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emprisenovel
標 題[轉載]中國武俠電影80年編年史
發信站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Fri Mar 30 23:46:06 2001)
轉信站Ptt!news.ntu!bbs.ee.ntu!Maxwell
中國武俠電影80年編年史
廣州日報03/03/2001
------------------------------------------------------------------
大洋網訊
從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到最近提名10項奧斯卡金像獎的《臥虎藏龍》
,武俠片終於在國際上“殺出一條血路”。華人武俠片,近百年來道路坎坷
,今日才以“武功”在國際上撐開場面,能有此成績,無論如何都覺安慰。
在洋人觀賞楊紫瓊與章子怡飛檐走壁並嘖嘖稱奇之餘,我們何不從武俠片厚
厚的一本剪貼簿看起?從放飛鏢點穴道,最終又回歸到感情真實的本位上去
。說真的,從“上山拜師,下山報仇“,到“你手中什麼也沒有”那樣“深
”的哲理,我們走過多少江湖道路?
80年武俠風雲之啼聲初試篇
初期武俠片几乎就是神怪片
有前輩建議我從《大醉俠》寫起。但我想,那已是武俠片中期出現的復興製
作了。武俠片其實開始得更早,連港產粵語片《仙鶴神針》那批,都已是當
年“新派嘗試”。而武俠片的真正第一次震醒千萬觀眾,該是1928年默片時
代的《火燒紅蓮寺》。
其實,《火燒紅蓮寺》之前,1927年已有《山東馬永貞》及《大俠復仇記》
。只不過上海明星公司的《火》聲勢最大。《火》一出爐就有三集。之後再
續15集,創下當時影片總尺碼最長記錄,可以連續放27小時。
武俠片這種類型,其實是在北伐戰爭時才興起的。借武俠,申正義,跟當時
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混亂有點關系,像《火》片、《兒女英雄》、《荒江
女俠》,大都有點真誠的幫派情義,只是後來越拍越濫,幾乎就是神怪片,
加上三十年代新文藝運動興起,這些粗製濫造的武俠片頓墜谷底。
抗戰時期,大批影人紛紛南下香港,中國國內20餘年曇花一現的武俠片,才
算真正收場。但這20餘年的武俠片,並非全無意義。它們替後來的武俠片奠
下許多特殊模式。比如:俠客的服飾及造型,靈感是源於京劇裡的小武。神
乎其神的功夫特技,是在膠片上再加工。後來港產粵語武俠片裡的放飛鏢和
呼呼掌風,其實二十年代早已有過。
抗戰時,仍有製片能力的公司大多轉拍愛國電影。香港影業蓬勃起來,還是
在戰後。
《黃飛鴻》成為武俠片傳奇
自1949年至1994年,香港電影界拍攝的以黃飛鴻為主角的影片共99部,其中
77部由粵劇名伶關德興扮演黃飛鴻這一角色,其余的22部分別由12位演員扮
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影片開創了以南派真功夫“硬橋硬馬”功
夫片新路,代替了一向以舞台式北派象徵式的“花拳繡腿”的武打表演。關
德興塑造了中國武術界練武強身、講究武德的英雄形象。在觀眾心目中,關
德興已成了黃飛鴻師傅,黃師傅即關德興。
影片《黃飛鴻》是怎樣搬上銀幕的?這得從四十年代末期港產粵語電影的武
術片談起。那時,《七劍十三俠》、《火燒紅蓮寺》等一類影片,觀眾大都
看膩了,感到不夠刺激,票房收入越來越低。片中的武打場面,都是舞台上
北派招式,刀來槍往,花拳繡腿,毫無真實感。製片家和戲院商為了挽救失
去觀眾的功夫片,希望挖掘新題材,尋求新突破,為此絞盡腦汁,想方設法
。有人便想到是否可以發掘一個現代化的方世玉或洪熙官,讓他們在銀幕上
充當匡扶正義,濟困扶危的角色。經過商量,決定把黃飛鴻的武林事蹟搬上
銀幕。
