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emprisenovel
標 題[轉載]成人童話二十年
發信站新竹師院風之坊 (Thu Feb 15 23:48:38 2001)
轉信站Ptt!news.ntu!ctu-gate!ctu-peer!news.nctu!news.NHCTC!nhctc_bbs
主題:【成人童話二十年】
版權所有:蔣郎憔悴
武俠小說,這種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稱之為「成人的童話」的特殊文體的小說
,自改革開放之初通過正式或秘密的渠道流入中國內地,至今數來也有二十年,也
是該收拾一下的時候了。
香港文學評論家林以亮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這毫不誇張,以金庸
為主要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在全世界各地暢銷近半個世紀,到了如今網路時代,
互聯網上關於金庸和武俠小說的網站浩如煙海,金庸儼然成為了中國人的共同語言
,到了99年末,一場由王朔《我看金庸》引發的金庸小說大討論把這種現象推向了
極致,武俠小說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中國人一種文化符號。
從一種被視為文化沈渣的暢銷小說再到被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引入學堂加以討論,再
到被中央電視臺改編成電視劇,武俠小說一直在人們爭論不休、毀譽參半的風風雨
雨裏在國內走過了其二十年。
──這種現象是怎樣在中國內地逐步形成的呢?我們下面回顧一下「成人童話」在
中國內地從秘密地下狀態到公開發行再登上大雅之堂的歷程。
第一階段:沈渣泛起的文化垃圾(時間:80年以前)
武俠小說,在民國時期中國大陸上,曾經一度輝煌,湧現過不少優秀的作者和作品
,出現了還珠樓主洋洋千萬言的《蜀山劍俠傳》這樣震爍古今的武俠巨著,在解放
以前,掀起過第一個武俠熱潮。
隨著解放戰爭的結束,中國換了新天,在新社會裏,這種誨淫誨盜、封建愚昧氣息
極濃的武俠小說,自然難逃一劫,解放之後,即遭到新政府的嚴禁,當時任文化部
長的茅盾(沈雁冰)、鄭振鐸更是對之痛恨無比,武俠小說遂於1951年6月遭到全
面封殺。隨後,武俠小說即轉入地下狀態,這一禁,便持續了30年。
在這30年春秋裏,中國大地上運動頻繁,中華大地上到處是火熱朝天的革命,武俠
小說這種腐敗不堪的舊玩意自然徹底消失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可是,就在同時,在
祖國之南的東方之珠香港的土地上,武俠小說因為天時地利之便,尤其在香港這樣
商業發達的社會裏得以繼續生根發芽,1955年,一場澳門拳師的比武,激發了中國
人的俠客之夢,報紙編輯梁羽生開始用新的筆法撰寫了一部新派的武俠作品──《
龍虎鬥京華》,大獲成功。他的同事查良鏞踴踴欲試,也寫了一部《書劍恩仇錄》
,一炮而紅。隨後,兩人開始了一個長達半世紀的武俠夢的編造。
文革之後,中國內地的文藝界一片荒蕪境地。幾乎所有可讀的書籍在文革中被付之
一炬,精神食糧缺乏嚴重。在祖國的南大門──廣州,卻悄悄地流入香港一種故事
性非常強的小說──武俠小說,人們饑不擇食,一讀之下,立刻被這小說給俘虜了
。
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在文革後流傳的一部手抄本禁書《曼娜回憶錄》裏倒可見
一斑。當時瓊瑤和金庸的書,由於地利之便,最先從廣州偷偷流入,然後傳遍祖國
內地,曼娜的表哥是一個人們眼裏的壞孩子,為了描繪他的「壞」,作者寫曼娜的
表哥閑來無事就看金庸的武打小說,可見武俠小說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之低下──只
有壞孩子才看的東西!
就是這樣,當時這類書籍在國內沒有出版,連非法出版也沒有,全是在香港流入,
它們在國人心目中,那是文化垃圾中的垃圾。所有後來武俠小說一發不可收拾地在
中國蔓延開來,被人視為是「沈渣泛起」。
第二階段:成人的童話(時間:1980年--1989年)
從遮遮掩掩的地下狀態,由於年輕人真的非常酷愛這種武俠小說,家長們也不得不
作出了退讓,武俠小說也在聽之由之加上一點點謹慎的態度下,在中國內地民間廣
泛流傳開來。
可是在正式話語領域,武俠小說境地非常狼狽不堪,它是被正統知識界圍剿和敵視
的,它仍然被人直斥為「精神鴉片」,「文字垃圾」,「坑害廣大青少年」的東西
,「文娼」。同時,由於有一些青少年由於分辨能力不強,被一些劣質的武俠小說
引導走向犯罪之路,這更給評論家們提供了絕好的論據,於是,連同金庸梁羽生一
道,武俠小說被打如冷宮。大家眾口一致:武俠小說是誨淫誨盜害人不淺的東西!
