沒有非常硬性的規定,但我在開會時曾經設下一個每日大約五百則的目
標,只是這五百則並非強制,而是希望能讓讀者有更多元的選擇。這項目標並非要求記者
每日則數,我個人從來不會如此要求,因為如此要求並不會對品質有所幫助,而我常常對
內部的記者說,任何事情應該自動自發,自己憑熱情做事,自己認為大事就多發小事不重
要則不發無要緊。
《蘋果》並無獎懲制度,但是大新聞若沒有刊出一定會檢討,因此我們並非量上的檢討,
而是針對事情輕重緩急,當讀者都關心卻未見新聞報導時當然檢討。再者,《蘋果》的檢
討方式與他報不同,他報可能是處分,而《蘋果》則是每天檢討,被檢討並不丟臉,檢討
後也並不會因此考績變差。
我並不會要求量,要衝量太容易,若要求一天三則,隨便發也就一天三則。再者,他報的
獎懲方式一則加贈一百或三百,若記者了賺這種小錢而隨便發稿更有問題。我認為,重要
的是要把媒體辦成功,成功了才會有收入。
問:那為什麼出現歐陽妮妮口袋裡找到兩百元的新聞?
歐陽妮妮口袋裡找到兩百元的新聞是放在娛樂新聞的欄目,以《蘋果》的角度而言,本來
《蘋果》娛樂就經常是以輕鬆詼諧的方式處理新聞,不因為即時就標準不同。不過我當時
看到也嚇一跳,對於網路新聞的不確定與該則新聞的爆紅感到莫名。
《蘋果》的處理若是大事件就會用大事件的方式處理,若是小八卦新聞就會以八卦新聞的
手法處理,這則新聞我唯一認為需要改進之處是寫的時候不應單純只用臉書上的內容,也
許可以打電話給歐陽妮妮,再以小八卦的樣貌處理即可。
但我認為,娛樂新聞的處理方式不能用一個處理A1要聞版的規格,兩百塊這樣的娛樂新聞
是在創報時就一直沿用的手法,只是剛好有人轉載到PTT,引起熱烈迴響與批評,所以問
題很單純,也沒有特別鼓勵發這樣的新聞。
問:是否特別重視即時的點閱率與流量?
《蘋果》作為一個商業媒體,整體是一定會重視點閱率,但我們不會特別刻意為了流量與
點閱率去處理類似兩百元的新聞。
作為一個商業媒體,說不重視點閱率是虛偽的,商業媒體若不重視點閱就不會有廣告。《
蘋果》為什麼要作大眾化的市場?就是因為蘋果希望要有獨立財源,不需要向政治或政黨
磕頭。
《蘋果》之所以立場站得穩,就是因為不跟財團或政府低頭,同樣在網路媒體也是一樣,
我們希望有一個自由市場的廣告,因此需要有點閱率,只是說我們在點閱率上仍有其他原
則,不會為了追求點閱率,大是大非的東西就不去處理。有時候我們就會去抓社會的共鳴
之處,新聞呈現不見得在於好不好看,但如果不重視銷路、不重視點閱,屆時也許可能財
源上就不會是自由市場的自由產品。
問:外界批評《蘋果》即時開始出現許多爛新聞,您怎麼看待大家的批評?是否承認管控
有問題?
用紙媒的概念看今天的新聞,一個綜合性的媒體本來就是包羅萬象,裡面會有小的八卦、
小的社會新聞,同時也會有要聞,
我們在看待紙媒的時候不會注意到這種什麼都有的情況
,那是因為紙媒一疊一疊分的很清楚。
然而當我們在閱讀即時新聞時,因為即時串流裡讀者每則新聞都會接觸,就會見到例如兩
百元新聞,如此小八卦新聞放在娛樂分類中,並且同時與重要的政治新聞放在同一區域。
但不應該把一個娛樂分類裡的小新聞看待成要聞,有些新聞在某些分類裡也許只是輕鬆的
小故事,把輕鬆的小故事解釋為「廢文」也很奇怪。若回到紙媒,副刊處理的生活新聞,
不也是沒那麼具有新聞性嗎?
《蘋果》今天要處理的即時新聞,非常包羅萬象,裡面有時效性強的、政策的、當然也會
輕鬆一下的新聞資訊,因為網路即是生活。或許某一類的人仍然會想看這些資訊,不能因
此就說這些就是「廢文」。當然,這並非為每一篇即時新聞辯護,外面的聲音《蘋果》會
定期檢討,只是我希望不要把這些所謂的「廢文」、「垃圾文」輕率地批評到所有的即時
新聞上。
我個人認為,外界對「撿屍隊專題」的批評是很好的反應,讓我們知道某些標題需要檢討
。其實這個專欄許多報導,內文並未超過紙媒報導的角度,但一些標題反而讓人誤解沒有
必要,因此已要求主管針對此項修正,內容上也會有所控制。
問:那麼如何維持《蘋果》即時新聞的正確性與嚴謹性?