1949年,先拍攝《黃飛鴻》上下兩集。兩集《黃飛鴻》面世,全港轟動,武
術界中人更是熱烈捧場,創下了該年度粵語片賣座佳績。以後黃飛鴻系列影
片陸續推出,深受觀眾歡迎。
1949年:武俠片的重要年代
1949年,對武俠片來說是個重要年份,這年,關德興首次主演《黃飛鴻傳》
,成為武俠片冒起的標誌。
香港武俠片冒起,原因十分簡單,一是因為人們愛看刀光劍影,二是社會蕭
條環境艱難。武俠片裡大俠劫富濟貧和雪中送炭,很能滿足小市民的憧憬。
那時大概只有長城公司仍努力不懈地向大家呈獻慘痛的社會現實。
七日鮮:七天拍完一部戲
港產粵語武俠片,製作條件簡單,找幾個“吃過夜粥”(懂兩三下功夫)的
人,租個古裝片廠景,再從武俠小說或人物傳奇裡挖些片段,約每七天就得
拍完一部戲,謂之“七日鮮”。由1940年到1960年,20年內香港每年出產200
部電影,總數約4000部。連今天印度影城都維持不了這個數目。
而曹達華所拍過的700餘部電影中,有200部就是武俠片。當時武打明星男的
有關德興、曹達華、石堅、林蛟。女有于素秋、鄔麗珠、任燕,三位女星的
《女飛俠黃鶯》算是摩登武俠,她們的共同點不是會功夫,而是粵語都不靈
光。
武俠小說開始登上大銀幕
當時劇本,多直接採自武俠小說。是一種把當紅名家作品馬上立體視覺化的
手段。金庸作品第一部搬上銀幕是《書劍恩仇錄》。意外地,演員全是不會
打的張瑛、紫羅蓮和容小意。而《神雕俠侶》首次被搬上銀幕是1960年,由
南紅與謝賢主演。
小說早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地區連載,因此很轟動,連續拍了三
集。武俠片拍上下集(或更多)早已成風,臥龍生原著的《仙鶴神針》、梁
羽生的《白髮魔女傳》都要觀眾留意下集或大結局的映期。通常都無須久等
,反正七天就能拍一部。 從1949年到1969年,粵語武俠片由原本的名家小說
路線開始,逐漸向武俠神怪走去。很簡單,名家不可能每七天就寫本巨著。
所以,《武林聖火令》、《如來神掌》、《羅剎嬌娃》、《玉面閻羅》、《
霹靂降妖劍》等胡謅之作紛紛出籠。
從《火燒紅蓮寺》到《黃飛鴻》,在20年間中國武俠片已經從誇張的神怪式
表演向“硬橋硬馬”真功夫演變,最終成為了現在意義的武俠片。
80年武俠風雲之峰迴路轉篇
異軍突起:邵氏武俠風格
1969年之前,武術指導一詞似乎很陌生。拍戲前想招數,就由幾位懂功夫的
特約或配角來兼職一下,袁小田(袁和平父親)、石堅、檸檬、林蛟都是“
能照顧自己也照顧他人”的。女星方面,來自北京、父親是武師于占元的于
素秋也毫無問題。鄔麗珠和任燕也懂真功夫。但陳好逑怎可能會功夫?借位
是一個辦法,假如借位借不到,就在膠片上做卡通效果,讓她放飛鏢。如此
武俠,難怪沒多久就宣告完蛋。
真正搶掉粵語武俠片觀眾的,是60年代末異軍突起的華語武俠片。更正確點
說,該是打著“必屬好片”招牌的“邵氏武俠風格”。
邵氏把武俠片還原到一個“100分鐘內教人在視覺上可以置信”的狀態。演員
是當時新進的年輕新人,謂五虎將。他們是王羽、張翼、羅烈、鄭雷、解元
。陳鴻烈是個由台灣直接簽過來的異數。除了陳,五虎個個腰是腰,背是背
。女星方面,初時還只是秦萍和焦姣。秦萍與陳鴻烈都精于舞蹈,肢體美感
占盡上風。焦姣的外型較宜粗獷打扮,但真正在早期脫穎而出,是“書生臉
孔魔鬼身材”的王羽。
邵氏急需新面孔,陳厚作古,關山、張沖、金峰都步入中年,喬莊又不夠雄
偉。而且對於武俠,邵氏初時仍持保留態度。王羽第一部武俠片《虎俠》,
配焦姣。片子雖是黑白闊銀幕,對王羽的胸肌一點也不造成影響。《虎》成
績不過不失,但仍有濃厚粵語片模式。邵氏首次吃甜頭,叫好的其實不是王
羽而是張翼。一部《奪魂鈴》教人耳目一新。不是演員,而是武俠片有了新
賣點。
這賣點還是日本片給的啟發。
《奪魂鈴》俠客頭帶草笠,笠緣有鈴,只要殺機一起,鈴聲便響。俠客午夜
出沒,煙霧中仰鏡一人,實在不能不佩服這些造型跟日本武士有異曲同工之
妙.