不管評論家如何痛斥,有件事實卻是,武俠小說並未被他們的評論給消滅掉,相反
,偷偷喜歡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些知識層次比較高的知識份子也喜歡──不過那
也是偷偷摸摸不見天日的,我的朋友的父親就是這樣,他是地質所的科學家,可是
,據他說,在80年代初,他就已經讀過金氏的所有小說,當然,他一旦看完之後,
既捨不得燒掉,便反鎖在櫃筒裏不讓兒女發現,儼然是偷盜之事。
這種閱讀興致,隨著香港一些武打電視劇比如《霍元甲》、《精武門》等的引入,
更是掀起了武打的熱潮,武俠小說潮長船頭高,儼然成為了青少年喜歡的讀物。
看見這種潮流,出版社無法漠視。在幾經周折之下,終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
英雄傳》正式登陸中國大陸──那是在1980年之初,廣州《武林》雜誌開始引進並
連載這部金庸的代表作,這是武俠小說首次正式進入大陸的標誌。隨後10月,廣東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羽生的代表作《萍蹤俠影》,從此,中國大陸陷入了武俠小說
的熱潮之中,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武俠出版物鋪天蓋地充斥整個文化市場喧囂一時
。
武俠小說的進入,雖然有著市場需要等原因,但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天時──
80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各種政策法規開始寬裕,所以才得以正式進入。
武俠小說的引進雖然得到了官方的默許,可是,在文藝理論領域,批判的聲音還上
占主流,但是,這種聲音逐漸被大眾瘋狂閱讀的熱潮漸漸埋沒。這時候,另一種聲
音也出現了。那是在80年代中期,北京寶文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內地第一套比較全
面的金庸作品集前面的引言──「武俠小說被稱為成人的童話」。
其實,這種論調不是80年代中期寶文堂的首創,早在1979年8月,梁羽生在英國與
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賡教授會面時,華羅庚教授就告訴梁說他喜讀武俠,並認為
「武俠乃成人的童話」,這一句話,後來被廣泛引用,逐漸成了武俠的一個代號。
這個代號,卻正好能準確地反映了當時國人對待它的態度:不似以前的一味批判的
抵制,而是一種姑聽由之的態度,既不贊也不彈,只當是一種「童話」讀讀而已,
並不較真的,也無傷大雅的。這正是一種尷尬的境地,武俠只是視為一種小兒科的
東西而已。
這個代號流傳近二十年,直到21世紀的今天,它卻被何滿子教授嚴厲批判:既是成
人,何必童話?還小嗎?
無論如何,在1980年開始的這十年期間,武俠小說在夾縫中蓬勃發展開來,人們如
饑似渴廢寢忘食地閱讀它。這十年,也是武俠小說在後十年得以迅猛發展的重要基
石,因為後來執中國文化知識界話語權牛耳的知識份子,在當年也是不折不扣的金
迷古迷梁迷,一旦他們奪得了話語權,他們不多不少開始為武俠講好話──那已是
90年代的開始了。
第三階段:初登大雅之堂(時間:1990年--1998年)
時代的巨輪輾轉到了90年代。
90年代,那是市場經濟開始發展商品意識空前強烈的時代,各種價值觀隨著金錢起
落而起落。
作為一種緊俏的「商品」,武俠小說在商人的操作之下,已經衝破知識界牢牢的抵
制態度,地位逐漸上升,甚至登上了大雅之堂,這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
商業操作──我以為這是武俠小說為何從一種文化垃圾竟然山雞變鳳凰一朝得道、
翻身作主人的本質所在。
90年代初的的文化市場,幾乎全部為暢銷的武俠小說所佔據。不但金庸和古龍這些
老前輩的作品一版再版,而且越出越精美,而且隨著舶來品的入侵,國產意識也開
始加強,終於出現了本地創作──在1990年,雲南師大的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姚霏
以「滄浪客」的筆名投入了武俠小說的創作,他的處女作《一劍平江湖》一經出版
,在當時完全缺乏本地創作的情況下,這部模仿痕跡極濃的作品居然一下賣了滿堂
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出版了好幾部「江湖道」系列的小說,暢銷全國,
而姚教授嘗到了甜頭,乾脆從大學辭去教席,全心投入到創作中去。以他的創作為
標誌,開始了內地原創的先河。從另一個側面講,武俠小說已經深入民心,更是被
知識份子所接受了。
90年代,是武俠小說打翻身仗的一個年代。這個時期裏,一連發生了好幾件提升武
俠小說地位的大事。
一件是1994年,中國內地著名學府人民大學開創先河,在大學裏開設金庸武俠小說
講座,結果場場爆滿,是為武俠走向大雅之堂第一戰;接著,3月,歷史悠久、具
有知識權威的北京三聯書店隆而重之推出大陸內地第一部正式授權、收錄全面的《
金庸作品集》,接近500元的高價,卻依然沒有嚇退普通消費者的熱情,毫無爭議
地成為了第一暢銷書,一版再版,到現在市面上居然再難見到這套書的原版,全是
