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emprisenovel
標 題[轉錄]縱論武俠片八十年 -- 金庸小說專家陳墨訪談
發信站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Sun Apr 8 23:39:42 2001)
轉信站Ptt!news.ntu!bbs.ee.ntu!Maxwell
※ [本文轉錄自 Emprise 看板]
作者: harriet (龍人) 看板: Emprise
標題: 縱論武俠片八十年 -- 金庸小說專家陳墨訪談
時間: Sat Apr 7 23:12:00 2001
縱論武俠片八十年 -- 金庸小說專家陳墨訪談
2001-04-07 09:29:10
《臥虎藏龍》尚未落下帷幕﹐《笑傲江湖》又殺了出來。神奇的中國功夫折服
了西方﹐又回過頭來接受本土觀眾的審視。刀光劍影跳躍在觀眾的視覺神經上﹐也
跳躍在形形色色的媒體上。未必會有新一輪的武俠熱興起﹐但能夠熱一陣子已經很
不錯了。
陳墨先生是金庸小說和武俠影視專家﹐著有金庸專論 9 部﹑新武俠小說研究
3 部以及《中國武俠電影論》﹐介紹和議論武俠影視﹐當是第一人選。《笑傲江湖
》開播不久﹐記者專程赴京﹐採訪了陳墨先生。
★最完美的類型片
記者 (以下簡稱記 )﹕請你談談武俠小說進入影視的經過。
陳墨 (以下簡稱陳 )﹕武俠成為影視題材 80 年前就開始了﹐1928 年﹐“明
星公司”推出的《火燒紅蓮寺》成為早期武俠片的突出代表。這以後的四年當中﹐
各個公司開始大規模製作武俠片﹐共生產了兩百多部。可以說武俠電影是中國最早
的﹑最成熟的類型片。從某種角度來說﹐武俠電影是中國電影對世界電影貢獻的最
完美﹑最獨特的電影類型。
1931 年﹐“九. 一八”事變後﹐政府開始干預﹐國難當頭﹐娛樂不宜。 而且
當時武俠片中神怪的內容比較多﹐修道成仙之類的﹐家長的反對聲音也比較大。此
後﹐主流的電影評論直接把武俠電影劃歸封建迷信的範疇。一盆冷水後﹐從此沒落
。
1949 年後﹐武俠電影“衣缽南傳”﹐武俠電影《黃飛鴻》成為香港電影的傑
出代表。黃飛鴻已經拍了一百多部﹐現在還在拍﹐這絕對是世界電影的吉尼斯紀錄
。從粵語片到國語片﹐從黑白片到彩色片﹐不斷演繹﹐黃飛鴻這個傳奇越來越精彩
。
60 年代末﹐張徹加入邵氏電影公司﹐開始了武俠新世紀。70 年代﹐張徹將金
庸的小說搬上銀幕﹐拍了四五部。張徹之後是楚原﹐他和古龍合作拍武俠電影。
70 年代以後﹐電視在香港普及﹐武俠電視劇接著來了。 電視劇和電影比﹐有
它的弱勢﹐場面﹑技術﹑精緻程度都不能和電影比﹔但是很多武俠小說篇幅很長﹐
電影在一個半小時內容量不足﹐電視劇可以做到充份展示。
★張徹. 胡金銓. 徐克
記﹕在這 80 年曆史中﹐你認為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武俠片導演﹖他們最能被觀
眾辨認的特徵各是什麼﹖
陳﹕最早的導演當然是張石川了﹐20 年代明星公司的老闆﹐兼著編導﹐他的
《火燒紅蓮寺》一出來﹐火得不得了﹐連拍 18 部﹐是當時電影界的奇跡。本來計
劃拍 36 部﹐“九一八”後﹐政府下了禁拍令﹐中斷了。我們館裡現在收藏著僅余
的十來分鐘膠片﹐是鎮館之寶。
武俠電影真正打出個人招牌的是張徹﹐他先在台灣拍了幾年電影﹐第一部是《