網路媒體新聞產製流程與紙媒、週刊或者電視都不同,也許可以說,審核的關卡因為時間
變短,造成思考時間變短。過去紙媒製版可能需要五至六道關卡,長達10個小時的時間,
重複來回兩、三次的審核過程,現在的即時新聞則可能僅僅來回一至二次的時間。
必須承認,如此產製流程,確實會造成某個時候思慮上的不周或一下子做了錯誤判斷,但
不能把這樣的情況,簡單指稱為輕率。外界容易誤解即時新聞輕率而無把關的過程,但其
實《蘋果》持續都在把關。
媒體環境正在改變,每個不同性質、不同時代的媒體有各自特殊的生產過程,若回顧報業
發展史,報紙剛出現時,也被週刊批評為輕率。因為週刊有為期一週的時間思考,如何在
短時間內出版?當初的報紙也如同現在的網路媒體,遭遇許多責難。
而網路媒體當然有缺點,
其缺點在於思考與反應,與具體資料查核的時間變的更短,因此
容易發生有思慮不周的情況;優點則在於,報紙的錯誤要24小時後才能修定,對當事人的
傷害顯著,而即時新聞,若當事人即刻反應或網路即時的批評,是可以馬上修改,從彌補
的角度來看,傷害較小。當然,這並非為網路新聞的錯誤辯護,而是因為生產線異於以往
,因此我們會特別注意,新聞有錯一定馬上修改,不因易於修改就對即時新聞態度輕率。
關於即時新聞的記者勞動權益與內部聲浪
問:《蘋果》即時新聞是否造成基層記者工作量的改變?
如前所述,《蘋果》沒有特別賞罰分明的制度,不過即時新聞確實的確會增加記者的工作
量。過去日報記者的工作習慣為白天採訪、傍晚寫稿,現在則是重大事件發生後,即希望
能夠趕快傳進來。重大事件第一時間要處理,可是專家訪問或回應就不見得一定要發,對
事件的解讀也就會放在紙媒處理,以此作小小區隔,當然對記者來說變成增加負擔。即時
新聞肯定會增加同事負擔,然而紙媒慢慢在衰退的趨勢無可否認,若不能走出另一條路與
遠景,報社的前景會有危機。
問:那麼最近突發中心的鄉民記者是怎麼回事?
基層針對即時新聞工作量增加所反映的聲音,管理階層都有聽到,因此基層期望能增加人
手,《蘋果》就同意增加人手,讓每個中心擴增一名記者。
所謂的「鄉民記者」,那僅是突發中心將這名新增的記者定位為鄉民記者,然而這並非所
有中心增加的記者名額都是「鄉民記者」。每個中心增加一名記者,是希望能協助各中心
處理即時新聞,至於如何分配工作是內部主管分配的問題。
這次《蘋果》應允讓每個中心增加一名記者,至於各中心主管去哪裡找,則是每個中心的
問題,記者找來後做什麼事也是主管的分配權責。突發中心將這名新增人力,找來要作鄉
民記者,這是突發中心的安排,至於其他中心,例如外電中心,可能就並非鄉民記者,可
能就是排班的編譯。
增加人力後,我希望各中心對網路增加報導範圍,因此也希望各中心成立網路小組,由各
中心原本的人力重新適當調配,重新組織記者任務,讓各中心的網路小組各自發展。
往後《蘋果》網路小組要處理三個方向的議題:1.網路上討論的議題,因為網路就是我們
的生活,網路上熱門討論的問題本來就應該關心;2.網路上提供的線索,網路上常常有人
報料在網路上貼文,那些線索我們應去追蹤;3.各中心網路組自己本身關心的事情,應去
規劃發掘。
無論是過去紙媒還是現在的即時新聞,所有的新聞路線一定遠過於記者人數,各報皆然,
一個人需要兼顧三、四條線,而網路小組是否仍須兼著跑過去固定的日報路線,那是內部
管理的問題,但勢必仍會如此。
關於即時新聞的經營與營收
問:有人質疑,《蘋果》即時現在的做法與《蘋果》當年來台創報時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
,是否為了經營,重新測試台灣閱聽眾對即時新聞的底限?
其實不非測試,網路上許多人把我們想的很厲害,實際上《蘋果》只是想「即時迎頭趕上
」網路的風潮而已。
你看網路上的論壇與網路媒體已經非常多,PTT上一篇文章、一則爆料,本身就是一條即
時新聞,我覺得大家要把網路媒體的特質放開來看,
今天《蘋果》所作並非測試誰的底限
,只是想要迎頭趕上網路的發展。
《蘋果》今天所作的即時新聞,內容的正確性必然不斷要檢討,所以有錯一定要求同事特
別注意,一個媒體要求真求實很重要。至於內容的多元,那是因為網路本身就有其多樣性
,加上《蘋果》本身即是一個綜合媒體,所以我們並非抱持測試的態度。
由於我們是商業媒體,當然希望在營收上有所增加,紙媒日漸萎縮眾所皆知,但我們仍然
希望紙媒能夠穩住,不因網路的發展受到影響;也希望在網路上增加更多讀者來閱覽,有
讀者才會有廣告這是不變的道理。
當然,即時新聞若被視為很重要的一環,就要滿足媒體應具備的功能,不管訊息解讀,批
判或深度調查採訪,如果哪一天《蘋果》的即時新聞也能出現調查採訪,我同樣也很期待
。
問:據說去年九月還是第三季時,《蘋果》因為即時政策營收上看三億?
很抱歉,營收的數字詳細不能說太多,不過的確在紙媒加網路的部分,獲利還算不錯,在
一片紙媒蕭條中,還算過的去。
延伸閱讀:
(1) 5獨立媒體 加入蘋果即時
http://ppt.cc/bqiS
(2) 風傳媒
http://ppt.cc/bua6
(3)《蘋果》給40K 徵鄉民記者
http://ppt.cc/w4si
(4) 管中祥:蘋果日報的即時焦慮
http://ppt.cc/Z6a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5.210.60
※ 編輯: iamalam2005 來自: 140.125.210.60 (01/27 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