獨臂刀:宣揚個人英雄主義
真正連意識形態都搬過來的,就是風靡一時的《獨臂刀》。殘障武功是新點
子,教人想起日本的盲俠。更重要的是,武俠片終於從秘笈門派走出來,至
少回到“個人體能”的功夫上去。難怪邵氏在《獨臂刀》後,密鑼緊鼓製造
個人英雄了。
《大醉俠》捧紅了鄭佩佩。岳華不是沒功夫,是外型少了點屬於俠客的傳奇
性。邵氏的市場學不愧一流,《大》的續篇《金燕子》,捧出講求視覺效果
至上的導演張徹。而張徹剛好有個從日本學藝歸來的攝影鮑學禮,鏡頭與剪
接更是乾淨俐落。天時地利人和,《金燕子》裡一身瀟洒白袍的王羽在一幅
龍飛鳳舞的書法背景前作圓軸輻射狀殺敵,殺得就像噴殺虫劑一樣,壞人紛
紛流血倒下。流血很重要。粵語武俠片是看不到血的。觀眾心服口服,從此
奠定張徹、王羽、鮑學禮是賣座鐵三角。
邵氏拍的是大大方方擺明要賺錢的商業武俠片。雖然有時會在導演程剛早期
的武俠片上燒到手指,但邵氏除了張徹,其實還有一個穩打穩扎的徐增宏。
徐增宏的武俠,跟現實更為貼近,可惜那時觀眾剛有張徹的刺激,對徐常常
藏在武俠裡的“人文主義”並沒太大興趣。
《大醉俠》捧紅了鄭佩佩,也捧出講究視覺效果的導演張徹。開創武俠片的
“陽剛”時代。
但張的武俠熱潮也不太久。原因很多。鄭佩佩太早退出。雖然找個叫舒佩佩
的頂上。她體型跟李菁不相上下,打得沒有說服力。加上張徹自己也轉了點
方向,武俠片類型始現疲態,他就以類似武俠的片種翻身。《馬永貞》裡陳
觀泰,用的是拳腳,已開始有功夫武俠片的味道了。
龍門客棧:英雄有血有肉
武俠片從“發掌風”到“拳拳到肉”,從密實緊繃的夜行衣到露出胸肌,不
只是時代審美轉變,基本上是觀眾對銀幕上的真實感要求越來越高。而後來
更改了整個氣候的,是胡金銓。
今天若重看胡氏《龍門客棧》,不難發現胡除了用更快的跳格剪接,還在武
功及人物裡增加更多的說服力。《龍》之前,武俠片沒有一個英雄真正在銀
幕上喘過氣或打不過壞人。《龍》裡大俠跑得氣喘如牛,數人合力都險些打
不過東廠大太監,加上胡氏在《龍》片對白及歷史背景上不苟且敷衍,一種
全新的武俠風格便由此形成。
胡金銓的武俠片常常超出武俠,這是他的才華。但很遺憾,那年代並不適合
這樣的才華。
《龍》之後的《俠女》,就出現跟觀眾思維不能接軌的現象。《俠》改編自
《聊齋》,為了要細膩表達人性,而影響了節奏和類型。那年代電影類型絕
不容曖昧不清,電影類型的革命一直到80年代末才出現。結果,《俠》片子
太長,不得不剪出下集,下集《空山靈雨》還摻入濃厚佛理,更難取悅買票
要進場看刺激的觀眾。
港台:武俠愛情“花開兩朵”
胡氏在《俠女》後還拍過一部有關地獄冥王之類的戲,鄭少秋主演,顯然胡
氏還無法將浪漫和武俠奏效地交織為一體,那部戲賣座奇慘,胡氏也從此作
品少了。
台灣沒出現過多少部出色的武俠片。70年代是台灣愛情電影的高峰期。從歸
亞蕾唐寶雲到林青霞林鳳嬌,愛情一直是當時台灣電影的不膩題材。
80年武俠風雲之登峰造極篇
70年代初,李小龍像彗星一樣帶動了武打片。從此便有武無俠。小龍走後,