阿里山的姑娘》﹐那首著名的主題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就是出自他的手
筆。後來轉至香港﹐主攻武俠片﹐從《蝴蝶飛》﹑《獨臂刀》開始﹐拍紅了一批男
星。他有自己的“陽剛美學”﹐有一套自己的程式﹕主人公赤膊對打﹐盤腸大戰﹐
最後一般還得死掉﹔非常重視男人間的友誼。後面的英雄片﹑小子片都是發源于此
﹐吳宇森跟他做了很多年副導演。西洋配樂﹑手提攝影機的運用﹐從他那兒就有了
───不是王家衛的專利。張徹非常商業﹐一年經常拍五六部甚至七八部電影。他
拍了一百多部影片﹐但你要找他的代表作﹐卻不好說。
張徹之前﹐長城公司的張鑫炎 (《少林寺》的導演 ) 根據梁羽生的小說拍了
《雲海玉弓緣》。也有人認為這是國語彩色武俠電影的新開端。
記﹕許多電影人都很欽佩胡金銓和他的武俠片。
陳﹕胡金銓也是在香港的邵氏公司起家的﹐他的代表作是《大醉俠》﹑《龍門
客棧》﹑《俠女》﹐一部比一部好。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電影來做的導
演。他拍片子週期長﹑投資大﹐還愛做修改﹐這在香港導演中是少有的。當時來不
了內地﹐經常為了一個景﹐能帶著攝制組在韓國等個十天半月﹐而票房又不見得比
張徹好。邵氏公司有點吃不消。後來﹐他去台灣發展﹐《俠女》﹑《空山靈雨》都
是在台灣時拍的。他一生拍的武俠電影不多﹐就十來部。但是《俠女》是整個華人
電影第一個得戛納最高技術獎的﹐為武俠電影和整個華人電影爭得光彩﹐創造了東
方神話。《臥虎藏龍》的竹林大戰就受到《俠女》的啟發。胡的電影一是喜歡歷史
氛圍複雜的環境﹐特別是明代的﹐二是喜歡東方的禪境﹐畫面像中國的水墨畫﹐三
是想解決人的愛恨情仇的矛盾。他可以說是武俠電影的大宗師。
70 年代後是李小龍時代﹐當然﹐他主要是演員﹐他的電影結合了中西打斗﹐
節奏更快﹐陽剛美學進一步張揚。 80 年代是成龍時代﹐那時香港人對娛樂性更加
看重﹐由此而出現了功夫喜劇。袁和平通過《醉拳》﹑《蛇形刁手》讓成龍的表演
加入了比較重的喜劇成份。從他們開始由導演時代轉嚮明星時代﹐是香港電影向商
業化轉變的標誌。
記﹕人們在挑剔《臥虎藏龍》的時候﹐往往拿徐克電影做對照。他稱得上是武
俠電影的另一個大俠吧。
陳﹕70 年代末﹐徐克在武俠電影中做技術實驗﹐他覺得此前武俠電影中的技
術手段和技術含量都非常有限﹐武俠空間和方式都受到極大的限制。 1979 年的《
蝶變》是他的武俠處女作﹐也是武俠電影史上新的起點﹐它把古代的武俠神話和現
代技術結合起來。十多年之後﹐《笑傲江湖》﹑《東方不敗》﹑《黃飛鴻》和《新
龍門客棧》把武俠電影帶到了令人眩目的高峰。
★《笑傲江湖》不可能滅了港臺片
記﹕最近《笑傲江湖》開播﹐負面評價潮水一般﹐不知你如何評價﹖
陳﹕我全看完了﹐看的是碟。我的評價恐怕會和網絡上的不一樣﹐我覺得還是
“可以看”。當然﹐我本來的期待值就不高。電視這種手段﹐資金時間都有限﹐效
果肯定不如想象的好。我的結論是﹐它是儘可能接近原作的電視劇。當然﹐它不可
能達到黃健中所說的“消滅港台電視劇”的功效。我認為能抗衡已經不錯了。我想
﹐還是有觀眾願意每天看下去的。黃健中在電影創作中還是比較嚴肅的﹐有人文關
懷。《笑傲江湖》不完全是武俠﹐有他可以發揮的地方。