被盜版取替,照樣暢銷,可謂奇蹟。三聯的出版,「表明正統文化對金庸小說的正
式肯定」;1994年8月,北京各大學青年教授編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
,金庸緊跟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力壓老舍、郁達夫、王蒙,成為第四文學大
師。此事一投石驚起千重浪,在90年代中期掀起一陣大討論;同年10月,金庸被北
大授予名譽教授的稱號;1998年,金庸被浙江大學聘為導師,帶起研究生來。
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武俠小說的地位被越拔越高,總之,武俠小說在金庸手裏,可
算是被帶進了大雅之堂,儘管還有些尷尷尬尬,可是,總算把武俠小說在中國人近
百年的頑固印象徹底改換,到了現在,在各種正式刊物甚至學術領域內高聲討論武
俠小說再也不是丟人現眼的事,相反,那成為了人們追趕潮流的標誌之一。
第四階段:眾說紛紜話金庸--或說「再閱讀」階段(時間:1999年--至今)
不尷不尬,武俠小說在中國大陸被帶進了高雅之堂,而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
說,終於完成一代霸業,留名青史。在國人心目中,武俠不在是低俗的代號,甚至
成為了文化的象徵。各種武俠小說繼續出版,各種無關痛癢的理論著作繼續發行(
陳墨、曹正文、羅立群為代表),甚至促成了中華武俠文學研究會的成立,那是95
年左右。總之,今非昔比,城頭變幻大王旗。
我為何把1999年獨立從90年代中劃分出來呢?這是有個道理。
1998年前後,網路時代來臨了。這對於經濟和生活有著一番重大的革命,對於文化
領域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互聯網既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同樣也會很容易就
促成某種「曖昧的文化」(王小波語)的徹底形成。
說的就是武俠「文化」。通過互聯網裏各種書庫網站,以及各種光怪陸離名號繁多
的論壇,人們在網路之上,可以肆意縱談江湖。網蟲可以通過網路閱讀最新的武俠
小說(比如香港新一代武俠代表人物黃易的就是通過網路大舉入侵中原的),也可
以通過論壇發表自己壓沈箱底的武俠作品,更可以就金庸的武俠開展一系列的討論
……網路為新一代武俠迷們提供了更方便的交流所在,武俠閱讀、討論、創作在網
路上廣泛開展,這樣,就促成了中國人俠客文化的形成。──可以說,網路讓傳統
的武俠文化開創了一番新天地。它更帶有著網路時代特有的交流特性,比之從前,
這種交互性的閱讀更具有文化價值,因此,我把1999年劃入一個新時代。
在此背景下,在西元1999年世紀之末,網路上開展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武俠大討
論。著名的小說家、文化人物王朔在《中青報》上發表了《我看金庸》的文章,文
章中對金庸這股日益上升的文化熱潮進行了他獨有的「酷評」,對之進行了批判。
文章被好事者轉載進了網路之後,馬上就在網路上掀起了一場「世紀之戰」,擁金
和擁王的兩大派網蟲在新浪、網易等各大網站的論壇上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討論,情
況一度失控,驚動了傳統的媒體。人們這才領略到了網蟲口水的威力。
當然,這場討論在我看來是十分無聊的,除了供大家吐吐口水,我看不出來更多的
意義來。但是,在討論背後,卻把一種文化心態暴露無遺:武俠小說地位日益提高
的背後,其實正是一種文化的泡沫,它的地位的提升,促成於一種商業的操作,所
以,它的暫時得勢,並不代表武俠真的就翻身做主人了,它其實還是一種被國人從
骨子裏蔑視的東西而已。
於是,以1999年的王金大論戰開始,武俠的地位日益提高──央視相繼開拍金氏小
說電視劇;金庸小說研討會在北大召開,知名教授出席並發言贊許──的同時,另
一種批判的聲音繼續堅持──鄢烈山的「拒絕金庸」、何滿子的「毒草說」──總
之,眾說紛紜,議論不止,或毀或譽,金庸的武俠小說看來還能折騰下一個二十年
的時間……
結語:曾經的英雄,永遠的俠客夢
自80年代初開始進入中國內地,爾來二十年,這個成人的童話,在人們的爭論聲中
,也延續了二十年。
無論如何,誠如陳平原教授所說,俠客是中國文人千古之下的一個夢想,在新世紀
開始,且讓不才我粗略整理一下這成人童話二十年,感謝曾經的英雄,並寫給永遠
的俠客夢。
──謹以此粗陋之作,獻給我那些曾經廢寢忘食地閱讀的武俠小說,以及曾經的心
目中的英雄,金庸先生。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文壇俠聖--金庸傳》(冷夏著,1995);《梁羽生傳》
(劉維群著,1999);《筆花六照》(粱羽生傳,1998),《大俠與名探》雜誌
以及散見於諸書刊的資料)
2001年1月18年 一氣吹就,累倒。
--
資料來源:新浪金庸客棧
http://bbs2.sina.com.cn/newshow.shtml?arts:jinyong
--
○ Origin: 新竹師院 風之坊﹝bbs.NHCTC.edu.tw﹞From: Schubert.im.tku.edu.tw