成龍的《醉拳》等片,也開始改稱武打片。由80年代中期開始,李連杰的《
少林寺》一時掀起正宗武俠片的回光返照,徐克也確實讓另類武俠片火了一
把,而李安的《臥虎藏龍》才真正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80年代:刀光劍影終極表現
80年代出現了另類武俠片,這個另類,當然就是徐克。徐克是電影才子,從
《蜀山劍俠》開始他就追求膠片能為刀光劍影所能去到最盡的境界。肯定的
是,徐克是個好萊塢門派。電影就是動作,然後是更快的動作,最後是閃電
般的動作。開始甚至有人批評他的戲看了會暈,但今天事實證明,是他的眼
睛比任何觀眾都快,是他有先見。
徐克沒有拍出一部轟動國際的武俠片,因為他拍的純粹是動作片。他很會處
理動作是他的成功之處,也是他的障礙。要打入國際,單靠精彩動作與節奏
不夠。國際文化思維複雜,唯一能夠讓全世界感動,無論拍哪一類型的電影
都要超出那個類型,國際要求是:一定要回到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最原始點
上去,那就是人性和感情。
這也就是李安的《臥虎藏龍》的精彩之處。
《臥虎藏龍》:說人性和愛情
在《臥》片裡,武俠只是一個背景、一個手段、一個說故事的方式。李安真
正想說的是:今生能得一知心至愛,至死無悔。也許阿拉伯人看不懂點穴或
運氣逼毒,他們看到那裡只會覺得新鮮。但就算如此,李安都沒有玩昏腦袋
,無論怎樣整部戲還是回到人的心窩裡去,這才是李安武俠裡最絕的一招。
假如替李安的《臥》片照一次X光,那肉的部分是武俠,靈的部分是愛情,
你會說,以前也有這樣的武俠片。不能說李安“幸運”或討好洋人。《臥》
片雖然為角逐奧斯卡而用上別扭的原音,竹林一幕險些穿幫,關外的外景也
很核突等等而出現了一些瑕疵,但其它方面的配合可說已盡力達到水準,終
歸一句話,它感動人。
武俠片轟動的絕招
為什麼武俠片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造成轟動?其實,這跟當年日本古裝武士
電影引動的國際熱潮是一樣的,很簡單,洋人沒有幕府武士,洋人更沒有江
湖和武林,他們的羅賓漢,比較像民運人士,而搞的是地下工作。東方的內
功、劍法、飛鏢、點穴、血滴子、移形大法,只有他們的魔術大師大衛卡普
飛稍稍形似,難怪飛簷走壁一出,個個像被帶進魔界去了。
另外一點,也是更明顯的一點,除了災難片和科幻片,洋人不可能在生活裡
那麼頻繁地遇上生死抉擇,一掌可以廢掉情人武功,一粒解藥可以救活情敵
,易容術又可以冒充他人去探討人性,太多了,好萊塢最刺激是謀殺和飛車
,更浪漫的掙扎或許就要動用僵屍或到外空去,像武俠片這樣吃飯吃到一半
都能處於生死邊緣,太有魅力了。
--
※ Origin: 臺大電機 Maxwell 站 ◆ From: h64.s99.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