我認為現在不滿的原因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專讀武俠小說原著的人﹐他們總是
對影視作品不滿的﹐因為改編趕不上想象﹔第二種是看很多武俠電視劇﹐對節奏和
趣味的要求已經被格式化了﹐兩分鐘一打﹐三分鐘一個噱頭﹐再來看這個慢悠悠的
《笑傲江湖》﹐接受不了﹔第三種不滿是因為失落﹐央視和劇組這幫老兄的熱炒﹐
吊高了大家的胃口﹐而實際上的水平又沒有這麼高﹐這種期待的下落是加速度的。
熱炒是要利息的。
記﹕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都改編過《笑傲江湖》﹐它們各
自精彩的地方是什麼﹖
陳﹕內地比較投入﹐比較忠實原作﹐氣勢較足﹐還有實景﹔香港在技術和節奏
上有獨到之處﹔台灣在敘事上比較緊湊。新加坡的沒看過。要聲明的是港臺的版本
我只看了不多的幾集﹐這樣比較也許不公平。
記﹕《笑傲江湖》好像華人圈內有名氣的導演都要拍它一拍﹐僅僅是因為作品
本身的原因嗎﹖
陳﹕它像黃飛鴻一樣﹐各種版本的作品已經在那裡了﹐你一動就有人關注﹐有
個借力的因素﹐具有可炒作性﹐這在商業操作中是很重要的優勢。
記﹕武俠片是不是在人們的價值體系內存在著一個提昇過程﹖
陳﹕應該說是﹐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一直到七八十年代﹐中國人主流觀念認
為拍武俠電影就是要教人打斗殺人﹐逍遙法外﹐武俠片始終得不到社會公允的對待
。我們今天認為電影應該具有商業性和娛樂性﹐這個常識被認可的時間還不長。武
俠片類型在中國內地消失了近 30 年﹐反而是西方在 70 年代把武術宗師的尊敬給
了李小龍。
中國功夫﹕銀幕上的天下無敵
……西方拳擊的重量級﹐根本沒有東方人的份﹐但東方人的“中國功夫”﹑泰
拳﹑日本的空手道﹑柔道﹑韓國的跆拳道﹐各具西方人不能有的特色﹑速度和技巧
﹐且在西洋拳之上。比較起來中國武術的實戰效用﹐不如空手道﹑跆拳和泰拳﹐李
小龍的“中國功夫”揚威世界﹐其實是吸收了日﹑韓﹑泰拳術之長﹐加以變化運用
。
多年前我在邵氏拍武打片時﹐邵逸夫曾對我說﹕“為什麼打起來總像跳舞﹖”
事實確是如此。北派固然是接近舞台上的表演﹐傳統戲曲中的崑曲﹑京劇和川戲等
的武戲﹐皆可說是舞劇﹐頗多地方近似芭蕾和現代舞﹔即使南拳﹐武術的成份重過
北派﹐然而用于實戰﹐仍比不上跆拳﹑泰拳。故而李小龍原學春﹐已是南拳中最有
實戰效果的﹐還是需要吸收跆拳﹑泰拳﹑空手道的技法﹐才能使他的“中國功夫”
有充份的實戰效果。
中國武術之缺少實戰效果﹐自是大缺點﹐但也因此舞蹈感特強﹐動作優美有節
奏﹐花巧悅目﹐特別適合舞台戲劇表演﹐也特別適于電影表現。
中國功夫絕非打遍天下無敵手﹐那隻是神話﹐但這種“花拳繡腿”卻形成香港
動作片的超越特色﹐在電影方面“天下無敵”。 -- 香港武俠片鼻祖張徹 (南方週
末 鐘曉勇)
作者: 來源: 南方週末 日期: 2001-04-07 00:00:00
http://www.southcn.com/news_yl/200104070043.htm
--
※ Origin: 臺大電機 Maxwell 站 ◆ From: 61-216-69-24.HINET-IP.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